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声的类别划分是与不同的声乐艺术演唱形式及声乐艺术的表演体系相联系的,由于声乐艺术演唱形式及表演体系的不同,对人声类别的划分也不尽相同。在此,我们首要介绍的是美声唱法的人声分类。美声唱法作为科学的发声方法,十分讲究人声的声部划分,具有严格的标准与规格,现简要介绍如下。
一、童声
变声前的嗓音叫童声。根据童声的发展阶段来看可分为:稚声期(6~8岁)、童声期(8~12岁)、变声期(12~16岁)。因为变声期以前男孩和女孩的嗓音音色和音域大体相同,所以没有男女声部的区分,且变声期前男、女孩的声带长度大致相等,男孩约9~11毫米,女孩8~10毫米。所谓变声期是指由童声变为成人声音的时期,其中女孩变声期比男孩早。童声的普遍音域是c—d2,少数音域可以更宽广一些。根据音色和歌唱状态的差异,童声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童高音:音色纤细柔美,头声多,胸声少。
(2)童中音:音色清脆明亮,有头声,有胸声。
(3)童低音:音色丰富厚实,头声少,胸声多。
二、男声
男孩变声后,喉结逐渐出现并迅速长大(约增长1.5倍),声带也明显增大变厚(约增长6~10毫米),长度大约为l5~22毫米,发声能力显著加强,发声功能在变声巩固后,由变声初期的童声,胸声稍多,并逐渐增强胸声功能,音高明显低了一个八度。根据变声后嗓音的特点及其音质和音色的区别,男声可分为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同时,由于声音的特点与风格的差异,在高、中、低音的不同声部中还有不同的个性特征。
(一)男高音(Tenor)
男高音的自然音域一般在c—fl之间,经过训练后可以达到两个八度(c—c2)以上。一般来说,男高音中声区声音稍弱,但随着音区的升高,音色普遍表现出高亢、嘹亮的色彩。
1.抒情性男高音(Lyric Tenor)
音色柔和、明亮,发声轻巧、灵活。高声区柔韧自如,中声区圆润丰满。适宜演唱像《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美利其格词曲)、《祖国,慈祥的母亲》(张鸿喜词,陆在易曲),以及《我的太阳》(意大利民歌)等歌曲。同时从歌剧人物的性格化表现来看,抒情男高音适宜扮演青年人的形象,像中国歌剧《阿依古丽》中的阿斯哈尔,外国歌剧《茶花女》中的阿尔弗雷多等。
2.戏剧性男高音(Dramatic Tenor)
音色华丽、洪亮,具有坚实的高音,响亮的中音和沉稳的低音。适合演唱戏剧性较强的作品,如《松花江上》(张寒晖词曲)、《大江东去》(青主曲)等歌曲。同时在歌剧中宜于扮演雄伟、坚毅、沉着、勇敢的英雄人物或正面人物,像中国歌剧《红珊瑚》中的解放军侦察参谋王永刚,外国歌剧《奥赛罗》中的奥赛罗等。
(二)男中音(Baritone)
男中音的音域一般在bB—be1之间,经过训练后可以达到两个八度(G—g1)以上。一般来说,男中音中声区声音坚实、洪亮,音色浑厚、豪壮。
1.高的男中音(High Baritone)
高的男中音一般是指高音区接近男高音,音域可达两个八度(A—ba1)以上,因而具有嘹亮的高音和中音。音色厚实、善于抒情,在以独唱形式演唱中具有鲜明色彩。像《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冼星海曲)中的《黄河颂》、《嘎哦丽泰》(新疆民歌)等中国歌曲,以及《菩提树》(威廉·缪勒词,舒伯特曲)等外国歌曲。在歌剧中则宜于扮演沉稳、壮实、刚毅的形象,如中国歌剧《洪湖赤卫队》中的刘闯,外国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中《我是城里最忙的人》的咏叹调等。
2.低的男中音(Low Baritone)(www.zuozong.com)
低的男中音一般是指在高音区和男中音接近,低音区又近似男低音,音域范围为F—e1。这种类型的男中音不仅适宜在重唱与合唱等声乐表演形式中发挥低音声部色彩,还适宜演唱感情强烈又富于戏剧性的作品。如《大路歌》(聂耳曲)、《拉犁歌》(冼星海曲)等中国歌曲,以及像《魔王》(歌德词,舒伯特曲)、《老人河》(克尔恩曲)一类的外国歌曲。歌剧中宜扮演性格豪放、爽朗的角色,中国歌剧如《刘胡兰》中的《岭上青松》,外国歌剧如《浮士德》中瓦连丁的唱段《我将要离开故乡》等。
(三)男低音(Bass)
男低音的自然音域一般在A—bd1之间,训练后可达两个八度(E—e2)以上。男低音音色深沉、苍劲、雄厚,中、低声区音色深厚有力,以较强的胸腔共鸣为基础音色,一般唱高音时头声区音域发声音量较弱。这个声部是男声四重唱与大合唱中的基础声部,是创造声乐和声织体不可缺少的人声音响构成因素。在独唱中,宜于演唱庄重、沉着、浑厚、诙谐一类的歌曲。如《江河万古流》(苏叔阳词,王立平曲)、《老天爷》(明代民歌)等中国歌曲,以及《伏尔加船夫曲》(俄罗斯民歌)、《跳蚤之歌》(歌德原词,穆索尔斯基曲)等外国民歌。在歌剧中,宜于扮演老年人的形象,如黎英海在中国歌剧《白毛女》中改写的《杨白劳》的唱段多用男低音来演唱,外国歌剧《魔笛》中圣者萨拉斯特罗所唱的《走进这神圣的殿堂》、《伊凡·苏萨宁》中的苏萨宁等角色。
三、女声
女孩在变声后,无明显喉结,同时声带比之男性也短、窄、薄些,长度大约为l2~15毫米,在变声期过后,女声比男声的声音明显高些。经过训练一般均可达到两个八度以上,根据变声后嗓音的特点及音质和音色的区别,女声同样可分为女高音、女中音与女低音,同时由于音质音色的特点与风格的区别,在高、中、低音的不同声部同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
(一)女高音(Soprano)
女高音的自然音域一般都在c1—f2之间,经过训练后可达到两个八度(c1—c3)以上。一般来说,女高音中声区声音不十分响亮,低音时声音较弱,而高音音色则具有明亮清脆的效果,声音轻巧、灵活,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女高音从音色、音质与风格上,又可以细分为以下三种。
1.花腔女高音(Coloratura Soprano)
花腔女高音又称华彩女高音,是指美声唱法的花腔性歌唱。花腔女高音善于发挥高声区的跳顿、间歇、颤动、快速的装饰音等唱法,并运用语气词“啊”(a)、“哈”(ha)等衬字、衬腔等特殊技巧去表达富于装饰性色彩的华彩乐段,塑造和表现生动活泼的音乐形象,展示出十分华丽而又灵巧的人声魅力,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花腔女高音比抒情、戏剧女高音的最高音要高出五度左右,高音可唱到f3,演唱难度也较大。一般以独唱形式演出,擅长演唱弹跳、快速的歌曲,如《科学的春天来了》(吕念藻词,尚德义曲)、《彩云与鲜花》(张鸿喜词,陆在易曲)等中国歌曲,以及《夜莺》(捷尔维格词,阿里亚比耶夫曲)、《威尼斯狂欢节》(贝内狄克特曲)等外国歌曲。外国歌剧《魔笛》中夜女王《复仇烈火在燃烧》,《弄臣》中吉尔达《亲爱的名字》均属花腔女高音唱段。
2.抒情女高音(Lyric Soprano)
音色圆润、明亮,发声清脆、柔美,善于创造富有抒情意境的声乐作品。音量比花腔女高音大,声音轻柔而甜美,音色明亮而清脆,适合演唱抒情优美、富于歌唱性的作品,如《我住长江头》(李之仪词,青主曲)、《玫瑰三愿》(龙七词,黄自曲)、《黄河怨》(光未然词,冼星海曲)等中国歌曲和《乘着歌声的翅膀》(海涅词,门德尔松曲)、《西班牙女郎》(奇阿拉词曲)等外国歌曲。在歌剧中宜于扮演英姿勃发的青年人或英雄人物形象,中国歌剧《小二黑结婚》中的小芹、《红霞》中的红霞、《洪湖赤卫队》中的韩英、《江姐》中的江姐等,以及外国歌剧《茶花女》中的薇奥列塔、《艺术家的生涯》中的咪咪等。
3.戏剧女高音(Dramatic Soprano)
音色壮实、有力,有响亮的高音,饱满的中音与低音,发声热情、奔放,很适于演唱富有激情的戏剧性强烈的作品。音量又比抒情女高音大,音质壮实有力而又浑厚,音色明亮而又稍暗,擅于表现富于戏剧性的激情和温柔而深沉的感情作品,如《铁蹄下的歌女》(许幸之词,聂耳曲)等。在歌剧中适宜于扮演庄重、坚强的女性角色,如中国歌剧《原野》中的金子、《窦娥冤》中的窦娥,外国歌剧《蝴蝶夫人》中的蝴蝶夫人的唱段以及《托斯卡》中的《为艺术,为爱情》等。
(二)女中音(Mezzo Soprano)
女中音的自然音域一般在bb—be2之间,经过训练后亦可达到两个八度(a—a2)以上。音质深厚、柔和,音色稍暗、沉稳,发声具有向头声区和向胸声区扩展的特点。因此有响亮的高音和灵活的低音,尤其在混声区发声功能最强,产生整体共鸣的最佳效果,具有完美的和声音响体现,给人以优美、和谐的听觉美感。在独唱中具有丰富的音响个性色彩和表现力。适宜演唱像《嘉陵江上》(端木蕻良词,贺绿汀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瞿琮词,施光南曲),以及G.B.柏戈莱西的《假如你爱我》、德沃夏克的《母亲教我的歌》、马斯涅的《悲歌》等。在歌剧中适宜扮演成年的女性形象,如歌剧《卡门》中的《哈巴涅拉》,《迷娘》中的《那地方你知道吗》,《费加罗婚礼》中的凯鲁比诺唱段《你们可知道》等,中国歌剧《阿依古丽》的阿依古丽唱段《赛里木湖起了风浪》,以及《伤逝》中的《一抹夕阳》等均有女中音特色。
(三)女低音(Contr alto)
女低音的自然音域一般在(g—bd2)之间,经过训练后也可以达到两个八度以上(e—e2)。显然女低音的低声区(g—dl)声音浑厚、丰满,中声区也响亮有力,而高声区则变暗、变弱。在音质上比女中音更宽、更厚、更浓。在合唱中是显示具有对比色彩不可缺少的混声声部。而在独唱中由于音色特殊,则适宜演唱深沉、凝重一类的声乐作品,如《一支难忘的歌》(叶辛词,黄准曲)、《大海啊,故乡》(王立平词曲)等歌曲,在外国歌剧中如《参孙与达丽拉》选段《春天来到人间》、《我心花怒放》均为典型的女低音曲目。
上述人声声部的嗓音分类源于西方歌剧艺术体系。除此之外,在合唱中还有其他分类方法,如混声四部合唱可分为女高(Soprano)、女低(Alto)、男高(Tenor)、男低(Bass)四个声部。在更大规模的合唱中每个声部还可细分为女高I、女高Ⅱ、男高I、男高Ⅱ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