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素描的含义及种类
(一)素描的含义
素描是与彩色绘画相对应的一种绘画形式,是一种朴素的描绘。素描是一舶来词,是英语中Drawing的意译,其最早的意思是指绘画之前的素材或草图。中国古代称其为“粉本”,也就是绘画在施色前的素稿,并有“非彩为素,摹画为描”的说法。《辞海》中有关素描的词条是这样写的:“绘画的一种。主要以单色线条和块面来塑造物体形象。水平较高的素描画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使用工具有铅笔、木炭、钢笔和毛笔等。”“绘画术语。造型艺术基本功之一,以锻炼观察和表现物象的形体、结构、动态、明暗关系为目的。通常以此为习作或创作起稿,也可直接用于创作。”这两段文字比较全面地概括了素描艺术的基本性质和特征。
(二)素描的种类
1.按发展阶段分
纵观美术历史的长河,杰出的素描大师数不胜数,他们所创作的素描作品更是美不胜收。但从素描的精神和样式上来分类,大致可分为古典素描、写实素描、表现素描和抽象素描。
古典素描在造型理念上追求一种肃穆典雅、高尚纯朴的理想美。这是因为最初的古典绘画所描绘的对象主要是《圣经》、神话中的神像和帝王,使古典绘画约束在表现崇高伟大的理念之中,描写“现实中可能有的人和应该有的人”,对自然真实的描绘被推到次要地位,也正是如此,形成了古典绘画的特殊风格。
写实素描也称现实主义素描,主张客观地观察、认识自然和社会,深刻反映生活;继承了“模仿现实已有的”形象的传统,反对脱离现实社会生活和刻板僵化的学院风气;反对理想化和概念化的艺术模式,探讨生活中真实的美和时代特征;主张素描训练以现实生活为楷模,刻画人物的个性特征,农民、工人、市民和流浪汉等,成为他们的表现对象。
表现素描也称为意象素描。东方的绘画艺术传统一直是意象的艺术,不是以忠实地再现客观自然为目的的写实艺术,而是借助一种形象来传情表意的艺术,为了表达主观的情感、意念,不在意艺术形象的客观真实性。
这种造型观在西方真正的确立,是在19世纪中叶——摄影术诞生之后。照相机的发明,使人类获取视觉图像的手段越来越容易,迫使西方以“科学再现”的绘画艺术深刻地反省自身的使命。他们从东方绘画和非洲雕塑中受到启示,领悟到了艺术的真谛,不再单一地把目光投向自然,模仿自然。他们打着反传统的旗子,向艺术本身的形式和存在方式进行多方面的实验性探索。绘画的形式语言和自律性便成为绘画内容本身。
2.按表现形式分
素描按照表现形式划分可分为线描素描、明暗素描、结构素描三种。
线描素描是以线条为主要表现手段塑造形象,它排除光线对形象的影响,着重物象轮廓、结构以及形与形之间的各种关系。它的特点是概括简洁,明确中肯,富有装饰性。以线造型是中国绘画的传统,通常称之为白描。中国绘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无数画家的艺术实践,线条的运用已达到了极致,发展到了很高的境界。
明暗素描也称全因素素描,它是以光线作用于物体的光学现象为依据,运用特定光源照射产生的明暗关系,全方位地描写对象的质感、量感、体积感、空间感等多种因素,达到“幻觉真实”的塑造形体的目的,是欧洲千百年来写实主义绘画的主要造型手段。
结构素描是从物体的形体结构出发,不受具体光线的束缚,以线与明暗相结合的方法,塑造形体的一种素描形式。用线主要强调突出或明确肯定的实线,其他部位要用虚线。运用前重后虚、前粗后细的线条表达空间关系。利用曲直、虚实不同的线条处理不同物体的质感和对比关系。明暗调子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使用各种皴擦表现出来的明暗,只起着加强形体结构、给画面增加韵味的作用,不等于自然对象中的光影变化。
二、素描的表现方法
“从整体出发”,是素描造型最重要的基本法则。从整体出发,先整体后局部,最后回归整体,这是素描训练的基本程序。整体——局部——整体的多次反复,一次比一次深入,一次比一次更整体,最终塑造出一个既高度概括又完整的艺术形象。
(一)素描要点
1.先大后小
指先将客观物象的外形简化成一个大形、不要先画每个局部的细小变化,而是注意大形的概括。也就是先画大形体,先画大面后画小面。(www.zuozong.com)
2.先长后短
主要指打轮廓的用线,在概括物象外形时,先将外形的一些微小细部或弯曲转折省略,先用长直线勾画大体轮廓,当大的形体准确后,再用较短的直线勾画具体的轮廓。这也是整体观察对象的具体体现。
3.先方后圆
是指画圆类形体时,要先将其简化成多边形或多面体,不要一开始就画成圆弧线,而要加强一点主观的感觉,让圆形中的某些部位略带方形,用一段段直线将它们画出来。徐悲鸿先生说,画家描要“宁方勿圆”,最后随着画面的深入,再把直线与直线相接处的夹角去掉。这样画出的形体,结构分明、细部变化充分、艺术感染力强。
4.先轻后重
一是指用线要先轻后重,素描最初的用线是虚设的线,或参考线,由于它的不确定性,所以要虚要轻,随着素描的深入,许多轮廓线和结构线在反复比较中逐渐加重;二是指铺色调也要先画得轻淡些,在不断的深入比较中逐渐加深。
(二)素描明暗法
运用明暗色调来塑造形象,是素描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它通过光影明暗、黑白变化来描写对象的质感、量感、立体感、空间感等多种因素,在有限的平面上创造一个无限的空间,能真实地再现客观物象的形体。明暗色调变化的一般规律,是以研究光线照在物体上的明暗关系的规律来把握,即前人总结的“三大面”、“五调子”的基本塑造方法。
“三大面”是指在二维的画面上,只要表现出方形物体的三个面(高、宽、深),就能出现三维的立体效果。比如一个六面正方体,从一个角度观察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画者只要能够准确地面出三个面的形状、明暗关系和透视变化,也就能如实地表现出它的立体感,只表现出一个面或两个面都没有立体效果。当然,物体的构成是很复杂的,决不仅是一个“三大面”,但用构成立体的基本三大面的观点去看物体,就可以主次分明地分析体面的关系,它是构成物体立体感的基础。
“五调子”是表现圆形物体在二维画面上呈现三维立体感的方法,是指物体受光后显示出亮面与暗面的深浅层次,它是光照的结果,一般不会少于五个调子:亮调子、次亮调子、明暗交界线、次暗调子和反光。
(三)素描线法
用线条来造型是人类最古老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线的艺术可以说是素描艺术的最高追求。概括地说,线有两种造型观:
一种是西方式的线素描造型,重描写客观真实,认为客观对象本身并没有线,物体的轮廓线实际上是面的一部分,线是面的透视缩形。透视缩形的大小和空间位置变化,决定着轮廓线的宽窄、轻重和虚实变化。
另一种是东方线描,它重写意,重线条本身的力与美。画家们通过线条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和干湿浓淡,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有力地表现了主观意象。
【注释】
[1]洪复旦:《美术鉴赏》,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2]李强:《中国绘画艺术传神与写意的美学观和时代演进》,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4)。
[3]白天佑:《美术艺术发展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
[4]范梦:《美术概论》,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23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