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宗教改革:16世纪欧洲反封建的社会政治运动”

宗教改革:16世纪欧洲反封建的社会政治运动”

时间:2023-05-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宗教改革运动是16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以宗教改革为旗号发动的一次大规模反封建的社会政治运动。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席卷了整个欧洲,对罗马天主教在西欧的封建神权统治给予了毁灭性的打击。这种无耻的骗局,引起了人民的愤怒,一场宗教改革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始了。从宗教改革中获益最大的是封建诸侯。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的广泛传播,沉重地打击了天主教会。他们呼吁重建改革的无派别的天主教会。

宗教改革:16世纪欧洲反封建的社会政治运动”

宗教改革

什么是宗教改革运动

宗教改革运动是16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以宗教改革为旗号发动的一次大规模反封建的社会政治运动。主要反对教皇通过教会对全国进行控制以及天主教会内的骄奢腐化。1517年10月31日,德国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正式点燃宗教改革的烈火。路德系统提出唯信称义、政教分离、廉价教会和改革文化教育等主张,发出驱逐罗马教会、实现德国独立的檄文,并得到各方响应。1555年的《奥格斯堡宗教和约》,承认路德教的合法地位。大致同时,瑞典、丹麦和挪威改宗路德教。继路德之后,约翰·卡尔文在瑞士成功地进行宗教改革。他提出先定论,主张建立民主选举产生的廉价教会,这些都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宗教改革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天主教会和西欧的封建制度,在历史上具有进步作用,并在德国部分地区、北欧诸国、瑞士、荷兰和英国等地,建立不受罗马控制的新教组织。

胡司宗教改革的观点有哪些?

15世纪初,捷克人民反抗德意志封建统治的民族斗争以反抗教会的形式爆发,胡司(1369~1415年)便是这一运动的领袖和灵魂。他出生于波希米亚南部的贫寒之家,1400年受神职,1402年任布拉格伯利恒教堂传教士。1409年,胡司当选为布拉格大学校长,从此,他以布拉格大学为中心开始了捷克的宗教改革运动。他无情地批判教会的奢侈堕落,主张改革教会,废除繁琐的宗教仪式;主张教权服从俗权;反对教士和教会占有财产,提出教产充公的主张。他还强调信徒在领圣餐时与神职人员享有同等权利,可同时享有“两种圣体”(酒和饼);还主张以民族语言祈祷和传教。胡司提出的改革纲领在人民中间引起强烈反响,特别是1412年教皇到捷克大肆兜售赎罪券的举动引起人民义愤,胡司的追随者越来越多。统治者害怕人民运动,遂把胡司革除教职。但他仍继续不懈地进行改革的宣传活动,并撰写了许多抨击教会的论文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观点有哪些?

马丁·路德(1483~1546年),诞生于德意志东部萨尔森州埃斯莱本的一个矿业主家庭,自幼接受了传统的基督教教育。1497年和1498年,分别在马格德堡和埃森纳赫求学,1501年春进入当时德意志最著名的爱尔富特大学。在这里受到唯名论代表奥卡姆的经院哲学、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同时广泛阅读了古典作家的著作,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方式和性格特征。1512年到1513年间,他通过潜心研读《圣经》,逐步确立了“因信得救”的宗教学说。1519年,他在莱比锡与教皇的使者辩论,公开支持约翰·胡司的观点,否定教皇的权力,提出《圣经》的权威和个人研读《圣经》的权力。1520年,前后发表三篇著名文章:《致德意志民族的基督教贵族书》、《关于基督教自由》和《教会的巴比伦之囚》。其中提出了宗教改革的纲领,这就是:君权至上,《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建立德意志民族的廉俭教会,断绝与教廷的政治经济联系,并系统说明了信仰得救的学说。这之后,他隐居于萨克森选侯领地内的瓦德堡,专心著述,将《新约》从希腊文译为德文。这不仅使广大群众可以直接阅读《圣经》,同时由于译文在结构形式和词汇方面较新,对德国语言文学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他对农民、平民要求改变现存社会制度的斗争持反对态度,曾发表文章告诫基督教严防暴乱和煽动,鼓吹“合法地前进”。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席卷了整个欧洲,对罗马天主教在西欧的封建神权统治给予了毁灭性的打击。

什么是赎罪券?

赎罪券是中世纪天主教筹集捐款的工具,天主教宣称购买赎罪券能获赦免原罪得上天堂。1517年10月,罗马教皇利奥十世以修缮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名,派“特使”特策尔到德国贩卖赎罪券。特策尔宣称,只要买赎罪券的钱一敲响钱箱,罪人的灵魂就立即可以从炼狱升入天堂。这种无耻的骗局,引起了人民的愤怒,一场宗教改革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始了。(www.zuozong.com)

路德派新教的合法地位何时得以确立?

从宗教改革中获益最大的是封建诸侯。在改革和战争中,诸侯们乘机夺得大量教产,加强了对农民的压榨。他们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利用路德宗教改革的形式,在自己的领地内建立新教教会,自己成为教会首脑,路德派新教由此建立。利用路德新教作为加强政权工具的诸侯被称为新教诸侯。在萨克森选侯和普鲁士的公爵领地内,早在1525年已信仰路德新教。同时,路德为了路德教的发展也广为活动。1527~1529年,路德在萨克森选侯领地内,曾随同新选侯约翰到各地巡视并督促路德教派的牧师开展传教活动,还不准旧教徒举行礼拜。1529年路德将福音的基本观念归纳为“14条”,这便是路德派新教教义主张的重要根据。1555年9月25日德皇与诸侯签订并颁布《奥格斯堡宗教和约》。新旧教同权平等、路德教的合法地位从此得到确认。

天主教会的反宗教改革是怎么回事?

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的广泛传播,沉重地打击了天主教会。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为了挽回颓势,针对新教会纷纷成立和宗教改革日益发展的新形势,相应地开展了一系列改革活动。天主教会内部早期的宗教改革家计有英国的柯列特、法国的勒非甫耳和尼德兰鹿特丹的伊拉斯莫等,他们都是著名的人文主义者。他们主张教会应遵循《圣经》,整理圣训;反对教皇专制;重组教会的机构;消除天主教会的腐败。他们呼吁重建改革的无派别的天主教会。教皇保罗三世(1534~1549年)为了扭转教权危机,加紧了进行天主教会的改革和阻挠、镇压新教宗教改革的活动。他积极整顿天主教会内部的弊端,惩办贪污腐化。同时他又于1542年在意大利设立了天主教的宗教裁判所,即“异端法庭”。对有异端嫌疑的人,严刑逼供,或处以没收财产、监禁,或加以放逐,甚至火刑焚死。异端法庭不久就在许多国家建立起来。在天主教会反宗教改革中,异端法庭是它的重要工具。

新教在英国是怎样传播的?

16世纪时,英国王权比较强大,正在加强中央集权的英王亨利八世不能容忍罗马教廷对英国的控制,于是在新兴资产阶级的支持下,于1529年召集议会,开始自上而下并利用议会进行的宗教改革。后来,亨利八世借口罗马教皇不批准他的离婚案与罗马教廷公开决裂,英国教会改革后称为英国国教会,又称圣公会。改革后的英国教会保留了主教制和天主教的主要教义,肯定了天主教的洗礼、忏悔等主要仪式,否定了敬偶像、弥撒,还废除了修道院。而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按照加尔文教的精神彻底改革教会,又组织起自己的新教——清教,与支持王权的国教对抗。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就是在清教的旗帜下进行的。

耶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

耶稣会由西班牙贵族伊格那挺·德·罗耀拉于1534年创立,1540年由教皇正式批准。在广泛进行宗教改革的欧洲,耶稣会成为天主教会反宗教改革的最重要工具。耶稣会是一个军事性宗教组织,它用极严格的纪律统治。耶稣会成员必须盲目服从自己的首脑。为了效忠教皇达到巩固天主教会的目的,他们不惜设陷阱、搞阴谋。他们的格言就是“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耶稣会士一般不穿僧衣,不住寺院,可以和俗人自由交往,他们开办学校、医院,钻入各国宫廷,结交显贵,其中不少人担任高级官职和宫廷神甫。他们在有新教徒的国家中展开广泛的宣传活动,破坏新教运动,帮助反动的统治者镇压人民,对实行反天主教政策的国王和政府,则阴谋陷害。法国国王亨利四世就是被耶稣会派去的凶手杀害的。耶稣会的活动不仅限于欧洲,还扩张到美洲、亚洲和非洲,充当了披着宗教外衣的早期殖民侵略的先驱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