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甘肃临夏回族舞蹈服饰的发展

浅谈甘肃临夏回族舞蹈服饰的发展

时间:2023-04-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浅谈甘肃临夏回族舞蹈服饰的发展马正国[1][内容摘要]临夏回族自治州地处甘肃省中南部,这里孕育了“花儿”、“砖雕”等一系列优秀回族艺术的精华。本文从宗教服饰、生活服饰入手,总结和归纳回族舞蹈服饰的主要特征,浅谈临夏回族舞蹈服饰的发展,从而为推进临夏回族舞蹈的创作与表演尽一份绵薄之力。临夏回族无论男女老少在生活服饰的穿戴上,正体现了这种影响和融合,展现出了新时代回族欣欣向荣的精神风貌。

浅谈甘肃临夏回族舞蹈服饰的发展

浅谈甘肃临夏回族舞蹈服饰的发展

马正国[1]

[内容摘要]临夏回族自治州地处甘肃省中南部,这里孕育了“花儿”、“砖雕”等一系列优秀回族艺术的精华。与这些优秀艺术种类相比,回族舞蹈的发展显得滞后。本文从宗教服饰、生活服饰入手,总结和归纳回族舞蹈服饰的主要特征,浅谈临夏回族舞蹈服饰的发展,从而为推进临夏回族舞蹈的创作与表演尽一份绵薄之力。

[关键词]回族舞蹈服饰现状与思考

临夏回族自治州地处甘肃省中南部,包括临夏县、和政县、康乐县、广河县、永靖县以及东乡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和临夏市等,共分为七县一市,总面积为8169平方公里,生活着回族、汉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藏族等诸多民族,共有人口190多万。其中,东乡族、保安族是以临夏为主要聚居地的全国特有少数民族。

今天我们身处一个变革时代,文化艺术领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开放,临夏回族服饰为回族舞蹈增添了艳丽的色彩和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同时也丰富了舞蹈的形式美。在所有舞台艺术中回族服饰一方面体现了本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另一方面也展现了本地区本民族的审美情趣

一、临夏回族与舞蹈服饰

(一)宗教习俗中的回族服饰特征

回族人民的服饰的颜色多以洁净、素雅的白色以及代表希望、祥和的绿色为主。

1.成年女性的宗教服饰特征

伊斯兰教中对妇女的要求非常严格,原则上小女孩到了12岁,就认为已是成人了,无论是封斋、做礼拜,还是念经等一系列宗教活动都以成人的要求来约束自己,包括服饰。按照伊斯兰的教义,妇女多以面纱、披巾蒙面遮发。上身穿白色、绿色或黑色的“准拜”(阿拉伯语:意为“长袍子”),下身穿宽松的裤子,脚穿布鞋。这就形成回族女性的服饰特点。

2.成年男性的宗教服饰特征

伊斯兰教在服饰的穿戴上对男性的要求相对比较宽松。男的佩戴白色和花色的号帽,做礼拜或参加宗教活动时在帽子上缠绕“戴斯达尔”(阿拉伯语:意为一种浅色的纱巾);上身穿白色或浅色的准拜;下身穿白色的裤子;脚穿麦塞(阿拉伯语)袜子和麦塞鞋;鼓励男性留胡子。这些服饰特征充分体现了回族男性干净、健康的精神面貌。

(二)生活状态中的回族服饰特征

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避免与其他民族在文化、政治、经济等领域发生相互的影响和融合。近年来,由于临夏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不断加强。临夏回族无论男女老少在生活服饰的穿戴上,正体现了这种影响和融合,展现出了新时代回族欣欣向荣的精神风貌。

1.女性的生活服饰特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临夏回族妇女的生活服饰呈现出明显的变化。城镇及其地县的回族妇女用白色的高帽子和彩色纱巾代替了过去的盖头,再也看不到传统的蒙面习俗,取而代之的是露在太阳下面的清秀面颊。更多的女性不仅追求服饰款式的新颖,而且还佩以耳环、项链等各种饰品来装扮、美化自己。在我们感受变化的同时,如果稍加观察就会发现这样的规律:不同年龄阶段的妇女在服饰的穿戴上也有很大的区别,一般少女和刚结婚的新媳妇以佩戴绿石榴花色的盖头和色彩鲜艳的纱巾为主,上下身服饰的颜色也比较艳丽,展现出她们青春活力和含蓄羞涩的一面;中年妇女则把头发盘在白色帽子之中,外戴黑石榴花色的盖头,服饰的颜色也比较得体大方,显得干练、朴素;而老人们把头发盘在白色帽子里面,外戴的大多是白色的盖头,显得更加的庄严和虔诚。

2.男性的生活服饰特征

在男性服饰方面特别是城市的青少年,也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更多的是追求新潮时装,讲究款式新颖别致。穿着考究的西装,系上颜色鲜艳的领带,头戴小白帽,将民族特色和时代感相融合,显得十分潇洒、英俊和别致。中老年人的生活服饰也有很大的变化,在宗教服饰的基础上,颜色和款式都紧随着时代的脉搏

临夏回族在衣着、饮食、婚丧嫁娶、节庆礼仪等方面,保持了较为完整的伊斯兰风格。每当参加宗教活动或做礼拜时男女老少都会脱下生活服饰,穿戴传统的宗教服饰来朝拜真主,世代相传,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情。

(三)回族舞蹈中的服饰特征

走进临夏,亲近临夏,当你撩开她朦胧而神秘的面纱,领略她深厚灿烂的文化时,你定会惊奇地发现:这是一块神奇迷人的地方,这里是大禹治水的源头;这里是“花儿”的故乡。高亢的“花儿”伴随着含蓄的舞蹈,深受临夏人民的喜爱。无论是宴席场上还是舞台上,只要回族舞蹈一出场就会散发出自己独特的气息。以下从两个方面来阐述回族舞蹈中的服饰特征。

1.生活舞蹈中的服饰特征(www.zuozong.com)

生活舞蹈主要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及其精神风貌,是由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享用的一种舞蹈形式,如《宴席曲》。《宴席曲》是婚礼场面上人们载歌载舞即兴表演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婚礼场面中唱的民间歌曲称为宴席曲,表演的舞蹈称为宴席舞。参与《宴席曲》表演的人数主要分为两种,一种叫“唱把式”(民间艺人),多以男性为主;另一种则是群众自发地参与到表演中。“唱把式”的服饰随意性比较强,头戴白帽,上身穿白色的衬衣外套黑色的马夹,也有一些“唱把式”穿上比较喜庆的中式外衣,而下身的服饰没有程式化的规定。参加表演的群众一般喜着新装,服饰颜色也比较艳丽,有的女性甚至特意在耳后别上一朵花,因其滑稽、幽默的表演形式深受临夏人民的喜爱。还有舞蹈《吆骡子》,作品表现了人们赶着骡子走在崎岖的山路上经商的生活场景,所有的男演员头戴白帽子,上身穿羊皮马甲,下身穿白色的灯笼裤,脚穿布鞋,手拿鞭子。舞蹈真实的反映了回族人民的经商生活,在临夏久演不衰。

2.舞台艺术作品中的服饰特征

虽然近几年临夏回族舞蹈很少出现新的作品,但是从以前的舞台作品来看,呈现出如下特征:男演员大多头戴白帽子,上身穿白色的衬衣外套黑色的马甲,腰间系红色的腰带,下身穿白色的裤子,脚穿黑色的鞋子。女演员头戴绿色或白色的长盖头,上身穿绿色或白色灯笼袖的开襟长袍,下身配绿色或白色的裤子,鞋以绣花布鞋为主,盖头和袍子边上镶有水钻和印花。

通过以上这些舞蹈服饰,我们可以看出,临夏回族舞蹈的服饰几乎是把生活的服饰搬上了舞台。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不断增强,同时回族舞蹈也需要将新的生活感受表达出来,所以在服饰的颜色上有了一些改变,比如将帽子和衣服以及盖头边上加上了花边,做了一些舞台化的修饰,但总体来说变化不大。从临夏州歌舞团表演的《花儿与少年》、《吆骡子》、《西出阳关》、《醉牡丹》等和临夏州每年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等一系列大型晚会中可以看出,临夏回族舞蹈的服饰依然遵循传统舞蹈服饰的审美习惯。

二、推进临夏回族舞蹈艺术服饰的思考与设想

为了进一步繁荣和发展临夏回族舞蹈,或者说回族舞蹈的创作要想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不仅要丰富舞蹈语言和创作手法,更要重视舞蹈服饰的发展。而临夏回族舞蹈服饰的发展,必须要立足于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与时代相结合、与人们的审美需求相结合。创作和设计出观众所喜爱的回族舞蹈服饰,来烘托优秀的舞蹈作品。

(一)立足于传统服饰,大胆创新

一个优秀舞蹈作品的诞生,无论是在服饰方面还是在其他创作方面虽然来源于生活,但必须要经过艺术家的提炼和加工,加以创新的精神,才能符合人们的审美追求和审美情趣。因此要想推进临夏回族舞蹈服饰的发展,重要的一点就是改变以前舞蹈服饰的舞台理念,而应根据舞蹈的分类来形成服饰的设计理念。比如宗教习俗性舞蹈、民俗性舞蹈以及表演性舞蹈等,按照不同的舞蹈类别,服饰的风格可有所不同。

(二)吸收和借鉴兄弟民族服饰的元素,兼容并蓄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在创建和谐社会号召力的冲击下,各民族之间文化艺术等领域的交流将显示出更加广泛、更加深刻、更加开放的新局面。因此临夏回族舞蹈服饰的创新发展,应适应时代的步伐,积极吸取和借鉴国内各民族优秀舞蹈服饰的精华,把它融入到本民族本地区的舞蹈服饰之中,充实和发展自身的服饰文化。如最近由宁夏歌舞团创作并表演的回族舞蹈《剪花花》,这部舞蹈中回族服饰与汉族的剪纸相结合,把汉族传统的剪纸文化应用到回族舞蹈之中,表现出了美丽的回族姑娘出嫁前剪窗花的喜悦之情,在服饰的设计上让人眼前一亮;还有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现的第一部回族舞剧《花儿与少年》,这部舞剧在道具的使用中将汉族的折扇灵活地应用到舞蹈当中,演员通过挑扇、立扇、斗扇等各种优美的动作,巧妙地把回族女孩含蓄羞涩的一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三)开发和挖掘新的舞台服饰设计理念

有些民族的舞台服饰之所以比较丰富,并非来自于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传统舞蹈服饰遗产,更多的是后人们创造的结果。要以本民族的生产、生活、喜好、习俗以及该民族的审美情趣、审美心理为基础,创造出绚丽多彩的舞台服饰。另外,回族舞台服饰也要在体现本民族服饰特征的基础上,在服饰设计理念方面,包括款式、色彩、配饰等各方面大胆地创新,创作出具有民族风格的新的舞台服饰。

舞蹈的服饰只是舞蹈的一种表象,要想推进临夏地区回族舞蹈的繁荣与发展,不仅要推进服饰理念上的演变,更要在舞蹈的创作手法、编排手法以及舞蹈语汇等各方面共同推进,才会使这朵含蓄的河州牡丹吐露出芬芳的花蕊!

参考文献

1.《甘肃少数民族》,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

2.《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甘肃卷》,中国ISBN中心,1998年。

3.《舞蹈知识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

4.《西北回族民间舞蹈》,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

5.《回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9年。

【注释】

[1]【作者简介】马正国,男,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助教。研究方向:西北民间舞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