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院派的延续,支撑着西方最后的学院派传统的原因

学院派的延续,支撑着西方最后的学院派传统的原因

时间:2023-04-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尤其是一批具有严格学院派功底的艺术家仍然活跃在艺术领域,他们顽强地支撑着西方最后的学院派传统。其次,传统学院体系的延续是由美术学院的性质决定的,传统观念中的造型基本原则是其坚守的阵地,学院派写实主义所具有的可传承性特点恰恰是现代主义所缺失的。

学院派的延续,支撑着西方最后的学院派传统的原因

3.2 学院派的延续

西方现代主义艺术萌芽于十九世纪中叶,二十世纪初形成潮流,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基本功”的依赖,包豪斯学院的教育体系更是将现代艺术与普通百姓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进而对长期以来高高在上的西方传统学院美术教育产生了冲击,不少美术学院渐渐放弃以往的教学方法,更多的是从观念及形式上入手,重新面对新的时代的要求。

但在二十世纪初期,现代主义冲击却并非如想象的那样在时空上达到它的目的,学院的写实主义风格不会在冲击下遽然消失。至少,它在当时的美术院校里仍然是主流。在一些国家,一些美术学院,仍然延续着以往的教学体系而不为所动。尤其是一批具有严格学院派功底的艺术家仍然活跃在艺术领域,他们顽强地支撑着西方最后的学院派传统。其原因主要如下:

首先,写实风格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古希腊古罗马到二十世纪初,真实地模仿自然一直是西方艺术的原则。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建立了古典写实主义的新标准,卡拉奇美术学院的建立使古典规范在体制内得到强化与普及。西方艺术发展到17世纪洛可可艺术时,“法国的古典主义已经是一个严格的艺术教育体系的指导原则”。(35)通过美术学院与沙龙极大地影响和左右了法国艺术的创造力,学院选拔才华出众的青年人,给以全面的古典理论与传统技法教育。培养了凡人不可企及的艺术气质与接受能力。他们毕业后才思横攫、技巧非凡,不断创造出令人赞叹的作品。

其次,传统学院体系的延续是由美术学院的性质决定的,传统观念中的造型基本原则是其坚守的阵地,学院派写实主义所具有的可传承性特点恰恰是现代主义所缺失的。因此,在二十世纪初,美术学院里起主要作用的仍是传统的写实主义画家。即使是某些现代主义画家,也大都经过严格的学院系统的培养,“毕加索1900年当他第一次由巴塞罗那来到巴黎时,他已经掌握了一个学院画家所应具有的全部技能”。(36)

最后,现代主义艺术在20世纪初还处于发展时期,它的理论与实践在整个20世纪都是争论的话题,它所造成的艺术标准的丧失使它不可能占有一统天下的地位。传统写实性绘画仍旧有很大的市场。即使时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对法国美术学校的考查仍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法国的艺术学校可分为三类:1.传统式,以巴黎美术学院为例,这类学校年代久远,历史遗留很多规矩,专业按油画壁画雕塑版画等划分,教学上教师对学生管束较多,比较重视传统技艺的学习和手的训练。2.现代式。3.小美术学校”。(37)直到1978年,“仍有人在《费加罗报》上发表文章,强烈要求把艺术教育置于美术学院的监督之下”。(38)因此,当时的欧洲学院气氛足以继续影响常书鸿本来所具有的对古典主义传统精髓的热爱,从而维护他高涨的学习热情。

【注释】

(1)莫小也:《十七世纪-十八世纪传教士与西画东渐》,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44页

(2)李昌菊:《油画民族化再探索》,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论文,国家图书馆硕博论文库,2008。

(3)所选图片来源为:自己在常书鸿美术馆、常书鸿画集等处拍摄;常书鸿儿子常嘉煌提供。

(4)常书鸿:《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2页。

(5)吕斯百:1928年在里昂美专,吕斯百与常书鸿成为同班同学,毕业后两人在巴黎又同师劳朗斯。1934年吕斯百回国后,不断实践油画民族化的探索。常书鸿继续在劳朗斯门下习艺,直到劳朗斯去世。吕斯百与常书鸿在法国六年的同学生活中,生活与学术上相互扶助,回国后,交流不断,文革中又一同遭受冲击,奠定了终生的友谊。常书鸿在巴黎的家是留法艺术学子们集会和聚餐的中心。常书鸿在回忆录中写道“吕斯百、王临乙在里昂毕业后,早我来到巴黎,他们热情地帮助我建立了工作室和住宅,我们选择了第14区塔格尔街RUEDAGUERRE安家,并以我家为中心,每当工作和学习之余,每个周末或过年逢节我家就成为大家聚会聚餐的地方。”(《九十春秋》第17页)吕斯百与常书鸿也是留法艺术学生活动的热心组织者。

(6)劳朗斯:以谨严画风著称的新古典主义画家,法兰西艺术院院士,擅长历史画,是徐悲鸿推崇的学院派画家。中国留学生受他教诲的主要有方干民、颜文楔、唐一禾、周圭(方白)、吕斯百、常书鸿等人。

(7)来源于常书鸿自传《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205—206页,部分作品、奖章、证书及新闻报导收藏于浙江杭州常书鸿美术馆内。

(8)徐悲鸿:《法国艺术展览会种种》,选自王震:《徐悲鸿艺术随笔》,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第28页。

(9)吴冠中:《读我教师常书鸿的画》,《常书鸿、吕斯百绘画作品集》,岭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5页。

(10)常书鸿:《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203页。

(11)常书鸿:《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8页。

(12)沈西苓,原名沈学诚,笔名叶沉,浙江省德清人,是中国三十年代著名的电影戏剧艺术家,他所编导的影片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现实生活,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思想,他的《十字街头》和袁牧之导演的《马路天使》标志着中国左翼电影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沈西苓能编善导,能诗善画,又会翻译,是个全才艺术家,1940年12月17日病逝重庆,年仅36岁。

(13)常书鸿:《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10页。

(14)常书鸿:《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11页。

(15)常书鸿:《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270页。

(16)常书鸿:《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2页。(www.zuozong.com)

(17)常书鸿:《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7页。

(18)张少侠李小山:《中国现代绘画史》,江苏美术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第29页。

(19)常书鸿:《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17页。

(20)常书鸿《怀念画家吕斯百》,《吕斯百绘画作品集》,广州:岭南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

(21)常书鸿:《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15页。

(22)常书鸿:《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17页。

(23)常书鸿:《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18页。

(24)常书鸿:《关于我的油画展览》,常书鸿家人提供

(25)杭间:《常书鸿绘画道路的启示》,《常书鸿、吕斯百绘画作品集》,岭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15页。

(26)常书鸿:《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13页。

(27)四王是指清代画家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祈,作品以山水画为主,当时以正统地位雄踞于画坛。他们在艺术思想上的共同特点是仿古,把宋元名家的笔法视为最高标准,这种思想因受到皇族的认可和提倡,因此被尊为“正宗”。

(28)康有为:《万木草堂藏画目序》,陈池瑜:《中国现代美术学史》,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第74页。

(29)王震:《徐悲鸿艺术随笔》,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第4页。

(30)“决澜社”画会成立于1932年,提倡现代主义艺术,至1935年,共举办四次“决澜社”画展,“决澜社”的基本成员为:庞熏琹、倪贻德、王济远、周多、周真太、段平右、张弦、阳太阳、杨秋人、丘堤,“决澜社”第一次展览时,发表了由倪贻德撰写,经庞薰琹、王济远同意的“决澜社”宣言,表明了他们对当下的艺坛状况的看法及决澜社的艺术使命。

(31)庞熏琹:《决澜社小史》,《艺术旬刊》1932年第1卷第5期。

(32)张少侠李小山:《中国现代绘画史》,江苏美术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第30页。

(33)张少侠李小山:《中国现代绘画史》,江苏美术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第45页。

(34)傅雷:《现代中国艺术之恐慌,1932年《艺术旬刊》,第1卷第4期。

(35)休·昂纳约翰·弗莱明:《世界美术史》,毛君炎李建群罗世平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1月第1版,第460页。

(36)休·昂纳约翰·弗莱明:《世界美术史》,毛君炎李建群罗世平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1月第1版,第576页。

(37)王公髯:《法国的艺术教育》,《富春江画报》,1988年第6期,第48页。

(38)陈海:《法国艺术教育现状》,《美术学报》,1999年第1期,第1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