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文化交融的旷世杰作
周 琳[1]
四幕古典芭蕾舞剧《天鹅湖》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流传于世,在其诞生的一百多年中,世界各国的编导和演员们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演绎着这部经久不衰、常演常新的人间珍品。世人也因此在一次次地感悟着不同艺术家对同一主题的诠释、或心潮澎湃、或心旷神怡······
今日,笔者看到了鲁道夫·纽里耶夫版本的《天鹅湖》,心中有一丝冲动,想再次走近《天鹅湖》,走近赋予该剧如此强大感染力的过去,去解读一百多年前艺术家的心灵独白,去感受那个时代跳动的脉搏······
一、时代背景
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其作品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19世纪下半叶的俄国,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为西欧芭蕾舞在这块土地上的发展、成熟、繁荣提供了充分的养料和广阔的空间。沙皇政府的改良政策,对于当时正处于窘迫的欧洲舞蹈而言,东进俄罗斯势在必行。在欧洲“浪漫芭蕾”大势已去之际,大批的艺术家从法国、意大利、瑞典、丹麦等地云集俄罗斯,登上俄罗斯艺术的神圣殿堂,将自己对芭蕾舞的挚爱注入这片黑色的土地。为欧洲文化和俄罗斯本土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和互相吸收奠定了基础。至此,19世纪的芭蕾界诞生了一个新的学派--俄罗斯芭蕾舞学派,它将意大利学派的华丽、法兰西学派的妩媚、丹麦学派的精巧兼收并蓄,并通过俄罗斯民族奔放、华丽、又富于火热表现激情的独特风格,在世界芭蕾中独树一帜。被人们称作“三大古典芭蕾舞剧”的《睡美人》《天鹅湖》《胡桃夹子.》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产生的。它们是俄罗斯古典芭蕾学派的经典之作,也是世界芭蕾史上的奇迹。
二、不同的编排手法映射了编导不同的生活背景和艺术感悟力
来自法兰西的编导马里于斯·彼季帕在俄罗斯六十多年的生活中,铸造了俄罗斯芭蕾史的第一次辉煌。由他所创立的“双人舞模式”为刻画人物和展示芭蕾技艺提供了更为广阔空间吸收性格舞于舞剧,运用大编队的编排手法增强了舞剧的观赏性,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舞剧的表现力。提倡以编导为中心,同作曲家、美术界密切合作,共同制作浓重的舞台艺术氛围是彼季帕寻找到的一条整体结构舞剧的心路。这些开创性思路和作为也因此使他获得了古典芭蕾之父的尊称。《天鹅湖》第一、三幕的华丽、大气、端庄,正是彼季帕辉煌的地位以及法兰西人所特有的高贵气质带给他的人生体验和由此引发的艺术激情的流露。而列夫·伊万诺夫,这位俄罗斯土生土长的天才艺术家的命运却如同《天鹅湖》一样,虽令人惊叹,却始终流露出一丝淡淡的凄美和忧伤。透过该剧,我们可以隐约感受到他们各自心灵深处轨迹。在彼季帕光环的遮蔽下,天资聪明的编导伊万诺夫在近花甲之时才有机会独立创编《天鹅湖》的二、四幕,他的忧伤便潜藏在白天鹅和群鹅低垂的指尖和幽怨无助的体态造型中。然而,伊万诺夫以其高深的音乐素养对交响乐式的《天鹅湖》进行了交响化的编舞,他把心灵的独白注入了音乐舞蹈的流程,美的造型和美的律动完全覆盖了叙事过程,让演员生活在音乐的情境中,让情绪和情感主导各个舞段。他对生活的激情和对艺术的执著此时有如滔滔的江水一泻千里,在变化万千的队形中自由宣泄、娓娓道来……然而,这种不尽相同的编排手法对于整个剧情而言,却显得那样的水乳交融,尽管他们各自的生活阅历不同,艺术表达方式不同,但却被同一个感人至深的音乐主题所吸引,人性对于真、善、美的追求超越了文化本身的界限。(www.zuozong.com)
三、“天鹅主题”音乐——跨文化的创作源泉
一部好的艺术作品的产生并非偶然,正如《天鹅湖》诞生在俄罗斯的土地上一样。首先归于法国编导马里于斯·彼季帕、俄罗斯本土编导列夫·伊万诺夫以及俄罗斯天才的音乐大师柴可夫斯基历史性的相遇。“《天鹅湖》的成功标志着世界第一流的作曲家在编剧音乐领域中,第一次创作出了一部可与歌剧、交响乐经典作品相媲美的作品,把舞剧音乐的水平提高了可与歌剧、交响乐并驾齐驱的地位”。[2]如同柴可夫斯基所说:“舞剧同样也是交响乐,只是在交响化的结构起来的音乐作品中,才有可能有情节舞蹈的基础--真正的戏剧结构”。[3]然而,点燃音乐家、舞蹈家创作欲望,迸发他们创作激情的正是真挚、动人、如泣如诉的“天鹅”主题音乐塑造了“白天鹅”的形象,由“天鹅”主题音乐而深化的形式上不拘一格的富于旋律性的《天鹅湖》全剧音乐,则为舞蹈编导、舞美设计、服装设计提供了自由发挥和想象的空间。因此,《天鹅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两种文化对于不同个体的潜意识影响,通过作品鲜明地表现出来,同时也体现了不同国度、不同文化熏陶下的艺术家对同一主题的共同感受。
一百多年过去了,《天鹅湖》音乐广为流传,芭蕾舞剧《天鹅湖》仍在世界各地的剧院不断上演,不同的编导对于“天鹅”的形象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观众对不同版本的《天鹅湖》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正如芭蕾大师巴兰钦所说“《天鹅湖》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我猜想艺术家仍然会希望不停改动它,为自己的缘故而改造它。这是我们许多人都该做过的事,而且我希望大家继续这样下去。”《天鹅湖》的魅力是永远的,它将以其跨语言、跨国界、跨文化的艺术感染力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发表于《艺术评论》2007年第6期)
【注释】
[1]【作者简介】周琳,女,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舞蹈系主任。研究方向:舞蹈基础训练。
[2]钱世锦:《经典芭蕾舞剧欣赏》,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
[3]同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