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尼德兰绘画影响之下,15世纪的德国绘画也缓慢地接受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成果。如洛赫纳画的圣母委婉亲切;维茨对绘画做了重要的创新;帕赫尔第一个引入精确的焦点透视等等。不过在15世纪的德国仍处于一种政治分裂状态,许多地方艺术画派兴起,出现一种十分活跃的现象,主要成就在于版画和木雕艺术。德国艺术既倾向于神秘的超现实性,又倾向于自然主义,当时的资产阶级对艺术风格不予干涉,他们关心的是其表现价值,希望作品是说教的、感人的和逼真的。如15世纪德国美术作品的先驱人物康拉德·维茨,他是德国上奈伦画派卓越代表人物,早期接触到意大利、尼德兰等国大师们的作品,受凡·艾克兄弟影响很大。他观察生活和表现物质结构极端准确,人物造型具有很强的立体感,作品中具有一定的神秘气氛。他的代表作品是《基督覆海》,这幅木板蛋彩画,表现出坚实的造型特征,尤其是对远景中的山势结构表露出极大的兴趣。
此外还有油画家、版画家和线描画家马丁·熊高尔,他长期工作在科尔玛。他的大多数油画作品已失传,保存下来的油画作品有《玫瑰围绕着圣母》、《基督降生》等,另外还有一些钢笔素描和100多幅铜版画(包括风俗画与装饰画)。熊高尔的作品中带有哥特式艺术的明显特征,始终追求构图的完整性和真实空间的表现。
15世纪后半期到16世纪初,德国有两位著名
的雕刻家,蒂尔曼·里明施奈德(约1455—1533)和维特·施托斯(约1447—1533)。里明施奈德的创作风格,保持了一些后哥特式的传统,如人物比例、动作和衣褶等的程式化手法。但他对宗教题材作了大胆的现实主义处理,人物具有真人肖像特征。他常用石、木或雪花石膏等材料雕刻,富于生动的感染力。代表作是《亚当与夏娃》等。
施托斯生于纽伦堡,他前期的重要雕刻作品有高浮雕《最后的晚餐》和《基督被捕》等。他最成功的是木雕作品《天使的问候》,这件木雕艺术品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施托斯故乡的教堂里,这件作品充满着华丽格调,天使的形象犹如在画中一般飘然伫立,所有细节都雕凿得相当细微。木雕可以着色、贴金,所以这种建筑装饰木雕品往往使教堂显得光彩夺目。施托斯还为克拉科夫圣母教堂制作了一件祭坛木雕。我们可以从其中的一个使徒形象上,看出他对人物个性特征的把握程度。他与里明施奈德同属于德国文艺复兴过渡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德国出现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大师,即阿尔布雷希特·丢勒(1471—1528),是德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艺术家。他多才多艺,学识渊博,恩格斯指出:“阿尔布雷希特·丢勒是油画家、版画家、雕刻家、建筑家,此外发明了筑城术……”(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丢勒还研究数学、透视、人体解剖和艺术理论,并出版了《人体解剖》等著作。丢勒的艺术创作反映了新的人文主义的科学观点。
像许多佛罗伦萨艺术家那样,丢勒也是从金饰匠起家的。后来他在纽伦堡一个木刻家手下完成了学徒生涯,13岁就独立画了一幅相当成熟的素描自画像,造型能力有很高的天分。丢勒在莱茵河一带游历,打过短工,之后又在马塞尔受雇画过书籍插图。1494年来到威尼斯,不管出访的目的如何,但他接触了意大利的艺术,为自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主动保持与人文主义者相互交往,可能就在这种交往中,他受到波拉约罗与曼坦尼亚的神话故事铜版画的启发。丢勒自己动手用钢笔墨水复制了这些版画作品,很快就熟练地掌握了创作方法并能自如创作了。1495年回纽伦堡之后,他并没有以古典主题建立起自己的声望,除了肖像以外,丢勒所有的油画都以宗教为题材,版画也多数如此。其优秀的版画作品,在体现宗教思想感情和在技巧的完美方面,是他人无法企及的。
15世纪中叶,在德国和意大利首先使用金属版制作版画。他的铜版画《圣尤司塔斯》,单从技法上讲就是上乘之作,在他之前从未见过如此精致细腻的明暗层次、质感表现的高超技艺。1520年,丢勒到尼德兰旅游,在那里他创作了一系列肖像画,这些肖像画表明他作为一位真正的人文主义艺术家的创作风格。他的作品以力量坚强和大丈夫气概,及性格含蓄深刻为特征,证明了他作品高度的精确性、概括性与成熟性,这种特征在他早期的一幅《自画像》中已有所体现。这幅作于1500年的《自画像》,肖像的姿态不偏不倚,构图稳定,呈三角形正面透视,形象具有概括性、条理性,尽管表现了画家内心世界的高度平衡,但由于他的探索过于偏执,因此在平衡之中也流露出一种形象的惶惑感,那种刚毅的性格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作于1526年的《四使徒》,尽管是宗教题材,但也充分体现了画家的人文主义思想。十个圣者形象被挤在一个狭长的画框内,视觉上给人以“顶天立地”的高大印象,从而使形象具有纪念碑意义。人物表情威严,具有学者风度,用笔大胆奔放,粗犷有力,使人物洋溢着一种摄人心魄的内在激情。
由于德国15世纪的政治分裂以及艺术上受意大利、尼德兰的影响,加上日尔曼民族冷峻、坚毅的深思性格,使德国16世纪的艺术在风格上形成了两种倾向:一是倾向于自然主义,一是倾向于超现实的神秘主义,这两种倾向在丢勒的作品中表现得都很典型。例如他的那些自画像或为其他人所作的肖像就是典型的忠实于自然的作品,而一些版画作品却充满了浓厚的神秘色彩,一般鲜为人知。例如铜版画《忧郁》就是一幅有着神秘甚至荒唐的艺术情节:无际的汪洋和挂着彩虹般不祥的彗星光芒划破的天空。近景有一有翼女人,表情闷闷不乐,一手托着头,另一只手拿一把叉开的两脚规,身后有一无精打采的小男孩,旁边有一条卧在地上的瘦狗。右后侧耸立一幢石砌的建筑物,建筑物墙上挂着沙漏计时器、天秤和铃。女人的脚前有一只木圆球。闪耀的彗星光芒中,有一只凌空展翅的大蝙蝠,蝙蝠翅膀上写着“忧郁”两字。
这幅画实在叫人费解:为什么要用有翼的女人来表示忧郁?小男孩表示什么?一只木圆球表示什么?有的学者认为这与当时人文主义学者当中普遍流行的有关心理学、医学和占星学等学说有关。中世纪医学因袭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把人的天性即气质归纳为火、水、气、土这四种万物之本的物质元素。同时中世纪人们还认为人的气质取决于行星对他的影响,比如:认为多血质者是由木星和金星脱胎的,胆汁质者由火星脱胎的,忧郁质者是由土星脱胎的,粘液质者则是与海洋有联系的月亮降生的。在这4种气质的人中,忧郁是一种最坏和最危险的气质。丢勒的这幅《忧郁》画和他另外一幅铜版画《骑士、死神与恶魔》一样,都以极其神秘象征的艺术语言来表达作者对死亡、贫困、瘟疫以及战争的看法,和对哲学、科学的深刻思考。
图8-6 自画像 丢勒 德国 1500年作 慕尼黑巴伐利亚国立博物馆藏(www.zuozong.com)
另外丢勒的版画将人体解剖学和透视远近法引入其中,并以细密而劲利的线条表现形体的明暗和空间层次,使版画艺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魅力。
德国文艺复兴第二代最杰出的油画家和版画家是小荷尔拜因(1497—1543)。他是汉斯·荷尔拜因的儿子,幼年在故乡奥格斯堡跟父亲学画,1515年迁居瑞士的巴塞尔,到了1526年他已经成为了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原理的现实主义大师了。他的肖像画作品表现了人物内在的品质、信念和活力,表现了一种沉着的精神力量。画家对表现对象观察之精微、准确以及在构图上的稳健性、严肃性被发挥到淋漓尽致的程度。
1526年以后,荷尔拜因基本上是在英国度过的,特别是晚年,他成了英国国王享利八世的宫廷画家,为国王、王后以及一些大臣们画了不少肖像画作品,这些作品对当时英国统治者的性格作了尖锐的、大胆的、讽刺的描绘。但荷尔拜因长期旅居国外,没有亲眼看到和直接参加当时波及整个德国的阶级斗争,因此也就在某种程度上,缺少像丢勒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刻画思想时的力量和热情。
16世纪德国还有一位专擅祭坛画的画家格吕内瓦尔德,他是德国文艺复兴绘画中最不可思议的画家之一。说他不可思议,是指他的作品在德国画风中的别出心裁。他一生创作的作品,以大型的祭坛画最具代表性,现存的只有10幅油画、约35幅素描。
格吕内瓦尔德出生在德国维尔茨堡,其生年大致划定在1470—1475年间,其卒年为1528年。格吕内瓦尔德(Grunewald)这个姓名,是17世纪一个传记作家根据错误的来源杜撰出来的,他的真正姓名,据画家自己作品上的签名M.G.n.以及16世纪遗留下的有关文件证明,应为马西斯·哥特哈德(Gothardt)。他的生平资料很少,只知他先后在阿萨凡堡、美因河的法兰克福、漫泽等地工作过。大约在1509年升任为宫廷画师,后又受聘为美因兹大主教亚尔伯特的宫廷画家。1526年,因他和农民起义有某种瓜葛,或者至少有同情革命的倾向,被解除职务。1528年8月死于哈雷。人们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一些路德教派的小册子和文件。虽然这位画家在社会与政治问题上如此激进,可是在他的绘画里并未得到足够的反映。有些画面所出现的形象极富幻想性,有的甚至是一种病态的形象,例如作于1512—1515年伊森海姆多面折叠祭坛画《耶稣磔刑》,其中对阴森可怖的酷刑描绘,就有一种病态的冲动。
这幅《耶稣磔刑》展现了一幕耶稣受难的悲剧场面:耶稣遍体鲜血淋漓,手指与脚趾都似乎在抽搐,他的脸孔由于临死前的痛苦而变了形,这一幕惨不忍睹的耶稣受难景象,好像真实记录古罗马的大屠杀。可是右边的施洗约翰却一手拿着摊开的、上载着神的启示的书,另一手指着耶稣,在他的嘴边还写上一行“他(指耶稣)要胀大,而我(指约翰自己)将缩小”文字。这使人十分费解,而且形象大小悬殊,又颇有图解味道。左边是玛利亚与约瑟,地上跪着的是抹大拉,他们发狂似的在痛哭着。一种病态的冲动被画家刻画得神情毕现,这里充满着善良人物的悲痛欲绝与苦难遭遇者的死亡恐怖。如果把这些人物看作是格吕内瓦尔德对他所处的时代的悲剧的集中写照,那倒是不以为过的。总之,这里更多强调的是一种强烈的激情,是对残害生灵的愤怒控诉。这幅画现藏于法国科尔马下登美术馆。
15到16世纪,西班牙和法国的文艺复兴虽然姗姗来迟,但也出现了一些颇具名望的画家。西班牙凭借强大的航海术,在海上称王称霸,在北欧文艺复兴的冲击下,西班牙美术也呈现出多姿局面。雕刻家阿伦索·贝鲁盖特成了风格主义最早代表人物之一,画家桑切斯·科埃里奥奠定了西班牙宫廷肖像画的基础。
法国文艺复兴比欧洲其他地区来得要晚,15世纪上半叶微型画家保尔·林堡及其弟厄涅耿·林堡制作的60幅以上的微型画《月刊》,极有意义。法国文艺复兴先驱人物让·富给的绘画以精炼的技巧、柔和的色彩、严谨的透视,开拓了法国民族绘画的先河。
16世纪,法国成了西欧最大的中央集权国家,这使法国美术与王权政治产生某些联系,1503年成立了法兰西学院,并召集达·芬奇到王宫工作,后来又请意大利风格主义画家罗索和普里马蒂乔来装饰枫丹白露王宫,并出现了意大利风格的画派——枫丹白露画派。在雕刻方面,古戎和比隆都是杰出的大师。但由于15、16世纪西班牙和法国的艺术家毕竟较少,故未单独另列章节。
图8-7 耶稣磔刑 格吕内瓦尔德 德国 1521-1515年作 法国科尔马下登美术馆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