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直到19世纪才结束了长期领土分裂与专制制度的小国割据局面。在政治、经济各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社会生活的变革给艺术界带来了生气。从18世纪末开始,先后在许多城市成立了艺术家协会,同时建立了一些博物馆,各邦国君主的艺术收藏品也开始向公众露面,提高了人们的艺术鉴赏力,客观上刺激了艺术事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像法国一样的艺术流派,尽管势力并不强劲,但在德国的美术史上还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流派主要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德国—罗马派和象征主义。
德国在19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流派占主导地位,这是典型的德国流派,就其表现的题材与采用的艺术手法而言,可以分为早期浪漫主义风景画和拿撒勒画派。
浪漫主义绘画大师是卡斯帕尔·达维德·弗里德里希(1774—1840)。他与英国著名风景画家康斯泰勃尔、透纳一起成为风景画新风格的开拓者。他所画的风景画决不是对大自然景物的单纯模仿,而是将自然的真实写照与艺术家内心的主观感受融为一体,有时甚至赋予自然对象以一种抽象的寓意和象征意义。1808年圣诞节,弗里德里希公开展出了他的代表作《台岑祭坛画》,这件作品被看作是他的创作风格的宣言书,作品中描绘了夕阳西下的最后光线在基督十字架前变成三道光束,岩石象征基督坚定的信仰,画上有一股宁静气氛和乐观的气质。底座上围绕着上帝眼睛的光芒,与落日余晖相呼应,而麦穗、葡萄则暗示着最后的晚餐,星星象征着死亡与复活。这是首次以风景画形式作为祭坛画,因此被认为是亵渎神明,引起保守派的公开指责。
此外,他的《月出大海》表达了人类和自然交流的渴望,但画面上却充满着一种忧郁感、疏离感和孤寂感,充分显示了他那浪漫的艺术激情。
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另一位大师是菲力普·奥托·龙格(1777—1810)。他在哥本哈根美术学院与德累斯顿美术学院学画,后来的主要艺术活动在汉堡。他致力于一些卓越的现实人物的肖像画,这些画中的形象有敏锐的心理刻画,素描结构严谨,色彩强烈。他仔细研究了油画的色彩问题,1810年写了《色球,或者所有的调配颜色的相互关系的构成》一书。龙格遗留下来的一些以线造型的素描作品也很有艺术价值。
其他重要的浪漫主义艺术家还有卡尔·古斯塔夫·卡鲁斯(1798—1869)、约翰·克里斯蒂安·克劳森·达尔(1788—1857)、卡尔·布莱兴(1798—1840)等人。
“拿撒勒画派”被视为浪漫主义的另一种倾向。拿撒勒(希腊文)是圣经中所称的耶稣故乡。19世纪初期,一些德国画家极力要复兴德国中世纪宗教艺术和15世纪意大利绘画风格,受德国作家与评论家威廉·亨里希·瓦肯罗德尔的唯灵论著作的影响,于1809年组织了圣路加行会,在罗马的一个无人居住的修道院里过着禁欲的凄苦生活。他们的作品都以宗教故事、神话为题材,艺术风格有明显的复古倾向和神秘主义色彩。所以,歌德称它为“病态的画派”。著名的代表画家有彼得·柯尔内里乌斯(1783—1867)、弗里德里希·奥韦尔贝克(1789—1869)、威廉·沙多夫(1788—1862)等人。
德国的现实主义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而兴起的,它开始于40年代,50至70年代达到了繁盛期,产生了不少颇有影响的艺术家。成就最突出的是阿道夫·门采尔(1815—1905),这位自学成才的多面手,是卓越的现实主义美术大师,是历史画家、风俗画家兼版画家。最初以版画《腓德烈大帝传略》而震惊欧洲艺坛,后来主要从事油画创作。他的油画极为重视现实真实性,平时注意以写生搜集生活资料,锻炼了他坚实的造型能力。他的速写、素描生动而耐人寻味,形体准确,线条坚实、有力度。门采尔最喜欢画人物众多的场面,不管如何庞杂,他都能处处顾到,人物前后左右呼应自然,零而不乱。他还特别善于使用多光源布置画面,使色彩感更为强烈诱人。
门采尔著名的代表作品《轧铁工厂》,是描绘工人生产劳动题材中最成功的巨作之一,它反映了德国19世纪70年代工业革命的重工业生产一角。画面展现出一幕车间生产的繁忙景象,车间就像铁架的森林,机轮滚滚,烟气弥漫。中央是挥舞铁钳的一组操作工人;左边是换班工人正在冲洗身上的污垢;右边是一组工人正在利用短促的间隙时间在用餐,有的在匆忙地啃着食物,有的仰着脖子在喝水。一个年轻女子正在收拾食具,还有一位老年工人像是在思索。在德国,这还是第一次用油画形式描绘工人劳动场面,显示了门采尔卓越现实主义品质。
南方的慕尼黑历来是德国重要的艺术中心之一。在19世纪后半期,这里形成了以威廉·莱勃尔(1844—1900)为核心的现实主义画派。莱勃尔出生于科隆,在慕尼黑学习美术,曾到巴黎留学9个月,并受到库尔贝影响。1873年,他搬到巴伐利亚农村生活。他像米勒那样早出晚归从事劳动。他的作品细致入微地刻画农民,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代表作有《教堂里的三个女人》、《不相称的婚姻》等。
19世纪下半叶最有影响的德国油画家和版画家是李卜曼(1847—1935)。他出生在柏林一个富有的实业家庭,在魏玛美术学院毕业后定居法国。之后又前往荷兰,至1848年才回到德国。他回柏林后,曾发起一个旨在反对学院派的“慕尼黑分离派”运动,目的是宣传“创作自由”,同时又蕴含对法国印象派的热情,这是一个宣扬民主主义艺术的美术组织。李卜曼是个自由民主主义者,他在巴黎期间结识了米勒,并受米勒艺术的影响,也崇拜伦勃朗的艺术。一生所作的油画反映了他对当时德国、荷兰和法国的农民以及工人与手工业者的生活风俗的强烈兴趣。代表作有《拉林的细纱女工》、《补网女工》和《制鞋作坊》等。
1933年,德国法西斯发动政变以前,李卜曼担任过柏林美术学院院长。当法西斯掌权并试图迫害他时,他离开了美术学院。他的艺术也被排斥,1935年在逆境中逝世。
19世纪下半期,由于工业化的发展,实利主义日益影响德国的美术创作,一些艺术家对资产阶级观众口味深感不满,对现实也极为失望。许多艺术家奔赴意大利去崇拜希腊古典艺术。人们给这一批人一个雅号叫“德国—罗马派”。这一派的画家主要选择希腊神话故事为绘画题材,并努力把古希腊典雅的理想和永恒的古典形象渗进当时的人物画中去,创造出许多没有时代特征的颇具自尊的理想人物形象。
安塞姆·费尔巴哈(1829—1880),是“德国—罗马派”的著名代表人物,他曾先后在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和慕尼黑学习绘画,两次到巴黎深造,又受到库尔贝和德拉克罗瓦两位大师的影响。回国后仍未引起社会重视,于是便去了意大利生活,在那里以古希腊罗马的艺术与文艺复兴盛期的绘画为养料,刻意寻求自己的理想化艺术形象。费尔巴哈的代表作品有《柏拉图之宴》和《伊菲莱尼亚》等。
象征主义的发源地在法国,象征主义国家是以居士塔夫·莫罗、奥迪隆·雷东为代表,他们努力在艺术和生活中恢复想象力,甚至把梦想变成可见的现实。
德国的象征主义艺术的发展也较为旺盛。用象征、寓意手段表现黑夜、死亡、梦境,画面追求神秘、怪诞、恐怖的效果。手法上没有任何限制,自由自在。主要的代表人物是阿诺尔德·勃克林(1827—1901),出生于瑞士,曾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和瑞士日内瓦学画,在德国受到古典哲学和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熏陶,形成他艺术思想上理想主义倾向。勃克林的作品以风景为主,但他所画的景象均出自个人幻想,如梦中所见,类似于神话境界,作品具有神秘幻想的色彩和浪漫主义气息。他是德国最受欢迎和最有影响的艺术家之一。
弗朗兹·冯·斯托克(1863—1928),曾从师于勃克林。当时的象征派诗歌喜欢与音乐发生联系,斯托克在作品中也试图将音乐纳入画面,以创造梦幻般的和声。他的代表作品《狂板》的题目取自音乐术语,意为速度极快的,每分钟有230拍的音乐节拍。1902年,斯托克画的《湖山风景》,从主题到色彩都显示了勃克林的影响。后来首创抽象绘画的康定斯基又成了斯托克的学生。
德国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期,出现了一位杰出的女版画家珂勒惠支(1867—1945),她是一位同情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艺术家。在她开始从事艺术活动的时候,就和德国工人运动相联系。她在素描、木刻画、石版画里表现了德国工人的贫困与饥饿,抗议了资本家的压迫,同时也塑造了奋起反抗的被压迫人民的形象,如《织工的反抗》、《农民战争》以及《暴动》、《战争》、《风暴》等版画和铜版组画作品。珂勒惠支描绘无产阶级、反映革命思想的热情洋溢的艺术作品,在德国的艺术文化中具有崇高地位。
图13-9 风暴(组画之五)珂勒惠支 德国
19世纪末,奥地利维也纳的艺术,为欧洲20世纪开拓了新的表现领域。在美术上,三位巨人居斯塔夫·克里木特、埃贡·席勒、奥斯卡·珂珂希卡以人们生活中最敏感的课题,向欧洲传统美术提出了挑战。
居斯塔夫·克里木特(1862—1918)出生在维也纳郊区布姆加特。父亲是兼做金银与铜板雕嵌工艺的工艺匠。他受父亲影响自幼爱好绘画,毕业于一所工艺美术学校,后承接壁画与装饰画任务。1888年为维也纳城堡剧院和艺术史博物馆所作的戏剧壁画,获得了奥皇颁发的金质十字奖章。翌年,又完成美术史博物馆的壁画装饰任务,遂名声大噪。1891年被批准参加维也纳美术家协会。
克里木特早年是一位古典主义风格的画家,曾创作了不少极富古典艺术趣味的作品,如《阿波罗神坛》、《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但19世纪末,欧洲不少国家如法国、英国等在艺术上都出现了一种反对旧传统的新艺术活动,如法国的象征派、英国的拉斐尔前派。这些新的艺术思潮无疑对克里木特的艺术思想触动很大,因此自1897年后,克里木特的画风变了。他联合同道,反对“维也纳美术家协会”的保守倾向,并退出该协会,于1898年组成了“维也纳分离派”,与官方协会分庭抗礼。克里木特成为该艺术团体的第一届主席。
“维也纳分离派”是19世末奥地利一个重要的象征主义派别,他们脱离了古典的艺术法则,主张创新,追求形式感,强调个性,重视工艺美术。在1902年为配合克林格尔的《贝多芬纪念像》雕塑公开展出,画在其大厅三面墙壁上的大型装饰壁画,克里木特以其大胆的、独具个性的完美表现,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被称为现代装饰绘画的顶点。这幅画共分3部分。第一面长墙面对入口处,是欢乐的渴望,画面上是受苦的、虚弱的人类乞求武装的骑士,而内在含意是怜悯和抱负,一种内在力量在鼓励创造者为幸福而斗争。与人类对抗的势力是巨大的百头怪物,连天神也对它无可奈何,它的女儿是3个蛇形女神,疾病、疯狂、死亡、欲望、不贞洁和无节制,使人烦恼忧虑不已,但人类的渴望在画面上飞翔。第二面长墙是幸福的渴望表现在诗歌之中。艺术引导我们进入理想王国,只有在那里才能发现纯粹的快乐、真正的幸福与纯洁的爱情。第三部分为天堂,人类的欲望与理想,拒绝妖魔与色欲的诱惑,越过罪恶累累的地狱后得以升华,在诗歌中得到了慰藉和满足。随着画面中诗人拨动琴弦,悠扬的乐曲把人们带进一个尽善尽美的王国。当壁画完成后,在纪念《贝多芬雕像》落成的开幕式上,演奏着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画面构思与贝多芬的音乐紧密相连,这是一次视觉与听觉完美结合的伟大创造。
克里木特确实还画了不少爱情方面的作品,正因为如此,当时曾遭到不少人攻击。但是这些作品与宣扬色情完全是两回事。例如在《接吻》这幅画中,表现一对情侣在太阳与月亮的环绕下热烈拥抱,宽阔强健的男人体与细弱柔软的女人体形成鲜明的对比,背景上那颤动上升的线条与四处散布的星点使人产生梦幻般的感觉,因为表现力量本身就可以转变为一种感情和情欲。然而让人体察到的爱情总是伤感的、哀愁的,而不是欢快的。因为克里木特描绘的是人生之谜,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探索,所以,他在画面中所倾诉的爱情总是晦涩、神秘与飘浮的。
(www.zuozong.com)
图13-11 接吻 克里木特奥地利 180×180厘米 1907-1908年作 维也纳奥地利美术馆藏
诚然,克里木特的不少创作,对爱情主题表现十分关切这是事实,但是他所追求的着重点是他的装饰风格,是他对东方艺术的偏爱,而不是情欲本身。例如在《接吻》等一系列作品中,采用的是蛋彩、金银箔等材料。《接吻》中除了脸部、手部和某些细节与花纹外,其余空间全用金色作装饰,实际上已成为一件工艺性极强的装饰画了。画面的图案纹样与造型也很独特,图案风格介于日本趣味与拜占庭趣味之间。画中一对情侣的侧面造型几乎就是日本浮世绘的样式,还有在克里木特的其他作品中,画面背景直接把中国景德镇彩绘瓷瓶上的中国古代历史人物临摹在上面。克里木特正是以这种浓厚的装饰风格和神秘的艺术趣味而与同时代其它画风相“分离”。
克里木特的崇拜者奥地利画家埃贡·席勒(1890—1918),同样也是一个性格怪异的画家。他的创作生涯很短,从1906年当学生起至1918年去世,一共只有12年。他的艺术风格也很特别,他的素描在理解人体解剖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夸张,形成一种将解剖结构几何化的新风格。席勒描绘女性裸体的能力,甚至超过了克里木特。由于席勒在世时,他的作品同样不被人们理解,因此席勒说:“等我死了以后,他们将崇敬和欣赏我的艺术。”事实正是如此,席勒和不少不合时宜的画家一样,只有在死后,他的艺术才能获得人们的崇敬。
19世纪,匈牙利的民族艺术是随着民族解放运动而发展起来的,产生了著名的诗人裴多菲和音乐家李斯特,在美术上最突出的代表是蒙卡契。
图13-12 两个拥抱的女孩席勒 奥地利
图13-13 术馆藏死刑囚犯 蒙卡奇 匈牙利 1869年作 布达佩斯美
米哈依·蒙卡奇(1844—1900)出生于匈牙利的蒙卡切城,自幼父母双亡,成了一名孤儿。10岁时舅舅送他到一木匠家当学徒,经过4年的辛苦和屈辱生活,他的学徒期满,最终可以自己做工谋生,并可用赚的钱买些绘画材料学画。后因他舅舅知道他有绘画才能,把他送到一个学院派画家菲区那里学画,不久又被旅行画家萨莫什收为学徒。1863年,19岁的蒙卡奇到了佩斯,受教于风景画家里奇坦和历史学家恩德,在老师的帮助下,能画些油画出售,使他获得了一笔钱去维也纳艺术学院学习。但半年后,因他不接受教授的指导而被开除了。次年又进了慕尼黑艺术学院接受严格的学院式训练,并创作了一件他早期的杰作《原野上的风暴》。1867年他去巴黎参观万国博览会,被库尔贝和米勒的艺术所感动,回国后他创作了一幅代表性杰作《死刑囚犯》。这幅画的产生,使25岁的蒙卡奇成了一位具有高度成就的现实主义画家。这幅画于1870年在巴黎沙龙展出时获金奖,并以惊人高价售出。
1872年蒙卡奇来到巴黎,在早已仰慕的库尔贝、米勒等现实主义画家影响下,创作了一系列以反映下层人民生活为艺术素材的作品,如《夜间流浪者》、《负薪妇》等。特别是《负薪妇》中那位打柴归来、坐在道旁歇脚的农家妇女,极似法国画家米勒笔下的农妇形象。
大约在1874年他奇遇了一位贵妇人,这是一位高贵的男爵遗孀,同时也是一位利欲熏心的女人。在她看中了蒙卡奇有利可图之后,与蒙卡奇结了婚。婚后这位贵妇人把蒙卡奇当作摇钱树,使他的画室变成了一个“绘画工厂”,迫使蒙卡奇巴结政府要员,创作迎合贵族与上层人士口味的作品,致使蒙卡奇违心地画了一些如《基督被钉十字架》、《基督在彼拉多面前》等作品。这使蒙卡奇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直到1885年他在写自己的回忆时,才引起他的猛省,以至后来离开巴黎,重返匈牙利,使他的作品又回到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主题上来,并创作了反映工人阶级觉醒的《罢工》等伟大作品,从而跳出了这段曲折的道路,最终成为19世纪欧洲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画家而载入史册。
图13-14 负薪妇 蒙卡奇匈牙利 99.7×80.3厘米 1873年作 布达佩斯美术馆藏
在东欧,尼柯莱·格里高列斯库(1838—1907)是罗马尼亚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农民的儿子。曾在布加勒斯特随赫拉迪克学习,赫拉迪克是罗马尼亚第一批从事非宗教的世俗画的画家之一。格里高列斯库早在童年时就已开始画圣像画,后来为了糊口又为教堂画壁画。在青年时期,由于画了一幅爱国主义的油画《米哈依·斯密黎救旗》而获得众誉。从19世纪60年代以后在法国接触了一些现实主义的巴比松派风景画家。这一时期他所作的画,往往是反映农民的生活,如《荷锄的农民》、《老太婆在工作》等。在1877—1878年间爆发了俄土战争,罗马尼亚也参加了这次战争。为了反对土耳其人的压迫,争取解放,格里高列斯库以志愿兵的身份上了前线。在这些年月里,他创作了许多真实的、充满爱国主义热情的油画和战斗与行军的速写。在这些作品里描绘的主要是普通士兵的形象,如《哨兵》、《布拉格附近的军营》等。在格里高列斯库的作品中占据主要地位的要算对罗马尼亚农民的描绘,如《农妇》、《提篮子的老太婆》、《牧羊人》等作品,形象生动,具有高度的写实技巧。特别是肖像画《来自穆斯切尔的夫妇》,既朴素而又富有感染力,充满精神的美与高贵。当格里高列斯库描绘人民受压迫的时候,他的那种对于颠沛流离的罗马尼亚农民的深切的同情,转而化成了对于敌人的愤怒,例如《统治者》便属于这种揭露性的图画。
格里高列斯库在描绘人民的生活场面的同时,也在自己的作品里描绘了祖国大自然的美丽,画了许多出色的风景画,如《茅舍》、《落日》等。巧于构图和用色的画家格里高列斯库,一直将现实主义基础保持到他晚期的作品,只是在仅有的几幅晚期作品中,略带几分印象派的表现。他在罗马尼亚民族绘画方面所作的努力,对于发展罗马尼亚绘画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东欧其他国家如波兰、捷克和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在19世纪也涌现了不少杰出艺术家,如波兰的亚历山大·考特塞斯、沃依采赫·格尔逊、杨·马特文科、马克西米里安·格姆斯基,捷克和斯洛伐克的安东宁·马奈斯、雅罗斯拉夫·切尔马克,保加利亚的伊凡·梅尔克维契卡、安东·米托夫、雅罗斯拉夫·维申和伊凡·安盖洛夫,他们在艺术上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考特塞斯是波兰现实主义画家,他的艺术作品主要是描绘波兰农民,特别是山地居民的生活。柔和的油画风格与清晰明确的描绘是考特塞斯的创作特色。代表作品是《最后的财产》。
19世纪捷克和斯洛伐克绘画的先驱是马奈斯家族。马奈斯家族中较老一辈画家有安东宁·马奈斯,是当时风景画中现实主义的奠基者。此外,其弟瓦茨拉夫·马奈斯是肖像和历史画家。较晚一辈的有安东宁·马奈斯几个女儿,是风景和静物画家。
梅尔克维契卡,是保加利亚著名的油画家与版画家,他的作品主要描绘民间节日与农民从事劳动的场景,作品充满诚挚的情感和真实感。代表作品有《女手工艺工人》等。
维申,是保加利亚现实主义画家,原为捷克人,1896至1903年任索菲亚绘画学校的教授。维申创作中占主要地位的是民间生活题材的绘画,后来又致力于战争画,真实并充满悲剧性地描绘了巴尔干战争。代表作品有《柳列——布尔加斯战斗之后》等。
图13-15 农妇 格里高列斯库 罗马尼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