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艺术按照人声的嗓音性别和年龄差异特点,可以分为女声、男声、童声三类;按音域的高低和音色差异及声部类别,及其在歌剧或合唱艺术中所担当的角色等不同表现特点,可分为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六个声部。
一、女高音
女高音(Soprano)的音域通常是c1—c3,甚至d3、e3或更高。根据音色、音域、演唱技巧和表现特征不同,女高音又可细分为抒情女高音、花腔女高音、戏剧女高音。
(一)抒情女高音
抒情女高音(Lyric soprano)的声音抒情、优美,宽广、秀丽,音色丰富、明朗,善于表达细腻而富于诗意的感情,擅长演唱优美抒情的歌曲旋律。
例如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歌剧《艺术家的生涯》第一幕中《人们叫我咪咪》、《贾尼·斯基基》中洛莱达的咏叹调《我亲爱的爸爸》、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中伯爵夫人的咏叹调《求爱神给我安慰》等都属于抒情女高音演唱的咏叹调。中国作品《我爱你,中国》、《大森林的早晨》等,也都是适于抒情女高音演唱的独唱歌曲。
比才《卡门》中的米开拉、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中的苏珊娜以及威尔第《奥赛罗》中的苔丝德蒙娜、《茶花女》中的薇奥列塔、普契尼《图兰朵》中的柳儿、《蝴蝶夫人》中的巧巧桑等都属于抒情女高音声部角色。
蜚声世界的国际著名抒情女高音歌唱家有:莱娜塔·泰巴尔迪(Renata Tebaldi)、维可多利雅·安杰莱斯(Victoria De Las Angeles)、伊丽莎白·施瓦茨科普夫(Elisabeth Schwarzkopf)、凯瑟琳·巴特尔(Kathleen Battle)、基莉·迪·卡娜娃(Kiri Te Kanawa)、蒙特塞拉特·卡巴耶(Montserrat Caballe)等。
(二)花腔女高音
花腔女高音(Coloratura soprano)的音域为c1—e3甚至更高。声音轻巧灵活,婉转而富有弹性,音色清脆,善于演唱快速、跳动的旋律和装饰性的华丽曲调,多演唱抒发理想的作品或表现欢乐的、热烈的情绪。例如俄国作曲家阿里亚比耶夫的《夜莺》、意大利作曲家贝内狄克特的声乐变奏曲《威尼斯狂欢节》、威尔第的歌剧《弄臣》中吉尔达的咏叹调《亲爱的名字》以及中国作品《春天来了》等都是适于花腔女高音演唱的典型曲目。
在女高音中还有兼有抒情女高音与花腔女高音特性的抒情花腔女高音。大多数抒情女高音亦可以掌握花腔的演唱技巧。许多女高音的声乐作品中常常写有花腔色彩的乐句。
抒情花腔女高音角色如:威尔第《弄臣》中的吉尔达、列昂卡瓦洛《丑角》中的尼达、古诺《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朱丽叶、理夏德·施特劳斯《阿里阿德涅在纳克索斯》中的策宾妮塔、奥芬巴赫《霍夫曼的故事》中的奥林匹亚等。
此外,也有戏剧性很强的戏剧花腔女高音角色,如:莫扎特《魔笛》中的夜后、《后宫诱逃》中的康斯坦茨、威尔第《纳布科》中的阿比盖勒等。
国际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有:嘉丽—库契(Amelita Galli—Curci)、莉丽·庞斯(Lilly Pons)、琼·萨瑟兰(Joan Sutherland)、丽塔·史塔里希(Rita Streich)、爱狄塔·格鲁贝洛娃(Edita Gruberova)等。
(三)戏剧女高音
戏剧女高音(Dramatic soprano)是女声中最丰富、浓厚、有力的声音,能表现激动、强烈的情绪,善于演唱戏剧性的咏叹调。例如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的歌剧《阿伊达》第一幕第一场中《胜利归来》,就是一首典型的戏剧女高音咏叹调。戏剧女高音通常比较少见。
最著名的戏剧女高音角色便是普契尼笔下的歌剧《图兰朵》中的图兰朵公主。在剧中,图兰朵公主以戏剧女高音嗓音,表现了她的冷酷无情。还有威尔第的歌剧《麦克白》中麦克自夫人在第四幕第二场所唱的《一点血迹》也是一首戏剧女高音咏叹调。
贝多芬《菲岱里奥》中的列奥诺拉、威尔第《纳布科》中的阿碧洁莉、瓦格纳《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中的伊索尔德、《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的布仑希尔、迈耶贝尔《新教徒》中的瓦伦丁、理夏德·施特劳斯《莎乐美》中的莎乐美、玛斯卡尼《乡村骑士》中的桑杜扎女主人公等,皆属戏剧性女高音角色。
国际著名的戏剧女高音有:莱昂廷·普莱斯(Leontyne Price)、阿斯特里德·瓦内(Astrid Varnay)等。
国际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玛利亚·卡拉斯(Maria Carasi)是能胜任抒情、戏剧、花腔以及女中音角色的全能女高音,是世界声乐史上少有的奇才。
二、女中音
女中音(Mezzo soprano)的音域通常是g—g2,发音能力强的可达a2以上。女中音的音色丰富、柔和、圆润,低音区较女高音宽厚,有男性化的胸声,高音区比女高音丰满。例如法国作曲家比才的歌剧《卡门》就有具有代表性的女中音曲目。中国作品《打起手鼓唱起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等都是适合女中音演唱的曲目。
比较著名的女中音角色有:比才《卡门》中放荡的卡门、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的大地之母艾尔达和圣一桑的歌剧《桑松与达丽拉》中欺世盗名的达丽拉,以及瓦格纳《汤豪舍》中勾引良家子弟的维纳斯等。
国际著名女中音歌唱家有:简妮特·贝克(Janet Baker)、玛丽琳·霍恩(Marilyn Home)、特丽莎·贝尔干扎(Teresa Berganza)、切奇莉亚·巴托丽(Cecilia Bartoli)等。
三、女低音
女低音(Alto)是女声中最低的声部,音域通常是e—f2或f2以上。女低音音色较女中音丰满、厚实,具有男性色彩,是实际生活中比较少见的声部。在合唱中把女中音称为女低音。女低音演唱的曲目一般和女中音相通。
16、17世纪是由男声来演唱女低音角色的,称之为高男高音。而在当时只有在喜剧性表演时才被安排使用。歌剧发展到l8世纪,戏剧性的角色在剧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例如亨德尔《恺撒》中的柯涅利亚,她是一个比克莉奥佩屈拉还要成熟的女性。由于女低音演唱的角色在歌剧中并不多见,通常不是主要角色。女低音除了扮演老妇之外,还扮演男性英雄,亨德尔、斯卡拉蒂的作品中出现过这类情况。
18世纪末到l9世纪的前半期是女低音的黄金时代。韦伯《奥伯龙》中的国王侍从、罗西尼《湖上美人》中的马尔科姆等,均出色发挥了这一声部的声音特色。
俄罗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的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第一幕第一场的《奥尔伽的叙咏调》是一首典型的女低音独唱曲。女低音还可以演书童或少年,如多尼采蒂《夏莫尼的琳达》中的彼罗托、《路克莱莎·波其亚》中的奥西尼等。除了罗西尼的《灰姑娘》中的辛德瑞拉、《赛米拉密德》中的阿萨斯等角色之外,女低音的形象又常与荡妇、懒婆娘、老年妇女等联系在一起。例如蓬基耶利《欢乐的歌女》中的盲人母亲拉杰卡、瓦格纳《罗恩格林》中的女巫敖德路特等。还有格林卡的《伊凡·苏萨宁》中苏萨宁的养子瓦尼亚由女低音演员扮演,以及威尔第《假面舞会》中的尤丽卡等。(www.zuozong.com)
国际著名女低音歌唱家有:E.舒曼-海因克(Einestine Schumann-Heink)、朱莉娅·卡尔普(Julia Culp)、玛丽安·安德森(Marian Anderson)等。
四、男高音
男高音(Tenor)的音域通常是c1—b2或c3。男高音是男声中最高的声部,按其音色特点可细分为抒情男高音和戏剧男高音。
(一)抒情男高音
抒情男高音(Lyric tenor)的音色明朗、甜美,抒情而富有诗意,适合扮演单纯的王子、浪漫的诗人、懵懂的少年等角色。例如意大利作曲家多尼采蒂的歌剧《爱的甘醇》中《偷洒一滴泪》、普契尼《艺术家的生涯》中的《冰凉的小手》、意大利民歌《啊,我的太阳》、《飞吧,小夜曲》等就是典型的抒情男高音曲目。中国作品中适合抒情男高音演唱的曲目很多,如《在那遥远的地方》、《乡音、乡情》等。
莫扎特《魔笛》中的王子塔米诺、《女人心》中的费尔南多、《唐璜》中的奥塔维奥、韦伯《自由射手》中的猎人马克斯,以及普契尼歌剧《艺术家的生涯》中的鲁道夫等都属于这类角色。
国际著名抒情男高音歌唱家有:贝尼亚米诺·吉利(Beniamino Gigli)、朱希·比约林(Jussi Bjorling)、弗里茨·翁德里希(Fritz Wunderlich)、卢恰诺·帕瓦罗蒂(Luciano Pavarotti)、何塞·卡雷拉斯(Jos Carreras)等。
(二)戏剧男高音
戏剧男高音(Dramatic tenor)的声音比较宏大,低声区较抒情厚实,音色明亮、坚实有力,富于英雄气概,多表现感情强烈,戏剧性色彩浓厚的作品。例如意大利作曲家列昂卡瓦洛的歌剧《丑角》中的《穿上戏装》和威尔第《奥赛罗》第二幕中的咏叹调《啊,永远再见了,神圣的回忆》等就是适合戏剧男高音演唱的曲目。戏剧男高音在男高音声部中是比较少见的。中国作品中专门为戏剧男高音写作的,从现有资料看,可以通过沈湘先生演唱的电影《夜半歌声》的插曲来领略其艺术特性。
兼有戏剧与抒情色彩的男高音亦可称为抒情戏剧男高音,如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的歌剧《游吟诗人》中的曼里科就是适合抒情戏剧男高音演唱的角色。当今世界著名三大男高音之一,西班牙歌唱家普拉西多·多明戈(Placido Domingo)即是抒情戏剧男高音。
威尔第《游吟诗人》中的曼里科和《奥赛罗》中的男主角奥赛罗、柴科夫斯基的歌剧《黑桃皇后》中的男主人公格尔曼等,都是典型的戏剧男高音角色。
国际著名戏剧男高音歌唱家有:马里奥·德尔·莫纳科(Mario Del Monaco)、琼·维克斯(Jon Vickers)、朱塞佩·加克米尼(Giuseppe Giacomini)、弗兰科·科莱里(Franco Corelli)、卡洛·贝尔贡济(Carlo Bergonzi)等。
五、男中音
男中音(Baritone)的音域通常是a—f2,但在意大利和法国歌剧中,有时候要求男中音唱到a1。男中音的音色既富有刚毅、雄壮有力的戏剧性,又充满着温柔的磁性。
男中音中有音域较高的、灵巧的抒情性男中音和戏剧性男中音,亦有低的男中音(称为Bass Baritone)等。低的男中音也可以演绎大多数的男低音曲目,但较之男低音,低男中音的声音更加灵活,在高音区更有发挥余地。在欧洲音乐史上的浪漫主义时期,随着意大利作曲家应用音域的扩展,男中音的角色越来越多,也更加复杂。因此,在罗西尼作品中男中音畦音域与男高音相似并带有花腔,具有炫技性质,如《塞维利亚理发师》中的费加罗等。
抒情男中音是以抒情见长的高男中音,音域为f—g2或a2。例如多尼采蒂《宠姬》中的国王阿尔方索十一世、威尔第《茶花女》中的阿芒、比才《卡门》中的埃斯卡米洛等均属此类。
抒情男中音咏叹调如威尔第《茶花女》中的《在普罗文察地方》、柴科夫斯基《叶甫根尼·奥涅金》中的《请不必否认给我写信》、古诺《浮士德》中的《我将离开故乡》、莫扎特《唐璜》中的《请你到窗前来吧》、《费加罗的婚礼》中的《你再不要去做情郎》等。
适合抒情男中音演唱的中国作品有《黄河颂》、《多情的土地》、《我的祖国妈妈》等。
戏剧男中音音域为e—e2至g2。嗓音结实、浑厚,情绪激烈。例如瓦格纳《罗恩格林》中的泰拉蒙德、威尔第《奥赛罗》中的雅戈、穆索尔斯基《鲍里斯·戈杜诺夫》中的鲍里斯、列昂卡瓦洛《丑角》中的托尼奥、贝尔格《沃采克》中的沃采克等均属这一类型,其中有的角色(如沃采克)的音色更接近于男低音。
国际著名男中音歌唱家有:杰拉德·苏哉(Gerard Souzay)、提托·戈比(Tito Gobbi)、汉斯·霍特(Hans Hotter)、迪特里希·费舍尔-迪斯考(Dietrich Fischer-Dieskau)、赫尔曼·普莱(Hermann Prey)、蒂塔·鲁福(Titta Ruf fo)、塞尔里利·米勒斯(Sherrill Milnes)等。汉斯·霍特是典型的低音男中音。
六、男低音
男低音(Bass)音域通常为e—e2或f2。其音色浑厚、深沉,擅长表现苍劲、沉着、庄重、雄壮的情感。按音色的特点还可细分为抒情男低音、戏剧男低音和深厚男低音等。例如莫扎特的歌剧《魔笛》中的《在这神圣的殿堂里》、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中国歌剧《白毛女》中的《杨白劳》等,都是适合男低音演唱的曲目。
抒情男低音声音流畅、低沉,时而亦显轻快、抒情,富于歌唱性。音域通常为d—d2或e2。法国歌剧开始重视这一声部。如作曲家德利布的《拉克美》中用了偏高的抒情男低音扮演拉克美之父尼拉康塔,托马斯《迷娘》中的老乐师洛塔里奥等。俄国的作曲家也会把歌剧主角交给这类男低音,例如格林卡《伊凡·苏萨宁》中的男低音伊凡·苏萨宁等。
戏剧男低音音域与一般男低音相仿,区别是可适当向上下移动,富于戏剧激情。另外还有专演丑角的滑稽男低音,声音轻巧灵活、节奏自由,与专演正派角色的庄重深沉的男低音形成鲜明的对照。如古诺《浮士德》中梅菲斯托费勒的《魔鬼小夜曲》等。
深厚男低音是人声最低的声部,音域一般为c—d2。音色宽厚低沉,表情庄重沉稳,往往被指派饰演地位显赫的角色:神灵、国王,如瓦格纳《汤豪舍》、《罗恩格林》等;祭司或神父,如威尔第《命运的力量》、《唐卡洛斯》等;具有威望的父亲,如瓦格纳《纽伦堡名歌手》、托马斯《迷娘》等。
男低音在喜剧中可以担任喜剧性的角色,如好色老头以及昏庸仆人等,多尼采蒂的《唐帕斯夸勒》便是典型,还有莫扎特《唐璜》中的里波莱罗等。除此之外他们还能在正歌剧中扮演某些沉郁的角色,例如在威尔第的歌剧里常用来扮演国王与主教。莫扎特《魔笛》里的大祭司萨拉斯托的角色是典型的深沉男低音嗓音,《唐璜》中的石像也是男低音。
俄国男低音以胸腔发声,形成特殊音色,低沉浑厚得像是来自大地的黑暗之声,最著名的角色便是穆索尔斯基所创作的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中的鲍里斯·戈杜诺夫一角。
国际著名男低音歌唱家有:费多尔·伊万诺维奇·夏里亚宾(Fyodor Ivanovich Chaliapin)、艾齐欧·平扎(Ezio Pinza)、鲍里斯·克利斯多夫(Boris Christoff)、齐萨·谢皮(Cesare Siepi)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