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哥特式”美术的发展及其分析介绍

“哥特式”美术的发展及其分析介绍

时间:2023-04-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哥特式”艺术的出现,与当时的时代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由于“哥特式”时代的城市经济发达,城市建筑也得到广泛发展。在教堂建筑样式上,尽管“哥特式”建筑与“罗马式”有全然的区别,但它仍然是“罗马式”的更高发展,二者有其一定的联系性。艺术史家们把它称作“晚期哥特式”。这都是“哥特式”艺术精神走向“异化”的结果。

“哥特式”美术的发展及其分析介绍

第四节 “哥特式美术

所谓“哥特式”美术,是公元12世纪末叶首先在法国开始,随后13、14世纪流行于全欧洲的一种建筑形式。这一名词由16世纪的意大利人所提出而得到广泛承认的,它原是指那些“蛮族”哥特人创造的艺术样式,这种样式体现在教堂建筑上以高直、尖拱、有肋的圆顶和精致繁琐的装饰为标志。其实,这种艺术与哥特人并无直接关系,只不过限于时代的偏见,被沿用至今。不过这种教堂建筑确实有奇特的审美趣味,它以整体的庞大与细节的繁复而震撼人心。其装饰的繁琐,好像是把石头镂空的绣作。整座教堂不像一座建筑物,而像一件精工镶嵌的首饰。难怪法国浪漫主义大作家雨果在赞美巴黎圣母院的建筑时,感叹它是“一个巨大石头交响乐”!

“哥特式”艺术的出现,与当时的时代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3世纪西欧城市经济复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商人、手工业主在城市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神学迈向理论化、系统化的顶峰。富裕的经济,进步的技术,理性化的宗教信仰和乐于声色的世俗趣味,共同促成了一种崭新的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的艺术风格。表现在建筑上,一种新的建筑样式,以高大、轻盈、挺秀的“舞姿”出现在欧洲的地平线上。尖拱、扶壁等与梁柱框架相结合构成的建筑骨架,使墙体变薄,窗户可以更加高大,透过彩色玻璃窗而射进来的斑驳陆离的光线。把教堂内部的空间变得宛如迷宫一般迷人、神秘。它寄托着人们对人的智慧和创造才能的肯定。闪烁着欧洲近代文明的黎明曙光

由于“哥特式”时代的城市经济发达,城市建筑也得到广泛发展。基督教教堂不再是城市中唯一优秀与高大的建筑物了,市政厅、法院、宫廷、府邸、旅舍、民舍等等都有了显著成就,但是,教堂建筑却仍是其中冠冕,仍是城市文化的标志与人民智慧的最高表现,从而成为这个时代的艺术丰碑。在教堂建筑样式上,尽管“哥特式”建筑与“罗马式”有全然的区别,但它仍然是“罗马式”的更高发展,二者有其一定的联系性。“哥特式”的建筑师广泛地利用了“罗马式”建筑中曾经出现的矢状发券,并把过去所有的十字拱加以改进,产生了作为骨架的曲肋拱,并使其向上延伸,利用尖拱使它的跨度可以大小自由,整个建筑物几乎没有墙壁,骨架立面之间是一个个又高又大的窗子,这就使它的内部既宽又高又明亮。这种建筑物的内部装饰很少,骨架结构赤裸裸地袒露着,垂直的线条和一个个的矢状尖券以及内部高大的空间,再加上从窗子的画上玻璃透过来富于变化的彩色光线,使人产生一种腾空而起飞向天国的神秘的宗教感。外部和内部类似,它的结构也是裸露的,垂直的壁墩柱和架空的飞拱券以及拱壁林、小尖塔、巨大的窗孔等等,结合起来同样给人以崇高而辉煌的感觉,这和“罗马式”的建筑所给人的稳定、朴实以及安全感恰成一个对比。

哥特式的建筑当然首推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是法兰西文化中心——巴黎的一件经典杰作。一直以建筑艺术上高超的水平而名扬四海。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是由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和法国国王路易第七奠基的,达182年之久,至1345年才最后建成。教堂建在巴黎塞纳河中的斯德岛上,教堂内部大厅全长130米,宽50米,高35米。19世纪时,又在其上设计加建了一个高约106米的塔尖,使圣母院的建筑总高度达136米。圣母院内部分三层,下层以柱廊和尖拱构成,中层是带侧廊的隔层,上面为明亮的彩色玻璃窗。三层之间以细长的石柱相连,最后集中于肋穹中心。整座教堂从墙壁、屋顶到每一扇门扉、窗棂,以至全部雕刻与装饰都用石头雕琢并砌成。这些玲珑剔透的石头镂空雕作,犹如一个个被演奏着的音符,成了所谓凝固了的音乐。那五光十色的彩色镶嵌玻璃窗,集自然光、色光与折光于一体,光影变幻、色彩斑斓,置身于金碧辉煌的殿内,使人有亲临神界的幻觉。如果远看教堂,只见屋顶、塔楼和扶壁,全部采用尖塔或尖状券作顶,门窗设计也呈狭长的尖拱形,所有大大小小的矢状尖塔与券肋,如一个个飞向天空的箭头,直线上升,给人轻盈、飞向天国之感。巴黎圣母院这座宗教艺术的宫殿,正是以它奇特的构思和高水平的建筑而永载艺术史册。

img91

图6-8 巴黎圣母院 法国 公元1163年

如果说巴黎圣母院已经以高大轻盈、精雕细刻著称,而到了14、15世纪,哥特式艺术已显露出了矫饰虚浮的极端。艺术史家们把它称作“晚期哥特式”。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便是一例。

米兰大教堂于1386年开始兴建,直到1485年才完工,教堂可容纳35000人,是欧洲最大的哥特式建筑

米兰大教堂的最大特点是尖塔林立,共135个尖塔,如森林一般,直上云霄。而且每个尖塔顶上都立着一尊小雕像。所有的花窗棂、小尖塔、飞扶壁等,都用漂亮的白色大理石雕成,极为精致。其中部尖塔成灯笼状,高达107米。另外,窗棂结构极其狭长而尖削,肋料扶壁超过了以往哥特式外墙的部件要求,它们绵密地排列,造成一簇簇尖挑向上的顶拱,犹如一团团的火焰,在半空中燃烧。这种微妙而病态的诗意,过分的夸张和矫饰,正好反映了一种奇特的情绪,骚乱的幻想,强烈而又无法实现的渴望。这都是“哥特式”艺术精神走向“异化”的结果。

哥特式自诞生以来,仅数年之间,已遍及欧洲各地,现存此类样式的著名教堂,不下200座。主要有法国的夏尔特尔教堂(建于13世纪)、亚眠教堂(建于13世纪)、兰斯教堂(建于13—14世纪),德国科隆大教堂(建于13—14世纪)、斯特拉斯堡教堂(建于13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圣十字教堂(建于1220—1260年)、西埃纳教堂(建于13—14世纪),西班牙的巴尔弋教堂(建于1220—1260年)、托勒多教堂(建于1225—1493年),英国的威斯敏特教堂(建于13世纪)、索尔兹伯里教堂(建于1220—1258年)等。(www.zuozong.com)

在哥特式教堂中,彩色玻璃窗画占有特别地位。阳光透过半透明的巨大的彩色玻璃窗射到室内,变成了一束束、一块块的色彩斑斓的光雾,令人眩晕。这些玻璃窗上都画有圣经故事,如法国夏尔特尔教堂有一扇彩色玻璃窗,以18幅画来衬托中间一幅《贝依·弗里埃尔圣母》画。两侧各7幅,中间主图以下4幅,分别叙述耶稣的事迹,其中包括“最后的晚餐”等,总称为《耶稣传》。中间的圣母头戴皇冠,目光端正严肃,玻璃窗色彩富丽堂皇,美妙异常。

img92

图6-9 米兰大教堂 意大利 公元1386年

img93

图6-10 玻璃窗画

13世纪中叶,“哥特式”雕塑艺术也已达到成熟阶段。由“哥特式”柱像而趋于脱离建筑而成为独立的雕刻作品。如夏尔特尔教堂的柱像雕刻明显地表现出这种倾向。人物形象不但从僵直紧贴柱子变为突出于空间中,而且还表现出身体的动态“左右顾盼”,突破了建筑结构的限制。如其中的《旧约先知》雕刻,表现恺撒和儿子的形象就具有这一特点。兰斯主教堂的雕刻《受胎告之》柱像,不仅已完全从建筑中分离出来,而且在形象的表现上,已可以与希腊、罗马的古典风格相提并论,特别是天使那优美的动态、欢悦的微笑,更是具有迷人的魅力。

尤为罕见的是在德国的瑙姆堡大教堂的唱诗班座雕刻中,竟然出现了世俗人物的肖像。其中《埃克哈特和乌尔》雕刻,把埃克哈特和乌尔这两个贵族人物那种严肃、理智而又略显多愁善感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哥特式艺术打破了罗马式艺术尽力渲染宗教的神秘与恐怖,召唤人们重新回到自己的世界里来。在那些巨大的石头天地里,耶稣和圣徒的形象开始变得有血有肉。对具体的神越来越亲切与靠近,就意味着对抽象的神的存在越来越怀疑和疏远。对神的热情的冷却,同时也就意味着对人的尊严与力量的肯定。哥特式写实风格艺术偏离传统宗教艺术的轨道,而转向人文主义方向,这也就预示着一场喧闹的、波澜壮阔的文艺复兴运动即将到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