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陇南西和羊皮扇鼓舞艺术形式探析

陇南西和羊皮扇鼓舞艺术形式探析

时间:2023-04-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键词]陇南西和羊皮扇鼓舞艺术形式探析陇南西和羊皮扇鼓舞在2007年中央电视台《小崔说事》栏目组的春节特别节目《春节大联欢》中进行了展演,亮相央视权威媒体,影响深远广泛,为世所瞩目。西和羊皮扇鼓舞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历史悠久。因此,西和的羊皮扇鼓舞具有氐族和羌族的遗风。

陇南西和羊皮扇鼓舞艺术形式探析

陇南西和羊皮扇鼓舞艺术形式探析

王彤彤[1]

[内容摘要]通过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可以分析研究陇南西和羊皮扇鼓舞的历史传承、艺术形式及功能的演化过程等诸方面,并对其舞蹈者的服饰和动律特点、舞蹈表演形式等核心要素作以分析,从而使人们认识该民间舞蹈浓郁的民族风情及其独特的舞蹈表演形式。

[关键词]陇南西和羊皮扇鼓舞艺术形式探析

陇南西和羊皮扇鼓舞在2007年中央电视台《小崔说事》栏目组的春节特别节目《春节大联欢》中进行了展演,亮相央视权威媒体,影响深远广泛,为世所瞩目。西和羊皮扇鼓舞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历史悠久。西和县属陇南九县之一,位于甘肃省东南部,西汉水上游,魏晋时氐人杨茂搜居仇池山开国至杨永安亡国,历时近四百余年。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仇池,方百顷,四面斗陡绝。”因其易守难攻,地控陇蜀通道,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县内自南向北流淌的漾水河与自东向西流淌的西汉水交汇处就是秦人先祖的西垂陵区,也就是近十几年间名扬中外的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大墓遗址,证实了这里是秦王朝发祥地。据史料记载,西和县周为西犬丘地,后秦襄公始列为诸侯,居西垂。战国秦为西县地。《史记正义》云:“秦州西县,秦之旧地,时献公在西县。”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为羊皮扇鼓舞的产生、演变和流传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营养和艺术源泉。

一、羊皮扇鼓舞滥觞于陇南西和特定的历史文化

西和县的文物遗存十分丰富,这里发现过大量的仰韶、马家窑、齐家文化类型遗址,证实了在远古时期,西和县就有人类从事农业活动。为感激神灵使农作物丰收、畜牧旺盛,产生的祭拜神灵礼仪和舞蹈,成为最早的原始农耕舞蹈形式。所以说,原始舞蹈的产生发展和劳动是密切联系的。

“鼓的起源和社会发展、物质生产条件以及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紧密结合。”原始时期是农耕舞蹈文化的开始。在原始社会,人们只知道敲击石器给舞蹈助兴,进入陶器时代,人们已能用陶土制成“土鼓”,并用篑草制成鼓槌来敲打,《礼记·明堂位》中记载:“土鼓篑桴苇草,伊耆氏之乐也。”

周秦时代,西和农业社会的发展,畜牧业的兴起能提供大量皮革,人们把土烧成鼓架,蒙上兽皮,制作成“革鼓”,这种革鼓的产生对鼓舞也起到了相应的促进作用,也标志着农耕文化的发展。这一时期,革鼓得到充分的运用,据《周礼·地官司徒》中记载,已专门派人来管理鼓制,而且对鼓的用途也作了严格的规定,如用于军事的叫汾(音)鼓,祭祀用的叫雷鼓、灵鼓,用于乐队中的叫晋鼓。周代有“八音”,鼓为群音之首。据《周礼·春官·大师》中记载:“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郑玄注:“金,钟鎛也;石,磬也;土,埙也;革,鼓鼗也;丝,琴瑟也;木,柷敔也;匏,笙也;竹,管箫也。”随着革鼓的广泛使用和表演,由此滋生出相应的舞蹈形式——羊皮扇鼓舞,并且由于社会进步和发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传扬并保留下来。

二、陇南西和羊皮扇鼓舞独特的艺术形式

我国扇鼓,即羊皮鼓,早在商代的《卜辞》中就有明确的记载。扇鼓舞是我国最早形式的民间舞蹈,最早来源于原始社会的巫术活动,是巫术活动中基本的舞具,几千年来扇鼓主要用于祭祀和节日庆祝活动。魏晋时期因氐族在仇池山开国,在这个政权统治下,西和一带得到了较早的开发。同时,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氐族、汉族羌族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形成了民族的大融合,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共同推动历史发展。因此,西和的羊皮扇鼓舞具有氐族和羌族的遗风。

1.羊皮扇鼓舞的道具

西和羊皮扇鼓舞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羊皮扇鼓是此舞蹈最基本的舞具。鼓为铁框,蒲扇形,蒙单面羊皮,手柄上套有铁环,鼓较为沉重。鼓面正中间印有大红色图案,图案种类繁多,各不相同,有的印正方形图案,有的印菱形图案,有的印有八卦,有的印对称几何形图案等。舞时左手执鼓,右手执一细软皮制短鞭,边舞边敲击鼓面,舞动时上下摇动,使鼓音与铁环撞击声浑然一体,音声清脆洪亮,节奏丰富。(www.zuozong.com)

扇鼓的记载在我国也比较多。它是太平鼓中的一种,因鼓的形状为扇状叫做扇形太平鼓,或叫羊皮鼓、单鼓,是一种打击乐器,普遍流传于全国各地,历史久远。《燕京岁时记》载:“太平鼓者,系铁圈之上蒙以驴皮,形如团扇,柄下缀以铁环,儿童三五成群,以藤杖击之,鼓声冬冬然,环声睁睁然,上下相应,即所谓迎年之鼓也。”如上所说,现在,除鼓面用羊皮蒙制外,它的形状与当年所记载的扇鼓完全相同。

2.羊皮扇鼓舞的服饰和动律特点

表演者头系红带,身穿黑衣、红灯笼裤,扎红腰带,额头绘一竖立眼睛,取氐族崇拜马图腾“马王爷,三只眼,天宫中马元帅也有天眼,皆以此”之意。整体表演动作粗犷剽悍,激情澎湃,或奔或跳,若癫若狂,口中念念有词,或说或唱,若吼若啸,愈跳愈犷,愈打愈烈,可谓人助鼓力,鼓显人威,给人以沉重、力量和振奋感。

上身动律变化复杂多变,左手持扇,右手持鞭,舞步十字步,摇头而舞,边舞边敲击鼓,此是最简单的动律。较为复杂的如“缠头鼓”,表演者单手持鼓,单手绕花,鼓面垂直,紧贴自己头部和上身之间快速环绕。更难一点的,表演者单手持两把鼓,上下颠倒,做“缠头鼓”。最复杂的是表演者双手拿四把鼓,上下颠倒而握,双手交替做“缠头鼓”,四只鼓上下飞舞,花样多变,其中还要加入快速旋转、翻身等高难度动作,技艺高超,让人惊叹。脚下动律简单的舞步多为十字步,多用于出场、变化队形、绕圈等,复杂的舞步其中加入跳跃、踢腿、鹞子翻身、旋转等技巧,变化丰富。

在舞蹈表演形式上变化多样,如前后横排相随而出,或绕S,或变成两横排上下交替变化,或绕圆圈,或竖排而舞;表演者有蹲有站,或独舞、或双人舞、双人“对持鼓”、集体而舞、两人之间配合做翻身等,变化多端。

三、羊皮扇鼓舞的历史演化

据考,西和羊皮扇鼓舞在先秦延至两汉时期,属于巫舞表演样式,其主要用意在于求神、拜天、祈雨、祭山、免除灾祸和庆祝丰收,是一种带有礼仪性质的祭祀性活动。汉魏晋唐以来,由方相氏“黄金四目”表演和十二兽巫舞演化出的“师公子”形象及其舞蹈形式紧密地和羊皮扇鼓舞结合在一起,成为西和民间舞的重要形式,一般专由“师公子”个人或以其为中心的群体演出,而且时间固定,场所局限性较强。自宋以后,这种舞蹈的娱神性质发生本质性变化,开始由娱神兼向娱人方向转化。一般在神庙附近较为开阔的场所进行表演,期间烟雾缭绕,香火不断,鼓罄声夹杂其间,兼有善男信女在周边跪拜、祈祷,而“师公子”则边舞边念诵很难听懂的口诀,摇头晃脑,亦神亦仙,带有强烈的神秘色彩。明清至今,羊皮扇鼓舞丰富了时代内涵,其表演更多地带有一种娱乐性质,成为乡村重要的民间演出活动之一。

如今的西和羊皮扇鼓舞,随着改革开放以及移风易俗活动的推进,过去往往神秘莫测的扇鼓舞逐渐走入普通大众的文化视野,在春节期间的乡镇、西和庙会(观山、隍城),尤其在近三届“中国乞巧文化节”上羊皮扇鼓舞的表演显著增多,并日渐成为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演出活动,它褪去了神秘的面纱,开始走入全国观众的视野。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或民间舞蹈文化教程》,《天水师专学报(哲社版)》1991年2期。

【注释】

[1]【作者简介】王彤彤,男,本科,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2001级本科生。现任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讲师,音乐系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舞蹈理论研究与教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