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通胀:看法与实际情况

通胀:看法与实际情况

时间:2023-05-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处于该阶段的通胀率被认为是温和的、可以拉动经济增长的、无害的。巴菲特的话和分析员斯特林·史密斯的说法,基本上只能称作一种通胀的看法,而不是解释了通胀到底是怎么样的。通胀是怎么样的和对通胀的看法,经常是混淆不清的。通胀,本来是一种长期价格上涨走势,实际是一段时间内的变化的比较。这样的后果就是无论泰勒说不说通胀如何,结果通胀率的实际效果都将背离泰勒想要看到的未来事实。

通胀:看法与实际情况

2011年7月,明尼苏达州的一位分析员斯特林·史密斯(Sterling Smith)在分析当季美国原材料价格趋势时说,“价格升起来像火箭,降下去像羽毛”。

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研究员约翰·泰勒教授在论文中指出:从1965年开始的美国通胀到20世纪70年代达到高峰,接着一度蔓延至80年代。在历史上,这段时期是从约翰逊总统上台后开始的,到福特总统时达到高点。按照CPI指标为通胀指数的统计,1975年和1979年美国的通胀率分别达到12%和14%,从肯尼迪到里根之间的几位总统都没有正常连任成功。这段时间堪称美国经济政治上最混乱不堪的阶段。在这之前,20世纪50年代美国黄金阶段年通胀率一般都维持在4%以下。

教科书上有一种通俗的通胀划分法,基本上就是根据美国1952年到现在的核心消费者物价指数(统计中没有能源和食品)划分的。按照这个划分法,美国历史的通胀经验就被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4%以下的战后黄金时期的通胀率。处于该阶段的通胀率被认为是温和的、可以拉动经济增长的、无害的。

第二阶段,是从1968到1979年,至今被看作奔腾的通胀,甚至是踏进了超级通胀的门槛

第三阶段,就是1984年以后到现在被认为是接近黄金时期的普通通胀率。

也就是说,关于通胀本身的教科书的说法,包括各种骇人听闻的说法,迄今为止,连同美国人最为深重的通胀常识,都源于这三个阶段历史的印迹。说来说去,这好像是一位老祖母每次都喜欢向不听话的孩子讲经济大萧条的故事一样。

华尔街交易员们通常都是技术流派的信徒,按照他们的职业神话,只要常规的通胀指标,比如消费者物价指数、经理人购买指数、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的各种月度、季度、年度指标出现异常的波动,都能够从痕迹上找到蛛丝马迹,他们就会立刻把各种历史概念全部搬到面前,然后散布一种恐慌的概念。比如巴菲特在2009年就曾发表过一个意味深长的警告:美国经济已经坠入谷底,美国实施的宽松政策将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不过,到现在为止,所有指标居然没发生什么变化。

巴菲特的话和分析员斯特林·史密斯的说法,基本上只能称作一种通胀的看法,而不是解释了通胀到底是怎么样的。如果你一开始就能够弄清楚这两点的区别,即便是见到这两个有不同看法的人,也大可轻松应对了。

通胀是怎么样的和对通胀的看法,经常是混淆不清的。比如分析员的那句话,“物价升起来像火箭,降下去像羽毛”,在一个经济学家看来根本就是一个病句

通胀,本来是一种长期价格上涨走势,实际是一段时间内的变化的比较。要比较,只能根据已有的历史数据。其实这也没有什么稀奇,那种每天盯着股市的计价器记录的人,也是这么干的,道·琼斯就是以在股市上每隔一天记录价格而出名的。总之,原理很简单,我们相信通过历史数据能找到规律,所以通胀就是说长期看来的价格规律罢了。(www.zuozong.com)

首先,按照这个分析员的话,他说话时应该是在一个时间点上,比如现在。那么我们发现,按照历史数据,这种所谓的突然上涨好像只发生过5次,并且在5年内结束了,其他时候,美国甚至只能看到像蜗牛爬一样的通胀和算不上危害的温和通胀,压根没有缓慢下降的通胀。

其次,这话明显是有合理标准的,似乎暗示这个世界应存在没有通胀的时刻。一个连自身站位都搞不清的裁判,怎么判定任何一个前锋越位呢?事实上,从没有一个经济学家确定这回事。美国在金本位的历史时期比别的国家要漫长得多,但是物价上涨这种时期几乎每个季度都在美国的平民生活里发生。

看来这个分析员说这话的时候,似乎是处在没有时间标度,甚至也没有时间变化概念的牛顿理想时空中,这样的空间地球上还从来没有过,恐怕只能存在于幻想中。

要描述通胀,经济学家必须在数据上给自己取定一个点,这个基本的观察思维,过去几十年来,被一代代的数理经济学者们确定,他们的所有规则都建立在经济学家不能在统计上穿越和跑火车的前提上。一个1965年经济学家统计的数据,如果统计上制造了2011年的数据,那么这个不是通胀率的实证,而是叫作通胀预测或者捏造数据。

我们不妨做个时空穿梭的假设,看看通胀率到底会出什么纰漏。如果经济学家泰勒穿越到1965年,但只要他说出实情,就可能导致量子世界规律的变化,比如永远改变这个世界的运行趋势。当看到人们歌舞升平、不知大祸临头的样子时,他一定会告诉那时的人,婴儿尿片和汽油都会价格暴涨,但长期以后会降到1965年前的水平。于是他的结论是:通胀会很快变成火箭,长期将是毛毛雨。

但在1965年,大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会告诉人们“我不相信火箭和毛毛雨的存在,这根本不是个问题”。如果泰勒想让萨缪尔森相信自己,他唯一的办法只有告诉萨缪尔森自己是从未来穿越来的。这样的后果就是无论泰勒说不说通胀如何,结果通胀率的实际效果都将背离泰勒想要看到的未来事实。

上面的思路,可以看作经济学家,特别是统计经济学家和数理经济学家对于通胀的一个基本的考察观点。包括著名的米尔顿·弗里德曼货币主义观点,也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上的。关于通胀的研究,起码要在一个确定的观察基点上,并且保持这个基点不变,这样才有客观依据可言。像我们通常的分析员们所用的不断转移观察基点的手法,不过是障眼法而已。

至于说到平常的所谓经济景气指数之类的研究,这些研究除去可能有部分滞后指标,可以作为拟合的参考指标外,也仍然不能说这个指标可以用关公战秦琼的手段搪塞。比如巴菲特声言他2008年的损失是自1965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可是从1965年开始美国才进入大通胀的不安定时期,他的全部财富出现暴增也就是在这段大通胀时期,但他那时并没有说大通胀的坏话。如今他再次预言大通胀,按照巴菲特的逻辑,结果可想而知——到2011年巴菲特的财富缩水了120亿。

这就是说,我们通常看到的通胀率绝不应该是预测到什么内容,或者能够被描述出鲜明的所谓趋势的。根据定义,通胀率就是趋势,如果描述,也只能是对过去的描述,否则就是时空错乱的循环语句。把这个语句编进程序就变成了死循环。这也是为什么从来看不到一个经济学家和分析员能用计算机算出下一年通胀率是多少。

经济恐慌,特别是那些历史上骇人听闻的货币灾难,往往和不必要的恐慌相连,有些国家就是在这种恐慌中坠入危机深渊的。比如,拉美国家似乎在与美国同一时期的大通胀中陷入了经济上失去的十年,相比于美国的经济规模,这些更小的政治和经济制度都并不完善的国家,一场信任危机的灾难,就让所有人对彼此失去了信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