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社会形态的催化
戏曲演员从“贱民”转变成“明星”,与戏曲演出的市场环境的变化有很大关系。从经济角度来看,在晚清以前的戏曲演出经营远远称不上是产业化的市场,更像是自给自足的手工作坊式的行业,演员经济利益也不外乎人力成本的报酬。作为一种商品,戏曲的市场属性并不充分。历朝历代出于戒备心理而设置的种种经营限制,使得它无法以充分的商品资格出现在社会流通领域。类似像禁止女伶演出、禁止女客观戏、禁止夜戏、国丧禁演等制度,都明显带有政策干预的色彩,人为造成演出市场的萎缩和停滞。
晚清政治、经济格局的重大转轨,给艺人们的争奇斗艳、崭露头角提供了必要的市场条件。明星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应提高,其必要条件就是需要一个开放而成规模的演出市场。而清末的戏曲演出市场逐步体现出这种产业化的趋势,从而带动了整个演员市场的发展。近代演出产业与市场的形成,与社会整体的巨大共振互为一体,清末社会的重大变局,使得戏曲经营领域也发生了质变的效应。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打破了封建王朝封闭的大门。新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渗入,既瓦解了原有的自然经济结构,也在政治文化、生产经营、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带来了全方位的变化。这一变化首先体现在近代城市化的进程上。晚清时期,中国沿海城市逐步开放,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西方列强先后在上海、天津、汉口、广州、厦门、九江、镇江、杭州、苏州、沙市、福州、重庆等城市建立租界。[88]从而使得传统城镇向现代城市转变。
尽管近代城市化的进程带有很浓的强制色彩“,中国近现代社会的转型,其动力主要来源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89]但它终究为城市生活结构的变迁积累起内在力量,“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90]城市化的结果是将中国社会由宗法社会向商品社会过渡,在一系列大中城市都出现了完备的工商体系,产业规模日益扩大,职业范围不断扩展,商业贸易欣欣向荣。据1909年出版的《上海指南》一书记载的商店有430余家,涉及衣料、五金、百货、文具、烟杂、食品、油漆颜料、金银首饰、古玩、钟表等行业。仅隔一年修订版的《上海指南》中,这一数字就增加到了636家。
高度发达的商业社会,使得城市娱乐业的经营方式和规模都受到了催化,这对于戏曲演出市场来说无疑是一剂兴奋剂,传统的以民间自娱为主的戏曲欣赏活动,也加入到城市文化商品的行列中,成为一种极具市场价值的消费品。“入戏园,看京戏,成为上海一种流行的娱乐时尚”“,戏园的戏曲活动超出了一般民间文艺的意义,而同整个城市的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成为市民生活的一种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91]
由于城市规模扩大而带来的人口,以及新兴行业增加而产生的职业人群,给戏曲演出市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消费大军。一位客居上海自名“香鹭生”的人为上海火爆炽烈的演出市场所震撼,在一首名为《戏馆》的曲词中描绘了当时的盛况“:锣鼓声中,鬼帜神旗气象雄,奇幻《盘丝洞》,艳冶《描金凤》。咚,异曲同工,京徽争哄。士女纷纷,错坐几无逢。君看优孟衣冠总是空。”[92]从中可见商业化城市中,由于观众结构的变化,戏园不再是仅供三教九流或者寄生阶层解闷消遣的低俗去处,而真正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社会公共领域。
市民阶层的兴起,开掘了社会娱乐消费的巨大潜力。晚清社会结构的巨变,改变了娱乐休闲的性质,形成了开放性的大众文化市场,“随着市民阶层的扩大,市民休闲文化消费逐渐地日常化、大众化”,这对于戏曲等俗文学领域来说,意味着“通俗文化市场日益扩大”的局面。[93]而娱乐业的发达,造就了大批猎奇而追逐时髦的观众,文化娱乐追求品位和档次,追逐明星的风气和时尚愈演愈烈。例如当年名武生杨月楼初临沪上献艺,立即引起沪人轰动。有竹枝词记载了这个盛况“金桂何如丹桂优,佳人个个懒勾留,一般京调非偏爱,只为贪看杨月楼”。[94]梅兰芳初出茅庐时的轰动程度也令人叹为观止“,民国二年,梅氏应聘南行”“,所到咸万人倾巷,载誉北旋”。[95]
晚清政治格局的特点,也为娱乐市场化制造了契机。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主权的瓜分,造成了中国政局的混乱,但是客观上也使得清政府不适合先进生产方式的政策受到冲击。鸦片战争以后形成的租界,被称为“不受遥制”的“国中之国”,[96]实际上成了清廷法度的“死角”。那些最早的在演艺领域打破禁区的行为,大多首先发生在租界。甚至连国丧时期必须禁演的大忌,在租界似乎也有变通的余地。“同治皇帝死后的两三年,因为清政府禁止公开演戏,众多京剧演员都搬到上海租界的十里洋场去找工作”。[97]同样的例子也发生在天津租界,光绪三十四年秋,光绪、慈禧相继亡故,清廷按例规定禁止演出,然而当时天津正是九国租界兴盛的时候“,清王朝‘断国孝’的旨令在租界内毫无作用”,著名艺人程永龙、小达子、田桂喜、周春奎、罗小宝等,还有田际云率领小玉成科班都到租界演出。[98]实际上正是租界的存在,造成的多元政治格局,让戏曲演出以及经营活动得以摆脱困境,并且能够找到适合生存的空间和机会。而且由于租界政治的宽松,市场的发达,也催生了大规模的演出市场和产业,例如上海和天津等开放城市的租界,都成了近代剧场业的汇聚点和发祥地。
晚清以后,种种条件的改变,使得戏曲经营步入市场化、商业化的阶段,新兴经营模式逐渐萌芽与成长,并且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产业化规模。在近代出现的戏曲经营方式上,体现出下列几个新特点。
第一,戏曲经营场所的专业化程度提高,环境与设施更加符合大众消费的需要。以往,戏园的主营业务界限模糊,大多混同于茶馆的功能,虽然有戏曲演出,但名义却是品茶。齐如山就曾经说过“:民国以前的戏园,可以说是没卖过票,现来收钱,但绝对没有叫戏价的,都是叫做茶钱,意思是来喝茶,带着听听戏。”[99]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演出场所都以某某茶园命名,而很少叫戏园,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种成规“,各大城市中都有茶馆,仿效这种方法”。在茶园听戏,开始的时候并不单独另收戏资,后来也逐渐收费了,但是方式却也不怎么正式,“每演完一出戏,便有茶役各饮茶客之前敛钱,每人一角两角不等,倘有人一定不给,他也无法”。[100]戏院的内部环境也是茶馆酒楼的格局,剧场正厅的结构不是连排坐椅,而是八仙桌,围着桌子,摆放长条凳,观众看戏极为不便,可见当时戏园把饮茶聊天作为主要功能。应该说,这是一种不太符合现代戏剧欣赏特点的模式。
而自从西方列强进入中国后,资本主义的商业模式逐渐渗透进中国的市场。许多领域悄悄模仿起西式的方法。在近代最具代表性的商业都会上海,戏园的变革最早出现。光绪三十四年(1908)建造的新舞台,开启了中国传统剧场现代化的先河。新舞台,由京剧演员潘月樵、夏月珊兄弟倡导,由绅商沈缦云、姚伯欣共同出资,在南市十六铺外滩购地创设,完全采用西洋剧院的风格。新舞台一开幕,就呈现出焕然一新的景象,迥异于传统茶馆式戏园的杂乱、落伍和土气。海上漱石生在《上海戏园变迁志》中对新舞台的景观做了详细的介绍,“戏台前半作半月式,并无台柱以免障碍视线;至正厅不设小方桌尽排客椅,楼上不设包厢,层叠皆为剧座;楼上下之观剧座,地势作扁圆形,且座位愈后愈高,尽改从前旧式戏园稍后者不能遥视之患”。对于剧场进入现代化尤其重要的是,新舞台首开了售票制,“售座甚严,不准随意加添椅凳”,使得演出经营的独立性更加突出。[101]
新舞台一开幕就轰动了上海滩,“卖座既满,生涯日盛”。[102]戏园经营者纷纷效仿,先后又建造了大舞台、新剧场、丹桂舞台等一批新式剧场,而且在全国开了先河,其他城市也先后建造了新式剧场,如北京的第一舞台、新明大戏院、开明戏园;天津的大舞台、中国大戏院;武汉的和记大舞台、新市场大舞台、共舞台;广州的广舞台、太平戏园等等。这种新颖、时髦的剧场,显然更容易为逐渐接受西方风气的市民阶层所欢迎,从而吸收了更广阔阶层的观众群体。
第二,演出市场出现资本化的趋势。自清末以来,由于社会商业化程度的提高,演出产业也迅速增长,在各地陆续出现了较为密集的戏曲演出市场。比照北京由于历史的积淀,而天然形成的前门外、大栅栏一带的戏园聚集区,一些开放程度高的城市,其演出市场的特性,更体现出比较典型的资本经营色彩。其特点就是商业资本介入剧场的经营,使得演出市场规模化,资本充足,有实力进行商业化的运作。而不是传统戏园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小本经营。
许多新开办的剧场大多都有新兴商业资本的参与痕迹,例如创办丹桂茶园的刘维忠,本身就是倒卖军火的投机商人,为了谋取高额利润而开办戏园,在开办过程中向兆丰银行借贷巨额资金,仅归还利息就多达三千多两银子。[103]另外,诸如兆丰洋行买办吴蟾青开办大观园,兆丰洋行买办陈方水开办留春戏园等等。[104]及至后来现代剧场的建造,更有大公司介入其中,例如建造天蟾舞台的英商祥茂洋行、建造新新舞台的协盛公司等等。
商业资本的介入,使得戏园有雄厚的资金和实力,进行商业化运作,从而提升戏曲演出市场的档次和规格,使之形成较高消费水准的市场。例如在丹桂茶园之前,戏资仅为“楼上每客日售钱二百文,夜二百八十文”,[105]而丹桂茶园则已是“正厅包厢每位售七八角,廉者四五角”了,而这种戏价攀升也是各地的普遍现象。例如北京,“光绪年间,最便宜的茶钱,每人不过大个钱600文,约合现大洋6分,最贵者,1吊200文,合现大洋1角”。[106]从中可见经营的规格和经济含量大幅增加。戏曲消费档次的提高,一方面显示了戏曲消费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戏曲市场的社会影响力,加大了戏曲演出的产业化程度。
近代以来社会的大规模转轨,使得市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这也对戏曲演出领域造成了很大影响。演出的市场化和商业化程度大幅提高,演出经营的盈利欲望迅速扩张,作为演出效果重要保证的优秀演员,成为演出市场竞相争夺的资源,从而提升了演员的经济价值和声望价值。而由于社会结构的转变,市民社会和文化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都市里形成了巩固而具有规模的演出消费群体。新兴市民阶层追逐时尚、热衷新潮的心态,以及膨胀的消费欲望,使得演出消费需求大幅增长,也从一个侧面催化了名角制文化的产生。商业化和市场化使得名角的市场作用空前的上升,这也就促使戏曲业内部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
【注释】
[1]马明捷:《谈谈旧戏班那一套》,《戏曲研究》第30辑,第54页。
[2]解玉峰:《论角儿制》,《戏剧》2060年第1期,第36页。
[3]北京市艺术研究所,上海市艺术研究所组织编著,《中国京剧史》(上卷),第151页。
[4]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第43页。
[5]余秋雨:《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40页。
[6]张发颖:《中国戏班史》,学苑出版社2003年,第204页。
[7]金登才:《花部戏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第1页。
[8]谭帆:《优伶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48页。
[9]孙民纪:《优伶考述》,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第153页。
[10]余秋雨:《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40页。
[11]孙民纪:《优伶考述》,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第154—155页。
[12]顾起元:《客座赘语》,中华书局1987年,第36页。
[13]楮人获:《坚瓠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8页。
[14]张岱:《陶庵梦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第105页。
[15]孙民纪:《优伶考述》,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第152页。
[16]余秋雨:《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40页。
[17]焦循:《花部农谭》,转引自《中国戏剧学史稿》叶长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442页。
[18]《梦中缘传奇》,转引自《中国戏曲精华史》金登才,四川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190页。
[19]林兰痴:《邗江三百吟》,转引自《中国戏曲精华史》金登才,四川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187页。
[20]于质彬:《南北皮黄史述》,黄山书社1994年,第64页。
[21]叶长海:《中国戏剧学史稿》,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441页。
[22]R.德·科尔多:《论明星》,《世界电影》1995年第5期,第86页。
[23]杨静亭:《都门纪略·词场·序》,见《都门纪略之戏曲史料》,光明印刷局民国二十一年,第92页。
[24]于质彬:《南北皮黄戏史略》,黄山书社1994年,第64页。
[25]么书仪:《晚清戏曲的变革》,人民文学出版社2060年,第329页。
[26]潘光旦:《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第15页。
[27]罗瘿公:《菊部丛谈》,第71页,见《清代燕都梨园史料》张次溪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
[28]么书仪:《晚清戏曲的变革》,人民文学出版社2060年,第305页。
[29]金登才:《清代花部戏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第81页。
[30]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第4卷,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09页。
[31]杨静亭:《都门纪略·词场序》,见《都门纪略之戏曲史料》,光明印刷局民国二十一年,第56页。
[32]于质彬:《南北皮黄戏史略》,黄山书社1994年,第78页。
[33]孙崇涛、徐宏图:《戏曲优伶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第289页。
[34]王芷章:《中国京剧编年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第900页。
[35]波多野乾一:《京剧二百年之历史》,东泰书局民国二十五年,第18—19页。
[36]张发颖:《中国戏班史》,学苑出版社2003年,第178页。
[37]谭帆:《优伶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141页。
[38][英]尼尔·格兰特:《演艺的历史》,希望出版社2005年,第62页。
[39]张发颖:《中国戏班史》,学苑出版社2003年,第1页。
[40]孙民纪:《优伶考述》,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第43页。
[41]张发颖:《中国戏班史》,学苑出版社2003年,第1页。
[42]谭帆:《优伶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141页。
[43]张金标:《金台残泪记》(卷二),见《清代燕都梨园史料》,张次溪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第238页。
[44]张发颖:《中国戏班史》,学苑出版社2003年,第15页。
[45]张发颖:《中国戏班史》,学苑出版社2003年,第15页。(www.zuozong.com)
[46]张发颖:《中国戏班史》,学苑出版社2003年,第19页。
[47]注:“官身”,是指官府传艺人献艺,必须随叫随到的制度。
[48][清]素尔讷:《学政全书》,卷四十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65页。
[49][明]黄佐:《泰泉乡礼》,卷三《乡仪》,转引自孙民纪《优伶考述》,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第77页。
[50]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71页。
[51][美]博克:《多元化与社会进步》,转引自《优伶考述》孙民纪,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第65页。
[52]廖申白:《交往生活的公共性转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2页。
[53]齐如山:《国剧艺术汇考》,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478页。
[54]方平:《晚清上海的公共领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68、269页。
[55]张发颖:《中国戏班史》,学苑出版社2003年,第129页。
[56]张发颖:《中国戏班史》,学苑出版社2003年,第129页。
[57]齐如山:《国剧艺术汇考》(二),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477页。
[58]张发颖:《中国戏班史》,学苑出版社2003年,第95页。
[59][清]沈德潜:《长洲县志》卷十一,《风俗》,广陵书社2060年,第67页。
[60]李治亭:《清康乾盛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479页。
[61]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
[62]李治亭:《清康乾盛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479页。
[63]《清世宗实录》,卷五十六,台湾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70年,第27页。
[64]李治亭:《清康乾盛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69页。
[65]么书仪:《晚清戏曲的变革》,人民文学出版社2060年,第310页。
[66]么书仪:《晚清戏曲的变革》,人民文学出版社2060年,第289页。
[67]罗瘿公:《鞠部丛刊》,《清代燕都梨园史料》,第1459页。
[68]么书仪:《晚清戏曲的变革》,人民文学出版社2060年,第289页。
[69]王学泰:《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同心出版社2007年,第429页。
[70]钱泳:《履园丛话》,中华书局1979年,第26页。
[71]王学泰:《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同心出版社2007年,第429页。
[72]么书仪:《晚清戏曲的变革》,人民文学出版社2060年,第305页。
[73]王利器辑录:《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6、17页。
[74]么书仪:《晚清戏曲的变革》,人民文学出版社2060年,第42页。
[75]么书仪:《晚清戏曲的变革》,人民文学出版社2060年,第293页。
[76]朱家溍、丁汝芹:《清代内廷演剧始末考》,中国书店2007年,第453—456页。
[77]么书仪:《晚清戏曲的变革》,人民文学出版社2060年,第293页。
[78]沈太侔:《宣南零梦录》,《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下),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第804页。
[79]鹤汀:《论谭叫天》《,申报》1916年4月11日。
[80][日]波多野乾一:《京剧二百年之历史》,东泰书局民国十五年,第44页。
[81]么书仪:《晚清戏曲的变革》,人民文学出版社2060年,第305页。
[82]么书仪:《晚清戏曲的变革》,人民文学出版社2060年,第54页。
[83]王芷章:《清升平署志略》下册,商务印书馆2060年,第542页。
[84]丁汝芹:《清代内廷演戏史话》,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第226页。
[85]楚生:《今昔包银调门之消长》,《戏剧月刊》,《俗文学丛刊》第5期,第263页。
[86]刘守鹤:《谭鑫培专记》,第7页,《剧学月刊》第1卷第11期。
[87]么书仪:《晚清戏曲的变革》,人民文学出版社2060年,第310页。
[88]李明伟:《清末民初中国城市社会阶层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3页。
[89]张仲礼:《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088页。
[90]李明伟:《清末民初中国城市社会阶层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34页。
[91]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088页。
[92]王韬:《瀛壖杂志》,岳麓书社1988年,第114页。
[93]洪煜:《近代上海小报与市民文化研究(1897—1937)》,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第89页。
[94]顾炳权编:《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第12页。
[95]一得轩主:《梅兰芳》,《立言画刊京剧资料选编》,第125页。
[96]徐甡民:《上海市民社会史论》,文汇出版社2007年,第6页。
[97]戴沙迪:《北京是上海的产品吗?》《,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陈平原、王德威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34页。
[98]天津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京剧艺术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1页。
[99]齐如山:《戏界小掌故》《,京剧谈往录》三编,北京出版社1990年,第185页。
[100]齐如山:《国剧艺术汇考》,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478页。
[101]海上漱石生:《上海戏园变迁志》《,戏剧月刊》(1928年创刊)第3期,第2页。
[102]陈伯熙编著:《上海轶事大观》,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457页。
[103]姚志龙:《上海茶园的变迁》,中国剧场史论(下卷),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583页。
[104]陈伯熙编著:《上海轶事大关》,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461页。
[105]海上漱石生:《上海戏园变迁志》,《戏剧月刊》(1928年创刊)第1期。
[106]齐如山:《戏界小掌故》《,京剧谈往录》三编,北京出版社1990年,第18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