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舞蹈在《辞海》中的解释为“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产生于人民的劳动和斗争生活,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经过人民群众的不断加工创造;是民间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1]1民间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用人类与生俱来的身体通过特定的动作符号表现社会生活,体现本民族的历史人文,并以此完成个体之间的传情达意、抒发情怀。虽然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民间舞蹈受其生活方式、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民族性格、宗教信仰,甚至地理和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彰显出各异的风格特征,但民间舞蹈也具有它的共同特点:自娱性、即兴性、稳定性、综合性。可以说,民间舞蹈是人类各族群社会意识形态的交织融合。地处中国西南的重庆民族民间舞蹈作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一个重要分支,以其旺盛的生命力与广泛的群众参与性,世代延续至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逐步丧失其生活环境的某些重庆民间舞蹈正逐步走向变化、衰落和消亡。曾经饱含传统巴渝文化信息的重庆民间舞蹈成了研究巴文化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我们进行抢救和保护。
自古以来,重庆一带是人类文明最早出现的地区,经考古发现,在200万年前人类就开始在巴渝大地上繁衍生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重庆自然博物馆于1985—1988年在巫山县龙骨坡考古发掘发现的距今两百万年的“巫山人”化石,是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类人猿化石,也是亚洲出现最早的类人猿化石。从重庆铜梁县西廓水库工地发现距今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的“铜梁文化”,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时期的巫山“大溪文化”,以及近几年三峡文物考古发掘的资料表明:距今十万年前直到现在,人类对三峡地区的开发利用就没有间断过,并创造了具有特殊巴渝风格的文化形态。
以今天重庆辖区为主要栖息地的广袤的长江上游地区曾是古代巴人的繁衍生息、劳动生产的地方。《山海经》载:“西南有巴国,太皡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居山上,在丹山西。丹山(据宋代学者考察在巫山县内)在丹阳南。”到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灭巴时,巴国四境已达“东至鱼腹(今重庆市奉节县),西至僰道(今四川省宜宾市),北接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南及黔涪(今湖南省西北部、贵州东北部及与湖北与重庆临近地区)”[2]1。《华阳国志·巴志》说巴国居住有:“濮、賨、苴、共、奴、獽、夷、蜒之蛮。”春秋战国之际巴文化形成之后,巴文化区域的地域架构基本稳定[3]2。大致北起汉中,南达黔中,西起川中,东至鄂州西。一方面巴文化在与其他地区的文化冲击交往中,保持并体现着自身文化的显著特点;另一方面,通过文化交往,不断地吸收临近地区的蜀、楚、秦文化,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地域特色鲜明的巴渝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www.zuozong.com)
在巴渝璀璨的历史文化中,民间舞蹈文化是其中最为闪亮的明珠。纵观重庆民间舞蹈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商周至秦汉时期、唐宋时期、宋元时期、明清至今几个发展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