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外名家解读
【黄宾虹先生小像】 杜滋龄作品
1
黄宾虹(1865-1955年)是中国近现代绘画大师之一。他潜心研究中国传统艺术,并对画理、画史、画法及古画的鉴别有特殊之贡献。吾热爱黄宾虹老先生的艺术,更尊重他的学问。他的作品传世于民间,并影响了一批山水画家,最为突出的是当代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先生。李先生尊重对大自然的感受,以写生入手,并能对当代山水画的优劣进行研究,以光入画,所画之水墨山水,以逆光为主,得其山水之灵动。黄宾虹先生在1954年对王伯敏先生讲过:“山以其时光的不同可分为朝阳山、正午山、夕阳山。”朝阳山与夕阳山,因阳光斜射,所以呈半阴半阳;正午山因阳光直射,所以近处平坡白,而远处山峦黑,画中山水,常见近处清淡,远山浓黑,即是此理,如画夜山更宜用重墨。李可染先生是继承发展黄宾虹山水画的一位大师,他以其独特厚重、减笔、概括,并用力透纸背的慢行笔,以清气淋漓的积墨法与大自然对话,以中华大地之气象万千的辉煌为艺术定位,随即成为近现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先生是位先行者,当前流传于世的作品甚多,这得益于他一生之国学、画学、画史、画理研究的修养。黄宾虹先生的画无处不透,其意笔的率意和神韵,更是耐人寻味。
当前学画山水的年轻人,得其笔墨之初步,勾皴之皮毛,就跃之以山水画大家自称,对前辈大师不屑一顾(实质上,他是不能理解和学习前辈在艺术上的可学之处),以一般的成功者自赞自喜,这也是青年习画者的通病。回忆吾之艺道,也即为此。当一知半解时,就以为全懂了,当博得人们赞赏时(得别人鼓励),就自以为成功了。这其实是一种初学者在艺术上的幼稚表现。
黄宾虹的艺术,是以他自身的内在修养和民族性、时代性为基本精神的。他认为中国画的变革应从内部做起,而不是以外部的种种理念去改造中国画。只有在对中国画的衍生流派及变革有其深入的研究和精髓的理解后才能有“变者生之观点”,才能与中国画对话。
画家们应该按黄宾虹先生提出的“志、德、艺”的辩证关系和“虚静致达”的自助自律精神去做中国画的继承和研究工作,惟有如此,才能“不以时兴的所指”取代原有文本,曲径通幽,化腐朽为神奇,使“所指”跃进到时代所需的新境界。
黄宾虹先生由于他人格的独立性和心灵的自由之追求,潜心于艺术的精神“内美”之研究,使他独立的区别于“时兴”(时尚)的绘画现象和取乐于人的非艺术的种种弊端,树立起近代黄氏的独立人格和艺术。
【绣花帽】 78cm×59cm 2009年杜滋龄作品
黄宾虹以“内美”的价值理想和批评为准则,审视中国画艺术的笔墨问题和民族性特有的价值问题,得其研究的核心,这个核心就是“内美”为其艺术价值取向的概念。黄宾虹先生对画法、书意、笔墨、江山民族性等论述和对天与人、道与艺、虚与实、固与变的传统概念的深入研究和应用,使得中国的民族绘画艺术得到发扬光大。
由此,黄宾虹先生得其“通变”之精髓,形成了黄氏理论和绘画特色。纵观黄宾虹的艺术,我只知其重要,但结合自己的艺术创作,还不能深入,只得其皮毛,还需要具体、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才能得到他提倡的“厚、重、虚、实、浑、亮、黑”的独特的绘画精神。当今是中国古代绘画传统继承和发扬的时代,加之西方绘画理念的进入,如何把握中西的交融而又不失中国绘画的本质是最为重要的。中国画应该在继承和发展上求得一致的共识。所谓:“继承应该是在中国的人文精神上,中国的民族精神上,中国的绘画艺术的独具特色的表现手法和理念、思维、画理的研究基础上去鉴别民族艺术的优劣,得其真谛,才能做到中国民族艺术所在。”所谓“发展”,是在现代的时代精神上,现代的艺术价值的取向上,从现代人的精神状态上去研究。在当今外来艺术和民族艺术大量涌入我们的视野时,更要吸取中华民族内在的艺术精神去研究如何与时代同步。不能用西画去改造中国画,也不是用西画去代替中国画。中国画的笔墨问题,不是惟笔墨论,而要以笔墨跟随时代的观念去研究、去实践。对中国画笔墨研究的独立思考和笔墨的内涵艺术价值,对“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内在联系和对立性,对笔墨的虚与实、通与变都要以笔墨为其人生去体验。我们的绘画艺术的取向,中国现有的笔墨问题的发展,中国画与西法如何融合,如何去大自然中对话,如何去把握中国的民族精神是我们绘画艺术能跟上时代的关键。(《与黄宾虹先生对话》)
2(www.zuozong.com)
当代绘画大师李可染先生,上世纪20年代的作品得四僧之感染,曰有前人之笔墨;50年代又拜齐白石为师,通过齐白石的艺术感染,得八大山人、石涛诸大家之笔法;60年代他步行千里,走遍名山大川,以画家的敏锐观察力,把祖国河山细微描绘,眼睛观察、头脑分析以写生的描写,注意生活中的细节和山水中的自然美感,虽然是写生创作,但却为他以后的山水创作奠定了生活与艺术的思想基础。他认识了山水、认识了生活、认识了笔墨及写山写水的严谨手法,李可染的出现,是不容易的,他还不能成为一种现象,而是一个当代艺术中的不可忽视的人物,是位现代绘画的大师。我们分析他的作品无不透着前人的艺术传承,无不领略中国笔墨的审美情趣。这也是不被人们注意到的,尤其是不了解中国民族艺术的人们所迷茫的。李可染的成就在于他食古即化,而变其智慧和吾法。
观李可染先生的前期写生作品及后期的山水创作,给人以宏大、博学和层层深入、厚重、深邃之感。他巧妙地融入西法,以简练概括的手法,把山与山之间、山与水之间分成几大块,并以光线的白处为最亮点,以逆光的处理手法使山与山之间形成几大块重量。这种处理手法,是前无古人的,这是真正的创造。他的《江山无尽》(1982年)就是最能说明以上笔者分析的佳作。这幅画并不大,是四尺整纸的一幅横画,这是他写生的认知,是认识的升华之作,所画没有什么具体的地方,是他的山水画创作“意”韵主导的体现。画似漓江山水,但又不全似,有北方大山之宏魄。山石继深而入,山与山之间一条溪水分清山的层次。重山之间,是用逆光的手法,山头均为亮部,这样取得了重墨之山的关系,以重墨逐为浅墨,右边的山与水混为一体,小船从云雾中驶来,妙趣横生。李可染先生在题为《无尽江山入画图》中写道:“吾昔年曾游名山大川,近年年老体弱不能遨游,但每当展纸作画,雄山秀水烟树白云尽来眼底,此图以意描绘欲领祖国河山之美,在壬戊大寒可染并记”。题字中看出李可染作画之意以及他扎实的功底,他以意为先,宗旨是“欲领祖国河山之美”,调动了他笔墨功力,为我们留下了佳作。
《黄山云海》一画,他创造性地把左上角的云层画得层层荡漾、云涌成海的感觉。他全用淡干墨画成,是多么的厚重和透明,这更看出李可染先生的笔墨功力和掌握淡干、淡湿墨的超人之水平。淡干墨作画时处处见笔,而淡湿墨与之并重,同时染出,也见笔触,这也是前无古人的。以前在看吴石纤水墨雨景之作时,在落笔为米家山水的点法大部分是湿染法,形成濛濛细雨之感觉。今天我们看李可染的山水,他虽未用米点技法但干湿并用的手法,可称为近代第一人了。尤其他在创作中以“意”为先,不是大自然的翻版。他在画作中题到:“前写其意吾难名何峰何地,未作得游园也……”这几十字点出山水画家求“意”而非公园前导游图的劣迹。
一位画家的成熟之作,是他一生创作劳动的结晶。一位画家的画法定位,并非偶尔得之,是他的学养、艺术思想、艺术技巧和情感的总和。画家的艺术技巧、个性及艺术上的成就,是需要多年积累的,所以,吾家法的形成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吾用吾家法》)
3
【高原漫步】 136cm×68cm 2009年 杜滋龄作品
荷加斯的速写作品我一直喜欢。他画的人物、风景画简练明快,以线为主,用线有东方画家的味道,看似松散、漫不经心,在画纸上由轻而重,又从重而轻,是他根据人物的结构,勾画出比较准确的轮廓线,又附有很多副线,这样的多根线条中,又很准确地找到了造型线。他的作品不仅突出人物的形象和动态,而且也不放松对手的刻画。衣纹简单又能表现出衣服内身体结构的变化与透视关系。黄胄夫人郑闻慧女士送给我一幅黄胄所画的速写《坐姿的藏女》(1953年)。在此图中线条流畅轻松,主线外加上多根副线,画出毡呢外衣的厚厚质感。他对线的运用,虽和荷加斯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力图抓住人物神态,在脸部、人体动态上抓住要害。同样,手的刻画舒展准确而又简练。可见大师们面对生活中的人物都有异曲同工的本领。
我记得李可染先生在德国有一幅水墨写生作《麦森教堂》,据李夫人讲,当时在教堂前他用毛笔现场写生,一挥而就,真不容易!高耸的教堂塔楼,线条的力度、笔墨的厚度,令在场观摩的外国人叫绝!今天,我在荷加斯的速写集中,看到有一幅教堂速写,虽不同于中国水墨画的厚度,但用线的虚实轻重,塔楼的透视结构,刻画得准确而细微,再对广场上的摊售点和行人,施点墨色,压住了画面,而使上半部的塔楼线条格外明快。整个画面显得生动而有朝气,既不死板,也不小气。
大师的画,就是名家的画,来不得半点含糊,大手笔的名家哪怕一张小小的速写,一幅小小的水墨画,都显出他们超人的艺术技巧和审美内涵。
看了荷加斯的画册,回忆18岁以后走过的学习道路,也实属不易。当时,我不知道什么是名,什么是利?是要成为大师吗?这能睁眼乱说吗?内心一片迷茫。我画画也不是为了金钱,不是为了钱才画画的。今天速写大家都不画了,好像都成功了,好像都已经成了名师。年轻人,也不知道画速写能干什么?在他们看来画速写,就是为了应付美术学院的素描速写专业课的考试。考取了,速写又有什么用处?当今的画只要有人捧场,大家说好,也就成功了!绘画大师的作品及习作都是可贵的文化遗产。我们今天欣赏中外绘画大师作品时,一定要了解他们艰苦的艺术历程,要学习他们治学严谨的精神,学习他们对待本民族艺术的赤子之心。绘画本来就是寂寞之道,心不能浮躁,静下心来,去研究分析自己的艺术该怎么去实践,不管是李可染、黄胄,还是荷加斯……他们对自己的艺术有一个共同点,不断地探索、补充营养,不断的分析解剖自己,不断地进取。这样,我们晚辈才能有所借鉴,得到充分的营养,从而才能进一步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读保罗·荷加斯的速写随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