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图的艺术法则与组成

构图的艺术法则与组成

时间:2023-05-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构图是美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者为了表现一定的思想、意境、情感,把艺术构思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运用审美的原则进行形象的、巧妙的安排和组合,表现在画面上,组成有说服力的艺术整体,以求达到整个画面的协调统一。构图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称为“章法”或“布局”。均衡在构图中,不仅是指画面简单的对称,它应该是力度和分量的相对均等和明暗、色彩等的彼此对照呼应。

构图的艺术法则与组成

构图美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者为了表现一定的思想、意境情感,把艺术构思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运用审美的原则进行形象的、巧妙的安排和组合,表现在画面上,组成有说服力的艺术整体,以求达到整个画面的协调统一。构图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称为“章法”或“布局”。

一、构图的一般法则

对于构图的法则,各家有不同的说法,但总起来说是大同小异,基本道理大体是一致的,差别往往在于着眼点不同。中国传统的构图理论立足于动感,讲“争让”、“开合”,在画家的心目中,即使相对静止的山水,也要“取势”;而西方的绘画构图,立足于静止,先讲“均衡”、“稳定”。其实中国绘画也要“均衡”和“稳定”,西方绘画也讲“动势”和“倾向”。

如果对构图的法则进行高度的概括,最根本的就是变化统一,或者说是多样统一,即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

二、构图的均衡

均衡与对比是构图的主要法则,绘画中的均衡是引用力学上的术语。均衡在构图中,不仅是指画面简单的对称,它应该是力度和分量的相对均等和明暗、色彩等的彼此对照呼应。一般的构图,应注意将均衡与对比两者结合起来,在相对的均衡中求对比和变化,使之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合理安排。对画面中的布局,如大小、高低、疏密、虚实等,都要相对的均衡,避免画面中出现对等、呆板等。构图必须从全局和整体出发,经过不断的调整,达到新的均衡。

(一)对称式均衡

对称式均衡隶属于等量均衡,即物象左右两侧的大小数量相同,各个对应物象与中央距离间隔相等,通常叫做“对称”。在一般构图上使用的对称,多属近似的对称,即左右对应物象,粗看相同,近看有别。

(二)非对称式均衡

非对称式均衡是指左右、上下相应的物象的一方,以若干物象换置,使各个物象的量和力臂之积,左右相等,所以也称“代替平衡”。比如静物左侧所有水果合起来的重量不及右侧花瓶,所以花瓶离中央近些,方能感觉均衡。

画面上的均衡,实际上都是人们感觉上的均衡。在构图中均衡的内容还包括形象、情感的联系,线条布局的交错关联,形体大小聚散的比重,明暗色彩的呼应等。

三、构图中的对比

这里是指一种造型因素、某一特性在其画面程度上的比较。如明暗色调这一造型的因素,它的特点是深和浅。较深和较浅是对比,而黑和白是其中最强烈的对比。线条有虚实、疏密、长短的对比,也有曲直的对比。形体有大小、主次、远近的对比,也有粗细、方圆的对比。技法上有枯润、巧拙等的对比。色彩就更复杂些,有冷暖、强弱变化和色块大小的对比等。无论是客观物体,还是画面上的形象、符号,处处都存在着对比。

(一)点、线和形的对比

形,在造型艺术中是最重要的因素。形的对比大体上有大小、方圆、繁简等不同形式。圆与方的对比,在多数以圆作为环境的形象中,方形容易突出,相反以方为主的环境里,圆形就容易突出。

线条只是一种书画符号,它既可作为物象的边缘,又可界定空间;既可独立表达一定的形象,又可被用以组成肌理、调子而转化为另一因素。

点的性质和线相仿,它连续延伸的轨迹成为线,密集成片而为形,由于疏密变化而转化为明暗色调。(www.zuozong.com)

(二)调子与色彩的对比

深浅明暗调子的对比,较为简单,无非注意在适当部位使布局合理,避免生硬。至于色彩的对比则较为复杂,色彩自身包含着三方面的因素:色相、明度和纯度。色相的对比就是指处在色环或色立体上不同位置色彩的差异,明度就是上面说的深浅,纯度的对比就是色彩鲜艳程度的比较。色彩对比的运用,更多的要注意色彩的协调和统一。由于色彩的并置,必定同时涉及色相、明度和纯度,同时还涉及形的大小等。

(三)概念上的对比

动与静、虚与实、刚与柔、宾与主等,都是由多种造型因素综合而成的人们在概念上的对比关系,它既是可视的,但又不一定专属某些造型因素变化的结果,如宾与主。形象的主次的对比关系,并不一定以形的大小为转移,它可以取决于所处画面的位置、周围的环境、形象的简繁、外轮廓的清晰程度,以及所呈现的细节的重要程度和充分程度等。又如动和静的对比,一般来讲,直线可以在视觉心理上暗示着静,曲线暗示着动,但动和静并不完全由曲直来决定。

四、构图形式因素的运用

线条、形状、明暗、色彩等都是组成构图形式的因素,直接关系到构图的艺术效果。理想的构图形式是各种绘画因素有机的合理结合,特别是各种几何形和线条,在构图中更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画面中形状和线条的不同,会产生迥然不同的视觉心理和艺术效果。

(一)三角形

具有稳定、坚实的特征,能使人联想到山冈、沙丘、高大建筑物或金字塔,有坚实、稳定的感觉。长三角形使人联想到矢状,有向上、飞驰、崇高的感觉。哥特式教堂建筑的尖塔就是利用这种感觉。罗梭的《橡树》画面上占主要地位的是大片的茂密树叶,呈三角形,给人茁壮、坚强的感觉。

(二)方形、平行、垂直线

表现肃穆、平静、沉闷的气氛。法国米勒的《拾穗者》表现了单调、重复的农村劳动景象,抒发了作者对农民贫困生活的同情。画面中描绘的三个农妇的体态,或垂直或弯曲,在外轮廓上形成长方形和方形,垂直和平行的线条增强了画面缓慢与沉闷的节奏。

(三)圈形

能令人联想到车轮,有转动的感觉;球体,有饱满充实的感觉。马蒂斯的《舞蹈》,从韵律线上看是圆形的构图,有明显的旋转运动的感觉。

(四)波状形

具有丰富变化的特点。如法国莫奈的《圣拉查尔火车站》,作者在画面中以不同外形的物体,均衡而又变化地组合在一起。不同朝向的斜线,贯穿于火车头的周围,白色的烟尘穿插其间,增强了画面的喧闹气氛和富于变化的环境特点。

最后提请读者在构图中应注意:在一幅画面中不能出现“多中心现象”,不能太注意小处和局部,不能出现主题不突出、主次不分的现象。物体安排的位置要得当,画面中尽量避免出现直线的形体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