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尔系数是体现贫富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
恩格尔定律的公式:
(食物支出变动百分÷比总支出变动百分比)x100%=食物支出对总支出的比率(R1)
或
(食物支出变动百分比÷收入变动百分比)x100%=食物支出对收入的比率(R2)
(注意:R2又称为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
联合国根据恩格尔系数的大小,对世界各国的生活水平有一个划分标准,即一个国家平均家庭恩格尔系数大于60%为贫穷;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属于相对富裕;20%-30%为富裕;20%以下为极其富裕。(www.zuozong.com)
通常来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恩格尔系数较高,则代表收入低,反之,恩格尔系数较低,则表明收入较高,作为国家来说则表明该国较富裕。
我们都认同,吃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在收入水平较低时,其在消费支出中必然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收入的不断上涨,在食物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消费的重心才会开始向穿、用等其他方面转移。
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阐述的是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一定趋势。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概括言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简单理解,一个国家或家庭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数就越大;反之,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小。
恩格尔系数是用来衡量家庭富足程度的重要标尺,表明了居民收入和食品支出之间的相互关系,用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来说明经济发展、收入增加对生活消费的影响程度。
恩格尔定律来自于经验数据,它是在假设其他一切变量都是常数的前提下才适用的,因此在考察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的变动问题时,还应当考虑城市化程度、食品加工、饮食业和食物本身结构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家庭的食物支出增加。只有平均食物消费水平达到相当高时,收入的进一步增加才不对食物支出发生重要的影响。
国际上普遍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由1978年的57.5%和67.7%分别下降到2005年的36.7%和45.5%。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7.9%;农村居民家庭为43.7%。
使用恩格尔系数时应当注意,一是恩格尔系数是一种长期趋势,时间越长趋势越明显,某一年份恩格尔系数波动是正常的;二是在进行国际比较时应留意可比口径,在中国城市,由于住房、医疗、交通等方面存在大量补贴,所以进行国际比较时应调整到相同口径,要注意个人消费支出的实际构成情况,注意到运用恩格尔系数反映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会产生误差;三是地区间消费习惯不同,恩格尔系数也会略有不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