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民歌中汲取灵感的清唱剧、声乐套曲和康塔塔

从民歌中汲取灵感的清唱剧、声乐套曲和康塔塔

时间:2023-05-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唱剧各乐章的歌词在内容上较康塔塔更具有连贯性,篇幅较大,有较鲜明的戏剧结构和情节,更富史诗性和戏剧性。而1859年在伦敦的亨德尔逝世100年纪念会时,合唱团高达2765人、乐器460件。《长恨歌》为我国清唱剧今后的创作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借鉴的内容。

从民歌中汲取灵感的清唱剧、声乐套曲和康塔塔

一、清唱剧

清唱剧源自意大利文Oratorio,又译作“神剧”、“圣剧”,是一种介于歌剧康塔塔之间的大型声乐套曲。包括独唱、重唱及合唱,用管弦乐队伴奏。它与歌剧的区别在于无戏剧表演动作,用音乐会形式演出。清唱剧各乐章的歌词在内容上较康塔塔更具有连贯性,篇幅较大,有较鲜明的戏剧结构和情节,更富史诗性和戏剧性。

清唱剧产生于16世纪末的意大利。它的产生和内容与基督教密切相关,最初清唱剧的内容均取自《圣经》故事。早期的清唱剧演员化妆并用拉丁语演唱,后期的清唱剧使用意大利语演唱,取材较自由,被称为通俗清唱剧。17世纪30年代始发展成在音乐会中演出的大型声乐作品,其中合唱处于主要地位。

17世纪最著名的清唱剧作曲家是意大利的卡里西米(Giacomo Carissimi,1605—1674)和德国的许茨(H.Schutz,1585—1672)。卡里西米创作的16首清唱剧,较著名的有《耶弗他》、《所罗门断案》、《伯沙撒》、《最后审判》。许茨较著名的有:《复活节清唱剧》、《十字架上耶稣的七言》、《圣诞节的故事》。英籍德国作曲家亨德尔在此领域卓有建树,他一生共创作了以《弥赛亚》、《参孙》、《扫罗》、《以色列人在埃及》为代表的32部清唱剧。

亨德尔的《弥赛亚》是全世界被演唱最多的清唱剧(包括以英文及其他许多语言演唱,英文唱得最多),也是基督教信众耳熟能详的圣乐;其中的《哈里路亚大合唱》最为出名。《弥赛亚》公演之夜,当演唱到第二幕终曲《哈里路亚大合唱》时,包厢里的英国国王肃然起立跟着合唱,于是全场随之起立合唱。此后,形成一个惯例,《弥赛亚》每次公演到第二幕终曲时,都是全场起立齐唱《哈里路亚大合唱》。莫扎特在1789年重编的乐谱,使后来演出的人数大增,同年在伦敦就有275位人声及248件乐器共同演出的纪录。而1859年在伦敦的亨德尔逝世100年纪念会时,合唱团高达2765人、乐器460件。1869年在美国波士顿“和平日节庆”演出时,更曾创下一万人演唱《哈里路亚大合唱》、500件乐器伴奏的纪录。

我国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创作于1932年,作曲黄自。这部抒情——戏剧性的清唱剧取材于自居易的同名长诗,并选用其中的诗句作为各乐章的标题,在剧情结构与段落的布局方面,还参考了洪异的传奇《长生殿》。虽属未完成之作,但已包括了白居易原作的主要内容和场面,不失其情节的连贯性与结构的完整性。1972年林声翕补写了第四、七、九乐章。《长恨歌》为我国清唱剧今后的创作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借鉴的内容。

二、声乐套曲

17世纪末和18世纪初期,声乐套曲是为独唱者而作,并配以伴奏的一种世俗的(非宗教的)曲式,形式为宣叙调—咏叹调—宣叙调—咏叹调。以后,声乐套曲开始扩大,加进了前奏曲(或序曲),且在需要的时候,使用一名以上的独唱者,其形式首先被意大利人采用,后来影响了英国的亨德尔、法国的夏邦泰和拉莫。在德国,室内声乐套曲成为教堂音乐,因而并入了一种耳熟能详的圣咏(Chorale),或作为一个乐章,或作为整个作品的主题。巴克斯泰伍德、巴赫和泰勒曼等人创作了大量的这类声乐套曲。序曲的演奏改成了合唱,而且多半以圣咏作结束,再次产生了不可缺少的戏剧感。大约从1800年起,声乐套曲这个名词实际上已经应用于任何合唱作品。

声乐套曲又叫声乐组歌,是大型声乐作品的一种结构形式。从19世纪起,组歌已经是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和文学结合的重要声乐体裁。其特点是:在统一的标题之下,由多章节相对独立的声乐作品组合而成,各章节表现共同的题材内容,歌词选自同一作者,有一段完整的故事。套曲中的各首歌曲可独立成曲,彼此的表演形式也往往不同,但它们之间的内容互有联系,在音乐方面既统一,又有变化,共同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如舒伯特创作的《美丽的磨坊女》,各首歌曲不仅在内容上联系紧密,而且贯穿着具体的故事情节。舒伯特的另一部组歌《冬之旅》,则只是在内容和形象上有某些共同之处,或者说只是用了同一个诗人的诗歌作歌词,每首歌之间有很大的独立性。组歌的构成大致分两种类型:一种是由一系列独唱歌曲组成,如舒伯特的《冬之旅》,就是由24首男声独唱曲组成;另一种是由独唱、重唱、对唱、合唱等不同演唱形式的歌曲组成,如《黄河大合唱》、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等。

影响深远的声乐套曲还有:舒曼的《诗人之恋》、《妇女的爱情与生活》,马勒的《大地之歌》,穆索尔斯基的《没有阳光》和《死之歌舞》,福列的《美好的歌曲》、《夏娃之歌》、《关闭的花园》,等等。

声乐套曲《诗人之恋》创作于1840年,这一年舒曼与克拉拉结婚,它可以说是舒曼的爱情日记。作品共包括16首声乐作品,歌词来自海涅《抒情的间奏》的65首诗。这组作品不仅是舒曼声乐作品的典型代表,而且也是艺术结构最完整的杰作。这部声乐套曲描写了一个诗人对真诚爱情的向往以及失恋以后的痛苦。作者用音乐的手段着力挖掘诗歌的深刻感情,更加细腻地表现原作的诗情画意,使套曲具有很深的感染力。舒曼用简洁的笔法写出了复杂多变的艺术形象,其中细腻的情感变化和诗情画意,都通过音符表达出来,吸引和感动着人们。这部套曲的第一首歌曲《灿烂鲜艳的五月里》描写春天来到了,百花盛开,欣欣向荣,诗人心里萌发了对爱情的渴望。这首歌的曲调并不华丽,却表达出发自内心的真诚,歌曲到了结尾,曲调有意地并不终止,停在一个不稳定音上,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的感受,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爱情生活的向往。(www.zuozong.com)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共分八个乐章。由光未然作词,冼海星作曲。作品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它以我们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它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康塔塔

康塔塔(Cantata)是大型声乐套曲体裁的一种。原意为“用声乐演唱”,以《圣经》或世俗故事为题材。17世纪中期意大利作曲家卡里西米将康塔塔作为一种新的体裁形式确定下来。“康塔塔”在形式上与“清唱剧”有相似之处。最初的康塔塔是独唱的体裁,后成为由朗诵调和返始咏叹调交替构成的四个乐章的叙事性世俗独唱套曲,后来这一体裁从抒情性的独唱曲逐渐演变为接近于小型室内歌剧或相当于歌剧中一场的规模,并从室内类型向合唱类型过渡。一部典型的康塔塔往往以序曲或者合唱开头,以合唱结尾,中间交错有伴奏的宣叙调、独唱或者重唱的咏叹调以及不同规模的合唱。

在17世纪,康塔塔是一种由单声部组成的戏剧性牧歌,用琉特琴伴奏,或以通奏低音伴奏。这种形式在17世纪后期的意大利极为流行,分几个声部演唱。有些康塔塔由宣叙调组成,有些则是一连串的咏叹调。在德国,康塔塔被分为两种,室内康塔塔(Cantata da camera)属于世俗音乐,教堂康塔塔(Cantata da chiesa)则是宗教音乐。意大利的亚历山大·斯卡拉蒂创作的独唱加通奏低音伴奏的康塔塔,共有600首之多。

18世纪,康塔塔成为更适合剧场演出的音乐。此种形式在德国主要用于教堂,由一个或几个独唱者、合唱、管风琴和乐队组成,歌词采用圣经经文。此时期的康塔塔以巴赫的作品最具代表性。

19世纪的康塔塔以巴赫为典范并得到发展,通常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实际是一种短小的清唱剧。随着乐队规模的扩大,同时大量的世俗康塔塔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康塔塔的匀作题材和形式。贝多芬的《悼念约瑟夫皇帝清唱套曲》,巴托克的《世俗清唱套曲》,奥尔夫的《博伊伦之歌》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到了20世纪,对康塔塔与清唱剧的解释更不严格。

德国的J.S.巴赫的大量世俗康塔塔和教堂康塔塔,对康塔塔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些作品一方面充分展示了康塔塔的典型结构,另一方面巴赫创作成熟期的一百多首康塔塔作品把这种艺术形式推向了高峰。巴赫的康塔塔作品:世俗康塔塔有《狩猎康塔塔》、《“宗教改革”康塔塔》、《“咖啡”康塔塔》等;教堂康塔塔有《上帝是我们的信念》、《上帝就在天上》、《现在我们感谢上帝》等。

巴赫的第140号康塔塔是比较著名的一部,全名为《醒来吧,一个声音在高喊》,一般称作《醒来吧》。这首康塔塔讲述了十个少女拿着灯半夜去迎接新郎的故事。在这十个少女中,五个聪明的人准备了灯油,另五个愚笨的没有准备。新郎来了,没准备灯油的五人去买灯油,回来时天国的大门已经关上了。巴赫为这一天的布道,选择菲力普·尼克莱(1556—1608)所作的赞美诗《醒来吧,一个声音在高喊》作为他创作的基础。作品共七个乐章:一是赞美诗幻想曲,二是男高音的宣叙调,三是女高音和男低音二重唱(咏叹调),四是赞美诗,五是男低音的宣叙调,六是女高音和男低音的二重唱(咏叹调),最后为赞美诗。

中国的大合唱与康塔塔体裁特点十分相近,因而康塔塔一度被误译为大合唱。鉴于在康塔塔中起主干作用的结构部分仍是独唱作品,它和大合唱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