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保安族民间歌舞艺术的现状与发展构思

保安族民间歌舞艺术的现状与发展构思

时间:2023-04-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将民间歌舞置于生态环境中来探索民间歌舞兴衰的原因,同时提出了自己对发展与保护保安族民间歌舞艺术的一些构想。[关键词]保安族;民间歌舞;现状与发展一、保安族民间歌舞艺术形式保安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保安族民间歌舞艺术的现状与发展构思

保安族民间歌舞艺术的现状与发展构思

马正国[1]

[内容摘要]保安族是我国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保安人用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创造了富有浓郁特色的文化艺术形式,为中华民族的艺术宝库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民间歌舞艺术发展尤为缓慢,也有一些优秀的民间歌谣、舞蹈等随之失传。本文以《保安花儿》、《宴席曲》和《保安腰刀》等三种不同形式的艺术形态入手,通过舞蹈生态学和人类文化学的方法来考察和研究优秀的保安族民间歌舞形式。将民间歌舞置于生态环境中来探索民间歌舞兴衰的原因,同时提出了自己对发展与保护保安族民间歌舞艺术的一些构想。

[关键词]保安族;民间歌舞;现状与发展

一、保安族民间歌舞艺术形式

保安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保安族人民开始当家做主,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了优秀的文化艺术形式,如《保安花儿》、《保安腰刀》、《宴席曲》等民族艺术之精华。不同曲调的《保安花儿》和《宴席曲》是保安人民感悟生活、抒发情怀的重要方式。带有蒙古族舞蹈特色,同时又融合了汉族回族土族等舞蹈风格的保安舞蹈则是保安人乐观、豪迈、热情、开朗民族性格的艺术化展现。

(一)《保安花儿》

“花儿”学者有不同的解释,兰州大学的郗慧民教授在《西北花儿学》中做出了比较全面的解释:“花儿是产生和流传于甘、青、宁、新等部分地区的一种以爱情为主要内容的山歌,是这些地区的回、东乡、保安、撒拉、汉、土、藏、裕固等各族人民用汉语歌唱、其格律和歌唱方式都相当独特的一种民歌。”而《保安花儿》是在“花儿”原有的基础之上吸收了藏族、蒙古族等民族情歌的特点,唱腔婉转高亢,体现了高原民族的豪爽与奔放。是一种触景生情、即兴而歌的艺术形式。主要有“保安令”、“大眼睛令”、“拔青稞令”等,由于各种令之间的不同,表现在词曲结构和歌词字数上有所不同,一般以四句式为准,六句式为多,还有更多句式。

1.《保安花儿》的歌唱形式及其内容

保安族人人都会唱“花儿”,但是“花儿”不允许在家中和长辈面前说和唱,所以只能在田野地头和山里演唱,因此“花儿”也叫“山曲”或“野曲”。“花儿”的表演形式主要有独唱和男女对唱,独唱的演员不分男女老少都可以表演,其演唱的内容比较丰富,有歌颂党、赞美生活、抒发爱情等。而男女对唱主要以情歌为主,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爱慕、思念、别离和重逢等。

《保安花儿》和其他各民族的“花儿”一样主要以情歌为主,但也有赞美生活和赞美党的内容等。在所有歌词中80%以情歌为主,男女之间的爱情是“花儿”的主要主题。其歌词情感真挚、语言生动,毫无做作地表现了恋人之间真情的流露。

如:表现爱慕之情的。用生动的歌词描述了保安族少女俊俏秀美的模样。

远看黄河是一条线,

近看黄河是海边;

远看尕妹是金莲,

近看尕妹是牡丹

如:表现离别的作品更是让人回味无穷。这首花儿以男女之间对唱的形式表达了恋人之间感情的深厚,以及离别时揪心的痛苦。

男:大田水地里种萝卜,   女:一对黄牛啦犁地哩,

  沙地里种西瓜里;      尕鞭子头顶上绕哩;

  跟前有了没素顾(没在意), 眼看着阿哥出门哩,

  走开时把肝花里。      心头上刀子啦绞哩。

如:歌颂党的“花儿”,用最朴实的词语描述了保安人民对黑暗势力压迫的痛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激之情。

党中央的政策落实了,

百姓们听见是笑了;

光明的道路迈开了,

饿(我)搭上个梯子着上了。

2.《保安花儿》中的服饰特征

“花儿”又叫“野曲”和“山曲”,人们多在田野地头和山里对唱。因此在服饰穿戴上,显得比较随意,比较朴素,更加贴近生活,人们放羊或田野干活干累了,就在空旷的大山之间唱起高亢的“花儿”或站在田间地头隔山对唱。但有时也比较隆重,如参加“花儿会”等。“花儿会”一般在山里举办,每当参加“花儿会”时人们穿上艳丽的民族服饰,走出家门自发地来到大山之中。服饰的颜色比较艳丽,和大自然风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花儿会”场上服饰的穿戴呈现出了如下的特征:男歌手:头戴黑色和褐色的礼帽,佩戴褐色的石头眼睛;上身内穿白色的开襟衬衣外套黑色或褐色的袍子(右袖不穿);腰间系上红色的腰带,再挂上保安腰刀;下身穿普通裤子,颜色比较随意一般以深色为主;脚穿牛皮的马靴或毡靴,显得英俊威风,强健魁梧。女歌手:头戴绿色或红色的盖头;耳后别有牡丹等美丽的花朵来装扮自己;上身穿粉色或红色的绣花开襟长袍;下身穿色彩艳丽的裤子;脚穿绣花布鞋;手拿绣花手帕。女性在对唱时有时用手帕来半遮挡俊俏的脸蛋,显得非常含蓄,也可以用手帕作为定亲礼物送给心仪的对方。

3.《保安花儿》的表演形态

“花儿”的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它的歌词和旋律上,其舞蹈动作相对来说比较单一。歌手在演唱时一般把左手放到左耳朵背后,手指尖冲向后脑勺,手的形状为五指并拢,虎口张开。右手从身体前面慢慢抬至于右斜上方或右手手心朝上放至身体前面做邀请手势。双脚以垫步为主,左脚勾脚抬起,右腿半蹲;单反左脚落下时脚后跟先着地,随之右脚抬于右斜前方(脚跟着地,脚尖抬起),身体的重心完全落于左腿上,上身向后倾斜,成为“抬头望月”式。

(二)《宴席曲》

《宴席曲》是保安、回、东乡、撒拉等民族在结婚当晚闹新房时表演的曲子,节奏强劲,曲调优美,演唱时载歌载舞,给热闹的婚宴增加了喜庆色彩。表演人数一般为2—8人,主要由男演员演唱,演唱之时也加有简单的舞蹈动作。保安族的宴席曲融合了回族宴席曲的特点,歌词以恭喜、调侃为主,曲调诙谐幽默,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风格特点。其内容大致可分为散曲、叙事曲、说唱曲等。散曲有《恭喜曲》、《青溜溜青》等;叙事曲有《方四娘》、《马五哥与尕豆妹》等;说唱曲有《满拉哥》、《索菲亚诉苦》等,深受保安人民的喜爱。

1.《宴席曲》的表演形式

《宴席曲》是在家中演唱并表演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称为“家曲”。开始时间一般为婚礼当晚20点至22点之间,到时男方家院子放上八仙桌摆满各种干果,如盖碗茶、馓子、油果子、瓜子等,去邀请当地有名的唱把式(宴席曲的歌手)来演唱宴席曲。当唱把式到来时当地村庄的男女老少随唱把式走进主人家的庭院来观看,唱把式边走边唱进院子中间,男女双方的客人都站在庭院的台阶上进行呐喊迎接,唱把式演唱的歌词主要有恭喜、夸奖之词,场面非常热闹,掀起了宴席曲的第一段小高潮,所有到访的客人都激动不已。

恭喜么,恭喜地大恭喜,

拿上一包茯茶[2]了来讨喜;

庄子[3]的青年们都到齐,

给东家唱上一段宴席曲。

……

一段散曲演唱结束以后,唱把式开始“说唱曲”,先夸奖新郎的英俊才气,惹得全场哄堂大笑。其后再用“花儿”的比喻手法夸奖新娘的秀美模样,以及调侃新娘的姐姐以及所有到访的新客(陪新娘的女方亲戚,多以年轻女子为主)。这种“说唱曲”的表演形式深受男女的青睐,也是整场宴席曲的演唱中最精彩的部分。唱把式在庭院之中演唱时,新娘房间里,所有的新客以及新娘子坐在炕上通过窗户拉着窗帘观看演唱。在宴席曲的演唱过程中“说唱曲”占据主要的位置,其唱词属于即兴表演,没有固定的程序。直到晚上10点左右结束,结束后男方家给唱把式以及所有到访的演唱者披红挂彩,邀请他们吃宴席……

2.《宴席曲》的服饰特征

《宴席曲》的表演形式以及唱词大多来自于生活,是一种自娱自乐的艺术形式。所以演唱“宴席曲”时的服饰也比较贴近生活,只是尤显喜庆,服饰的穿戴上呈现出了以下的特点:

唱把式以男子为主,头戴白色或褐色的“号帽”,里边穿白衬衫,外面套青布背心;下身穿神色的裤子;脚穿布鞋。还有的唱把式头戴礼帽,身穿黑色翻领大襟长袍,袍子的长度在膝盖之上,束彩色腰带,腰带的长度约有3米之长,在腰间系上两圈留出一头在外,系腰刀,足登高筒牛皮靴子,显得威武潇洒,美观大方,富有民族特色。

3.《宴席曲》的舞蹈动作以及场图标记

预备动作:

人数以四人为主,并排一步距,站小八字步,双手自然下垂,抬头挺胸。双手半握拳,大拇指翘起,放于背后。队形及场图见图一。

图一

1—8拍垫步动作。右腿屈膝半蹲,同时左腿勾脚抬至于右腿小腿高度;当左脚落下是脚跟着地,右腿经提膝落于右前方,脚后跟着地脚尖抬起。身体重心落于左腿上,向后靠。反之亦然。队形变换及场图见图二。

图二

2—8拍撩云望月式。腿部动作同1—8拍,只是加了臂部动作,双手五指并拢,虎口张开;从身体两侧手背朝上,慢慢抬至于三位首位,翻腕手心朝上。队形变换及场图见图三。

图三

3—8拍碎步绕场。右腿屈膝半蹲,同时左腿勾脚抬至于右腿小腿高度,左脚顺着右腿落下;反之亦然,做重复动作进行前进绕场。双手五指并拢,虎口张开,放于臀部后方位置,胳膊肘略微往前。随着音乐节奏碎步快速前后左右换位绕场①。头部左右碎摆,神采奕奕。队形变化及场图见图四。

图四

(三)《保安腰刀》

保安腰刀是保安族优秀的民间工艺,在当地颇有影响。腰刀最早不仅是防身器具,又是精美的装饰品和馈亲赠友的上等礼品,其造型优美,线条明快,工艺精湛。因此,深受西北各族人民的喜爱,在阿拉伯国家也颇有名气。保安腰刀的种类繁多,各具特色。比较著名的腰刀有“什样锦”,用一首优美的花儿来形容其腰刀工艺的精美。

十样锦[4]的刀把子,

白银拉打下的鞘子;

青钢拉打下的尕镊子,

红丝线绕下的穗子。(www.zuozong.com)

而《保安腰刀》作为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在积石山乃至全省全国颇有影响。这个舞蹈1980年首次参加了在首都北京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受到了首都观众的欢迎和好评,后来由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团根据腰刀的用途和制作过程加工改编并表演的一个舞蹈作品,主要表现了勤劳的保安族人民制作腰刀的过程,包括磨刀、砸刀、挥刀动作等,将保安族人民最传统的劳作方式给予了很好地展现。舞蹈主要由男演员参与表演,演员手握腰刀,用潇洒豪爽的舞步将保安族人民的聪明才智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1.《保安腰刀》的服饰与道具特征

保安族在历史的发展中受外来民族文化的影响,舞蹈作品中服饰的穿戴基本上与蒙古族相近,同时也融入了回族服饰的特点。演员头戴褐色的花边礼帽;上身穿银白色的侧开禁长袍,袍子领口和衣边都有绣花;腰间系有红色的腰刀,腰带有3米之长,在腰间缠绕2圈后系于左前方;下身穿银白色的灯笼裤;脚穿高腰的马靴。演员手拿保安族腰刀,为了渲染作品的艺术美,其腰刀的大小是生活中的两倍,腰刀总长为30厘米、刀刃长约为20厘米、刀柄长约10厘米,刀柄用透明材质制成,里面镶有花草等图案;刀穗长约12厘米左右,有的刀穗上还挂有荷包刺绣等工艺品,腰刀色彩艳丽,工艺精湛。

2.《保安腰刀》的舞蹈表演形态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学博士生导师资华筠在《舞蹈生态学导论》一书中提出舞畴这个概念,就是直观上可以感受到的具有同一表意审美特征的一簇舞动。而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西北民间舞蹈研究硕士生导师邓小娟教授在她的《甘肃秦安羊皮鼓祭礼舞蹈的文化解读》一书中对我们观察舞畴时所注意的事项有了更明确的阐述,“观察者在把握民间舞的特征时,要把注意力放在成簇出现的舞畴上,不仅仅观察动作的表面形态,而且要把动作与其形态背后的‘意义’结合起来”。这让我们更清楚意识到,我们在欣赏和研究《保安腰刀》这个舞蹈作品时,不仅要看到保安族灿烂的文化,而且也能解读到保安族最传统的劳作方式。

在《保安腰刀》整个舞蹈作品中,腰刀既是道具,又是保安族文化的载体。保安人在长期的生活中始终延续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女人耕田种地,抚养孩子;而男人则打刀、磨刀制作各种精美的腰刀来养家糊口,长期固定的劳作方式奠定了保安腰刀的发展基础。舞蹈作品《保安腰刀》的编导,选择了清一色的男演员参与表演,从制作腰刀的过程中发现和挖掘舞蹈素材,经过加工改编呈现出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舞蹈。以下是笔者在整个舞蹈作品中提取出来的典型舞蹈动作,并加以分析:

A.屈伸步前进

右腿屈膝半蹲,同时左腿勾脚抬至于右腿小腿高度,左脚顺着右腿落下;反之亦然,做重复动作进行前进绕场。上身体态为抬头挺胸,双肩自然下垂,头部左右碎摆,神采奕奕。右手紧握腰刀,左手握住右手的手背,放于臀部后方位置。随着音乐节奏碎步快速前后左右换位绕场。

B.马步

双腿以马步形状,跨幅较大,膝盖松弛而不失有力;上身体态直立,右手紧握腰刀成三位手位,脚尖朝向侧面,刀的一面朝上;左手成七位手位,五指并拢,虎口张开,手心朝前。

C.磨刀舞姿

两组演员面对面站立,双腿呈弓箭步,上身为自然位,双手紧握腰刀,呈磨刀状。随着非自然型呼吸[5]朝斜下方整体推到最远的位置,然后再随非自然型呼吸收回原位,两组演员一上一下配合非常默契。此动作配合非自然型呼吸的基础后表现的非常生活化,把磨制腰刀的艰辛过程展现了出来。

二、保安族民间歌舞的现状与发展

在保安族许多优秀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保安花儿”、“宴席曲”及“保安腰刀”等这些艺术形式虽然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发展程度比较缓慢。对于“保安花儿”来说,虽每年仍在举办“花儿会”,但“花儿会”的规模逐渐变小,参与人数大多是出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人,年轻人很少参与,人数也有明显的下降,这不由得引起我们思考,以参与人数的年龄结构来说,万一这些老人们相继离开人世,“花儿会”还会存在吗?“保安花儿”的未来又该是怎么样呢?对于“宴席曲”,这种歌舞相间的优秀民间艺术形式也只是存在于我儿时的记忆里,现在无论是城市还是偏僻的农村,则完全消失,已经无影无踪了。相对于“保安花儿”和“宴席曲”来说,“保安腰刀”是最近几年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一种新艺术形态,“保安腰刀”从单纯的舞蹈形式来说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前景是明朗的。

(一)保安族民间歌舞的现状

“保安花儿”“宴席曲”“保安腰刀”作为保安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的一部分,发展前景令人担忧。无论是它的参与观众、表演方式还是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导致这种局面的不仅有艺术本身的内在原因,而更多的是外在原因所致,其外在原因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1.宗教信仰的影响

伊斯兰教的教条教规中对于歌舞持有严格排斥态度,认为歌舞行为违背于伊斯兰教的神圣性。这一看法,对保安族的民间歌舞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制约了民间歌舞的发展进程。

2.社会转型期的变化

随着西部大开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科技化、工业化、信息化的到来,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所处的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必然导致保安族民间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有了巨大的改变,对民间文化艺术产生很大的冲击。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国家为了扶持民族地区,把积石山县乡的各级公路列入全县工作的重点,到2004年全县的干线公路以及县乡的各级公路全面修复通行,大大便利的人们的出行。后来也随着电影、电视等多媒体的进入,对于保安族人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人们不满足于单调乏味的娱乐生活,而把更多的目光转向了世外。年轻人走进了学校,也没有机会学习传统的民族艺术,把更多的兴趣爱好投向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流行音乐等众多的娱乐方式,而这些新型的娱乐方式也慢慢地削弱了传统艺术在年轻人心中的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这些艺术形式的传承与发展。

(二)推动保安族民间歌舞艺术发展的构想

“在经济一体化、全球化不断加剧的同时,人们更加珍惜文化多元性的重要性,并把这看作是一个民族生存权和话语权的维护,在这一背景下许多民族都十分注重和保护文化的传统性和民族性,这并非出于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视野,而是意识到文化一旦失去了这种民族性,也就意味着自身的消亡。”[6]因此我们要清楚地意识到民间文化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和人们的审美兴趣发生变化的同时,如何才能保护优秀的民间艺术,就成为当前研究的主要课题。

1.传承与保护

(1)加强民族艺术教育

首先,让优秀的民间艺术形式走进课堂,选择一些健康积极向上的花儿歌曲进行教学。其次,学校以举办校园文化节的形式,开展文艺比赛,不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更好地传播本民族的文化,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第三,民族舞蹈教育更应该走进课堂教学,因为舞蹈教育既可以推动儿童素质的提高,又对儿童的身体素质、生长发育、审美认识、文化修养乃至意志品质的培养有着其他教育不可代替代的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代代相传,学生在接受舞蹈文化教育的同时,也潜移默化成为了文化的载体,为传承和保护保安族民族文化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2)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

“传统文化产生、发展在于民间,它与民俗节日、生活习俗等有着血肉联系,保护生态环境,努力在社会文明进程中不断得以发展,永葆其原动力,才能有效地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根’。”[7]今天我们所听到和看到的“保安花儿”、“宴席曲”以及“保安腰刀”都是在经过艺术家们的加工和创作之后的面貌,这样的发展我们是需要的也是肯定的,但要想保安族民间艺术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要保护文化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应该每年多举办一些花儿会等,让花儿回归到原有的土壤之中,这样才能更好地吸收养分和新鲜的血液。

(3)加强政府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

保护和传承保安族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需要政府的积极参与和正确引导。首先应该从基层开始,让更多的群众融入文化氛围之中,成为真正的文化载体;其次应该成立保安族民族歌舞团,让优秀的民间艺术走上舞台,创作出更多的艺术作品。这样政府可以借助“保安花儿”、“宴席曲”、“保安腰刀”等优秀的艺术形式打造文化品牌,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诚然,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也需要大量的财力和物力以及人力做后盾。但我们相信保护好民族文化,才能更好地保护好一个民族的生存权和话语权。

2.创新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群众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审美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于保安族文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旧的文化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必然会遭到社会的冷漠。所以我们要在传承与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大胆创新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保安族优秀的民间歌舞艺术立足于民族文化之林。

(1)立足于传统,立足于实践

传统是文化创新发展的基石,只有立足于保安族传统的民间歌舞艺术的基础之上,搜集和挖掘整理优秀的文化素材,才能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而我们立足于传统民间歌舞的前提就是要进行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所以,要走到田野,走到普通群众的生活之中,善于观察,从生活、习俗、宗教、仪式等各方面来捕捉舞蹈形象和文化养分,给予加工出新,创造出保安族人们承认的艺术作品,并能在群众中广泛普及。

(2)取其精华,推陈出新

我们对文化进行继承和保护,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发展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一方面,不能离开文化传统,来空谈文化创新。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和方向;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如1980年创作的舞蹈作品《保安腰刀》,以及1983年郭正清与马少青等人合作编排的保安族五幕历史花儿歌舞剧《桑摩尔》等,这些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成功的典范。

(3)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发展的必然过程。实现文化发展,需要博采众长,各种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发展保安族民族文化的动力。在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充分吸收各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创作出更多的艺术精品。

虽然由于各种原因,保安族的民间歌舞发展比较缓慢,但是民间歌舞艺术是反映一个民族的智慧、性格与风范的标志之一。保安族的这些民间歌舞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吸收了蒙古族、藏族、回族、东乡族、土族等民族歌舞的精华,因此文化底蕴是深厚的,发展前景也是广阔的,这就需要当代文艺工作者与勤劳的保安人共同来创造,恢复和发展保安族优秀的文化艺术,再创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杨继国:《回族舞蹈艺术论集》,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

2.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

3.《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甘肃卷》,中国ISBN中心,1998年。

4.董克义:《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概括》,民族出版社。

5.郗慧民:《西北花儿学》,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年。

6.邓小娟:《甘肃秦安羊皮鼓祭礼舞蹈的文化解读》,甘肃人民出版社,2010年。

7.资华筠:《舞蹈生态学导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

8.张胜冰:《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的当代形态》,《民族艺术研究》2004年总97期。

9.王英楣: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宁县泾源回族——脚踏——的考察与研究》,2007年。

10.马盛德:《西北地区回族—撒拉族—维吾尔族民间婚俗舞蹈比较研究》,《文摘报》2001年。

【注释】

[1]【作者简介】马正国,男,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助教。研究方向:西北民间舞蹈。

[2]“茯茶”为一种方言,意为“一种茶叶”,深受保安族人民的喜爱。

[3]“庄子上”为一种方言,意为“村子上”。

[4]“十样锦”,为保安语,形容刀把子款式繁多。

[5]非自然性则指根据舞动特征人为的调整、控制的呼吸型。

[6]张胜冰:《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的当代形态》,《民族艺术研究》2004年总97期。

[7]王英楣:《宁县泾源回族——脚踏——的考察与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