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继续来说周穆王的故事。
徐偃王偷袭镐京,惹怒了周天子。周穆王可不是省油的灯,他颇为类似汉代之汉武帝,是个精力充沛、闲不住的人,有开拓万里之雄心,没事他尚且四处征伐,何况徐偃王骑到自己头上拉屎,这不是自寻死路吗?
天子没有亲自出马,在他看来,割鸡焉用牛刀,只要派出一员小将出马就可以把徐偃王手到擒来。讨伐徐国的任务,交给谁来做呢?
周穆王把征伐徐国的重任交给南方的楚国,驭车高手造父充当信使,驾着周穆王的马车飞奔到楚国,也只用一天时间,便把天子的旨意传达给了楚子。
对楚子来说,能帮朝廷扫平叛变,那是天子看得起咱,况且这还有油水可捞。他欣然领命,兴师大举进攻徐国。徐偃王虽有凭陵天下的雄心,只是才能稍欠,史书称他“文不达德,武不任力”,想学商汤、文武,却只学得了皮毛,未能深得精髓,无论是道德还是武力,都未臻上乘。这个评价十分中肯,想商汤之得天下,前后十一征,实力没到那份儿上时,还得向夏桀称臣。文王、武王亦然,文王不还被纣王关了七年吗?要推翻一个政权,绝不是仅仅靠一次突袭能胜利的,所以说徐偃王只是半桶水,胳膊还没有练粗就想打人,结果还不是被揍扁了。
楚子率大军伐徐,所谓“行仁义”的徐偃王不堪一击,国破身亡,为天下笑。战国著名思想家韩非子还以徐偃王为反面教材,论述“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的主张。其实偃王只是把“行仁义”当作一种政治手段,并不意味着他多仁慈善良。他并不是输在“行仁义”上,周室仍十分强大,不仅拥有实力超强的中央军,亦有地方诸侯之拱卫,实不可图也。徐偃王不过井底之蛙,坐井观天,挑战中央,实不自量力也。
这场战争的最大收获者乃是楚国。楚国奉王命伐徐后,原先唯徐偃王马首是瞻的一帮小喽啰转而投靠楚国,楚国由是坐大,这也是其强盛的起点。徐偃王虽死,徐国还是保存下来了,这大概算是他“行仁义”的回报。周穆王封徐偃王的儿子徐宗为国君,号称徐子。
周穆王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事,便是他到昆仑丘见西王母。
昆仑丘在什么地方,西王母又是什么人,谁都说得不清不楚。有的认为昆仑丘在青海,有的认为在新疆,有的认为在中亚,有的认为在西亚,还有的认为在东欧。就算周穆王去的地方是新疆,也已经够远了。新疆古代属于西域,根据正史的记载,汉代张骞始通西域,张骞时代的中原人对西域仍然是完全陌生的。如果周穆王真的到过新疆或更远的地方,那将比张骞通西域还要早一千多年。单从当时的交通条件及交通工具看,周穆王从镐京到西域,并非不可能。不过,天子不可能一个人跑去玩,肯定要带上一支军队。若有军队,那么粮食物资补给将是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比如说,直到西汉武帝时代,大将李广利伐西域大宛,便因为补给问题大败而回,数万人去,数百人回来,几乎是不归路。
再说说西王母。
西王母应该是西方某国的女王,或者是某部落的女酋长,或者是某位王的母亲。她颇为热情地欢迎周穆王,在瑶池设宴款待,两人还诗歌相和,“其辞哀焉”,周穆王居然涌出一种莫名的悲伤,看来他是喜欢上这位异族的女子了。据《竹书纪年》的记载,周穆王从昆仑丘返回后,西王母曾有过一次回访,天子在昭宫接待她。这倒是既浪漫又有异国情调的恋爱故事。西王母的形象后来经由文人改造,成了天上王母娘娘的原型。
周穆王的时代,乃是西周最强盛的时期,他也是战功赫赫之君主。穆王三十五年,难以驯服的荆蛮发动对徐国的战争。徐国自从徐偃王死后,国家虽保存下来,实力却大不如前,在荆蛮的猛攻之下,全无还手之力。想当年周穆王的父亲周昭王便是被荆人算计而死,如今荆人又袭击徐国,扰动天下,周穆王当然很生气,他派大臣毛伯迁率师讨伐荆蛮。毛伯不负所望,在泲(jǐ)地之战中大破荆蛮。
在华夏族的周围,蛮族、夷族广布,华夏族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不断与蛮族交战的历史。当时位于荆蛮以东、淮夷以南的长江中下游一带地区是越人的地盘,由于越人部落繁多,统称为“百越”。
周穆王三十七年,西周朝廷对越人发动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战争。《竹书纪年》称“大起九师,东至于九江”,动用了九个师的兵力,显然这场战争并不单纯是中央军参战,也包括地方诸侯武装。一个整编师是一万二千五百人,九个师的兵力就有十余万人,可见作战规模之大。
史料中有一个十分奇怪的写法,“架鼋鼍以为梁”, 鼋鼍(yuán tuó)就是巨鳖和扬子鳄,拿这两种动物来当作桥梁,这个说法很古怪,不太可能。我想可能是桥梁的造型类似鼋鼍,故以此来命名。这里可以看出,在周昭王落水而亡后,周穆王显然是长了智慧,我宁可搭桥,也不愿到江边征用民船,免落得个船破人亡的下场。远征军步步进逼,一直打到一个名为纡的地方才罢手。经此一役,越人遭重创,周的势力进一步扩张到长江下游。
伐越之后,王师顺带讨伐荆蛮,荆人自忖不敌,主动要求纳贡请降。这也是周穆王生平最后一次征伐。两年后,他在涂山大会诸侯,西周朝廷之势力,如日中天。
我在前面说过,周穆王与汉武帝有许多相似之处。两人在位时间都很长,超过半个世纪;性格上也十分相像,富有浪漫主义的情怀,同时又贪于享乐,周穆王四处出游,行程超过七亿里(严重存疑),汉武帝则酷爱狩猎,力能搏虎罴;两人同样崇尚武力,都充满开疆拓土的激情,周穆王征犬戎、平徐乱、征越、伐荆,汉武帝战匈奴、平南越、灭朝鲜,开西域、拓西南,均布国威于万里之外。(www.zuozong.com)
周穆王晚年还做了一件重要的事情:修订新刑律。
这部新律法称为《吕刑》。自西周建立以来,到周穆王已有百年历史,承平之日已久,官员们也不如开朝初期那么清廉,各种腐败滋生,其中刑狱上的腐败尤其严重。执法者对上奉承,不敢秉公执法,对老百姓则勒索财物,贪赃枉法之事层出不穷,民怨极大。吕侯(一说为甫侯)进言天子,应该重修刑律,以正社会风气。周穆王把修订刑律之事交给吕侯去办,后来这部刑律被称为《吕刑》。
这部刑律现在已失传,不过在《尚书》里存有《吕刑》一篇,从中尚可看出个大概。新刑律的处罚条文共有三千条,在古代这算是一部十分详尽的刑法,共分为五种刑:墨刑、劓刑、剕(fèi)刑、宫刑、大辟。墨刑就是在脸上刺字,共有一千条;劓刑就是割鼻子,共有一千条;剕刑就是断足之刑,共有五百条;宫刑,男人割生殖器,女人幽闭,共三百条;大辟就是斩首,共二百条。
这部刑律比之前的刑律要宽松。根据《周礼·秋官·司刑》所记,每种刑罚的条文各五百条,总计二千五百条。而《吕刑》增加了较轻刑罚的条文,相对削减了重罪的条文。墨刑基本上属于耻辱性的处罚,对犯人伤害轻,增加五百条文;伤害较轻的劓刑也多了五百条文;宫刑虽然不致死,却与死差不多,减去二百条文;最重的大辟之刑,减了三百条文。
除了重罪的条款大幅减少之外,还可以用钱赎罪。墨刑赎金为铜钱百锾(huán),一锾重六两,百锾即六百两;劓刑赎金二百锾,剕刑五百锾,宫刑六百锾,大辟之刑一千锾。这种罚金对于一般百姓来说,不一定支付得起,因此赎刑主要是为贵族、富家准备的。
除了刑法宽松之外,周穆王还要求官员们要做到公平公正,他说:“非佞(nìng)折狱,惟良折狱,罔非在中。”意思就是说,不要凭巧言善辩断狱,而应当以良知断狱,令判决准确无误。天子还强调法律官员不可营私,否则将受到严厉的惩罚。
《吕刑》制定后四年,周穆王去世,在位总共五十五年。
在历史上,周穆王得到的评价并不高,主要因为他性喜游乐,一反过去历史历代周王勤政奋勉的传统,甚至他被认为是西周由盛而衰的转折人物。但我以为周穆王开创了西周前所未有之盛世,是战功赫赫的君王。后世儒家传统不尚边功,故而对周穆王主动打击犬戎持否定的态度。不过,后来西周恰恰亡于犬戎之手,春秋时代,犬戎乃中原华夏之劲敌,若无周穆王的主动出击,犬戎的威胁还会更大,这也恰恰证明周穆王的远见卓识。
老子奋斗,儿子享福。
周穆王统治半个多世纪,东征西征,南征北征,几乎把周围的对手都打了个通关,接下来的周共王日子就十分舒坦了。
登基后不久,周共王闲来没事,想起父亲曾经出游那么多地方,自己老躲在王宫里也闷,便前往泾上巡游。泾上有一个诸侯国,名为密须国,这个诸侯国以前曾经颇为强大,西周兴起时,西伯姬昌听从姜子牙之计,讨伐密须,征服了这个国家。密须国君主是密康公,他得知天子巡视至此,不敢怠慢,亲自陪同周共王游玩。正在游得起兴时,突然有三个妙龄女子蹦蹦跳跳从远处走来,个个花枝招展,把周共王与密康公两人看得直流口水。大君主也好,小君主也罢,统统是好色之徒。
周共王给密康公使了个眼色,暗示自己想得到这三位妙龄女子。密康公自己也正吞咽口水呢,咱的地盘咱做主啊,有美女当然咱得先享用啊。可是有一个人急了,谁呢?密康公的母亲,她看着儿子色眯眯的眼睛,心想这下要坏事了,便把他拉一旁悄悄说:“你还是把这三个女子献给天子吧。”可是密康公偏不,肥水哪能流到外人田呢?此时周共王脸色阴沉沉的,很难看,但密康公眼睛根本不往他这边瞧,差人把这三个女子带到自己的宫殿去了。
他娘的,周共王心里怒火中烧,拂袖而去。
得罪天子,后果很严重。一年后,周共王找了个借口,率领王师浩浩荡荡地杀向密须国。密康公如何抵挡得住王师的进攻呢,这个小国因为三个女子,被从地图上抹去了。至于那三位女子下落如何,史书倒没写,估计是被周共王带回镐京去了。
为三个女人而兴师动众,周共王算不上英雄人物。可是他运气不错,靠着老爹打下的基础,他在位时天下太平,既无内乱也无外患。在位十二年后,周共王去世,他的儿子姬囏(jiān)继位,是为周懿王。
西周真正由盛而衰,便是从周懿王开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