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演唱根据艺术形态的概念可分为两种类别:一类主要以演唱歌剧与歌曲类声乐作品为主要内容与表现形态的美声声乐艺术、民族声乐艺术、通俗声乐艺术类,即已被社会广泛接受的被称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的三种艺术形态与风格特色;另一类是中国戏曲和曲艺演唱,这是专门演唱中国独有的各种剧种的戏曲与曲艺的声乐艺术形式。这两类的各种声乐艺术形态与唱法之间,既有许多共同之处,又有不同的个性与特点。不同的声乐艺术形态,伴随着演唱技术与行腔方法、艺术风格与审美标准,具有各自不同的鲜明艺术特征,是声乐艺术花园的朵朵绚丽奇葩。
一、美声声乐艺术
美声声乐艺术,俗称美声唱法,是源于意大利的被称为BelCanto(原意为美妙的歌唱)的声乐艺术学派与演唱形态。它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意大利文艺复兴催生下的歌剧的诞生。意大利歌剧的创作与发展孕育了美声歌唱,换言之,美声歌唱是歌剧的产物。同时,美声歌唱促进了歌剧艺术的逐步完善与发展。
美声歌唱经历长时期的发展,形成一套成熟的歌唱形态与技术技巧方法,积累了一套传统的训练方法,并构成完整的艺术表现与审美体系。美声歌唱的演唱方法科学性强,发声技术技巧几乎达到人声潜力的完善境界,歌唱音域宽广,声音优美动听,具有卓越而丰富的表现力及美学价值。
美声歌唱,或称美声唱法的概念,含有歌唱方法的技术、演唱风格的表现、艺术审美的标准等多重内涵,具有一整套区别于其他声乐演唱形态的系统而规范的训练标准及美学原则,成为其特有的艺术形态特征定位。在演唱技术、声音形态与艺术表现方面有着如下一些标志性的规范要求:严格的呼吸控制技术;正确的起音;发音纯净、柔美、明亮,在整个歌唱音域的范围内保持声音的均匀、圆润;金属般悦耳的音质;富有穿透力的共鸣;柔韧、连绵、流畅的连音歌唱;优美的颤音;音量控制的强弱变化;宽广的音域,统一的声区;具有丰富表现力的高难技术手段和歌唱技巧;精美的语言表述;华彩优美的声腔;深刻而动人的情感表现等。
在经历长达近四百年的发展历史过程中,美声歌唱已在世界范围内普遍传播,是举世公认的优秀声乐艺术形式,对世界各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欧洲声乐发展史上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20世纪以来留有音像资料的歌剧演员卡鲁索、吉利、卡拉斯、苔巴尔蒂等一大批杰出歌唱家,是意大利美声学派最优秀的代表人物。当今我国人民熟知的三大男高音,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是美声唱法的优秀代表与标志性人物。
二、民族声乐艺术
民族声乐艺术,俗称民族唱法。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表现在:一方面有大量保持传统特色的民族民间声乐演唱形式的存在;另一方面,自元、明、清以来,就有史料记载的比较系统的声乐表演艺术理论及演唱方法的著作。
民族声乐艺术,是我国传统的声乐演唱艺术。民族声乐艺术,是多元化的艺术形态。中华民族独有的多民族大家庭与宽阔的地域文化,培育与衍生了丰富多彩、婀娜多姿的原生态民族民间声乐艺术形态。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民族音乐文化及声乐事业的发展,出现了与民族民间多元化声乐艺术形态并存的,在继承与融合传统民族民间的民歌及戏曲等演唱形态基础上,立足民族文化、民族气质、民族审美,赋予时代精神,吸取科学的歌唱技术与方法兼收并蓄的发展趋势,逐渐形成具有鲜明中国民族特色的代表性民族唱法。
代表性民族唱法,伴随着我国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事业的发展,凝聚着几代艺术家、教育家的智慧与创造,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一方面,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保留了传统民族声乐形态的浓厚色彩及多样性的浓郁民族风格与地方风格,注重咬字行腔与语言的韵味,强调字正腔圆、声腔结合,根据演唱语言的发音规律来处理共鸣、行腔,讲究字音的五音、四呼、出声、归韵、收声,体现了鲜明的审美个性与表现方式等美学特征。另一方面,吸收借鉴美声唱法的训练与发声方法的科学因素,采用混声技术、真假声结合,促进嗓音共鸣音量加大、声区统一、音域扩展,歌唱技术规范与适应能力显著提高,大大丰富了声音的艺术表现力。随着民族声乐事业的发展,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亦随之提高,一大批具有鲜明民族音乐特性及崭新时代音调的民族声乐新作品相继问世,拓展了民族声乐文化的视野,推动了民族声乐事业与民族唱法的发展。
民族声乐艺术,是我国人民大众熟悉、喜爱并得到广泛普及的艺术形式,以其悠久的历史渊源,鲜明的民族特性,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及发展前景。
三、通俗声乐艺术
通俗声乐艺术,俗称通俗唱法,亦称流行唱法,是通俗音乐的声乐演唱形式。通俗音乐有别于严肃音乐、古典音乐和传统民间音乐,又称轻音乐或流行音乐。通俗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主要源于西方。通俗音乐,可以追溯的历史是久远的,但通俗音乐及通俗唱法形成比较明确的概念,主要是指在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首先是在美国出现了一种以都市生活为中心,结合美国黑人音乐与白人乡村音乐风格,在创作上有意识地把旋律和伴奏加以简化,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适合城市市民兴趣爱好的音乐及演唱形态。通俗音乐在发展中逐渐走向风格的多元化,包括从美国黑人舞曲中吸取节奏特性的摇滚乐、爵士乐、迪斯科音乐,以及城市民谣风格的音乐与歌曲、轻歌剧等。这种简明直率的音乐形式,带有自娱的色彩。通俗唱法,具有通俗性、流行性、娱乐性等特点,擅长抒发以个人为主体的内心情感,适应更多的歌唱者和听众,尤其是受到年轻人的喜爱。通俗唱法,在全世界流传很广,成为一种世界性的音乐语言与音乐形态。在通俗音乐创作方面,世界上许多国家不论从艺术形态、创作技法,还是表现与运作方式上,大多在承袭西方的模式。但在发展过程中,各国家与地区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同时还出现了通俗音乐与严肃音乐、古典音乐的音乐元素相融合,使得通俗音乐在保留整体形态的前提下,出现进一步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我国的通俗音乐与通俗声乐演唱形态,作为世界性通俗音乐文化的组成部分,在20世纪20—30年代已见端倪,但主要是在80年代后,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随着港台歌曲及国外流行音乐的传入,逐步传播发展而达到当今的极大普及。
通俗声乐艺术,具有贴近生活的情感表现方式,轻松活泼,通俗易懂,易于流行,是一种受众广泛的大众化音乐,普及型的声乐艺术形式。
通俗声乐艺术,从音乐旋律、节奏等创作技法,到应用电声乐器以及乐队配器上,具有鲜明的现代流行音乐特点。任何艺术形式均有着审美与娱乐的双重功能,而通俗唱法较之其他声乐艺术具有更强的娱乐功能。
由于通俗声乐艺术在演唱时使用扩声设备,因此一般不需要大的音量与嗓音共鸣技术,而主要凭借自然嗓音,运用良好的音乐感觉和富有表情的艺术表现力进行歌唱。通俗唱法以塑造音乐形象,揭示音乐内涵为主,不设定固定的声音模式,可根据作品的个性和风格灵活运用,对音域也没有严格要求,演唱方法及声音形象不拘一格,可以在基本保持口语化的自然状态下,近似于朗诵地歌唱,或采用气声、轻声,或沙哑声,甚至喊唱等。在表现形态方面,为了加强演唱效果,可以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段自由发挥,以获得独特的效果。通俗声乐艺术特别注重通过各种灯光、音响等舞台技术与效果的加工,演出的包装,演员的形体表演及舞台动感,辅以张扬的肢体语言或与舞蹈相结合等视觉审美配合,并常常采用与观众交流的互动方式,以调动演出气氛,获得群体效应等,使通俗唱法具有独特的艺术形态及其感染力。
通俗声乐演唱形态因注重声音个性化,在发声训练体系的建立上,目前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模式。
四、戏曲与曲艺声乐艺术
(一)戏曲
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而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中国戏曲在世界剧坛上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戏曲是中国传统声乐艺术的重要类别。戏曲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宋金的杂剧、南戏、元曲,发展至明清的昆曲,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唐、宋、金、元、明、清的各种声腔曲调,吸收了民间歌舞、说唱音乐、琴曲、少数民族的乐曲以及宗教音乐等各种音乐元素,特别是元明以后,各地方戏剧蓬勃发展,创造了完美的舞台艺术表演体系。(www.zuozong.com)
中国戏曲有三百多个剧种,分布于全国各地。某些历史悠久的戏曲剧种的腔调和演唱方法称为声腔。明代的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四个剧种的声腔,对后来一些地方戏的兴起和演变具有深远的影响。现代影响广泛的声腔系统分为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四大声腔系统,以及民间歌舞、民间说唱两大声腔类型。
1.四大声腔系统
昆腔系统,是明代昆曲流传各地的产物。属于直系的江苏、浙江、上海的苏昆,以及浙江温州的永昆、湖南的湘昆、河北的北昆、四川的川昆等的分支,均属此系统。但受语言等因素的影响,风格各有不同。昆腔融合了北曲、弋阳腔、海盐腔等多种声腔的特点,在节奏上出现了赠板,增大了音乐布局的空间,突出了缠绵婉转、柔曼悠远的特点。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咬字发音、声音控制和节奏速度快慢的处理。《林冲夜奔》、《恩凡》、《游园·惊梦》都是昆腔的代表性剧目。代表性演员有:俞振飞、张继青等。
高腔系统,是明代弋阳腔的流变,包括川剧、赣剧、湘剧、婺剧、桂剧的高腔,湖北、山西的清戏等。受语言与各地民间音乐的影响,各地高腔剧种间的风格有较大差异。高腔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质朴、曲词通俗、用锣鼓等打击乐器敲击作为伴奏,台上一人唱,台后众人帮腔。代表性剧目有:《秋江》、《描容送行》、《槐荫树》、《三状元》、《荆钗记》、《琵琶记》、《程咬金娶亲》、《报恩亭》等。代表性演员有:陈书舫、彭俐依等。
梆子腔系统,是明末清初的一支声腔,流传北方各地形成梆子剧种。梆子腔,本名乱弹,因演唱时以木梆乐器击节,故名梆子腔。陕西的秦腔,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的各路梆子,均属此系统。各地的梆子剧种,其风格各具特色。它们以木梆击节,板胡作为主奏乐器。调式多为徵调式,曲调以七声音阶为主,唱调为上下句式,多有华彩流畅的花腔乐句为辅,唱腔明亮高亢,且具悲壮粗犷的色彩。代表性剧目有:《蝴蝶杯》、《秦香莲》、《对花枪》、《三上轿》、《穆桂英征东》、《秦英征西》、《打金枝》、《赵氏孤儿》、《辕门斩子》等。代表性演员有:常香玉、裴艳玲、丁果仙、炱宗翰等。
皮黄腔系统,是由北方的梆子形成的西皮与皖、鄂的二黄,两支声腔汇合而成,分布于南方各地的剧种系统,有徽剧、赣剧、汉剧、湘剧、祁剧、桂剧、粤剧、川剧、滇剧等。京剧就是皮黄腔系统的代表,也是中国戏曲中最优秀的剧种。皮黄腔受到各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的影响,衍生出的格局在音乐上各具特色,但不论西皮还是二黄,在词格上都沿用七言或十言的对偶句式,并以胡琴作为主奏乐器。
2.两大声腔类型
两大声腔类型的民间歌舞类剧种有:湖南的花鼓戏,江西的采茶戏,云南、贵州的花灯,四川的灯戏,北方各地的秧歌等;民间说唱类剧种有:江浙一带的苏剧、沪剧、锡剧、甬剧、姚剧,皖北、苏北、鲁南一带的泗州戏、柳琴戏、淮海戏,以及北方各地的道情戏等。
四大声腔系统的剧种,均属具有悠久历史的老剧种。两大声腔类型的剧种,是近代形成的新剧种。
戏曲中的音乐,是构成不同剧种独特风格的主要因素。它分为唱腔和伴奏两大部分,其素材来源于民歌、曲艺音乐、民间器乐曲以及民间歌舞乐曲等。
戏曲形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剧情为主线,集歌、舞、剧为一体,融合文学、音乐、声乐、舞蹈、表演诸种艺术为一身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形式。演员需要有唱、念、做、打的综合基本功。
戏曲的角色分类称为行当,是中国戏曲特有的表演体制。行当既将戏曲角色艺术化、规范化,又将它们的性格色彩加以区分。例如京剧的行当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类。其中末实际上是生行中的配角,后来归入生行,统称生行,成为生、旦、净、丑四类。每一个行当还可细分,各个行当均有其相对应的角色,如生行分为老生——演中老年男性,小生——演青年男性,娃娃生——演小男孩,武生——演武戏中的男性。小生中又可分为扇子生、翎子生、武小生、穷生等。旦行分为花旦、青衣和老旦。武戏中又分有武旦和刀马旦。净,俗称花脸,脸上勾勒脸谱,音色洪亮,表现性格豪迈或粗犷的人物形象,如包拯、张飞等都是花脸扮装。丑是喜剧角色,俗称小花脸,用白粉在鼻梁眼窝勾画脸谱。
京剧的花旦、青衣称小嗓,其声部特征与美声唱法的女高音有相似之处。老旦原用男声扮演,后由女声担当,称大嗓。生行的声部特点相当于男高音。净行(即花脸)的声音有男中音或戏剧男高音的嗓音特征。丑角多用道白,唱腔较少。男女角的演唱音高相差五度。
各行当优秀艺术家:老生有谭鑫培、马连良、周信芳等;武生有俞菊笙、杨小楼、盖叫天等;小生有姜妙香、叶盛兰、俞振飞等;旦角有梅兰芳、程砚秋、苟慧生、尚小云等;老旦有龚云甫、李多奎、孙甫亭等;花脸有何桂山、郝寿臣、裘盛戎等;丑角有萧长华、傅小山、叶盛章等。
(二)曲艺
曲艺是各种说唱艺术的总称,我国说唱艺术历史悠久,自汉代就有,至唐代颇为盛行。其特点是演员少,一二人至五六人;道具简单,如醒木、扇子、竹板、云板等;以叙事为主,代言为辅。因地区、民族不同,我国曲艺可分为五大类,鼓曲类,快、慢板类,相声、滑稽类,评书类,说唱大书类。曲艺因地区及民族特色的不同,有三百多种。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表演形式,即说故事、讲笑话、唱故事。其中。前两类只说不唱,第三类以唱为主,故称为曲艺演唱。犬致分为“鼓词”、“弹词”、“道情”、“琴书”、“牌子曲”、“杂曲”、“走唱”、“板诵”八大类。
曲艺演唱,亦称为曲艺音乐,是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文学与音乐相结合的表演艺术,属于声乐艺术的范畴。它以民间说唱文学为基础,与歌唱艺术融合,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曲艺演唱以音乐和表演为主要表现手段,集文学、音乐、表演于一体,成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综合艺术形式。
曲艺音乐由念白、唱腔、伴奏音乐组成,其中以唱腔为主要表现手段。曲艺音乐的“说”是有一定节奏或带有韵律和音调的吟诵,“唱”比“说”的曲调旋律性及歌唱性强,但仍然具有口语化的特点,形成曲艺音乐特有的特点,即“半说半唱”、“似说似唱”的说唱形式。“似说似唱”(亦称韵诵体)如:山东快书、快板书、锣鼓书、萍乡春锣、四川金钱板等;“半说半唱”(既有无伴奏的说,又有音乐伴奏的唱)如:山东琴书、徐州琴书、恩施扬琴、武乡琴书、安徽琴书、贵州琴书、云南扬琴等。
曲艺演员必须具备坚实的说功、唱功、做功,并需具有极强的模仿力。只有当曲艺演员具有了活泼的动人技巧,对人物的喜怒哀乐刻画得惟妙惟肖,对事件的叙述引人入胜,才能获得听众的欣赏。
曲艺演员以“一人多角”的方式,通过说、唱,把形形色色的人物和各种各样的故事表演出来,告诉听众。因而曲艺表演比之戏剧,具有简便易行的特点。曲艺演员与听众的交流,比之戏剧更为直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