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歌
民歌是一种重要的声乐作品体裁,它产生于劳动人民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劳动实践中,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成果。
在远古时代,人们在与大自然进行搏斗或各种集体劳动时发出的喊叫声,逐渐形成了最早的民歌。由此可见,民歌产生于人民的劳动实践和社会生活,人们在劳动生活实践中所产生的思想感情,就是民歌音乐所表现的主要内容,劳动生活实践的需要,就是民歌音乐产生的原因,而劳动条件又规定了民歌音乐的具体形式特征。
民歌反映着一个民族的历史、经济、文化、风俗、自然环境,最重要的是表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真实写照。
(一)中国民歌
民歌和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过着缺吃少穿的悲苦生活,劳动人民既没有言论自由,也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只能通过民歌诉说自己的悲苦、无奈和不满之情,到处都可以听到《脚夫调》、《走西口》这类诉苦性民歌。民歌所表现的人民群众的思想是最真实、最深切的,有“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之说。
民歌的作者和传唱者就是劳动人民自己。许多流传广泛的民间小调,如《茉莉花》等都产生并形成于我国宋元时期,经过千百年来人民的传诵流传至今,其表现形式简朴、平易近人,艺术形象鲜明生动。受各民族、各地区的语言、生活、风俗、地理、经济和人民性格等各方面的影响,所以民歌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浓郁的地方色彩。
我国民歌浩如烟海,分类很多。民歌按其社会功能和艺术特征的差异,可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类。
1.号子
劳动号子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生产中直接伴随体力劳动而歌唱的民歌,它产生于劳动并直接服务于劳动,在劳动中起着组织劳动、指挥劳动、鼓舞劳动情绪和调节劳动者精神的作用。它的音乐坚实有力,粗犷豪迈,节奏极为短促,歌词也比较单一,劳动者随着节奏协调身体动作。
劳动号子主要分为搬运号子、农事号子、工程号子、船渔号子和作坊号子五大类。
搬运号子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①装卸号,比较闻名的有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广州等地的码头工人装卸号,如“起重号”、“上肩号”、“扛包号”等;②推车号,如四川成都的“板车平路哨子”、安徽的“拉板车号子”,以及天津的“推车号”等;③挑抬号,包括“抬筐号”、“起肩号”、“卸包号”、“装车号”、“扛棒号”等。比较有特点的有上海的“四拼档号子”、四川自贡的“五金扛运哨子”、东北的“哈腰挂”等。
农事号子的演唱形式一般都是一领众和,领者唱歌词,和者唱衬词。歌词内容有与劳动内容一致的,也有即兴编唱的,从生产知识到历史故事、男女爱情等。如藏族的“莱谐”、朝鲜族的“插秧谣”、羌族的“打场歌”以及“春米号子”、“杵歌”、“畦咚唯”等。
工程号子是从事打夯、采石、修建、运木等劳动时唱的号子。工程号子包括“打夯号子”、“采石号子”、“修建号子”、“伐木号子”,如“黄河打硪号子”、“打夯歌”等。
船渔号子在水运、打渔、船务等劳动中使用。由于船上劳动种类多样,水路和气候情况多变,在水上谋生风险很大。船工们不仅要克服各种各样的劳动困难,而且时时面对死亡的威胁。船渔号子旋律性比较强,常表现出船工们的自信和豪放的性情。有“黄河船夫曲”、“川江船工号子”等。
作坊号子流行于各地的造纸、榨油、染布等手工业作坊中。现在手工业劳动多为机器所代替,因此有些号子在生活中已不复存在。但作为音乐文化遗迹,仍在民间留存。有“盐工号子”、“竹麻号子”、“榨油号子”、“打蓝调”、“榨菜号子”等。
2.山歌
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山野劳动生活中自由抒发感情所演唱的抒情性民歌。山歌产生在辽阔宽广的大自然环境之中,是人们在上山砍柴、田间劳动、山野放牧时,为了抒发内心的感情或向远处的人遥递情意、对答传语而即兴编唱的。山歌演唱的内容较广泛,主要以反映阶级矛盾、劳动生活以及爱情和家庭生活的居多。(www.zuozong.com)
山歌的声调高亢、嘹亮、悠长、质朴,节奏自由,结构短小,它擅长表现热烈、爽快、坦率、真诚的情绪与性格。山歌的流传分布比较广泛,在内蒙古高原、青海高原、西北黄土高原、新疆高原、秦岭大巴山区、西南云贵高原、西藏高原、大别山区、武夷山区都有自己的山歌。
汉族许多地区的山歌有自己的民间称谓,例如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内蒙古的“爬山调”,青海、甘肃等地的“花儿”、“少年”,湖北的“赶五句”,四川的“晨歌”,安徽的“挣颈红”,新疆各民族的“牧歌”,陕南、川北的“姐儿歌”、“茅山歌”、“背二哥”,大别山区的“慢赶牛”,江、浙一带的“吴山歌”,赣、闽、粤交汇区的“客家山歌”,云、贵、川交界地带的“晨歌”(又名“神歌”)、大定山歌、弥渡山歌等。
山歌常为即兴演唱,多用“啊、唉、喂”等呼唤性衬词,如《槐花几时开》、《月儿弯弯照九州》;鲜花调如《茉莉花》,绣荷包调如《走西口》。张家界的山歌有《小小丫姑》、《花大姐》、《一个雀子一个头》。贵州土家族的《望牛山歌》、侗族的《嘎八月》、壮族的《壮家妹》。其他还有《弥渡山歌》、《打支山歌过横排》、《对鸟》、《马兰山歌》、《山歌年年唱春光》、《难忘溪水》等。
陕北民歌《蓝花花》是一首传统的信天游。它以纯朴生动、犀利有力的语言,一方面描绘了蓝花花是一名聪明、美丽的好姑娘;另一方面又表达了深沉的感慨和无奈的叹息,预示了蓝花花凄凉、悲惨的命运,也寄托了对蓝花花命运的深深同情。歌曲以优美流畅、开阔有力的信天游曲调咏唱,并吸收了叙事的手法,用分节歌的形式,深刻地表现了歌词的内容,成功地塑造了蓝花花的形象。
3.小调
小调有“小曲”、“俚曲”等称呼,通常指人们在休息、娱乐、婚丧节庆等日常生活场合中广为传唱的民歌。小调往往经过职业和半职业的民间艺人加工提炼后广为传唱,较少受地域限制,内容广泛,涉及各阶层人民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反映社会矛盾、传说故事、爱情、风土人情等多方面,是我国民间文学和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小调旋律优美流畅,表现手法多样,具有曲折、细致的特点,内容表达委婉曲折,借景色描写或故事情节来表现歌唱者的内心情绪和感情。小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极其广泛。反映婚姻情爱的,如《打樱桃》、《绣荷包》;反映风俗民情的,如《小拜年》、《游灯》、《赶庙》;娱乐游玩题材的,如《看灯》、《游春》、《放风筝》;描述自然常识的,如《补缸》、《磨豆腐》、《采茶》、《割韭菜》;还有民间传说故事的,如《孟姜女》等。
小调可以分为吟唱调、谣曲和时调三类。吟唱调是一种与日常生活的实际紧密联系,实用性较强的小调,例如儿歌、摇儿歌(摇篮曲)、哭调、吟诵调、叫卖调和风俗仪式中的吟唱调等。其音乐特点是:旋律接近自然语言形态,多以朗诵性为主,拖腔、衬腔少,结构比较简单,完整性、独立性较差,如山东成威儿歌《花蛤蟆》、辽宁新金的《摇篮曲》等。谣调传唱者大多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文化程度不高,其音乐的地方性比较浓。传统谣调有:长工诉苦歌,如陕北的《揽工调》;妇女受苦歌,如河北民歌《小白菜》;情歌,如晋北民歌《满村村就数妹妹好》;生活歌曲,如河北昌黎民歌《绣灯笼》;嬉游歌,如辽宁长海的《猜花》等。时调是一种流传时间悠久、传唱范围非常广泛的小调。流传广、影响大的时调有:剪靛花调,如河北南皮的《放风筝》;鲜花调,如江苏的《茉莉花》;银纽丝调,如河北中部的《探亲家》;无锡景调,如江苏的《无锡景》;妈妈娘糊涂调,如辽宁海城区的《妈妈娘你好糊涂》;绣荷包调,如山西的《绣荷包》;对花调,如陕北的《对花》;叠断桥调,如安徽六安的《穿心调》;杨柳青调,如江苏扬州的《杨柳青》等。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由56个民族组成,每个民族均有自己浓郁风格特征的民歌。蒙古族的长调民歌辽阔、悠扬,风格独特;藏族民歌质朴、坦荡;新疆各少数民族的民歌明朗、热情、欢快,风格多样,一般均带有鲜明的舞蹈节奏;朝鲜族民歌柔情、连绵;云南、贵州、四川、广西以及遍布全国各地的其他各少数民族,如苗族、彝族、壮族等均有着各自不同的旋律特点与风格。这些千姿百态的民歌经过历史的沉淀,一方面将题材范围和体裁类别都发展到十分丰富成熟的境界,另一方面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民族风情和地域风格作了全面展示,从而使这类民间音乐成为历史悠久、传承不断、体裁多样、色彩斑斓、蕴藏丰富的民族文化宝库。民歌是一个百花园,各民族的民歌是色彩鲜艳、千姿百态的朵朵奇葩。
(二)外国民歌
世界各民族的民歌都有着不同的风格、体裁和形式,民歌的概念与范畴,以及对民歌概念的理解也不相同。一般认为,民歌是劳动人民表达感情、意志和愿望的一种形式,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而流传的歌曲。有些虽然是由个人创作,但具有典型民间风格,并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艺术歌曲,也被列为民歌范畴,如意大利作曲家卡普阿创作的《啊,我的太阳》、库尔蒂斯创作的《负心人》等都被称为那坡里民歌。
民歌,无论是古老的乡村歌曲还是个人创作的艺术性较强的歌曲,都充满着民间气息,表现了广大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风貌,体现了本民族的性格特征,并且广泛传唱,世代相传。
外国民歌丰富多彩,如加拿大的《红河谷》、印度尼西亚的《星星索》、俄罗斯的《伏尔加船夫曲》、意大利的《桑塔·露琪亚》、《重归苏莲托》等,均是音乐会上经久不衰的演唱作品,也是声乐教学的经典曲目。
二、创作歌曲
创作歌曲的概念是与民歌并列的两个类别之一。广义的创作歌曲是,凡属于创作产生的歌曲,包括艺术歌曲、群众歌曲等均属创作歌曲。狭义的创作歌曲,一般单指群众歌曲,内容多与政治、社会活动有关,适应群众业余文化审美与娱乐愿望而即时创作的作品。其多为分节歌,风格、体裁多样,既有雄壮豪迈的进行曲,也有优美抒情、热情活泼的独唱、重唱歌曲。群众性创作歌曲还包括适应儿童与青少年审美需求创作的儿童歌曲、青少年歌曲等。
在我国,随着日益丰富的群众文化与业余声乐活动的普及及广泛开展,群众性创作歌曲是大量的,其中涌现的优秀作品,具有较强的艺术性与审美价值,与艺术歌曲是相互交叉与交融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