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我们分别探讨了有关中国的诗画比较和西方的诗画比较之范例,研究者都是对自身传统诗画的关系作了研究,其研究成果是诗画比较研究的典型范例。但是,中西比较美术学的本质是跨中西视域的研究,只有将跨学科的研究成果作一个跨中西视域的研究,才是中西比较美术学。中国诗画比照结果与西方诗画比照结果,的确是一个值得比较的研究课题。钱钟书的《读<拉奥孔>》,将中国诗画比较意识与西方诗画比较意识作跨视域的比较研究,是中西比较美术学跨学科研究的优秀范例。
莱辛是把诗与画的各自特殊本质特征加以区别,钱钟书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丹青”和“雅颂”的观念,与莱辛的观念进行了比照研究。
钱钟书从张彦远的“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历代名画记》)开始,一直到宋代理学家邵雍的“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邵雍《伊川击壤集·诗画吟》),论证了中国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诗画的异同关系。苏轼曾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思是说中国山水画体现了诗的意境,中国诗歌同样也有画的意境,诗与画本质上是“一律”的。但苏轼同邵雍(1011—1077)一样,也认为诗歌中有些描写,绘画未必能表现出来,绘画中的表现,诗歌未必能描写。即诗与画在状物描写中各有所长和特色。莱辛的《拉奥孔》中也有相同的观念,否定西方传统中诗画可以互为的关系,认为“诗中的画不能产生画中的画,画中的画也不能产生诗中的画”。当然莱辛的论据是绘画表现物体的美,而诗却不能。中国诗画互不相为——“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不是莱辛所说那种美和丑表现问题,而是根本无法表达的问题。不过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中国诗画比较与莱辛的诗画比较,注意到了时间与空间各自表达的问题。钱钟书列举很多中国古代文论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徐凝(约813—?)云:“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崒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徐凝《观钓台画图》)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中云:“凡画奏乐,只能画一声。”这就印证中国古代对诗画时间和空间的认识,“就是莱辛所谓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84]钱钟书从《拉奥孔》的诗画比较中,将诗歌和绘画的时间和空间形态做了跨越中西的比照研究。同时,“诗中有画而又非所能表达”[85]层面中,钱钟书又与《拉奥孔》作了比照。
一向提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苏轼,也得承认很多诗可以表达出的内容,绘画是无法表达的。苏轼借用杜甫的诗句来说明这个问题:“‘楚江巫峡半云雨,清簟疏帘看奕棋。’此句可画,但恐画不就尔。”(苏轼《东坡题跋》卷三)中国古代像这种观念的认识非常之多。钱钟书举了例证来印证绘画无法表达诗中的某些状态性的描述:如陈著(1214—1297)云:“梅之至难状者,莫如‘疏影’,而于‘暗香’来往尤难也!竟不可!逋仙得于心,手不能状,乃形之言。”再如张岱(1597—1679)《瑯嬛文集》卷三《与包严介》中云:“如李青莲《静夜思》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故乡’有何可画?王摩诘《山路》诗:‘蓝田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尚可入画;‘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则如何入画?又《香积寺》诗:‘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泉声’、‘危石’、‘日色’、‘青松’皆可描摹,而‘咽’字、‘冷’字决难画出。故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刘义庆(403—444)《世说新语·巧艺》记载:“顾长康道:‘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画家也感到这些诗句所包含的意蕴难于在绘画中得到充分的表现。这些都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所论及的诗画关系表达问题。钱钟书注意到莱辛的“诗歌的画”不能产生一幅“物质的画”,是时间与空间艺术的问题。钱钟书认为,莱辛的这个观点与顾恺之说的“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的观点是一致的,是时间上的先后问题。但是,不是所有的都局限在时间和空间的问题中。钱钟书认为:“其他像嗅觉(‘香’)、触觉(‘湿’、‘冷’)、听觉(‘声咽’、‘鸣钟作磬’)里的事物,以及不同于悲、喜、怒、愁等有明显表情的内心状态(‘思乡’),也都是‘难画’、‘画不出’的,却不仅是时间和空间问题了。即就空间而论,绘画里有结构或布局的问题。……那是文字艺术独具的本领,造型艺术办不到的。”[86]
莱辛在《拉奥孔》中明确提出了造型艺术属于“空间”和诗歌属于“时间”的概念。中国古代文论同样意识到“时间”和“空间”的问题。前面我们提到了沈括的“凡画奏乐,只能画一声”,就是时间与空间的表现问题。“只能画一声”就是绘画空间的表现,绘画只可表示空间,无法表达时间的概念。所以古人意识到“三声出树”是难画的。这一点与后来的莱辛是不谋而合的。中国古代关于如何通过空间表现“瞬间”,如同莱辛所说的“赋予孕育性的顷刻”,不选取情节发生的顶点或最后时刻景象的例子很多。钱钟书钩沉索引,考证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诗画空间表现时间,与莱辛(包括黑格尔的观点)的观念相比照。譬如列举黄庭坚《题摹<燕郭尚父图>》云:“往时李伯时为余作李广夺胡儿马,挟儿南驰,取胡儿弓引满以拟追骑。观箭锋所值,发之,人马皆应弦也。伯时笑曰:‘使俗子为之,作箭中追骑矣。’余因此深悟画格。”(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七)这显然比莱辛的“顷刻”说还要早几百年,并且观念上近似。如果画家画了“人马皆应弦也”就成了俗人画的了,不是真正的画家所为。真正的画家应该是“取胡儿弓引满以拟追骑”的“顷刻”,这一“顷刻”才是“富于孕育的顷刻”。通过跨视域比较研究,中西诗画各自跨学科研究的异同关系便一目了然。毫无疑问,钱钟书的《读<拉奥孔>》是一部既跨视域又跨学科的研究范例。
【注释】
[1]莫小也.十七至十八世纪传教士与西画东渐[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15.
[2]严建强.十八世纪中国文化在西欧的传播及其反应[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98.
[3]严建强.十八世纪中国文化在西欧的传播及其反应[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4.
[4]顾卫民.基督教艺术在华发展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78-327.
[5]向达.明清之际中国美术所收西洋之影响[M].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484.
[6]参看李超.中国早期油画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
[7]江滢河.清代洋画与广州口岸[M].北京:中华书局,2007:248.
[8][意]利玛窦.利玛窦全集[M].台北: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301.
[9]转引[英]苏利文.东西方美术的交流[M].陈瑞林 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45.
[10]向达.明清之际中国美术所收西洋之影响[M].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486-487.
[11]向达.明清之际中国美术所收西洋之影响[M].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495.
[12]李超.中国早期油画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354.
[13]万青力.并非衰落的百年——十九世纪中国绘画史[M].转引李超.中国早期油画史.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339.
[14]李超.中国早期油画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407.
[15]严建强.十八世纪中国文化在西欧的传播及其反应[M].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98.
[16][德]利奇温.18世纪中国与欧洲文化的接触[M].朱杰勤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20.
[17][日本]小林太市郎.中国与法国工艺美术[J].美术译丛.1982(3):49-50.
[18]袁宝林.比较美术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06.
[19]向达.明清之际中国美术所收西洋之影响[M].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496-497.
[20]向达.明清之际中国美术所收西洋之影响[M].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498.
[21]莫小也.十七至十八世纪传教士与西画东渐[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122.
[22]莫小也.十七至十八世纪传教士与西画东渐[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123-124.
[23]莫小也.十七至十八世纪传教士与西画东渐[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126.
[24]丁宁.艺术史:比较的课题[J].美术.1990(5):47.
[25][美].詹姆斯·埃尔金斯.西方美术史学中的中国山水画[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10.
[26][美].詹姆斯·埃尔金斯.西方美术史学中的中国山水画[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10.
[27][美].詹姆斯·埃尔金斯.西方美术史学中的中国山水画[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15.
[28][美].詹姆斯·埃尔金斯.西方美术史学中的中国山水画[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4.
[29]宗白华.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于基础[M].宗白华全集(2).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98-99.
[30]宗白华.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于基础[M].宗白华全集(2).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100.
[31]袁宝林.比较美术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3.
[32]丁宁.艺术史:比较的课题[J].美术.1990(5):45.
[33]丰子恺.中国画与西洋画[M].丰子恺.丰子恺文集(4卷).杭州:浙江文化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208-210.
[34]林风眠.东西方艺术之前途[M].朱朴 选编.林风眠艺术随笔.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14.
[35]徐书城.中西画法异同辨[J].美术史论1985(3):90-91.
[36][意]达·芬奇.论绘画[M].戴冕 编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4.
[37]宗白华.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M].宗白华全集(2).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143-144.
[38]宗白华.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M].宗白华全集(2).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148.
[39]刘海粟.石涛与后期印象派[M].沈虎编选.刘海粟艺术随笔.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105.
[40]刘海粟.石涛与后期印象派[M].沈虎编选.刘海粟艺术随笔.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97.(www.zuozong.com)
[41][英]苏立文.东西方美术的交流[M].陈瑞林 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96.
[42]陈之佛.略论近世西洋画论与中国美术思想的共通点[J].美术与设计.2006(2):137-138.最早刊于《文化先锋》1947年6卷12期,2006年南京艺术学院学报再次刊登此文。
[43]苏轼.跋宋汉杰画山[M].引自.宋人画评.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237.
[44]本文为吕澄和陈独秀的通讯. 陈独秀.美术革命[J].新青年(6卷)一号. 1918年1月15日版.引自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卷).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30.
[45]王南溟.观念之后:艺术与批评[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5-59.
[46]高明潞:另类方法、另类现代[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5-30.
[47][英]苏立文.东西方美术的交流[M].陈瑞林 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109-110.
[48]吴稚晖.评前行君之《中国新语凡例》[J].新世纪.1908年3月.
[49]傅斯年.汉语改用拼音文字的初步谈[J].新潮.1卷3号,1919年.
[50]鲁迅.关于新文字.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60.
[51][英]苏利文.东西方美术的交流[M].陈瑞林 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313.
[52][英]苏利文.东西方美术的交流[M].陈瑞林 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240-241.
[53]盛宁.人文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评[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181
[54]高名潞.中国艺术的战场在中国本土[J].江苏画刊1993(6).15-22.
[55]刘梦溪.百年中国: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N].文汇报.2005-12-4(6).
[56]高名潞.另类方法另类现代[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2.
[57]高名潞.另类方法另类现代[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28.
[58]王岳川.当代艺术炒作的后殖民话语(上)[N].美术报.2007-5-18(31).
[59]王岳川.发现东方[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34.
[60]高名潞.另类方法另类现代[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21.
[61]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349-352.
[62][美].詹姆斯·埃尔金斯.西方美术史学中的中国山水画[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8.
[63]Arthur Danto. The Shape of Artistic Pasts: East and West [C].Patricia Cook. Philosophical Imagination and Cultural Memory ,Approaching Historical Traditions. B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1993:p132.
[64]Arthur Danto. The Shape of Artistic Pasts: East and West [C].Patricia Cook. Philosophical Imagination and Cultural Memory ,Approaching Historical Traditions. B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1993:p132.
[65]高名潞.另类方法另类现代[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29.
[66]滕守尧.对话:回到本源之路[J].美术观察.2005(1):103.
[67]乐黛云.跨文化之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85.
[68]乐黛云.跨文化之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85.
[69]乐黛云.跨文化之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88.
[70]杰罗姆·桑斯.对话中国:与32位当代艺术家访谈[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5.
[71][意]莫妮卡·德玛黛.艺术:各自为战的运动——亲历中国当代艺术20年[M].侯瀚如等译.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1.
[72]杨乃桥.崛起的比较艺术学研究[J].文艺研究.1998(2):123.
[73]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324.
[74]钱钟书.中国诗与中国画[M].钱钟书.七缀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7,7,22,16,27.
[75]宗白华.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M].宗白华全集(2).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426,426,427,428,434,444.
[76]丰子恺.中国画与远近法[M].丰子恺全集(2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510.
[77]丰子恺.中国画与远近法[M].丰子恺全集(2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459,510.
[78]丰子恺.中国画与远近法[M].丰子恺全集(2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510-511.
[79][古罗马]贺拉斯.诗艺[M].杨周翰 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56.
[80][意]达·芬奇.论绘画[M].戴勉 编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8.
[81][德]温克尔曼.论古代艺术[M].邵大箴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41.
[82][德]莱辛.拉奥孔[M].朱光潜 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11.
[83][德]莱辛.拉奥孔[M].朱光潜 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12-13,13,19,20,75.
[84]钱钟书.读《拉奥孔》[M].钱钟书·七缀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36.
[85]钱钟书.读《拉奥孔》[M].钱钟书·七缀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37.
[86]钱钟书.读《拉奥孔》[M].钱钟书·七缀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38-3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