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俄罗斯巡回画派的分析介绍

俄罗斯巡回画派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4-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批世界级的大师的出现,使俄国画坛更加璀璨夺目,这便是“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巡回展览画派”的诞生是当时俄国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巡回展览画派”如母胎中成熟的婴儿,顺理成章地诞生了。巡回艺术展览的举办和成功与他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俄罗斯巡回画派的分析介绍

第二节 俄罗斯巡回画派

19世纪60年代,俄罗斯绘画走向成熟,与当时法国的文艺并驾齐驱,各领风骚。一批世界级的大师的出现,使俄国画坛更加璀璨夺目,这便是“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巡回展览画派”的诞生是当时俄国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

50年代,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失败,集中地暴露了俄国经济技术的落后及农奴制度的腐朽,强大的俄国农民运动,迫使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2月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在此前后,俄国文化领域展示了一片新的局面,在哲学、政论、美学等方面,出现了像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的唯物主义美学理论。车尔尼雪夫斯基在1855年写的著名论文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中,明确地提出了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在理论上给蓬勃兴起的文艺运动以有力的指导。一大批文学巨匠、音乐大师、剧作大师的出现如一阵疾风,激起了造型艺术的兴盛。“巡回展览画派”如母胎中成熟的婴儿,顺理成章地诞生了。

“巡回展览画派”的前身,是“彼得堡自由美术协会”,这个协会是由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的一批学生组织起来的。强大的民主运动和进步的文艺思潮,打破了象牙之塔美术学院的沉静。1863年,13个油画系和1个雕塑系的毕业生,要求以自由命题来替代学院规定的以圣经或古代神话为题材的毕业创作。这个要求被院方视为“越轨”而严加拒绝,于是14个学生毅然离开了美术学院,其中具有组织才能并善于思考的克拉姆斯柯依把大家团结在一起,在第17条街上租了一座大宅院,正式宣布成立“彼得堡自由美术家协会”。大部分人都住进了宅院,他们在一起生活和工作,一起作画,共同探讨艺术问题,并于每星期四组织晚会。在1864年至1868年期间,协会十分活跃,他们的创作领域增添了清新空气,但10多个人长期的公社形式的集体生活,迫使他们不得不思考与寻求更为实际的长久之计。1870年成立的“巡回艺术展览协会”,便是这个协会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巡回艺术展览协会”最初是由莫斯科画家倡议的,第一个提出成立这个组织的是米索耶多夫,接着另一位很有声望的艺术家彼罗夫赞同他的建议。这是1869年的事。他们认为举办新画展不应限于彼得堡和莫斯科两大城市,而是应该从一个城市到另外一个城市展出,让其他城市的人们也能欣赏到这些珍奇的创作。这表明艺术家不仅只想着卢布,而是开始想到那些真心关切他们的创作并且与之共呼吸的人民了。

莫斯科在19世纪60年代早期已出现了一些批判现实主义的画家,并产生了一批批判现实主义的绘画杰作,如普基廖夫的《不相称的婚姻》,彼罗夫的《送葬》、《三套马车》、《复活节的宗教行列》等。

普基廖夫(1832—1890)的《不相称的婚姻》描绘一种病态的婚姻,神父将戒指戴到一个年仅十六七岁的少女手上,而她身旁的“新郎”则老态龙钟,新娘哭干了眼泪,新娘背后暗部有一个怒目而视的人,这就是画家自己,据说他目睹了这场悲剧性的结婚仪式。这幅画1863年在美术学院展出时,普基廖夫还是莫斯科绘画学校的一位应届毕业生。

瓦西里·戈利高里叶维奇·彼罗夫(1834—1882)是俄国19世纪民主主义艺术的杰出代表。他通过绘画创作反映了沙俄农奴制改革年代的社会面貌。彼罗夫1853年就学于莫斯科绘画雕塑建筑学校。虽然他受到的是官方学院派教育,但他对社会现实有着非常敏感的认识,并将它们同绘画创作联系起来。他的作品在思想主题方面既有讽刺统治阶层人物的,也有同情下层民众的。彼罗夫的早期代表作品《复活节的宗教行列》:在刚摆过酒宴的一幢房子的门廊上,一个年轻妇女用水淋自己丈夫的头,使喝醉了酒的丈夫恢复神志。门廊下面,泥泞中躺着另一个醉汉。摇摇晃晃的神父吃力地抓住了门廊,从阶梯上走下来,他头发散乱,胡须蓬松,粗鲁地把十字架握在手里作为祝福的工具。农妇、农夫手里拿着圣像旗幡朝前走,声嘶力竭地唱着赞美诗。从画面情节来看,这无疑是在暴露僧侣的恶劣影响,它不仅表现了人民的贫困与愚钝,更表现了寄生虫的可恶。1862年彼罗夫获公费赴法国学习的机会,两年后他返回俄国时仍保持着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热情。《送葬》是他的主要代表作,该画描绘了一个农民家庭的悲剧,面临生活困境的农妇与其年幼的孩子在送葬的路上,简陋的木棺里睡着这一家之主,两孩子扶着父亲的灵柩,表情麻木,没有眼泪,孩子们的母亲背对观众,弯腰低头,在无声抽泣,一匹瘦马拖着雪橇上的一家人,缓步前行,送葬的除了一只看家犬之外,没有其他人。这幅画充满一种无比忧伤的情调,表达了画家对贫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莫斯科画家们与彼得堡的画家们在创作上的默契,促使他们产生成立一个全俄罗斯美术家联合组织的想法,这一想法立即得到了“彼得堡自由美术家协会”的积极响应。巡回画派的组织者和思想领袖克拉姆斯柯依立即参与筹备工作,著名艺术评论家斯塔索夫在理论上给予热情支持,企业家和收藏家特列恰柯夫给予有力赞助。1871年“巡回艺术展览协会”在彼得堡举办了第一次画展,共展出作品46幅,其中风景画24张,肖像画12张,生活主题画10张。此外,还有一件雕塑作品。尽管这次展品不足半百,然而比起以前拥有上百件,以至上千件作品的展览会来,要重要得多、有意义得多。这里的作品或者是真正的杰作,或者是较好的作品,而没有滥竽充数的次品,因此展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俄国的普通老百姓第一次在公开的展览会上看到描写自己生活和俄罗斯乡土国情的绘画,艺术评论家也撰文赞赏,认为“巡回艺术展览会是艺术的真正胜利”。

img175

图11-4 送葬 彼罗夫 俄罗斯

“巡回艺术展览协会”的核心领导人物克拉姆斯柯依是一位很有成就的画家、美术活动家。巡回艺术展览的举办和成功与他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伊凡·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1837—1887)出生在俄国中部伏龙涅什省奥斯特洛戈日斯克城一个贫寒的市民家里。童年当过听差和乡里记事员,1853年随一流动照相师修理底版,后因一个偶然机会来到了彼得堡,并于1857年考入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

在19世纪50—60年代,俄国文化界特别活跃,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哲学针锋相对,一批著名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如别林斯基、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大力传播进步思想。克拉姆斯柯依在美术学院是最有头脑的青年美术家,因此带动了其他13位同学组织成了“彼得堡自由美术家协会”。在“巡回艺术展览协会”成立以后,他也一直在其中起着核心作用。克拉姆斯柯依的代表作品主要有《荒原中的基督》、《月夜》、《无名女郎》等。

《荒原中的基督》是一幅寓意性作品,画面上表现基督孤独地坐在一片荒凉的原野中的一块岩石上,基督的形象十分深沉,表情略带忧愁,好像正处于深刻的思索之中。这幅画影射当时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在真理与名利之间应作何种选择,这是摆在知识分子面前必须要作出抉择的现实问题。

克拉姆斯柯依在艺术上成名之后,很多显贵以高价订购他的画,为了完成买主的订件,他只好整天不停地画,还不到50岁,就已未老先衰,体弱多病。1887年一天,他正在给一位拉乌赫甫斯的医生画肖像时,突然倒下,离开人世。

img176

图11-5 荒原中的基督 克拉姆斯柯依 俄罗斯 180×210厘米 1872年作 特列恰柯夫美术馆藏

巡回画派另一位积极活动家弗拉吉米尔·叶戈罗维奇·马柯夫斯基(1846—1920)是一位杰出的风俗画大师。早年在莫斯科绘画雕刻学校求学,后因创作了几幅反映城市和乡村日常生活的作品如《在医生的候诊室》、《夜莺爱好者》等使他一举成名,并荣获院士的称号。

19世纪70年代以后,他的艺术兴趣日益广泛,创作了一系列反映人民日常生活的作品,这作品或揭露生活中的悲剧,或反映当时社会风土人情,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有《会见》、《银行倒闭》、《街心花园》等。

《会见》揭露了当时不合理的童工制度,一农妇模样的母亲,来城里看望当学徒的儿子,母亲带来的只是一块黑面包,衣衫破旧、满脸稚气的孩子也许因为饥饿,正大口地啃着面包,从脸上和手上的污垢可以看出他正在从事着沉重的劳动。母亲抑止着悲痛,慈祥地望着自己失去了幸福童年的儿子。这幅画以一种苦涩的母爱打动人心,引起人们深刻的同情。

马柯夫斯基不仅具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是一位风俗画家、肖像画家,在素描水彩画铜版画等绘画领域也都有一定的艺术成就,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美术教育家。他曾在莫斯科绘画雕刻建筑学校、彼得堡美术学院附属高等美术学校风俗画工作室任教授,培养了不少杰出的艺术人才,如阿尔希波夫、切普卓夫等。

巡回画派画家还有两位专事描绘工人形象的画家雅可申柯和卡萨特金。

尼可莱·阿列山德罗维奇·雅可申柯(1846—1898)是杰出的俄罗斯现实主义画家,巡回展览协会领导人之一。他没有进美术学院接受系统专业训练,仅在美术学院的夜校里上了五年学,曾师从克拉姆斯柯依学过画。1870年于彼得堡米哈依洛夫炮兵学院毕业,后在彼得堡子弹工厂工作。1892年退休,辞去陆军少将军衔,专心致志地从事他所喜爱的绘画创作。他的代表作品《司炉工人》,是受一本小说《美术家》中的铆钉工人形象的影响画出来的。这幅画描绘了一个被炉子的红色火光照耀的矮壮司炉工人,他脸孔严肃,两只累坏的手沉重地下垂着,暗黑的锅炉,扑向墙壁上的司炉工人的影子,大片的棕红色调,衬托出工人强有力的动人形象。雅可申柯塑造的俄国新兴的工人阶级的形象,在他的继承者卡萨特金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img177

图11-6 会见 马柯夫斯基 俄罗斯

尼古拉·阿历克塞叶维奇·卡萨特金(1859—1930)从1873年到1883年在莫斯科绘画雕塑建筑学校学习,师从对他发生了决定性影响的画家彼罗夫。1898年起,在彼得堡美术学院任绘画研究员、院士,1923年,卡萨特金被授予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美术家称号。

卡萨特金早在1891年就被巡回展览协会吸收为会员,并成为该会积极活动家之一。19世纪90年代,在发展中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影响下,卡萨特金深入矿区,专心地研究矿工的生活,描绘革命前工人的艰苦劳动,创作了《在废矿区捡煤渣的穷人》、《煤矿女工》、《女工袭击工厂》等优秀作品。他以自己始终如一的现实主义艺术奉献给工人阶级,歌颂工人阶级的劳动和英勇的革命斗争精神,为苏联的现实主义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img178

图11-7 司炉工人 雅可申柯 俄罗斯

如果说19世纪初,俄罗斯画坛已露了一轮初日,那么,到了80年代初,这轮红日已升到了正午的上空,光芒四射,其代表人物就是艺术巨匠列宾和苏里柯夫,他们把俄罗斯的批判现实主义艺术推向了一个顶峰。

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1844—1930)出生于哈尔科夫省楚古叶夫县一个军人移民家庭。少年时在当地的军事地形测量学校和美术家布纳科夫的画室学画,1864年移居彼得堡,先是进彼得堡绘画学校,1864年转学到彼得堡美术学院。列宾在美术学院一共学了5年,毕业时因创作《睚鲁的女儿复活》获金质奖章。1873—1876年前往意大利、法国巴黎留学。当时法国正值印象派兴起,印象派的画法不合他的口味,倒是伦勃朗、委拉斯凯兹、米开朗基罗等大师的创作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因此在旅居国外期间,他并没有创作出多少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但当回国之后,他如鱼得水,创作热情如旭日东升,一大批杰作从他的笔下涌现出来。

列宾的代表作品主要有《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意外归来》、《伊凡杀子》、《查波罗什人给土耳其苏丹回信》等。

伏尔加河是俄罗斯的母亲河,浇灌着两岸广阔的农田,哺育着勤劳的俄罗斯人民。但就在这条河上,经常可以看到一群贫困的纤夫在牵动着一条绳索,他们那沉重的步伐似乎是从当时俄国最下层发出的痛苦呻吟。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采用了狭长的横幅构图形式,伏尔加河风平浪静,夏日的酷烈阳光洒在金色的沙滩上,远处的河面上是一条巨大的货船,近景只是几只破筐,景象十分凄寂荒凉。主体部分是一群套在绳索下的纤夫,拖着沉重的步伐在缓慢地移动。构图呈现一倾斜线式,由近到远,最后用绳索把他们系在那只货船上。

画面上共有纤夫11人,基本上是3人一组,统一之中又有变化。最前面一组3人,领头的名叫冈宁,此人五十开外,表情虽很温顺,但可以看出他有一种内在的刚毅性格和人格自尊的力量。冈宁头缠一块破布,这是画家有意要把他塑造成希腊哲人模样。此人原是个神父,后被教会革职,为了谋生,不得不把绳索系在脖子上,这种忍受着肉体与精神上极大痛苦的形象,预示着这场悲剧的开始。在他右边是一位身材魁梧、性格憨厚质朴的农民,年龄与冈宁相仿,他赤着脚,头发蓬乱,留着大胡子,一边走动一边似乎在叙家常,看来他们已经是一对老搭档。冈宁身后是一流浪汉,细长身材,头戴一顶麦秆帽,叼着一只土烟斗,只见他挺直身子,不大愿意卖力气,平时懒散惯了,他无奈但又很不习惯把绳索套在自己的脖子上。

第二组第一人是一个退职的水手,名叫伊卡尔。他两手向下握拢,躬背弯腰随着惯性缓步迈动。从他那严厉的神色和凝视的目光中,可看出是一个曾与风浪作生死搏斗过的倔强汉子。第二个人是个体弱多病的纤夫,干瘦虚弱,步履艰难,正直起腰来喘气,用袖口擦去满脸的汗水,这条绳索夺去了他的健康,给他带来的是厄运。第三位是一个少年,名叫拉里卡,他处在画面的正中部位,颈子上挂着一个十字架,是临来前母亲给他祝福的信物,十字架正好处在整个画面的中心,这种艺术处理表达了画家从内心深处流露出来的对这些贫苦人的感情。少年仰着身子,紧蹙眉头,遥望远方,这一方面说明这种劳动对他来说实在是不堪负荷,另一方面也表达了画家企图通过少年的英姿形象,把不可知的未来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

第三组是4个人,但少年身后那个纤夫只露出半个头,因此画面上实际能看清楚的还只是3个人,这是在构图上作一个小小的变化。第一个是个老纤夫,一边拉纤,一边打开自己的烟袋,想抽口烟提提神,这一动作说明他已习惯于命运对他的安排。第二个人是一退役军人,身穿白色衬衫,外面加了一件坎肩,帽子压得很低,双手背后,似乎是在埋怨那讨厌的绳索。他身后是个流浪的希腊人。除此10人外,最后还有一个人,这是画家有意安排的。这个人低垂着头,丝毫看不清面孔,两臂下垂,好像被吊在纤索上,是一个尚能走动的“吊死鬼”。这个人就像是一篇论文或一首叙事诗,最后一句是一个长长的惊叹号——他们是绳索下的牺牲品!

《意外归来》是表现在俄国沙皇统治下而受迫害的知识分子的遭遇及其悲欢离合的情景。1818年,俄国发生了一次谋刺亚历山大的政治事件,事后,俄国统治当局对参与暗杀的人均处以极刑,对嫌疑者处以监禁、流放和苦役。车尔尼雪夫斯基就是被流放者之一。至亚历山大三世时,在一次加冕典礼上宣布大赦,释放与此事件有关的被监禁、罚苦役和被流放的人。列宾就是以这一萦绕在他心头的事件为创作动机,产生了这幅伟大杰作。(www.zuozong.com)

img179

图11-8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列宾 俄罗斯 131.5×281厘米 1870-1873年作 俄罗斯博物馆藏

画面上,女佣把门打开,以疑惑的目光看着走进来一位“客人”,这个穿着囚衣、身材瘦削、形容枯槁但却神情坚毅的“不速之客”的出现,使全家处在一片惊愕之中。近景一位弯腰、手扶沙发的老年妇女,这是他的母亲,她似乎不相信这位进来的“客人”真的是她的儿子。妻子惊愕地坐在钢琴旁,忘了应该站起来去拥抱她的丈夫。右边书桌上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将好奇的目光投向这位来历不明的“客人”身上,大一点的男孩似有所悟,也许这就是他慈祥的父亲,而小女孩自她出世后从未见到这位“客人”,因此满脸疑惑。这幅画,通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把流放者大半生的坎坷经历,全家人悲欢离合的复杂情感,集中地凝固在这一瞬间的人物表情、动作的变化上。1884年,当这幅画在第12届巡回画派展览会上展出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自由意志者与保守派批评家们在报刊上对此画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它反映了在当时俄国政治生活以及思想文化领域存在着极其复杂的矛盾和斗争。

img180

图11-9 意外归来 列宾俄罗斯 160.5×167.5厘米 约1887年作 特列恰柯夫美术馆藏

img181

图11-10 伊凡杀子 列宾俄罗斯 199.5×254厘米 1885年作 特列恰柯夫美术馆藏

《伊凡杀子》是一幅历史画,全名应该是《1581年11月16日恐怖的伊凡和他的儿子》。

16世纪,俄国正处在封建贵族割据、国土四分五裂的状态,伊凡四世是俄国第一任沙皇,他在抵御外族入侵、扩充俄国军事实力方面建有功勋,但他心狠手辣,不但对政治上的敌对势力加以无情的剿灭,而且王室成员和贵族大臣稍不如他意的,也毫不留情地杀害。如他曾杀死握有实权的摄政王,自立为帝,毒死那些觊觎王位的皇族,绞死主教,解散拥有国家事务大权的“重臣会议”等等。也许是因为他的儿子对其暴行加以阻谏,触怒了这位暴君,画面上表现伊凡四世用笏杖向他的儿子猛劈过去,打中了儿子的太阳穴,顿时头部血流如注,生命垂危。伊凡四世此时才顿悟到他的冲动暴行,因此恐惧地急奔上去将儿子抱住,跪在地上用手按住儿子那直往外流血的伤口。他想请求儿子饶恕,但为时已晚,一双惊恐的、充满血丝的大眼睛,说明他沉浸在人性的忏悔之中。

这幅画具有极强的感染力,画面以大面积暗红色的深宫为背景,用聚光效果突出伊凡四世和儿子的面部表情,鲜血滴在儿子白色的衣袍上、地毯上,也沾在伊凡的双手上。强烈的色彩刺激和生与死的表情反差,表现了画家善于描绘人物心理的高度技巧。这幅画展出不到几天即被除去,原因是它惹恼了官方和最高统治者,特别是这幅画是在俄国全境因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统治者血腥屠杀这一事件发生后不久画成的。因此敏感的统治者当然害怕这幅画的煽动性,而对广大的具有正义感的人民来说,却是一种欣喜和激动。这也说明了列宾具有鲜明的爱憎感情,敢于影射和抨击俄国最高统治者的勇气。

《查波罗什人给土耳其苏丹回信》是列宾继《伊凡杀子》之后又一幅重要的杰作。

17世纪时,查波罗什雪契是俄国哥萨克在乌克兰的一个自治组织,这个自治组织里的人都是从地主那里逃亡出来的移民。土耳其皇帝写信给这批哥萨克人,要他们归属土耳其。这封信惹恼了这些强悍的哥萨克人。他们虽流落此地,却深深地热爱自己的祖国。因此列宾在画面上把这群性格豪迈的查波罗什人那种乐观、自尊、自信的心理状况刻画得淋漓尽致。其中那位嘴里含着烟斗,表情坚毅、幽默的人名叫赛尔柯,他是查波罗什人的领袖,大概是他刚刚说了一句既诙谐又尖刻的嘲弄土耳其皇帝的话,从而引起所有在场的人开怀大笑,有的捧腹大笑,有的赞许地微笑,有的手指远方对土耳其皇帝加以嘲笑,有的和写回信的人窃窃私语,从内心里发出得意的暗笑,有的把帽子拿在手里挥动,发出胜利的狂笑。因此有人说,这幅画是笑的交响乐。这幅画列宾构思达13年之久。精心的构思,严谨的造型,鲜明的个性特征,宏大的戏剧性场面,谱写了一曲俄罗斯人民的颂歌,把俄罗斯巡回画派推向了一个光辉的顶点。

列宾的作品还有《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格罗杰茨基与妻子》、《巴黎公社年祭》、《索菲娅公主》、《秋天的花》等。

俄国巡回画派中另一位杰出画家瓦西里·伊凡诺维奇·苏里柯夫(1848—1916),出生在克拉斯诺雅尔斯克镇一个属于古老的哥萨克族的家庭里。这支古老的哥萨克族起源于顿河流域,苏里柯夫的祖父曾随同叶尔马克征服西伯利亚。苏里柯夫对他的哥萨克族的出身极为重视。他把16、17世纪老哥萨克们的独立、反抗的精神,热爱自由、勇敢的性格看做自己祖先的遗训,并在自己的创作中忠实于这个遗训。

img182

图11-11 查波罗什人给土耳其苏丹回信 列宾 俄罗斯 1881年作 哈尔柯夫造型艺术博物馆藏

克拉斯诺雅尔斯克县立中学的图画教员格列布涅夫最先看出了苏里柯夫的天才,便教他写生。1869年8月,苏里柯夫被录取为彼得堡美术学院的旁听生,1870年转为正式学生。苏里柯夫在美术学院时期留下了许多卓越的课堂写生习作和主要以圣经为主题的油画和素描。1874年3月,苏里柯夫因一幅卓越的油画草稿《瓦尔达萨尔的宴会》而得奖。同年他创作了第一幅取材于古代俄罗斯历史的作品《王子的审判》,在这幅作品里,他竭力摈弃学院派的画风,对人物采取了自由的布局。

1875年,苏里柯夫在美术学院毕业时,学院一些守旧派的教授们不赞成授予苏里柯夫的毕业作品《圣徒彼得在阿格里巴王、阿格里巴的姊姊维隆尼卡和罗马地方总督菲斯特面前解释信条》以金质奖章。虽然后来美术学院曾建议苏里柯夫到国外去(获得金质奖章的人均可到国外留学),但苏里柯夫拒绝了这个建议。他接受了在莫斯科建筑的基督救世主教堂中绘制4幅以《基督教徒会议》为主题的壁画订货,以便获得金钱后,好实现自己的创作计划。1877年,苏里柯夫迁居莫斯科,次年他和莎莱结婚,就在同一年,他所要绘制第一幅巨大的历史画《近卫军临刑的早晨》的紧张工作开始了,这幅画完成于1881年。

由于彼得大帝的改革而出现的俄罗斯历史的转变时代,很早就使苏里柯夫发生了兴趣。早在学生时代,苏里柯夫就曾经和学院同学依瓦乔威合作,为1872年在莫斯科举办的工艺展览会绘制12幅《彼得大帝在北方的事迹图》素描组画。值得注意的是,苏里柯夫在这些早期的作品里不仅描绘了富有事业心的坚毅的彼得大帝,并且也描绘了人民艰苦而紧张的劳动场面。

《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取材于彼得大帝政治改革中发生的一件大事:17世纪的俄国,还未能像欧洲其他国家那样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人民一直处在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度统治下,这期间国内的农民起义和外国人入侵的威胁也时有发生。1689年,彼得大帝开始在俄国执政,他决意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行政治与经济改革:采用新法管理国家,把全国分为8个省,设元老院以代替贵族杜马;兴办工厂、发展对外贸易;改组军队,建立海军;强制性移植西欧新文化等等。这些改革措施从历史发展来看,有利于俄国经济与文化繁荣,并使俄国很快跨入了欧洲强国的行列。但这种建立在残酷剥削和奴役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基础之上的改革,农奴制枷锁的加重,只能使人民更痛苦,使地主和商人更富有。特别是彼得大帝还从国外请来了专家,让他们在俄国享有特权。1698年,彼得大帝秘密出国访问,国内的近卫军趁机谋叛,彼得大帝仓促返国,立即对这一哗变实行残酷的镇压。这幅《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就是表现彼得大帝在皇宫广场上,正准备把这些谋叛者送上绞刑架上的悲剧情景。

img183

图11-12 近卫军临刑的早晨 苏里柯夫 俄罗斯 约1877-1879年作 特列恰柯夫美术馆藏

画面上彼得大帝骑在马上,虽然威严愤怒,但形象在画面上推得很远,他身后便是一排排断魂的绞刑架。皇宫前是一幕生离死别的悲惨场面,家属们有的嚎啕大哭,有的无比悲愤,有的抱头饮泣,有的在抚慰自己的亲人。而近卫军们,一个个无所畏惧,毫无忏悔之意。这幅画表明了苏里柯夫看出了那些进步的改革的反面,这些改革在彼得大帝时代是由沙皇制度从牺牲人民的利益的角度来实现的,所以即令它具有进步的性质,也必然要产生而且也真的产生了哪怕来自人民中一部分的反抗。苏里柯夫的巨大功绩,就是他在自己的作品中以惊人的艺术说服力表现出了这些矛盾。他承认改革是不可避免的,但同时他又毫不粉饰历史,而是如实地揭示了17世纪所开始实行的改革的矛盾性。画面上,除了一列执法的士兵外,彼得大帝的势力似乎显得很孤立,占据画面主体部位的是这些被彼得大帝送上断头台的阶下囚。这种安排也表明了苏里柯夫的历史观,这种自上而下的强制性改革是不得人心的。17世纪的俄国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只是刚刚产生,力量还很薄弱,不能向封建主义作坚决的斗争。在西欧各国,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居于主导地位而存在了。彼得大帝为了加速历史的进程,想把国家从落后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便依靠国家政权,用强力从外国把那已经发展起来的新型的欧洲文明移植到俄国土壤上来。因此俄国的人民认为,旧的社会制度同新的由政府用加强剥削人民的方法来推行的改革,仍是俄国传统同外国传统的斗争。这种斗争的结果,必然而且也真的出现了这场历史的悲剧。

苏里柯夫在这幅画中,尽管对彼得大帝的改革暗示了他的观点,但是这幅画的基调是忠实记录历史,对这段历史作了客观的再现。画中描绘着几个外国人和彼得大帝周围的贵族一起在欧化的正规军联队前面,在他们对面站着的是不可征服的精神抖擞的近卫军。透过他们在拷打和死刑面前如此自信和坚强的思想感情,苏里柯夫看出了并表现了他们对沉重生活的反抗,对在俄国享有特权的外国人和对本国农奴主、贵族的憎恨。但是彼得大帝完成的是伟大的民族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事业,所以苏里柯夫在对彼得改革方法的所有批评中,并没有忽视彼得大帝活动的这个基本的倾向,彼得大帝政策的胜利就保证了俄国的独立;作为新的正规军的创立者,他有充分理由相信自己反对暴动的近卫军的政策是正确的。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在《近卫军临刑的早晨》一画中彼得和火红色头发的近卫军用眼睛彼此恶狠狠地对看。也就是因为这个缘故,苏里柯夫在他的作品的形象中表现了两种冲突力量的坚定而深刻的自信。例如:在苏里柯夫的图画中欧化士兵们严峻地执行着自己的职责,而近卫军则表现出了视死如归的英勇气概,他们毫不颤抖,毫不懊悔地走向刑场,他们骄傲地深信,他们是在捍卫全俄国的利益,反抗外国的横行霸道。在揭露两种冲突力量都因深信自己的正确而充满激情的本质时,苏里柯夫指出,《近卫军临刑的早晨》的悲剧的实质不在于俄国人反对外国人的斗争,而在于俄国人反对俄国人自己的斗争。在苏里柯夫的这幅画中,不仅是近卫军,就是彼得大帝和欧化士兵也都是俄罗斯民族性格的鲜明表现。

在近卫军的主题之后,苏里柯夫以宗教的内部分裂为主题,创作了另一幅重要的历史画《女贵族莫洛佐娃》。画中描绘了莫洛佐娃这个著名的女贵族、皇亲、教会分裂派的虔诚的信徒被沙皇下令逮捕,押解着从莫斯科的大街上走过的情景。这个拥有8000名农奴的贵族女孀仗义疏财,坚执旧教,触犯了沙皇为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而实行的宗教改革,最后被流放到帕洛夫斯克,在那里的土牢中活活饿死。画面上莫洛佐娃的面部表情虽十分憔悴,但她那纤巧而动人的外形,激动的热情使脸孔显得很美丽,与此同时,这位苦修者瘪陷而灰白的面颊和那狂热的目光却又使脸孔显得可怕。这是一个经过了苦难的磨练、没有被苦难所折服,具有斗争意志的人所特有的精神美的典型。苏里柯夫非常出色地表达了莫洛佐娃这种信念,确信自己是在为整个俄罗斯的事业而斗争的狂热者的激情。虽然她的理想是一种宗教的迷狂和错误,但她性格中那种内在的力量,信仰的热情,同样感人至深。何况这种错误并不是莫洛佐娃个人的谬误,而是历史上社会力量的冲突和斗争、人民的生活条件所规定的。苏里柯夫在画面中还表现了一群反对莫洛佐娃的幸灾乐祸的人,也表现了来自大多数群众对她的同情,他并没有掩饰教会分裂派女信徒的被注定了的命运。他指出虽然人民对莫洛佐娃予以同情,但并没有追随她走。在形形色色的莫斯科群众的形象中,苏里柯夫表现了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典型特征,特别是体现在妇女的形象中。古老的莫斯科大街上,那些激动的人群所共有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特征,集中在女贵族莫洛佐娃这个形象上。自我牺牲的精神使莫洛佐娃的苦难蒙上了荣光,使沙皇那种把莫洛佐娃载在农民雪橇上拉过莫斯科大街来侮辱和嘲笑她的行为变成了她精神的伟大和力量的示威。苏里柯夫多年来从事于独创的构图工作,所以雪橇从如此热闹、激动的人群中驶过时那种运动的形态,表现得非常成功。这幅画在色彩方面,远远地超过了《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在绘制《女贵族莫洛佐娃》以前,苏里柯夫曾于1883——1884年到国外——德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去游览,在那里的美术馆中研究了老一辈画家们的作品,尤其是威尼斯画家们的色彩,从而丰富了他的调色板。画面上各样颜色的衣服和白雪的生动多变的融合,与莫洛佐娃黑色衣饰的对照,都有助于表现这幅杰作的思想内容。

苏里柯夫第三幅代表作品是《缅希柯夫在贝辽佐夫镇》。

img184

图11-13 女贵族莫洛佐娃苏里柯夫 俄罗斯 304×587.5厘米 1881-1887年作 特列恰柯夫美术馆藏

缅希柯夫是俄国彼得大帝时期的宠臣,出身卑贱,少年时与彼得一起做军事游戏。彼得见他才智过人,便留在自己身边。彼得大帝执政后,缅希柯夫作为重臣陪同他去西欧考察,担任军事要职,擢升为元帅,协助彼得实行改革,镇压近卫军叛乱,可谓功勋卓著,地位显赫。彼得死后,缅希柯夫把年幼的彼得二世接回家中抚养,并把自己的大女儿玛丽许配给他。可是成年以后的彼得二世,在安娜女皇和德国使臣的阴谋策划下,却把缅希柯夫全家流放到西伯利亚。途中,缅希柯夫妻子死去,他和3个女儿住在荒芜的贝辽佐夫镇上一间自建的木屋中,周围有沙皇军警监视。半年后,大女儿病故,再过一年半,缅希柯夫含恨而死。这幅画上所展现的是缅希柯夫初到贝辽佐夫镇后一家四口蜷伏在小桌前的悲凉景象。

《缅希柯夫在贝辽佐夫镇》一画与苏里柯夫其它的画不同,它以其表现的静态使人惊奇。构图和形象表面上的静态正是为了要突出表现画中人物的内心动态。在缅希柯夫身上,那强壮的身躯和那有力的紧握成拳头的威严的手,以及聪明而坚定的面孔都体现出一个精力充沛、曾经统治过俄罗斯帝国的帅才形象。缅希柯夫和他的孩子们坐在桌子旁边,只有小女儿——亚力山大拉在读书。其余的人都沉默着,陷入沉思。缅希柯夫在回忆着他不久以前的权势,他的命运和他孩子们的命运,但是这位“最高公爵”和他家庭的命运是和每一个俄国历史的重要事件有着内在的联系。这座西伯利亚的小茅屋便是彼得时代一个曾盛极一时的显赫人物的悲剧结局,这种结局也就很巧妙地反映了整个彼得时代的结束。

1888年,画家的妻子逝世。苏里柯夫陷入了极端的抑郁状态,夜不能眠,一大早起床便去做弥撒。在乡间的小教区,在古老的教堂里,他虔诚地为他死去妻子作祈祷。有时,在风雪交加的严冬,他穿着单薄的夹棉大衣,跑到瓦岗科沃墓地,哭喊着、哀求着,流着眼泪,悼念亡妻,有时甚至昏倒在雪中的墓地上。谁也不知道到底是为什么,他的悲哀无法抑制。

不过这段经历总算过去了,他慢慢地镇静下来,抖擞精神,重新拾起抛弃了的画笔,先是绘制了一幅《先天盲目者的治疗》。为了摆脱沉重的精神痛苦,于1889年去西伯利亚旅行,在这里他绘制了风俗画《攻陷雪城》。1899年以后又完成了一系列著名的作品,如《苏沃洛夫越过阿尔卑斯山》、《公主访问女修道院》、《斯捷潘·拉辛》等。1916年3月6日,这位俄罗斯的天才画家逝世于莫斯科,葬在瓦岗科沃墓地。俄罗斯人民在心坎里永远纪念着这位伟大的艺术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