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3:如何做为科研团队带头人,带领团队进行实地调研及学术调查?
经管之家:
作为一名成果丰硕的博士,您已经有了数次带团队,深入农户展开调研的经历了。能否就科研如何进行数据的采集?科项项目的调研实务与实践操作方面,分享一下你作为过来人的宝贵经历?
徐定德博士:
调研其实和前面提到的文章写作息息相关,因为调研的目的是搜集数据,解决问题。而问题的提出离不开文献的阅读。学术界有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垃圾进,垃圾出”。指的就是如果调研的过程没控制好,导致搜集到的数据是“垃圾”(不能反映研究区实际),那用这个数据来做研究就没意义了(即“垃圾”出)。我个人有幸参加过两次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张林秀老师组织的全国层面的“劳动力迁移与农村发展”调研(均在四川组),一次是做农户问卷(32页),一次是领队。此外,个人也多次在三峡库区、凉山州等地做农户问卷调研。也算有比较丰富的调研经历。结合我个人这么多次调研的经历,我个人认为要得到一份质量比较高的数据,要注意的事项有很多。下面我根据个人的经验,按照调研的流程慢慢的梳理一下,但愿对有需要的坛友有帮助。
一项研究的核心其实就是在找准切入口后,构建因变量Y和自变量X的关系。而在微观实证研究中,X与Y是由问卷来的。所以,调研问卷设计的开始阶段其实就是阅读文献找准研究目标,明确自己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是什么?然后将研究问题分解为主要的研究内容,再设计指标去测度这些研究内容。这些指标很多可以从国内外的文献中直接得到,有部分可能需要我们根据研究问题自行设计问卷。
由于区域与区域间存在差异,其它研究区的指标和自己根据研究问题设计的指标并不一定适合自己的研究区,故而需要对设计好的问卷初稿进行修正。同时,由于个人看问题的视角有限,一份问卷设计好后,通常会请对研究区有丰富研究经验或对研究问题有丰富经验的人把把关,提提意见,再进一步修改完善问卷。随后,拿着修改后的问卷初稿到研究区进行预调研,看设计的问卷是否符合研究区实际,调研对象对设计的问题理解是否有困难,一份问卷大概需要多久等。预调研结束后,团队开会讨论,及时汇总预调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讨论出解决方案并完善问卷(如修正那些不符合研究区实际的指标,增加在原有问卷中没有考虑到的指标)。以上过程如果做得好,可能一次预调研就行。如果做得不好,可能需要多次反复才能达到效果。
除了上面这种方式设计问卷外,还有另外一种方式。即在明确研究大概要解决的问题后先不设计问卷,只列一个访谈提纲就去研究区进行个人和小组访谈,进一步细化研究内容和明确研究问题后再设计问卷。不过以上两个过程都离不开多次到研究区去访谈,以修正问卷。我个人虽然有多次的调研经历和带队经历,但真心感觉要做好访谈和问卷设计比较难。需要一个配合默契的团队通力合作才行。
问卷设计好后,在正式调研前还有一步比较重要的工作就是调研员的培训。因为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视角不一样,理解能力也不一样。同样一个问题,理解不同完全可能得到不一样的答案。这会导致问卷搜集的结果和研究事实不符。此外,由于微观实证研究很耗费金钱和精力,故而一般情况下问卷量也会相对比较大(我参加的调研就没有一个是一个小时内能完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培训才能提高准确率,提高问卷效率进而节约成本。同时,培训的过程也是头脑风暴的过程。在让调研员熟悉问卷的过程中,调研员可能会结合自己的感性认识提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可能我们在设计问卷时并没有考虑到。这时,还可以对问卷进行修正。
培训期间,如果条件允许,一般还会组织调研员到研究区去实战感受一下。一方面熟悉问卷,另一方面看看一份问卷一般要做多久,大家在做问卷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卷中没有涵盖的问题。回去后继续培训时第一步就是大家讨论汇总预调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统一答案编码口径和进一步修正问卷,以符合研究区实际。
培训的目的其实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让调研员熟悉问卷,统一答案编码口径,进而保障数据质量。除了让调研员熟悉问卷外,培训还需要对安全、基本礼仪(着装、问好、离开等)以及学术道德进行培训和强调。尤其是学术道德,要反复强调。毕竟一项调研所耗费的精力和金钱是相当大的,不把学术道德强调好,调研员“乱填”问卷,那后果是极其“可怕”的,是对很多人努力的浪费。
与培训同时进行的还有一些准备工作。如调研路线的设计、经费的预算和到财务借钱、一些基本物品和材料的整理,如最终问卷的打印、调研员的调研牌、感冒药、橡皮、铅笔、问卷袋、装问卷的皮箱、出行方式是购票还是租车、给调研员购买保险等。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般需要团队成员的通力合作才能做好。
(www.zuozong.com)
在我们的农户微观实证调研中,一般而言团队包含以下一些人。带队的老师和队长——负责团队的整体运作和表格的抽查。队长还负责农户礼品的购买(一般都是到一个地方后,去大型的超市批发);先锋队员(打前站的人)——这个人一般由社交能力比较强的男生担任。他会比大部队早1天出发去调研地点,和村上的负责人交接上(要和村上的负责人交接上,通常需要事先拿着单位的介绍信/调研函和县级层面的相关负责人对接上才行,请县上的领导帮忙联系基层的人),确定我们随机选取的农户在大部队下村调研时在家,这是随机等概率抽样能否实现的保障。同时,还要联系好大部队到调研地点的住宿和吃饭的地方,保障后勤;财务——一般由两人担任,一人负责付款,一人负责记账。团队所有开支都由这两人负责,做好开支详细记录;叫早队员——负责团队每天早晨的叫早任务;调研员——做各类问卷的人;查表人——专门负责查调研员问卷的人。团队成员间各司其责,通力合作把调研工作做好。
所有工作准备就绪后,就是正式调研了。由于调研员对问卷有一个从不熟悉到熟悉的过程,所以最开始进行调研时不能为了节约成本而图快,要尽可能的保证质量。这种情况下,我们调研一般将调研员两两配对分组,最开始的1天-1.5天时间由两个人来合作完成前2份问卷。问卷完成后,两人先仔细的整理完成一份完整的问卷后,先交给其他调研员互查,调研员根据培训时所说的问卷前后逻辑关系和自己做问卷的经历判断自己所查其他人的问卷中有哪些地方不符合逻辑/常识,用铅笔将存在问题的页码写在问卷封面上。整份问卷查完后交给做问卷的调研员,调研员看到问题后回想调研过程并对结果进行修改(如果是笔误,直接改过来。如果是觉得自己漏问了或不确定自己答案是否正确,这时需要打电话给被访者再重新确认答案),所有问题改完后找到查表的调研员说明每个问题的具体修改,查表人觉得没问题在问卷封面上签上自己的名字。这个过程要重复两次,即调研员自己的问卷至少要有其他两个调研员检查签字。
当调查员间互查觉得问卷都没问题后,这时调查员将问卷交于专门负责查表的查表员(这个查表员一般不做问卷,但对问卷的逻辑关系以及问卷设计很熟悉,在调研培训期间也要单独培训)。重复调查员间互查的过程,查表员查表有问题标出来,调研员改正。
最后是调查员互查,查表员也查完后,带队老师或队长抽查问卷。严格保证问卷质量。基本要做到“今日事,今日毕”,不把问题留到下一个地点去。因为每天调研员的工作量都很大,很辛苦。不当天就把问题解决,越往后面走问题会堆积的越多。同时,调研员也可能把不同的调研家庭情况搞混,更不利于问卷结果的搜集。
除了以上几轮严格查表控制质量外,即使再辛苦,每天晚上团队也要集合开会讨论今天问卷中遇到的问题,交流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技巧。一般情况下,由于问卷量比较大,在白天尤其是下午调研员还做了问卷的情况下,白天是查不完问卷的。所以晚上加班查表是正常的。我记忆中最开始4-7天大家是最辛苦的,一般都要熬夜到晚上12点左右才算基本完成任务(第二天还要继续繁重的任务)。
一个地方的所有工作完成后(问卷做完,所有查表人都查完签好字后),问卷整理入袋。除非特殊情况,一直到调研结束都不再打开问卷袋修改问卷。所有调研工作完成后的下一步任务就是问卷的录入。如果数据量比较大(比如我参加的全国层面的调研,2000户农户问卷,每份问卷30多页),就只有找录入公司录入(这也是为什么要有培训和后面几轮的严格查表,都是为了让大家统一口径。
所有的问题答案均以代码的形式写到表中去,录入公司只认代码,其它什么都不认);如果问卷量不大,也没有那么多成本去找录入公司,这时可以由调研员各自录入自己做的问卷。不过前提还是每个问题都有明确的编码标准,大家口径都是统一的,没有偏差。
数据录入完成后,在正式使用数据写文章之前。还有一个数据的清洗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看有没有漏录的地方,有没有前后逻辑不一致的地方等。通常会借助软件来进行数据的清理。
以上大概是做微观实证研究的过程和这个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我个人的经验)。实际上,要做好一项微观实证研究(调研),要注意的事项还有很多很多。远不止我所罗列的这几点可以概括的。更多更细节、更有挑战性的问题还需在具体的调研过程中才能更好的体会(如团队的管理、被调查对象不在家、被调查对象不配合等)。我个人最大的感受是,做一项研究不容易,既然选择了做,就要好好做,方不辜负这美好的青春。越努力,越幸运,与君共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