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艺复兴三杰及其作品的分析介绍

文艺复兴三杰及其作品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4-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确实如此,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三大巨人。为什么文艺复兴时期三颗巨星同时闪烁?15世纪下半叶,文艺复兴运动已经成熟。留下来的作品只有17件,这些作品是人类共有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文艺复兴三杰及其作品的分析介绍

第二节 文艺复兴三杰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里评述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确实如此,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三大巨人。在绘画、雕刻建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里,他们的成就犹如奇峰迭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为什么文艺复兴时期三颗巨星同时闪烁?那是因为时代在召唤巨人。

15世纪下半叶,文艺复兴运动已经成熟。经过一个世纪的努力,艺术家已从中世纪神学艺术中跳了出来,他们发现了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广阔的现实世界。艺术家们不再满足于从外部对客观现实作真实的描绘,他们需要新的天地——人的内在精神世界。支持这种探索的社会条件也已成熟,新兴的市民阶级在经济文化和政治上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人的尊严、自信、自主、自立,也即自我意识已提高到从未有过的高度,这些客观条件促使也保证了艺术家们把艺术和科学结合起来。尽管在文艺复兴早期也有人同时涉足这两大领域,但毕竟还没有一位艺术家同时可堪称第一流科学家。时代需要通才、全才来沟通这两大领域,为艺术注入新的动力。因此,这三大杰出艺术家应时代召唤,大踏步地走来了。

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1452年4月15日出生于佛罗伦萨西面的芬奇镇。父亲是当地一位公证人,一生曾四度结婚,生有十男二女。达·芬奇是父亲早年与一农家女所生的私生子,排行老大,出世不久,生母出嫁了。父亲把他送到有钱的祖父那里,在祖父的农庄上,他度过了童年。14岁时,全家迁到佛罗伦萨,父亲把他送到韦罗其奥的画室学艺,韦罗其奥是佛罗伦萨一位颇有名望的画家兼雕刻家。在这里,达·芬奇接受了启蒙的艺术教育

达·芬奇天资极高,才华早露,谙熟希腊、罗马和《圣经》故事,但丁的《神曲》他背诵如流,手风琴也拉得很棒。在学画期间,他不仅勤奋好学,而且善于观察。在接触自然和人生中,他在笔记本上画满了人和动植物速写,记满了寓言、格言和故事。他不时走访科学家、工程师、建筑师,聆听教诲,写下心得,记下数理公式。因此,在其学艺的阶段他已积累了多方面的知识,为他的博学多才打下了基础。

img100

图7-7 基督受洗(局部)达·芬奇 意大利176.9×151.2厘米 1476年作 佛罗伦萨乌菲齐博物馆藏

达·芬奇在艺术方面的才能,第一次崭露头角是为老师完成画稿。一次老师因赶制《基督受洗》,领他到郊外写生。老师淋了雨,回来就病倒了,眼见交货日期已到,韦罗其奥便嘱达·芬奇用他的画稿把背景和左角上两个小天使画完。达·芬奇别出心裁,以镜中自己为模特儿,背景以写生为素材,完成了这幅画。老师病愈后,大吃一惊,达·芬奇没有按他的画稿去画,画面上的自然景物却真实、生动,特别是两个小天使,流露出儿童特有的天真。据说其他前来看画的人,也都把眼睛只盯在这两个小天使身上。从此,老师不作画了,专心于雕刻。

达·芬奇在这个工作室的时间大约有10年。1476年他离开这里,潜心研究自然科学和其他艺术,如数学音乐、植物学、人体解剖学等。面对眼前的大片处女地,他在如饥似渴地探索着自然与人生的奥秘。他天赋极高,精力过人,为了获得施展才华、“为世服务”的机会,1482年他毛遂自荐,投书米兰大公爵卢德维科·斯佛扎。后应公爵邀请,他来到米兰,担任米兰公国的军事工程师、建筑师、画家、雕刻家、宫廷乐师,完成了米兰大教堂的设计与建筑,主持了运河的开凿,设计组合式桥梁,试验了飞弹、飞机、战车、机枪、降落伞、升降机等等。这些设计手稿多达六七千页,后来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美术馆中,他绘制的人体解剖素描出现在后世医学课本里,他对植物的组织结构与分类的研究成了近世植物学的先导。他不知疲倦地工作,可是他的努力与他的希望却背道而驰,当时的意大利内忧外患,动荡不安,达·芬奇只好四处漂泊。1500年,他回到阔别18年的故乡佛罗伦萨。其后又辗转于米兰、罗马,1517年应法国国王之邀去法国,时年65岁。他住在安布瓦市郊,为国王设计行宫与工程,不久中风,右手瘫痪。1519年5月2日,这颗巨星陨落在异国的土地上。

达·芬奇一生尽管花了很大精力献身于自然科学的研究以及许多造福人类的创造发明,但是名留青史的伟绩还是在绘画方面。但由于达·芬奇创作态度十分严肃,从不轻易推出他的作品,以致他一生之中未完之作不计其数。留下来的作品只有17件,这些作品是人类共有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达·芬奇最有名的作品有两件,一件是《最后的晚餐》,一件是《蒙娜丽莎》。

img101

图7-8 最后的晚餐(壁画)达·芬奇 意大利420×910厘米 1495-1497年作

img102

图7-9 蒙娜丽莎 达·芬奇意大利 77×53厘米 1503-1506年作 巴黎卢浮宫

《最后的晚餐》是应米兰马利亚·德烈·格拉契修道院的订货而制作的。从1495年画起,一共画了3年。这幅壁画取材自《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26章《设立圣餐》这一节。在逾越节的晚上,耶稣预知他死期将至,和他的12个门徒在一起共进晚餐。席间,耶稣对众门徒说:“我实话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出卖我。”这幅壁画就是围绕耶稣讲了这句话之后,顿时引起门徒们的强烈反应而安排情节、组织画面的。画面上所有的人呈一排立于餐桌前,耶稣居中,其余12个人左右各半,3人一组,每组因人物性格不同表情各异:左边紧靠耶稣身旁由内向外依次排列的3人为约翰、犹大、彼得。约翰性格善良,这时他双眼低垂,两手交叉,镇静之中带有无比的忧郁。犹大表情十分惊恐,身子稍向后仰,右臂支在餐桌上,一只手不由自主地去握紧钱袋,暴露了他那紧张恐惧的心情。彼得是个具有正义感、急性子的人。只见他勃然大怒,从座位上跳起,手中握有一把小餐刀,无意地对准犹大。最左边3人依次是安德烈、小雅各、巴多罗卖。安德烈目视耶稣,双手张开,有些惊慌无措。挤在中间的小雅各倒比较冷静,他伸手去拉彼得,似乎在提醒他不要用餐刀乱划,以免伤人。巴多罗卖听到耶稣的话后,从座位上跳起来,手按餐桌,以询问的目光面对众人,好像是怀疑自己的耳朵是否听错了。右边紧靠耶稣身边依次排列的3人是大雅各、多马、菲力。大雅各张开双臂,面带怒容,似乎在咒骂这个叛徒。多马是一个怀疑主义者,只见他双眼死死盯住犹大,似乎他已觉察到这个卖主求荣的人的变化。菲力性格善良软弱,只见他一副愁苦的表情,双手抚胸,以示忠诚。最右边3人依次是达太、马太、西门。达太、马太倾身似乎在问西门:叛徒是谁?西门伸出双臂表示意外。在这4组人物各不相同的变化节奏之中,唯独中间端坐着的耶稣镇定自若,他摊开双手,把头垂向一边,流露出一种既惋惜又无可奈何的淡漠表情。这幅画在构图上成功地体现了多样统一的美学原则。

由于达·芬奇精通自然科学,对透视法则当然也能运用自如。这幅画利用餐厅壁画的有限空间,用透视法画出画面的深远感,好像圣餐的场面就发生在这间餐厅里。画面上餐厅的两面墙壁及窗户严格按照焦点透视的法则,所有的透视线集中于中间的耶稣,形成一种向心力。耶稣背后是敞开着的三扇窗户,这不仅用自然光来代替圣光,而且把室内和外面的大自然联系起来。在明暗处理上,让左上壁的窗子投射进来的光线,把所有的人都笼罩在阳光之中,唯独犹大的脸和一部分身体仍处在黑暗的阴影里,这种象征手法,是从达·芬奇开始的。

达·芬奇为了画好这幅画,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广泛搜集素材,仔细观察日常生活中他接触到的人物心理和动态姿势,画了许多人物速写,一共用了3年时间,方完成了这幅旷世之作。画家并非仅仅要画好这一圣经故事,而是要通过作品来惩恶扬善,宣扬资产阶级的人文思想。《最后的晚餐》所隐喻的人世间的善恶斗争,对世界人民反抗邪恶势力永远是一种极大的鼓舞。

达·芬奇另一作品《蒙娜丽莎》作于1503至1506年之间。这幅现藏于法国卢浮宫的杰作,距今已有480多年了,如此漫长的岁月,这幅画的艺术魅力却经久不衰,一直给人们有一种牵魂动魄的力量。它所调动的是千千万万人的经历与想象,各种各样的人在它的面前都可以作出各种各样的解释,但却无法说出它真正的含意。因此,后世的艺术家把蒙娜丽莎的微笑称为“神秘的微笑”。

由于达·芬奇精通自然科学,因此使他有可能以科学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去探索平面造型的奥秘。通过对透视与解剖的研究,揣摹人的内心活动在脸部的各种表情,从而才使他把神秘的精神世界变成了可视的艺术形象。

蒙娜丽莎原是佛罗伦萨一位皮货商的妻子,芳龄24岁,因刚刚失去心爱的女儿,常怀哀愁与抑郁。达·芬奇为了使她抹去愁容,请来了乐师,小丑给她奏乐、唱歌、讲故事,在庭院里还布置了花草和鸟儿,千方百计地让她一展笑容。从画面上可以看出,蒙娜丽莎眉宇间露出一丝内心的愉悦,但从她那安详的仪态中,表明那从脸上掠过的一丝微笑是平静和意味深长的,这是一种矜持之美。袒露的酥胸,显示了她的健康和华贵。背景采用“空气透视法”,山峦、小径、潺潺流水被笼罩在一层薄雾之中,这是人与自然最完美的结合。构图采用金字塔形,更增加了蒙娜丽莎的端庄与稳重。总之,达·芬奇调动了各种表现手段,来塑造他心目中的完美无缺的“人”的形象,企图把人文精神图像化。

达·芬奇还有其它一些作品如《岩间圣母》、《圣母与圣安娜》、《受胎告知》、《安加利之战》、《丽达与鹅》等,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中《岩间圣母》被作为达·芬奇最完美的三大代表作之一。这幅画把人物安排在古老而又阴暗的山洞里,使人物第一次被安置在风景之中。在这之前,所有的壁画,人物都安排在风景之前。这是达·芬奇在构思上寻求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相结合的一个独创。岩洞里的钟乳石描绘得十分真实,这反映出画家具有地质地层构造的广泛知识。画面上圣母一手扶着约翰,一手去抚慰耶稣,体现了人间伟大母性的力量。它表现的是一种伦理感情、天伦之乐和富有人性的美。

法国艺术批评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曾这样评价达·芬奇:“只有一个列奥纳多·达·芬奇走在时代之前,发明了一切近代观念和近代知识;他是个包罗万象、精湛无比的天才,永不满足的孤独的探险家;他的预见超过他的时代,有时竟和我们的时代会合。”

米开朗基罗·波纳罗蒂(1475—1564)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雕刻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他才华横溢,精力过人。米开朗基罗一生被当作奴隶一样替教皇卖命,得到的却是教皇的殴打和训斥。加上当时意大利内忧外患,使他非凡的、多方面的才华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在孤独与痛苦中走完了他那“神圣而又痛苦的生涯”(罗曼·罗兰语)。他终身未娶,一直处于极端贫困之中,晚年在《夜》这件作品上留下他写的一首小诗

睡眠是甜蜜的,

成为顽石更幸福。

只要世人还有罪恶与耻辱,

不要活着,不要觉得生命令人羡慕。

静一些,朋友,别惊醒我。

img103

图7-10 昼(雕塑)米开朗基罗 意大利 长185厘米

img104

图7-11 夜(雕塑)米开朗基罗 意大利 长194厘米

《晨》、《暮》、《昼》、《夜》是他为美第奇所作的4个陵墓雕刻。“成为顽石更幸福”,作为雕刻家没有什么比对这些毫无生命感的顽石更有感情了,因为他把自己全部的理想和美好的愿望以及伟大的精神理念都灌注于这些大理石之中,从某种程度上说,雕刻家自己就是一块不朽的顽石。但是他太累了,他的躯体无法与顽石抗衡。1564年2月18日,米开朗基罗长眠于他的工作室。

米开朗基罗1475年3月6日出生于佛罗伦萨东部的山城小镇卡普雷斯。父亲是当地的行政长官,由于母亲早逝,家中有5个孩子,排行老二的他很小就被送往一个石匠家抚养。这与他后来成为雕刻家也许只是一种巧合,不过他自己曾说过:“靠了奶妈的奶水,我才拿起雕刻刀锤子来。”13岁时进入基兰达约的工作室学艺,这是他在辉煌的艺术道路上迈开的第一步。3年后转入雕塑家贝尔托尔多·第·乔凡尼主持的美术学校学习,在这里他接触许多学者、诗人和艺术家,以及人文主义的思想观点,这对他一生的创作都有极其深刻的影响。1496年他来到罗马,在此期间,他创作了《酒神巴库斯》、《哀悼基督》等雕像。《哀悼基督》这尊雕刻表现耶稣被犹太总督彼拉多抓住,钉死在十字架上后,圣母抚尸哀悼的故事。作品中圣母的,形象是一位少女,端庄秀美,眼帘低垂,神态异常平静,而耶稣身材魁梧,年龄上看起来也比圣母大得多,他安详地躺在圣母的膝头。这种夸张处理一方面是为了表现神不灭,另一方面是为了表现神性的崇高。圣母内心巨大的悲痛并未表现为捶胸顿足,呼天唤地,而以异常平静的神态,来表现圣母能承受巨大精神折磨的超人力量。因此评论家认为这件作品是他全部雕刻中最富美感和抒情趣味的杰作。当作品被陈列在圣彼得教堂大厅时,观者如云,摩肩接踵。25岁的米开朗基罗的名字也就从此众所周知了。

img105

图7-12 大卫(雕塑) 米开朗基罗 意大利 高250厘米 1501年作 佛罗伦萨美术院藏

1494年,法国军队侵犯意大利,包围了佛罗伦萨。米开朗基罗也被迫仓惶出逃,过着颠沛流离的亡命生活。不久,意大利资产者联合城市手工业者发动了起义,打败了侵略者,并建立了城市共和国。米开朗基罗感到时代有了新生,他响应新政教的号召,应邀于1500年返回佛罗伦萨。这时他已进入创作盛期,著名的雕刻作品《大卫》就在这一时期共用3年雕刻而成的。

这是一件复兴古典艺术思想的典型代表作。这件作品表现大卫怒目直视前方,正准备给来犯的敌人哥利亚以致命的一击,体现了一种坚定、正义和顽强的精神气质。雕像完成后,佛罗伦萨政府经过长时间辩论,终于决定还是遵从作者自己的意愿,把《大卫》放置在政府大厅前的广场上。这尊传世之作在广场上耸立了300年,人们一直把它作为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艺术纪念碑,1873年才被迁入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加以保护。

米开朗基罗通过塑造《大卫》像,不仅赞美人体的美,“复兴”古代希腊艺术,以人的巨大力量来冲破黑暗中世纪的神学桎梏。更为重要的是,艺术家面对动荡的时代,只有把内心的彷徨与忧郁灌注于作品之中,赋予大理石以新的生命,才能把艺术家的理想与意志表现出来。因此这尊大卫雕像,也是米开朗基罗自己顽强、坚定的意志与正义的精神气质的生动反映。

1503年,教皇朱理二世获得圣彼得王位,他企图把意大利统一在教皇的统治之下,于是着手改造罗马,声名远扬的米开朗基罗被召进罗马宫中,先奉命为教皇设计陵墓,中途又强迫他为西斯廷教堂绘制壁画。尽管米开朗基罗一再申明自己是雕刻家,但教皇就是不答应。在被迫动笔的那天,他悲愤地写道:“1508年5月10日,我,雕刻家米开朗基罗,开始作西斯廷壁画。”开始时,他决定让助手来完成一部分绘制任务,但这些助手一开始就令米开朗基罗不满意,于是把已画上去的再度抹掉,500多平方米的天顶上,全部由他一人完成,他像奴隶般地工作,长年置身于高高的脚手架上,仰着脖子,不停地画,颜料不断淌在他的脸上,积起厚厚的一层。即使这样,暴戾的教皇还嫌太慢,一次他问画家:“你什么时候才能画完?”米开朗基罗如实以答:“当我能够把它完成的时候。”教皇认为这话冒犯了他的尊严,竟挥动手杖殴打画家。米开朗基罗就是在这样的境遇下,以惊人的毅力,终于完成了绘画史上的一大奇迹——著名的西斯廷教堂天顶画《创世记》。

西斯廷天顶画《创世记》是以《圣经》的故事《创世记》为主线来创作的。根据犹太希伯来神话,耶和华(即上帝)开天辟地以后,6天之内创造了大自然的一切生物。并用泥土造了一个男人,他向这男人的鼻孔里吹了口气,此人就活了,并有了灵气,上帝取名为亚当。接着又从亚当身上取出一根肋骨造成一个女人,取名夏娃,从此亚当和夏娃在天国伊甸园里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伊甸园长满果实,可以四季享用。但上帝有一约定,不准吃生命之树和善恶之树所结的果子。有一天,一条蛇引诱夏娃偷吃了善恶树上的果子,夏娃又引诱亚当去吃。这件事被耶和华知道了,耶和华想,他们如再偷吃生命树上的果子,不就与神一样永生不死了吗?为了惩罚这对罪人,耶和华将他们逐出天国打入大地并诅咒:人必须终生劳苦,地里才能长出庄稼以养活他们。所以希伯来神话认为,人是带着“原罪”来到这个世间,劳动就是一种洗罪的行为。

img106(www.zuozong.com)

图7-13 创造亚当(局部)(壁画)米开朗基罗 意大利

img107

图7-14 最后的审判(壁画)米开朗基罗 意大利 1370×1220厘米 1535-1541年作

亚当夏娃被赶到大地之后,生儿育女,成了世俗之人。但耶和华又看见人类作恶多端,欺诈、偷盗、战争,于是学宙斯的榜样,暴发洪水将人类淹死。唯有诺亚是个义人,受耶和华指示,用歌斐木造了一个上下分3层的方舟,将大地万物每择雌雄一对,放入方舟,当方舟在漫天大水上漂流了40天后,诺亚开了方舟的窗子放出一只乌鸦,那乌鸦没有给诺亚带来音信,他又放出一只鸽子,但遍地是水,鸽子无栖身之地,就回来了。7天后,诺亚又放出鸽子,晚上回来,鸽子嘴里含了一片橄榄叶,诺亚知道树已露顶,洪水开始退了。又过了7天,诺亚放出去的鸽子就没有回来,到了诺亚601岁的正月初一,洪水全部退尽,诺亚全家走出方舟,又将雌雄匹对的生物全部放出去。从此人类在地上定居下来,又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了。

米开朗基罗在教堂的巨大拱顶上,以壮观的场面展现了这一复杂的宗教神话情节。

米开朗基罗在绘制这幅巨大的天顶画时,并不完全拘泥于宗教故事提供的情节,而是着重表现人的本质力量。人的勇敢、坚毅、智慧,以及创造力和互助精神,充满了浓郁的人文主义气息。丰盈的人体,饱满的情绪,明朗和谐的色调,各个不同的神态,组成了一曲宏伟的色彩交响乐。

1534年,米开朗基罗被教皇保罗三世封为梵蒂冈首席建筑师、雕刻家和画家,并受命为西斯廷教堂绘制一幅祭坛画。当时米开朗基罗已年近六旬,共用了6年时间,又完成了近200平方米的巨作《最后的审判》。这幅祭坛画共绘制了数以百计的等身大小的裸体群像,被后世称为人体绘画的百科全书。如此浩大的工程,仍然全部由他一人独立完成。米开朗基罗真是身心俱瘁,这无疑体现了艺术家那种大无畏的魄力和牺牲精神。

《最后的审判》于1541年圣诞节前“开光”了,整个罗马城为之沸腾,人们像欢庆盛大的节日一样,来瞻仰这件巨大的艺术瑰宝。人民从耶稣这一代表正义形象的身上,似乎真正听到了天庭的审判声。它鼓舞了意大利人的斗志,谴责了那些使意大利蒙受耻辱的显贵和出卖人民利益的罪行。

米开朗基罗的雕刻作品,除《大卫》像外,还有《摩西》、《垂死的奴隶》等,都是代表性的杰作。

《摩西》是米开朗基罗于1513年,在为教皇朱理二世修建陵墓过程中,花了3年时间雕刻而成的一尊大理石像。

《圣经》中记载,有一支雅各族人,带领大批以色列人来到埃及,很快在埃及定居并强盛起来。以色列人的强盛使埃及王大为恐惧,害怕他们会起来推翻埃及王朝,因此除强迫他们作苦役外,还不准以色列人生育男孩,法老有令,若生男孩,一律处死。

img108

图7-15 逐出乐园(局部)(壁画)米开朗基罗 意大利

有一末利人名叫暗兰,他的妻子生下一男孩,事情被发觉后,孩子的父母只好忍痛取了一个蒲草箱,抹上石漆和油,把孩子放在里面,孩子的姐姐哭哭啼啼地背着箱子出去,把箱子搁在湖边的芦丛中。不久,法老的女儿来河边洗澡,发现了这孩子,看这孩子如此俊美,很可怜他,就把这拾到的孩子带回去,法老见这孩子长得很美,同意收养,给他取名摩西。

摩西长大后,受耶和华的恩赐,成了以色列人的英雄,领导以色列人走出埃及,在西奈山下建立了家园。摩西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著名的《摩西十诫》一直为以色列的绝对法规。但有一次以色列人亚伦触犯了摩西立法,在民间收集金杯,铸成金牛,让人民去膜拜,摩西闻此大怒,立即将刻有《十诫》的法版扔到山下摔碎。这尊《摩西像》就是表现摩西听到以色列人触犯《十诫》后的一种震怒动作。

米开朗基罗所塑造的摩西,绝不仅仅把他当作一个《圣经》人物来看待。从这尊雕刻的形象来看,摩西双目远视,手捋长须,另一手撑扶《十诫》法版,身姿突向左转,好像要站起来,但心中的怒火似乎被理智所抑止,充分刻画了他那大智大勇,正义凛然的形象。当时意大利内忧外患,教会腐败,外族入侵,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摩西这一《圣经》人物,无疑寄托了当时意大利人民心中的理想与希望。

米开朗基罗晚年还雕刻了一些“未完成”作品,这些作品人物形象和大理石原材料混为一体,呈高浮雕状,而且人体大都残缺。这些作品未完成的原因主要是米开朗基罗的其他制作任务太繁忙,以致屡屡拖延的结果。例如1506年为佛罗伦萨大教堂制作的12个门徒群雕,只有《马太》开始凿作但也未完成,其余11个均因另有任务而一直搁浅。但后来人们发现,原因并非完全如此,通过为米开朗基罗写传记的作家斯卡尼奥·康德维和乔尔乔·瓦萨里的记述,以及艺术家自己的诗作,似乎发现有着更为深刻的内在原因。

康德维写道:“他(米开朗基罗)是有非常宏大的构想力的人。他对自己的作品几乎都不满意,因为他不认为用手能够表达内心锤炼出来的理念,他经常轻视自己的作品。”

瓦萨里也记述:米开朗基罗在他创造力达到高峰的盛年时期,制作完毕的雕刻作品是极少的。完成了的作品多属青年时代,而且一共只有11尊。其他未完成就搁置的作品远多于已完成作品。至于未完成的原因,瓦萨里说:“因为他的构想力太强,而他的手又屡屡阻遏了无比惊人的想象力的表现,因此,米开朗基罗有很多作品不能完成,而且将之打毁。我确切知道,米开朗基罗临死之前烧毁了许多素描、习作和画稿,而且我也了解到他为了使自己的艺术表现力能够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不知付出多少艰辛,他的天才又不知经过多少尝试,而这一切都是鲜为人知的。”从这些记叙中已经很清晰地表明,米开朗基罗之所以留下那么多未完成作品,并不是雕刻大师因技术不精湛而导致误刻,而是企图达到使形体超越模拟并赋予其理念的要求在强烈地牵动着米开朗基罗的心。这样,未完成就不完全是外部原因,而是不能按照精神的想象,将理念化为可视的形象,大师对完成的可能性感到绝望才以至于不能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讲,完成,是存在于理念之中,而不是存在于手工制作的完毕。从米开朗基罗的那些未完成作品来看,其实雕出的形态已经达到体现理念的极限,如果再施以轻微的一刀,已经呈现的精神也许就会不翼而飞。既然艺术已经达到了自身的极限,未完成不正是完成了吗?人们还有必要企求这些作品的最后完成吗?

这位以毕生精力用于探索、企图用有限的物质来表达无限的精神理念的艺术家,直到临终才感觉到艺术的局限与无能而与艺术分手。

再画再雕也不能长久地抚慰灵魂;

灵魂,在十字架上张开双臂伸向我们,

今天,我已面对(上帝)爱的召唤……

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第三位杰出的艺术大师是拉斐尔。

img109

图7-16 圣母的婚礼(祭坛画)拉斐尔 意大利

拉斐尔·桑蒂(1483—1520),1483年4月6日出生于乌尔比诺城,父亲是当地一个普通的宫廷油画匠。拉斐尔从小就受到父亲熏陶,不幸,他7岁丧母,11岁时父亲又去世,乌尔比诺大公府的公爵夫人收养了他,先送他到他父亲生前的同事维提那里学画,不久又转到卑鲁吉亚画派著名画家培鲁琴诺的画室学习。这位老师那轻柔明晰、沉着从容的风格,深刻的脱俗情调和细致的诗情,对拉斐尔影响很大,拉斐尔跟随他的老师练就了一手流利的勾线和平衡画面整体结构的功夫。21岁时,制作了第一件作品《圣母的婚礼》。这幅画以庄严、神圣的气氛,抒情典雅的画风展露了拉斐尔的天才。

《圣母的婚礼》取材于基督故事,传说童贞女玛利亚美丽而圣洁,许多男子向她求婚。教堂主教向青年们说,未婚者必须手持树枝。举行婚礼那天,许多求婚者都手持树枝而来,唯独约瑟手中那根树枝开了花,于是主持婚礼的主教就把玛利亚许配给了约瑟。

画面表现了主教为玛利亚和约瑟主持婚礼的场面。身材修美的玛利亚身穿一件鲜艳的红色拖地长裙,外披透明轻纱,艳丽娇嫩的脸上微带羞涩,她伸出柔嫩的右手,低头期待着约瑟的戒指。当美男子约瑟伸手往玛利亚手指套戒指的时候,周围人物的表情和心态随之展开:神父凝神于那天赐良缘,玛利亚的女伴们各有所思,那些求婚失败者各怀沮丧情绪。右侧那位男骑士因期望最高而失望最剧,一气之下,当即弯腰抬腿,在膝头上折断了那无情的树枝。整个画面充满戏剧性的冲突和舒缓的优美情趣。

img110

图7-17 雅典学院(壁画)拉斐尔 意大利 279.4×617.2厘米 1510-1511年作

1504年,拉斐尔来到佛罗伦萨,这时他接触许多艺术大师,艺术视野豁然开朗。在吸取众人之长的基础上,开始以他所钟爱的圣母题材而独领风骚。这一时期他创作了《美丽的园丁》,表现美丽、端庄、慈祥的圣母与圣子耶稣、圣徒约翰两个孩子在花园里嬉戏的情景。背景是晨曦的天光、山峦的剪影、飘动的白云和盛开的鲜花,一片诗情画意。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形象,美妙绝伦。据说,当时佛罗伦萨人对拉斐尔所画的圣母争相观看,以饱眼福。每幅作品都能令观众流连忘返,以至几百年后,欧洲各地流传一句赞美女人的话:“像拉斐尔的圣母一样。”1508年,拉斐尔经建筑家布拉曼特推荐,前往罗马,在教皇朱理二世的委任下,为梵蒂冈宫廷绘制大型壁画。在这里,他汲取了古希腊罗马艺术的严谨与朴素,逐渐形成了他那博大纯朴的风格,成为卓越的壁画大师。这个时期他绘制了一大批壁画,《雅典学院》是其中一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雅典学院》是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建立的雅典学院为题,画面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似乎正在进行激烈争论为中心来表现。亚里士多德手指大地,仿佛在说:现实世界才是他研究的课题。柏拉图手指广宇:示意一切真理源于神灵的启示。其余的人,众星捧月,有的在专心听取辩论,有的在沉思,有的在演算数学,有的在阐述某种学理。有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几何学家欧几米德,埃及天文学家托勒密,修辞学家圣诺克利特斯,还有语法大师伊壁鸠鲁,建筑学家布拉曼特,画家自己也在其中,以示他对前辈向往尊敬之意。画面以巨大的拱顶建筑为背景,层层拱门,直通遥远的天际,透视极其准确。众多学者集聚厅前,自由争论,气氛热烈,恰似庆祝某一盛大节日,这是一个显示人类智慧的舞台,再现希腊精神,颂扬人文主义崇高生活理想的宏大场面。这幅画集中表达了画家对未来的向往和对真理的追求。

由于拉斐尔成功地为梵蒂冈宫所作的一系列壁画使他声誉大增,教皇不断委以重任,求画者络绎不绝,崇拜者和门徒前呼后拥,他俨然成了画坛上的一位王子。一次在罗马大街上,拉斐尔正好迎上缓步独行的米开朗基罗,米开朗基罗很看不惯拉斐尔的年轻气盛,耀武扬威,便挖苦地说:“你倒很像一位带领千军万马的将军!”拉斐尔得意地回敬:“大人,你倒像一位赴法场行刑的刽子手!”尽管见面水火不相容,但拉斐尔却暗中研究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吸取他的长处,及时融入自己的壁画创作之中。例如在梵蒂冈宫中一幅小型壁画《亚当与夏娃》很明显看出是受米开朗基罗的影响。这幅画一改马萨卓等前辈画家对人的本性看法,着重点不在表现亚当夏娃偷吃禁果之后被上帝驱逐的羞耻感,而在偷吃禁果时那种“爱”的冲动,为维护人类生育繁衍的权利,爱是无罪的。在刻画人体手法上,于温柔典雅之中更增加了力的强度,赞颂了人权和人的力量。在对健美人体的表现上,其手法是在仿效米开朗基罗。

1514年,拉斐尔应教皇列奥十世要求,主持圣彼得教堂的建造工作。这期间,他绘制了《西斯廷圣母》,这幅画以甜美的抒情风格而闻名遐迩,被认为是拉斐尔所有圣母像中集大成者,是他最成功的一幅圣母像。

img111

图7-18 亚当与夏娃 拉斐尔 意大利

img112

图7-19 西斯廷圣母 拉斐尔 意大利 1514年作 德国德累斯顿博物馆藏

如果说拉斐尔早期圣母像还偏于平民气质,而这幅画中的圣母已登上了女王式的宝座。也许这与他来罗马以后,成为宫廷画师有关。画中绿色帷幕刚刚揭开,圣母怀抱圣婴耶稣,脚踩祥云,缓步从天而降。圣母体态丰健优美,一对晶莹的眼睛,注视着苦难的人间。微风吹拂着衣裙,显示她那万般的端庄、典雅、轻盈和华贵。裸体的圣婴健壮可爱,目光中也含有一种超出平常婴儿的肃穆与忧虑,俨然已做出了拯救人类的献身准备。左侧教皇西斯廷二世身披锦袍正恭礼相迎,右侧是圣女芭芭娜,她虔心垂目,沉浸在圣母伟大而亲切的感召之中。画面最下端,画了两个天真烂漫的小天使,他们长着一双小小翅膀,凝视着天上人间的奇迹。在构图方面,空间透视处理得极好,均衡的三角形,由于上下左右不平衡的对比,使画面生意盎然。为了使天空具有遥远感,画家采用多视点和并列法,人物形体互不遮掩,使画面有虚有实,流畅自然。这幅画完成于1514年,一直保存在西斯廷教堂里,故名为《西斯廷圣母》。现为德国德累斯顿博物馆收藏。

拉斐尔以一系列的名作使他名声显赫,登上了绘画艺术辉煌殿堂的宝座。正当血气方刚之时,不幸的事故发生了,1520年4月6日,他度过37岁生日那天,一病不起,据说为他治病的庸医给他放血,把他推进了死神的怀抱。一位年轻的天才溘然长逝,意大利人为他的死悲痛惋惜,为纪念他短促而非凡的一生,举行了盛大的安葬仪式,把他的遗体安葬在罗马万神庙的圣贤祠里。

img113

图7-20 圣马可在亚历山大广场之宣教 金·贝里尼 意大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