古希腊最伟大的学者——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84年生于爱琴海北岸的希腊殖民城市斯塔吉拉,父亲是马其顿的宫廷御医,母亲家族在优卑亚岛的卡尔基斯城。亚里士多德幼年丧父,由叔父抚养成人。
亚里士多德17岁时来到希腊文化名城雅典,拜柏拉图为师。经过20年的艰苦学习,勤奋钻研,成为一位博学多才的人。柏拉图死后,亚里士多德应聘任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的教师。后来他回到雅典,开设学校并从事研究和写作。
亚里士多德是古代世界最博学的人,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一生勤奋,著书数百卷,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将哲学当作一门独立的学科,和其他科学区别开来,并且给予很高地位的学者。就哲学观点而论,亚里士多德往往动摇于唯物论和唯心论之间。他认为,自然界本来是客观存在的,是无可怀疑的,因此不需要另外寻找自然界存在的根据。从这一唯物主义观点出发,他对柏拉图的“理念论”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他指出“理念论”的根本错误在于把事物的一般和特殊人为地割裂开来,认为一般只能存在于个别之中,从而击中了唯心主义的要害。他肯定了客观世界是真实的世界,而且是人类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没有这种感觉便没有知识。比如他认为:真实存在的床是木匠制造出来的这个具体的床。不能设想,在看得见的床之外,还存在一个抽象的普遍的床。这种坚持认识论的反映论观点,使他接近了唯物主义。在批评柏拉图“理念论”的同时,亚里士多德创造了自己的“四因说”。即一切事物的产生、运动和发展都是四种原因。即:质料因、动力因、形成因和目的因作用的结果。物质只是一种消极的可能性,唯有形式才给予物质以积极的现实性。如砖瓦是质料,房屋是形式。亚里士多德虽不否认运动和变化,却把一切运动和变化归因于某种形式的推动,而他心目中的第一推动者只能是一种精神的东西。这样,亚里士多德便成了唯心主义的俘虏,被某些唯心主义的哲学家而利用。
亚里士多德又是政治学的创始人。他对国家起源给予了阐释,说过“人天生是政治的动物”这句经典性名言。主张小国寡民,由贤能的君主统治,同时制定法律治理国家,保证权力不过分集中。但是出于阶级的偏见,他拥护奴隶制,认为社会上一部分人做奴隶,一部分当奴隶主是合理的。(www.zuozong.com)
亚里士多德一生对自然界的各个领域都进行过探索、观察和实验。他对动物学的研究为他的生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他对动物的分类采取自然分类法,与现代的动物分类法非常接近。他对动物的观察很仔细,认识到反刍动物有一种多重胃,但是牙齿很不行。他把鲸分到哺乳类里。
亚里士多德在动物、生物学的研究中所取得的成绩,与亚历山大的支持密不可分。由于两人的师生关系,亚历山大非常尊敬自己的老师。在他率领马其顿大军东征时曾下过这样的命令:凡是发现什么新的植物和动物,必须先寄给亚里士多德。这种极为有利的条件,使亚里士多德开阔了眼界,能够顺利地从事广泛的科学研究。
亚里士多德在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政治学、生理学、经济学、伦理学、心理学、历史学、生物学、美学等各个领域都进行过研究。其中与自然科学密切相关的有《物理学》、《论天》、《论产生与毁灭》、《动物学》、《动物分类学》、《动物的起源》、《形而上学》和《气象学》等等。
当然,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中也有许多错误的观念,如“地球中心论”,“物体落下的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等等,但这并不影响他的伟大。在科学发展的长河中,并没有永恒的真理,他的错误是人类在探索自然过程中光辉业绩的一部分。而亚里士多德在不断探索宇宙奥秘的过程中,那种追求真理,不屈从权威的精神表现出震撼心灵的人格魅力。他说过,“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他把科学给予了世界,在人类科学文化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