蓖麻蚕简介
蓖麻蚕又称印度蚕,是蚕的一个品种。它原是野外生长的野蚕,食蓖麻叶,也食木薯叶,鹤木叶、臭椿叶、马松叶和山乌柏叶,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多食性蚕。现在是在野外生长,由人工放养,也有在室内由人工放养的。
蓖麻蚕所结的茧两端尖细,形如枣核,中部膨大,腰幅两侧阔狭不相等,也有的呈不规则的三角形,尾部封闭,头部有一个出娥小孔。
蓖麻蚕最适宜在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的夏季生长。它原产于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森林中,故又有印度蚕之称。
蓖麻蚕为多化性,在适宜条件下无滞育期,可全年连续饲养。在中国一年最多可发生7代。成虫一般傍晚交配,交配时间与卵的受精率很有关系,雄蛾需要交配4小时后才射精,交尾时间短不但受精卵少,产卵量也显著减少;因此交配时间必须在14小时以上才能达到制种要求。幼虫食性广泛,除食蓖麻叶外,也可用木薯、臭椿、红麻、马桑等叶片饲养;莴苣、蒲公英等已作为试验饲养寄主一种无滞育期多化性完全变态的绢丝昆虫,鳞翅目,大蚕蛾科,因主食蓖麻叶而得名。
蓖麻蚕生活习性蓖麻蚕一个世代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发育阶段。卵期经过约10天,幼虫4眠5龄期为20天,蛹期约为20天,完成一个世代经过约为45~50天。卵期在16.5℃以下或32℃以上时均难孵化,适宜温度为25℃左右;幼虫期在饲养适温在24℃左右;蛹期保护温度25℃左右,相对湿度为75%~90%。至生长极度时,体重7g上下,约比蚁蚕增加5400倍。
蓖麻蚕幼虫体白、黄或天蓝色,有黑斑或无斑。耐高温高湿,喜食蓖麻叶,也可喂饲木薯、臭椿等叶。
蓖麻蚕生长发育蓖麻蚕一个世代经过卵、幼虫、蛹、成虫4个发育阶段。世代长短随季节、地区、饲料等不同而有差异。一般夏秋季一个世代45~50天,冬春季55~60天,北方各省经历越冬期,一个世代可长达180天左右。
蓖麻蚕原产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18世纪开始从印度传出,中国、美国、斯里兰卡、马耳他、意大利、菲律宾、埃及、日本、朝鲜等国先后引种饲养。蓖麻蚕一个世代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发育阶段。卵期经过约10天,幼虫4眠5龄期为20天,蛹期约为20天,完成一个世代经过约为45~50天。卵期在16.5℃以下或32℃以上时均难孵化,适宜温度为25℃左右;幼虫期在饲养适温在24℃左右;蛹期的保护温度以25℃左右为宜,相对湿度75%%~90%。至生长极度时,体重7g上下,约比蚁蚕增加5400倍。(www.zuozong.com)
卵:椭圆形,长约2.5mm,宽约1.9mm,每克卵约500~600粒。卵色与蚕的血色有关,黄血系卵呈淡黄色;白血系卵呈淡绿色。卵壳由坚硬的卵壳质构成,壳外有胶质,彼此容易黏连。
幼虫:4眠5龄。虫体分头、胸、腹3部。头部外皮硬化,形成头壳,头壳两侧有单眼6对。雌蚕体躯较雄蚕大。
蛹:化蛹初期,蛹色淡黄,背部略深。化蛹3天后,逐渐变为深褐色。蛹在25±2℃环境中约20天羽化,相对湿度以75%~90%为宜。
成虫(蛾):一般在早晨开始羽化,先从蛹的中胸背板中央纵线处裂开,约经2分钟,前胸与中胸交接处横裂开,慢慢伸出蛾的头部及胸腹部。羽化过程约40分钟,雄蛾所需时间较长。
蓖麻蚕丝蓖麻蚕的茧衣又厚又多。约占茧层量的1/3。茧层松软,缺少弹性,厚薄松紧差异较大,外层松似棉花,与茧衣无明显的界限,中层次之,内层紧密,手捏有回弹声。茧层较薄,且有明显的分层,多为层茧,外层缩皱略模糊,中层明显,内层平坦。茧的厚薄也不一致,中部最厚,尾部次之,头部最薄,且疏松有一个出娥小孔。在鲜茧重量中,茧衣约占3.6%,茧层约占10%,蛹体约占86.5%。
蚕茧呈洁白色,但光泽不如桑蚕茧明亮,不能缫丝,只能作绢纺原料。
蓖麻蚕丝的断面形状与桑蚕丝相类似,但比桑蚕丝更为扁。其含丝胶量约为7%~12%,丝素约为85%~92,杂质约为1.5%~4.0%。丝的细度约为1.65~3.3dtex(1.5~3.0旦),强度比桑蚕丝低,断裂伸长率及耐酸性与桑蚕丝相接近,而耐碱性略强于桑蚕丝,适纺6.25(160公支)绢纺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