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歌唱嗓音的分类和声部确定

歌唱嗓音的分类和声部确定

时间:2023-05-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初学者来说,声部与声音类型的划分和确定,既易也难。下列标准可作为断定歌唱者声部的依据。总之,由于歌唱者的生理条件、嗓音结构的差异,会在换声区的过渡上与换声点的高度上显示出差异。

歌唱嗓音的分类和声部确定

一、嗓音的分类与声部确定

歌唱嗓音的划分与确定是声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歌唱训练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为了使歌唱者在声乐学习的道路上正确顺利地发展,就必须准确地划分与确定歌唱者的声部。

(一)嗓音的分类

学习歌唱的人在开始学唱时,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我属于哪个声部,是什么声音类型”。教师在摸清学生的声音情况之后,也要搞清楚学生的声部与声音类型,以便在教学中,采取相应的训练措施和选择教材。

对初学者来说,声部与声音类型的划分和确定,既易也难。有的歌唱者声部特点较明显,很快就可以确定下来。但有不少人往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后才能确定。其原因是:有些人用本嗓或不正确的发声歌唱,高音上不去,就自以为是中音或低音;有的根据个人的喜好“自选”了声部;也有人模仿他人唱出某种声部的音色,其结果造成假象。总之,这样不但不能成为划分声部的依据,反而给声部的确定带来干扰和困难。在那些经过声乐训练与演唱实践的歌唱家中,也有声部改变的现象。这类情况在国内外声乐界屡见不鲜,例如20世纪最杰出的男高音歌唱家卡鲁索在开始的阶段就是唱男中音的。我国著名女中音歌唱家邓韵,原来是唱女高音的。

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准确的依据,正确地鉴别和确定歌唱者的声部与声音类型,这是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的。

(二)声部的确定

具体的鉴别与确定歌唱者的声部与声音类型的标准和依据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1.音域特征

音域是指歌唱者所能唱出的高低音范围。可以根据歌唱者训练前的自然音域与训练后的歌唱音域来进行声部的判断。

自然音域:歌唱者在未经训练的情况下,以自己的嗓音自然地唱出的声音范围,称为自然音域。由于各个声部的自然音域有所不同,可以下列标准作为初步判断声部的依据。

各声部的自然音域为:

女高音:c1—g2;女中音:a—f2女低音:f—e2

男高音:c1#f2;男中音:a—be2;男低音:e—c2

在自然音域范围内,歌唱者能够不费力地唱出几个音,这是自然音域中的主音。各声部主音的高低也各不相同,可以下列标准作为判断声部的参考依据:

女高音:f1—c2;女中音:d1—a1;女低音:c—g1

男高音:f1—c2;男中音:d1—a1;男低音:b—f1

歌唱音域:歌唱者经过训练之后,在声乐表现上所能运用和支配的音域,称为歌唱音域。每个声部的歌唱音域一般都可达到两个八度。因各个声部的歌唱音域不同,下列标准可作为断定歌唱者声部的依据。

各声部的歌唱音域为:

女高音:c1—c3;女中音:a—a2;女低音:e—e2

男高音:c1—c3;男中音:g—g2;男低音:e—e2

2.换声区的特征

每个歌唱者的歌唱音域都可划分为:低声区(胸声区);中声区(混声区);高声区(头声区)三个声区。由于各声部的歌唱音域不同,相应的声区结构也就有所不同。

各声部的声区结构为:

声部:   低声区  中声区  高声区

男女高音: c1—f1  f1#  f2#f2—c3

男女中音: a—f1  f1—be2  be2—a2

男女低音: e—d1  d1#c2  #c2—e2

在声乐训练中,从一个声区进入另一个声区时,有一个比较明显的“过渡地带”,即声音转换的区域,称为换声区,它一般有三个音,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音称为换声点。由于各声部的声区结构不同,决定着换声区与换声点的位置有所不同。下列标准可作为断定歌唱者声部的依据。

以中声区转入高声区为例,各声部换声区与换声点的位置为:

声部:  换声区的位置  换声点的位置

男女高音: f2#f2、g2    f2#f2

男女中音: d2be2、e2     be2

男女低音: b1、c2#c2     c2

既然把歌唱音域划分为三个声区,那么,从低声区过渡到中声区,从中声区过渡到高声区都会存在换声区的问题,在声区转换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声音不稳定,容易产生破裂;各声部所表现的情况不尽相同,如有的声部从低声区转入中声区时,容易产生破裂,中声区转入高声区时则较顺利,而有的声部从中声区转入高声区时,容易产生破裂,低声区转入中声区则较为顺利。一般来说,女声部多属于前者;男声部多属于后者。当然也有与此不同的特殊情况,如三个声区的过渡都很明显和困难,易产生破裂;也有三个声区的过渡都不明显,也较顺利,感觉不到换声区。

另外,即使是在同一个声部中,不同的声音类型在换声点上也各不相同。如抒情男高音,通常从中声区转入高声区的换声点在乎上,而戏剧男高音则在f2上。又如同是抒情男高音,“大号”的换声点在赶#f2上,而“小号”的则在g2上,一般来说,这种差异仅限于半音之间。

总之,由于歌唱者的生理条件、嗓音结构的差异,会在换声区的过渡上与换声点的高度上显示出差异。因此,歌唱者换声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提醒我们在实际教学与训练中,在划分声部、确定声音类型时,要特别细心听辨,仔细分析,才能准确无误地确定歌唱者的声部与声音类型。

3.音色特征

每个歌唱者发出的声音都具有各自的个性与特色,这种声音的个性与特色,也叫做歌唱的音色。不同声部有不同的音色,因此,可以以此作为确定歌唱者声部的依据。同时,在同一声部中,由于音色和声音气质的千差万别,又可以在同一声部中划分出抒情性、戏剧性等不同的类型。下面仅以六个声部及三种女高音和两种男高音的分类,以示它们的音色特征:

声部      声音类型        音色特征

         抒情性     明亮、柔美、秀丽、甜润

女高音      戏剧性     高亢、浑厚、壮阔、有力

         花腔性     清脆、纯净、纤巧、灵活

女中音              柔和、圆润、宽广、浓郁

女低音              温柔、圆润、深沉、浑厚

男高音      抒情性     明亮、清脆、柔和、优美

         戏剧性     嘹亮、结实、浑厚、有力

男中音              响亮、雄壮、刚毅、豪放

男低音              洪亮、粗壮、浓厚、低沉

各个声部所具有的音色特征,是界定声部及声音类型最重要的依据。因为歌唱嗓音条件良好的人,他们的音域都可以扩展到2~3个八度,如世界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吉诺·贝基,就能演唱男高音高声区的小字三组C。又如20世纪世界著名女中音歌唱家玛丽琳·霍恩,她可以从女低音的音域很流畅地唱到女高音的音域。如果仅仅根据歌唱的音域来确定他们的声部,就会产生误解和声部判断的失误。因此,以音色特征来确定歌唱者的声部就显得尤为重要。

4.生理特征

歌唱医学理论的发展与研究成果,为我们根据人体发声器官的生理特征来界定歌唱者的声部与声音类型,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科学依据。

在正常情况下,歌唱者的声带长短、厚薄、宽窄与声部分类的关系尤为密切。一般来说,声带越长、越厚,声音就越低;声带越短、越薄,声音就越高。因此,歌唱者的声带长度,也可作为确定歌唱者声部与声音类型的参考依据。

但也有声带形状与声部不符的情况,如男高音长有男低音的声带,而男低音的声带却像男高音;抒情女高音有女低音的声带,而女低音却有抒情女高音的声带等。据调查,这种情况约占10%(康塔罗维奇:《有关确定音域的意见》)。

同时,德米特里耶夫利用X线摄影曾对声道(共鸣管)的长度进行测量,发现各个声部歌唱者的声带长度同声道长度成正比。因此,他认为这一点在确定声部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家又测量了各个声部歌唱者腭拱的深度与宽度,认为低音歌唱者腭拱的特点是深度与宽度都大,高音的腭拱深度最大,而中音的腭拱形状与大小居于中等。这对声部的确定也有参考价值。(www.zuozong.com)

医学家还观察了各声部歌唱者的气管软骨环可见度,认为高音部歌唱者多半从间接喉镜下不易看到气管软骨环,而低音部歌唱者却易于见到一环或数环。

还有许多医学家认为声部的分类与人体的发育及身体体型也有一定关系。从儿童过渡到青年期间,发育早的多是高音部,发育晚的多是低音部;身材体型较矮胖、颈部短的往往是高音部,与此相反的是低音部。

另外还有法国的于松以神经时值学说为依据,从喉返神经的兴奋性时值来测定声等部。

所以,根据“不同的发声体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一物理学原理及以上这些生理特征,对声乐教师在确定声部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另外,歌唱者声部确定后,在训练和演唱中的自我感觉也是声部确定的正确与否的客观检验标准。

总之,对于声乐学习者来说,声部与声音类型确定的正确与否,是将直接关系到艺术生命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声乐教师必须以歌唱者发声器官的结构和声音的性质与特点为依据;以多方位、分阶段、有主次的分析方法,经过仔细全面的观察研究,准确地断定歌唱者的声部和声音类型,才能提高声乐教学的准确率与人才培养的成功率。

二、发声练习曲与教材曲目的选择

(一)发声练习曲的选择

声乐教学中所采用的发声练习曲,是声乐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声乐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训练学生掌握歌唱的基本功和提高演唱技能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教师在给学生选择发声练习曲时,首先应遵循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特别是对初学者,应选择简单易唱、音域不宽、音程跳动不大、节奏较为平稳、速度不宜太快的发声练习曲,有利于学生对正确发声方法的建立和掌握。同时,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选择发声练习曲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在声乐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声音训练,要从哪些方面系统进行,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教师为学生选择的发声练习曲,就是教师对学生的教学目的与要求采取的具体措施。例如,对初学者在建立歌唱的呼吸时,所选用的唇颤音练习(打“嘟”练习),目的就在于让学生体会气与声的搭配和平衡;在训练学生的共鸣位置时,所选用的哼鸣练习,目的就在于使学生较容易地找到共鸣的集中点和声音的位置感。又如在给学生打好中声区的基础时,应选择哪些练习;在训练高声区时,应选择哪些练习;在训练咬字吐字时,又应选择什么练习,都应有明确的目的性,通过所选择的发声练习曲能清楚地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意图与目的,并达到预期效果。

2.要有准确的针对性

这里所说的针对性,着重指教师为学生选择的发声练习曲,是否对准学生在歌唱发声中所存在问题的焦点与毛病的症结。例如,对声音不灵活、不轻巧的学生,可有针对性地选用弹跳练习;对声音不连贯、不流畅的学生,可多用连音练习;对气与声搭不上的学生,可多用断音练习;对喉音过重的学生,可多用快速练习;对喉头位置不稳定的学生,可多用慢速练习;对声音位置偏低的学生,可多用自上而下的练习;对气息走动不起来的学生,可多用自下而上的练习;对鼻音过重的学生,可多用a母音练习;对喉位过高的学生,可多用u母音练习;对咬字吐字不清的学生,可适当加入带字的练声曲;等等。只有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地选用发声练习曲,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才能有效地解决学生在歌唱发声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体现教师在选择发声练习曲时的针对性。

3.要有很强的灵活性

教师在选择发声练习曲时,既要注意普遍的共性,更要注意诸多的个性;既要扬长避短,又要扬长补短,绝不能千篇一律地生搬硬套,而应有很强的灵活性。例如,在声音训练中常将a母音作为最基本的练习母音,但有的学生在唱a母音时,带有较重的喉音或唱得过“白”、过“开”,而唱o母音时声音较通畅集中,那就可先从o母音入手,再逐步扩展到a母音及其他母音。在训练学生的共鸣位置时,常用哼鸣练习,但有的学生在唱i母音时声音位置较好,那就可用i母音或缀以辅音进行练习。在纠正学生发声中的喉音时,可用快速的音阶练习;也可用弹跳练习;或可选用在口腔前半部着力的母音练习;或在母音前缀以“舌尖”、“双唇”着力的带辅音的练习。在纠正学生发声中的颤抖音时,可以用a母音唱“直声”(即小提琴上奏出的空弦音效果);也可用快速音阶练习;还可采用轻声哼鸣练习或用u母音作自上而下的音阶练习。总之,对相同程度的不同学生和不同学生的同一个问题,要多样而又灵活地选择发声练习曲,使每条练习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体现教师在选择发声练习曲时的灵活性。

4.要有合理的科学性

从声乐训练的角度来说,发声练习曲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基础练习,它侧重于学生的呼吸、发声、共鸣、吐字等基本功的训练;另一类是技巧练习,则侧重于学生演唱连音、断音、跳音、顿音、强音、弱音、渐强、渐弱和各种装饰音的唱法及音色、音量的控制与变化等各种演唱技巧的训练。这两类练习在声乐训练中,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循序渐进的,既不能绝对地分割开来,也不能前后无序;既不能为了打好基础而停滞不前,也不能急于求成。因此,在训练中教师在选择这两类发声练习曲时,安排上要先易后难,内容上要前后衔接,进度上要逐步递增,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分阶段地合理安排与科学选择,使基础训练顺其自然地过渡到技巧训练,从而体现教师在选择发声练习曲时的科学性。

总之,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为学生选择的发声练习曲是否得当有效很重要。现概括地提出以下几点衡量的标准,供参考:

第一,练习的目的性是否明确。

第二,练习的针对性是否准确。

第三,练习的选择是否灵活。

第四,练习的内容是否科学。

第五,练习的难易是否得当。

第六,练习的要求是否有度。

第七,练习的方法是否有效。

总之,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为学生选择的发声练习曲,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扎实的歌唱基本功和多种能力,同时还要把给予学生的各种练习与今后的艺术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发掘每个学生在艺术上和技术上的最大潜能。

(二)教材曲目的选择

声乐教学是以中外声乐作品作为歌唱的基本教材曲目。教材曲目的合理选用,决定着教学的效果与质量。因此,在选用声乐教学曲目时,首先要依据声乐教学大纲所规定和划分的各年级、各声部的曲目为前提,以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为原则,以古今中外的艺术歌曲和优秀民歌为内容,选择思想性较强、艺术性较高、训练价值较大的声乐作品为教材曲目;同时要不断更新教材,补充和选用反映时代精神和现代生活的新作品。普通高等院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还应适当地结合中学音乐教材中的优秀歌曲。

教师在为学生选择歌曲教材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适合学生声部类型

在声乐艺术中根据歌唱者的声音特点,将歌唱者分为男女两个声种和高、中、低三个声部,并在每个声部中又划分出不同的声音类型,如将女高音划分为:抒情型、戏剧型、花腔型;男高音划分为:抒情型、戏剧型等。在每种类型中又可分为“大号”与“小号”。还可进一步细分为两种声音类型的“交叉型”,如抒情戏剧型或戏剧抒情型等,以及介于两个声部之间的“中间型”,如次高音、次中音等。这些分类是符合人声生理机能并能发挥其歌唱优势的科学划分,因此,在声乐教学中选择教材曲目时,必须根据学生的声种、声部与声音类型“对号入座”。有些歌曲按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已明确标明了演唱的声种与声部,如“女声独唱”、“男声独唱”、“花腔女高音独唱”、“男中音独唱”等。特别是中外歌剧选曲按人物角色的要求,严格规定了歌唱者的声音类型。但还有大量民间歌曲和近现代创作歌曲,并没有标明与限定。也很难严格划分专属某个声部演唱,甚至许多歌曲在移调后,可适合各个声部演唱,这就需要教师在选材时,根据歌曲的内容、曲调、风格认真研究、仔细分析,准确地选择适合学生声音类型的教材曲目。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学生的声部在未确定之前,可先选择基础训练的教材曲目;即使学生的声部确定后,无论是属哪类“号头”,也最好先从抒情性的曲目开始训练;尤其是对嗓音宽厚的学生,不要轻易让他们去唱戏剧性强烈的曲目;更不可取的是学生本身就属抒情性的声音,却让其选择戏剧性很强的曲目,而让戏剧性的声音去唱花腔的曲目等,这都是有害无益的。

2.适合学生嗓音特点

在声乐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有各种各样的不同嗓音特点,除上述声种、声部及声音类型的不同嗓音特点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各个民族学生的不同嗓音特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选择教材曲目时,还应重视适合民族学生的不同嗓音特点。教师对于不同民族的学生要多选用他们本地区、本民族的典型民歌与优秀创作歌曲作为教材曲目。通过这些教材曲目的演唱,既能保持和发挥他们特有的声音色彩、演唱风格、语言特点和审美情趣,又有利于他们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提高歌唱的基本功。同时,通过声乐教学的途径,使中华各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歌和多种多样的民族唱法传承下去,使本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总之,教师需要根据不同民族的学生科学地选择适合学生民族特点的教材曲目。

3.适合学生演唱程度

学生演唱程度的划分,一般分为初、中、高三个阶段和层次,细分也可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超高级或程度前、初级、中级、高级四个程度。根据目前各类院校的现状,以程度前、初级、中级、高级来划分较为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那么,如何确定学生的演唱程度,并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因人而异地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曲目,具体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程度前:即人们常说的“初学者”。学生刚开始师从声乐教师,在演唱中还处于一种原始的“自然”状态或“模仿”的演唱阶段。在教学中着重从自然声区起步,纠正错误,克服毛病、清理障碍,逐步建立正确的发声方法和声音概念。

对此程度的学生应选择篇幅短小、节奏简单、旋律平稳、乐句不长、结构简单、音域仅在中低声区范围内的教材曲目为宜。

(2)初级程度:即学生经过专业训练初步建立了真假声的混合唱法;在中声区范围内,能打开腔体,有气息支持,有共鸣位置,气、声、字的搭配逐渐形成;在中声区的基础上,逐步扩展音域,提高正确歌唱发声的能力,并对声乐作品有初步的理解能力。

对此程度的学生应选择篇幅稍长、节奏张弛有度、旋律起伏适中、音程跳动不大、力度适中、音域不宽、结构规整、情绪自然平稳的教材曲目为宜。

(3)中级程度:即学生已建立起稳定、良好的中声区,声音流畅自如,气、声、字的配合协调统一,并已掌握从中声区向高声区过渡的技术。在教学中着重过渡好换声区的难关,练好高声区,并对气息有一定的控制能力,能控制音量、变化音色地进行歌唱,对声乐作品有一定的表现力。

对此程度的学生可选择篇幅较大、有一定难度、节奏变化较多、旋律抑扬起伏、音域跨度较大、结构较为复杂、感情有变化对比的教材曲目为宜。

(4)高级程度:即学生已完成了声区的统一和歌唱“乐器”的制造,具有坚实的基本功和较全面的演唱技巧,并对作品有较深刻的分析理解和表现能力,能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地塑造歌曲的艺术形象。

对此程度的学生可选择篇幅较长、难度较大、节奏变化丰富、旋律起伏跌宕、力度较强、音量与音色变化较多、音域宽广、结构复杂、风格多样、感情对比强烈的教材曲目为宜。

以上所说是根据不同程度选择适合学生教材曲目的基本原则。有时教师也可有目的性地给学生选择略高于或低于现阶段演唱程度的曲目。

在选择高于学生程度的曲目时,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得到锻炼和提高,并进一步了解学生演唱的潜在能力和检验教师在选材上是否过于保守。

在选择低于学生程度的曲目时,其目的是为了曲目的搭配有张有弛,使学生更好地巩固和运用已学的方法去表现作品,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信心。

4.适合学生演唱技能与艺术表现

在声乐教学中,所选择曲目的难易程度,不仅表现在歌曲的结构、调式、调性、旋律、节奏、音域等方面,更主要的是体现在歌曲的思想内涵与艺术表现上,越是内容细腻深刻、情绪变化复杂、感情对比强烈的作品,难度就越大。

因此,在选择曲目时,还要着眼于歌曲的艺术表现,要选择适合学生演唱技巧与艺术表现的教材曲目,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选择超出学生声音范围或音域达不到的曲目。所选择曲目的最高音和最低音都必须在学生的音域范围之内,特别是要在有效音域之内,如果超出了学生声音的高低幅度或有表现力的声音范围,不但不能轻松自如地演唱,还会影响作品的艺术表现。

(2)不要选择超出学生演唱技巧或技术能力达不到的曲目。所选择的曲目要留有余力,而不能贪大求难,以至于力所不及,用三流的技术去驾驭一流的作品,这样在演唱中往往会把精力都用在克服困难的乐句上,再没有余力顾及作品情感和艺术表现,其结果只能是用尽了气力仍无法唱好。

(3)不要选择超出学生艺术表现能力的曲目。如有的曲目从表面上看,学生的演唱技巧还能胜任,但学生的文化修养、艺术修养和表现能力则都达不到,其对作品的思想内涵不能深刻理解,对作品的情绪变化不能细腻表现,对作品的感情对比不能充分表达,这样,在演唱中只好放弃表现,只唱声音,其结果是只有嗓音而无音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