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作家作品:老舍和他的剧作

作家作品:老舍和他的剧作

时间:2023-04-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八节作家作品一、老舍和他的剧作(一)创作生平老舍,剧作家,小说家。其中《茶馆》堪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优秀的剧作之一,它作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保留节目,使中国话剧第一次走出国门,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特授予老舍先生以人民艺术家的荣誉奖状。

作家作品:老舍和他的剧作

第八节 作家作品

一、老舍和他的剧作

(一)创作生平

老舍(1899~1966年),剧作家,小说家。原名舒庆春,又名舒舍予,笔名老舍。出生于贫穷的满族家庭,父亲死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炮火中。贫寒的家境培养了老舍自尊自强、勤奋好学的品格,他从师范学校毕业以后,开始了在小学、中学的教书生涯。1924年至1929年,他应邀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汉语,同时开始了小说创作。抗战时期,老舍开始编剧创作,一生共创作了38个剧本,其中抗战时期的主要作品有4幕剧《残雾》(1939年,由怒潮剧社首演于重庆国泰大戏院,导演马彦祥),4幕剧《国家至上》(与宋之的合作,由中万剧团在重庆首演,导演马彦祥)(1940年),4幕剧《张自忠》、3幕喜剧《面子问题》(1941年),3幕剧《大地龙蛇》(1942年),4幕剧《谁先到了重庆》(1942年),5幕剧《归去来兮》、4幕剧《王老五》(又名《虎哨》)(1943年)等。1946年,老舍和曹禺应邀到美国讲学。1949年后,他先后创作了5幕剧《方珍珠》(1950年),3幕剧《龙须沟》、2幕剧《一家代表》(1951年),独幕剧《生日》(1952年),3幕剧《春华秋实》(1953年4月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4幕剧《青年突击队》(1955年),5幕剧《西望长安》(1956年,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首演),3幕剧《茶馆》(1958年),3幕剧《红大院》、《女店员》、《全家福》(1959年),独幕剧《赌》(1960年)和4幕剧《神拳》(1962年,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首演)等,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其中《茶馆》堪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优秀的剧作之一,它作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保留节目,使中国话剧第一次走出国门,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1966年8月24日,在“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的时候,老舍不堪凌辱,在北京太平湖投水自尽。

(二)《龙须沟》

1.演出

1951年2月1日,《龙须沟》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北京剧场(现在的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剧场)首演,它的成功演出,奠定了剧院在导、表演艺术上的现实主义基础。导演焦菊隐,于是之扮演程疯子,韩冰扮演程娘子,叶子扮演丁四嫂,杨宝宗扮演丁四,黎频扮演王大娘,郑榕扮演赵老头,李大千扮演刘巡长。演员各具特点,演出效果很好,剧组曾专门到中南海怀仁堂为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演出。

1951年12月21日,北京市政府授予老舍以“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奖状原文是:

老舍先生的名著《龙须沟》生动地表现了市政建设为全体人民,特别是为劳动人民服务的方针和对劳动人民实际生活的深刻关系;对教育广大人民和政府干部,有光辉的贡献。特授予老舍先生以人民艺术家的荣誉奖状。

1953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话剧团与中央戏剧学院话剧团合并,成立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之后,焦菊隐重新排演了《龙须沟》。

2.剧情大意

1948年一个初夏的上午,北京天桥东边最有名的臭沟龙须沟旁的一个小杂院里。四嫂一边掏着连夜所积的雨水,一边嚷着让只有9岁的二妞去倒水,一边骂着自己一夜未归的丈夫丁四。同院的程娘子一手忙着查看要出去摆摊的烟和茶叶是否淋湿,一手把给丈夫——外号程疯子的早饭摆好。程娘子看见二妞去倒水,忙提醒她地下滑,当心别滑到沟里,沟里曾淹死过孩子,而四嫂却不以为然。果然,二妞在门外摔了跤,二春把她领了进来。二妞哭着,四嫂不停地骂着,程娘子赶紧拿糖块哄她,程疯子赶紧说要给她唱数来宝,二妞高兴了,却勾起了程娘子的伤心事。丈夫程疯子以前曾是个戏子,可年头不好,现在成了一个什么手艺不会、什么力气没有的疯癫。赵大爷这几天得了疟疾,想喝口开水都没有。大妈让二春去挑点水,可二春正在赶盘花的活计,四嫂不让,她让二妞陪程疯子去。二春感慨活在龙须沟,挣命一辈子也不过是饿死穷死。赵大爷感慨说这都是官坏的原因,巴望八路早点进关。正说着,刘巡长来收给分局长三姨太生孩子贺喜的份子钱,杂院里的人连肚子都糊不饱,哪有钱上份子,赵大爷气愤地回敬着。丁四终于回来了,四嫂问他要钱,他说自己一天挣的交完车份,就剩购买一张大饼的钱了,晚上拉了个当兵的,钱没给,还白挨了打。刘巡长又回来了,这回是来要卫生捐的,杂院里的人一起抗议着,这么不卫生的龙须沟,几次征收修沟的钱,到了也没修成沟,刘巡长只好溜走了。二妞的哥哥二嘎子带回来一个装有两条金鱼的小玻璃缸,四嫂知道二嘎子准是顺来的,二春拿出钱让二嘎子去还给卖鱼人徐六,二妞溜出去弄鱼草,四嫂想喊住她可已经晚了。狗子闯进杂院来打程疯子,说是要教训程娘子,不许告诉巡警。赵大爷抄起菜刀帮忙,把狗子赶走了。程疯子咽不下这口气,要出走,全院的人好不容易劝住了他。雨又开始掉点儿了,徐六跑来告诉大家二妞滑进沟里淹死了。二妞死了一年后的一天,赵大爷当了治保主任,狗子来找他,威胁说让他手下留情,赵大爷理直气壮地回绝,并教育他改邪归正。狗子终于低了头,向程疯子道了歉。二春当了卫生组组长,帮助政府派来的人测量龙须沟,准备修沟。程疯子跟赵大爷合计,说要和别人一样也找个活干,四嫂也过来让赵大爷劝劝丁四找了正经活儿干。只有大妈噘起了嘴,嫌二春没个姑娘样,整天疯在外头,媒人来说媒,她就催二春嫁人。二春则报了学习班,准备进厂当工人。政府真的开始修沟了,全院人高兴地涌了出去。事隔几个月后的一个雨天,因新挖的暗沟的管子还没来得及接上,旧沟又因冬天人们堆的煤渣太高了,一下雨,水排不出去。为防止年久的房屋倒塌,民警忙着安排修沟回家休息的人到茶馆等地方休息,赵大爷嘱咐烧开水给孩子们和干活的人烫脚。程疯子忙前忙后招呼人群。丁四干了一整天来到茶馆准备休息时,四嫂告诉他二嘎子找不到了,他急了,怨天怨地,正说着,民警把熟睡的二嘎子抱了进来。丁四受到感动,决定不休息了,接着去挖沟。沟终于挖通了,人们坐在茶馆里感谢着政府。1950年夏,龙须沟终于旧貌变新颜了,杂院里的人都在准备为去开新沟落成典礼而忙碌着、说笑着。赵大爷总结道:这叫五福临门。门前修了暗沟,院后平了明沟,一福;前前后后修了大马路,二福;有了自来水,三福;将来这里成了手工业区,大家都有活儿干,有饭吃,四福;以后金鱼池改为公园,做完了活儿有散步的地方,五福。在程疯子的“国泰平安享太平”的口号中,杂院的人们奔向会场。

(三)《茶馆》

1.创作演出

1956年短时间的文学艺术领域的宽松范围,使老舍开始构思后来的《茶馆》,当时这部剧作的面貌和现在的《茶馆》还有很大的区别。老舍的本意是想创作一部反映我国民族资本家命运沉浮的剧本,但在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焦菊隐等谈构思的时候,其中关于大茶馆的一场戏引起了大家的兴趣。最后,老舍舍弃了原来的构思,而将其中的茶馆一场戏扩展成了现在的《茶馆》。

《茶馆》最初刊登在1957年《收获》杂志创刊号。1958年3月29日,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焦菊隐和夏淳联合导演,于是之饰王利发,郑榕饰常四爷,蓝天野饰秦仲义,黄宗洛饰松二爷,童超饰庞太监,梁菁饰康顺子,李翔饰李三,童弟饰大傻杨,马群饰二德子,英若诚饰刘麻子,牛星丽饰康云,胡宗温饰小丁宝,林连昆饰吴祥子,张瞳饰唐铁嘴。

《茶馆》的编、导、演密切配合,对话剧这种舶来品进行了有益的民族化探索,真正地展示了话剧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真实地再现了作者“葬送三个时代”的立意。但由于当时的政治形势,《茶馆》的这些尝试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有人指责它宣扬了“一代不如一代”、“今不如昔”,攻击作者有怀旧思想;有人认为《茶馆》“没有揭示出惊天动地的时代巨浪”和“人民革命斗争的全貌”“没有明确指出人民的必然胜利与远大理想”,在演到第49场时,被“棒杀”。

老舍对《茶馆》的立意有自己的想法:“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年来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13]

《茶馆》的艺术价值终于得到承认是1979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以原班人马再次上演以后。它被定位为“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话剧舞台出现的第一流作品中最前列的几个之一”,“演出和剧本融合成整体,达到了艺术完整性的高峰”[14]

1980年9月至11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茶馆》被邀请出访了法国、瑞士等13个国家,被称为是“东方舞台上的奇迹”,把它与布莱希特的《大胆妈妈》并举为“来自中国的《大胆爸爸》”。它是中国话剧第一次出国演出,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2.剧情大意

1898年初秋的一天上午,北京裕泰大茶馆内,喝茶的喝茶,歇腿的歇腿,聊天的聊天,办事儿的办事儿,还有专门搞侦缉的打探。茶馆掌柜王利发,别看只有20多岁,但因常年耳濡目染父亲的经营之道,凡事按照“多说好话,多请安”的方法,周旋在客人中间,倒也游刃有余。八旗子弟松二爷和常四爷跟二德子就吃里扒外、不和洋人干的话题差点打起来,他从中和稀泥。他的房东秦仲义来看看他的生意,他马上就猜出房租要涨了,忙表示一定照办,恳求秦仲义不要收回房子。常四爷可怜饿昏的逃难妇女,给碗烂肉面吃,王利发告诫他:这路事儿太多了,管不完。当茶客谈论谭嗣同被问斩的事情,他忙警告他们莫谈国事。他的茶馆恭候着庞太监,发了财想娶老婆;伺候着流氓头子黄胖子来解决官厅解决不了的打群架的事情;小心候着特务宋恩子和吴祥子在茶馆里的举动。结果,刘麻子十两银子买来的农村少女,两百两银子卖给了庞太监做“老婆”;常四爷的一句“大清国要完”,被宋、吴二人抓进了局子。他就是这样维持着自己的生意。

10余年后初夏的一天上午,北京裕泰大茶馆内,新改建的茶座及后院公寓刚刚完工,正准备重新开张。王利发的老婆王淑芬正在跟跑堂的李三为劳动时间长、工钱少,茶馆改良,可工钱没改良而争论着。常四爷拎着点咸菜和两只鸡来给王利发茶馆开张道喜,松二爷也因道喜进来,两人说起旗人的惨状。原来常四爷被关了一年多,出来后靠卖菜为生,松二爷已濒临有上顿没下顿的境地。正说着,宋恩子和吴祥子走了进来,他们是来抓人的,“拿住人就有津贴”,以此勒索王利发的包月钱。被刘麻子在茶馆里卖给庞太监的康顺子带着干儿子来找王利发讨口饭吃,王妻正想添加帮手收留了她俩,王利发老大不高兴:好家伙,一添就是两张嘴!太监取消了,可把太监的家眷交到这里来了!刘麻子还在买卖人口,他又来到茶馆替两个逃兵买一个老婆,却没有想到,宋恩子和吴祥子不仅敲诈了两个逃兵现大洋,还把刘麻子以逃兵名义交给了治安军官砍了头。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某个秋天清晨。革命者康大力趁夜深人静回到茶馆,劝说母亲康顺子赶紧离开;街市上到处在抓人,宋恩子和吴祥子跑进茶馆来抓“暴动”的老师;小唐铁嘴依靠“三皇道”的势力,屈膝卖国,并和小刘麻子串通一气,组织包办舞女、明娼、暗娼等的“托拉斯”,买卖妇女;一辈子不断改良的王利发在小刘麻子诱惑下,“请”来了丁宝当女招待,没曾想却被小刘麻子所骗。仰仗着宪兵司令部的沈处长先是霸占了茶馆后面由公寓改成的仓库,进而霸占了整个茶馆。王利发的儿子王大栓一家跟着康顺子逃走了;常四爷、秦仲义带着各自的心痛与王利发聚在一起,他们用捡来的纸钱为自己举行了送葬仪式。当小刘麻子带着沈处长视察茶馆时,王利发在后院上吊自杀了。

3.剧作特点

人物众多是《茶馆》的一个明显特点。

《茶馆》先后上场人物多达70多位;采取人物展览式的布局方法,截取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横断面展示各个人物,不同人物和事件的安排张弛有致,出场人物生活气息浓厚,作者将深邃的思想寓意糅合在了生活化的场景中,于看似不经意的人物上下场之间,完成了剧情的起承转合。

“话到人到”,“开口就响”的北京话是《茶馆》的又一特点。

《茶馆》剧照

剧中的台词全是精美、地道、经过千锤百炼的北京话。每个人物又以不同的特点赋予有特色的语调和词汇。众多演员,无论出场次数多寡、台词多少,都能“话到人到”,“开口就响”,使全剧处处吐露着浓郁的地方特色。

4.人物分析

剧中着墨最多的是王利发、常四爷、松二爷和秦仲义。

(1)贯穿人物王利发

王利发在第1幕出现时,才20多岁,剧作者说他“因父亲早死,他很年轻就作了裕泰茶馆的掌柜。精明、有些自私,而心眼不坏”。他是一个普通的生意人,身上有生意人的狡诈和见机行事的能力,可谓世事洞明。

在第1幕中,当秦仲义提出要增加房租的时候,他明明心里是不乐意的,嘴上却说:“二爷,您说得太对了!可是,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躺,我跟他商量,该长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所以秦仲义说他比他爸爸还滑。当常四爷和秦二爷为给要饭的烂肉面闹起了别扭的时候,他聪明地把两边抹平了,说话滴水不漏,谁都不得罪。在第2幕中,他已人到中年,见惯了太多社会上的不平事。当康顺子逃出庞家投奔茶馆,热切希望他帮助的时候,他并不是古道热肠地去帮她,只是敷衍地说“我慢慢给你打听着”。妻子收留了康顺子母子,他不高兴:“好家伙,一添就是两张嘴,太监取消了,可把太监的家眷交到这里来了。”他对农村的状态是不甚关心的,他心里认定那些活不下去的人多少都有点笨,所以不怎么同情他们,而坚信自己这一辈子会比父亲更有出息。在第2幕中,他开始开公寓,专门把房子租给大学生住,他的算盘打得很精:“这年月,做官的今天上任,明天撤职,做买卖的今天开市,明天关门,都不可靠!只有学生有钱,能够按月交房租,没钱的,就上不了大学啊!”可是,他的精明在那时的社会是没有用的,正如他在第3幕中所说:“改良,我老没忘了改良……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了活下去,是呀,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我可没做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

王利发这么一个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生意人,在正常社会里他的生意肯定会蒸蒸日上的,然而他生活的三个时代都是坏人活得好、正常人无法生存的社会,所以他最后也终于被黑暗势力吞噬了。一个聪明世故的人尚且活不下去的社会,显然是不合理的社会,老舍在这个人物身上展现了对当时社会的强烈批判意识。

(2)同属八旗子弟的常四爷和松二爷

他俩都有世袭的固定收入,虽然不富裕,但用不着为生计奔波,所以在第1幕中他们也是有闲阶层,虽略显拮据,但八旗子弟该有该会的他们都没有落下。

常四爷正直而豪爽,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见了要饭的母女俩,就自己付钱给她们买烂肉面;看见打手二德子,别人都噤若寒蝉,他却敢和其一争高下:“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你去冲锋打仗。”听说马五爷是信洋教的,官面上都不敢惹他,常四爷却说:“哼,我就不佩服吃洋饭的”,还公然说“大清国要完”。他为他的正直和豪爽付出了代价,被官府抓进了大牢,出来后他仍不改其本色,参加过义和团,和洋人打过仗。清朝灭亡以后,他仗着自己的好身板过起了自食其力的生活,宣称“什么时候洋人敢动兵,我姓常的还准备跟他们打仗呢”。他爱国正直,希望中国能变好,可最后的结局是70多岁了,只落得卖花生米,自己给自己预备下了送葬的纸钱。

松二爷胆小而爱说话,他是典型的八旗子弟,从小游手好闲,仗着祖宗留下的俸禄过着闲散的生活。他心眼不坏,喜欢享受,但没有任何谋生本领。当社会发生变迁的时候,他既没有体力又放不下自尊心去干力气活,终于被社会淘汰,活活饿死了。老舍先生是满族人,他对八旗子弟当时的处境和后来的结局是有清醒认识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松二爷走的是和常四爷不同的生活道路,但他们最后的结局都很凄凉,作者向我们表明,在社会不合理的大背景下,不论你是反抗还是顺从,最后好人都是没有出路的。(www.zuozong.com)

(3)志存高远的秦仲义

剧中,他的经济实力和规划预见能力是诸多人物中最强的,他是中国最早的那批希望“实业救国”的先驱,他不是想解救一两个要饭的穷人,他的理想是要开“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能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第1幕的时候,他春风得意、雄心勃勃,梦想着通过办大工厂搞民族工业来救国,几乎看不起茶馆里的每一个人。他有他自己的理想,要做就要做大事,以善小而不为,见了可怜的母女俩,先是抱以同情,继而让王利发将她们“轰出去”。在第2幕中,他几乎要成功了,又办工厂,又开银号,可最后却遭到惨重失败,失败的原因是由于政府的腐败和黑暗。他在第3幕中发出了对政府的愤怒质问:“抢去我的工厂,好,我势力小,干不过他们!可倒好好办哪,那是富国裕民的事业呀!结果,拆了,机器都当碎铜烂铁卖了!全世界,全世界,全世界找得着这样的政府找不到?我问你!”这个形象表明作者认定实业也是救不了中国的,秦仲义到最后连他自己也没能救了。

二、田汉的《关汉卿》

(一)时代对《关汉卿》的肯定

一种说法说:田汉的作品“优秀者不少,平平者亦不少,抹去任何一种都无碍田汉的总价值,但唯独不能抹去《关汉卿》——一个真正大写的田汉写照。缺了《关汉卿》,田汉就成了一块无光之玉、一条无睛之龙。换一种说法,其他作品是不可少的绿叶,《关汉卿》则是绿叶扶持的一朵鲜艳的红花”。[15]

理由可以归纳为:

1.《关汉卿》是真正大写的田汉自画像,这已然成为定论

1958年的世界和平大会给了田汉一个极佳的机会,因为他必须写文章纪念关汉卿,于是他的眼前一亮,关汉卿这个元代杂剧作家的经历不正是一出历史剧的绝好题材吗?不屈不挠、爱憎分明、感情热烈而愤怒的关汉卿正是当时的环境所要歌颂的,歌颂他的民族气节,歌颂他敢于抗击强权统治,替劳苦大众说话,写出一出出脍炙人口的杂剧。歌颂他也同时是在表白自己:愿为革命戏剧奋斗一生;肯定自己:终生将跟随党,和人民在一起。夏衍先生的话就是一个明证:“田汉是现代的关汉卿,我私下把他叫做中国的戏剧魂。”[16]

2.《关汉卿》作品是田汉本人一生戏剧追求的理想境界的顶尖之作

相反的另一种说法是:田汉的哪部剧作都可以看看,唯独不能看的是《关汉卿》。我院作为教材刊印的《关汉卿》,前言也有:“作品在当时受到了广泛赞誉,现在看来,有揄扬过甚之处。”

如果从纯艺术的角度去解构,《关汉卿》的确有它的缺陷,因为艺术规律要求艺术作品要在形式、结构、表现技巧上达到完美的程度。但是,也不能忽视另外一点,即艺术是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在中国当时特定的环境下,在中国当时特有的思维模式下,田汉正是创造了中国的“革命话剧”的样板,它既是革命的,又有艺术的创造性。此后文革中“革命样板戏”的塑造就到处都有《关汉卿》的影子。

还有一种更冲动的说法:艺术上的缺陷,在很多革命剧里都存在,而在《关汉卿》中,却暴露得更加明显。如果放弃演剧艺术只谈政治的话,那就应该选择别的样式,而不是话剧。这种“贬”的态度并非是明智之举。再有一个硬道理则是:我们责难一个人,因为我们不能或者不肯了解他的苦衷,或者了解而不原谅。欧阳予倩先生说的很有艺术的客观性:“有些人一听说艺术要服从政治就皱起眉头,以为这样就会使作品干得像块木头。我们说,艺术如果不服从政治,艺术就会没有灵魂。但是,如果对政治的理解只止于背诵教条和搬用标语口号,那也就谈不上艺术……艺术性越强政治性也越强。《关汉卿》就是一例。”[17]当年欧阳予倩先生看完《关汉卿》之后说过:这是“到现在为止,田汉同志剧作最好的一个……”。曹禺先生同样说过:“……《关汉卿》是他众多好剧本中的瑰宝。”两位话剧老前辈是饱含着对他作品的透彻理解而感发的;这是基于在中国的环境下定义的。同样,正经历着“文革”的人们,也决不会想到今天的人们是怎样觉得“样板戏”的好笑。于是出现一个悖逆:艺术不是常青的吗?事实是,中国有一些艺术作品它在被永久记载的意义上说是常青的。

《关汉卿》的过失是因为它贴着时代太近,而那个时代又是绝无仅有的,那是“狂飙怒涛似的时代,翻天覆地的伟大变革”——人人“把红旗插到思想深处”、“灵魂深处闹革命”、“脱胎换骨”的时代。

《关汉卿》初版稿的创作只用了24天,欧阳予倩戏称:“他也是把灯光当太阳在跃进。”[18]

(二)恰当的切入点

构置历史剧的难点之一是切入点的选择。

田汉在这一点上把握得相当准确和有序。关汉卿是元代大戏剧家,写他用他的戏是毫无疑问的,关键是用哪出戏,哪出戏最能够代表关汉卿,最能体现田汉的创作动机?田汉似乎在这点上并没有花多大的力气便切中了关键点,这便是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以这个点来铺设场面,架构氛围,渲染情节;自始至终,上演的都是“戏中戏”,贯串的都是“戏中人物”与戏中人物。用《窦娥冤》的场面开场:两匹真的枣红马横冲过舞台,马蹄踏过的尘土中,高插边翎拿着法刀的刽子手压着骡车上垂头披发背插斩标的女犯走上台。骡车吱吱呀呀的铜锈声和着后面跟着的老妇人的哀叫:“孩子,孩子!天哪,救救我的孩子!”以及差役们的喝骂声:“老太婆滚开!”一曲《窦娥冤》,让观众联想到将要展现的剧中人物命运可能的冤。接下来,以写《窦娥冤》剧本为贯串行动、演《窦娥冤》来展开《关汉卿》剧本的动作,连贯地把剧作家的生活遭遇明着暗着地表现了出来。其中用窦娥的性格反衬朱帘秀等女性的性格,并把中国有着优良传统的女性文化展示给世人:《窦娥冤》中的典故,如“边廷上哭倒长城”(《雕玉集》所引《同贤记》的记载:燕人杞梁因避秦始皇筑城苦役,逃匿于孟超家后园树上,见孟女仲姿在池中洗澡。孟女因身体为杞梁所见,便以身相许。婚后,杞梁又返回筑城役地,主典怒其逃走,将他打杀,筑尸于城墙内。仲姿寻夫,至城下痛哭,城墙崩倒,露出尸骨,不能辨认。仲姿刺指血滴骨,至杞梁处,血径流入,于是收了尸骨,回去安葬)、“浣沙处甘投大水”(春秋时,伍子胥从楚国逃难到吴国去,走到江边,一个浣沙女子见她是逃难的人,就给他饭吃。伍子胥临走,嘱咐她不要告诉后面追兵。她说:我是处女,本不该和陌生男子说话,因为可怜你而供你一饭,想不到你竟会怀疑我。说完这话,就投江而死,表示自己的忠诚和贞操)、“上青山便化顽石”(古代神话:有一个人,出外未归,他的妻子天天登山远望,盼他回来,日子久了,就变成了山上的一块石头,后来人们就把这块石头叫“望夫石”)。为铺垫关汉卿一案的转机,田汉巧妙地借用《窦娥冤》中窦天章审看窦娥冤案的情节来穿插:我走的时候清清楚楚把万名禀搁在这儿的。(翻阅)咦,没有!(急找案上公文,大惊)天哪!又在这儿!最后临分手时也没忘了让朋友们嘱咐关汉卿多写像《窦娥冤》这样的剧本。它始终以《窦娥冤》为链条,《关汉卿》里处处是《窦娥冤》。

(三)组织剧本结构

请看田汉本人的解说:“……二妞的事毕竟是一种陪衬,而不像某同志分析的那样是两条主线之一。这戏基本上只有一根主线。”[19]

1.主线

关汉卿获悉朱小兰被屈打成招,继而被斩首的冤情后,萌生出以笔为枪、点击阿合马等人的丑恶嘴脸、让真相大白于世的念头。女艺人朱帘秀适时的“目送”:你只要敢写,我就敢演,使关汉卿完成了“手挥”:你敢演,我就敢写,而且一定很快地把它写成。《窦娥冤》如愿上演。阿合马等人果真“对号入座”,但因“脸皮太厚,一枪打不透”,于是拉下脸来,强令关汉卿“修改”:不改好,不许演!关汉卿针锋相对:宁可不演。阿合马变本加厉:不改不演,要你们的脑袋。《窦娥冤》抗命不改……原封不动地演出,“捅着了”阿合马等人的“心窝”,盛怒之下,关汉卿和朱帘秀身陷囹圄。他俩在狱中义无反顾、心心相印,以一曲《蝶双飞》表达了生不同床死同穴……相永好,不言别的“誓言”。就在关汉卿临刑之前,阿合马被为万民除害的王著等人刺杀,阿合马的罪状大白天下。关汉卿和朱帘秀逃脱虎口。在关汉卿被迫要出都南行时,朱帘秀以猛然向卢沟桥下跳去的方式,表示跟定了关汉卿,终于被获准随关汉卿出境南下。

帮助这根主线阐释的实际上还有两根副线缠绕其间,就像蔓缠藤。尽管田汉本人只说到了二妞的事是一种陪衬,但确实还有另外一种陪衬。

2.副线

(1)二妞与周福祥

已经有了人家的二妞被阿合马的第25个儿子抢去要纳成妾,幸而他少奶奶知道了,把她送到西山来伺候阿合马的母亲,关汉卿作为御医在为阿合马的母亲看病之时,无意撞见了二妞,于是趁阿合马的母亲要重谢他之机,“要走”二妞,使二妞得以和周福祥缔结了姻缘。在关汉卿就要被杀之时,周福祥利用在大司徒和礼霍孙的府里当差之际,巧妙地递上了百姓签名的万民禀帖,暗地里救了关汉卿一命。

(2)赛帘秀与欠耍巧

当你通读剧本时,一定会对赛帘秀与欠耍巧的“形貌”留有深刻的印象。尽管笔墨不多,但你得承认这对恋人正是关汉卿和朱帘秀的陪衬。朱帘秀的徒弟赛帘秀,性格倔强,爱欠耍巧,但不原谅他喝醉了酒,在台上忘词儿;恨恶徒:何日苍天开眼,要将酷吏剥皮,不幸被挖去了双眼,仍英勇不屈:只求老大人把我挖下来的眼珠挂在大都的城墙上吧……看老大人您的下场头!最终等到了阿合马的下场头!并赢得了欠耍巧的爱情。这赛帘秀的事正是第二根枝蔓。这根枝蔓虽然叉出去时不多,但是韧度极强,她的烘托,如被挖去双眼,才是一种“实境”——残酷、血淋淋的真实。

两根副线,一根在戏中的“戏外”,在“舞台”下,时而在剧首显露,时而在剧尾穿梭;另一根则在戏中的“戏内”,在“舞台”上,忽而显现,忽而隐没;而那根主线则是戏中戏,戏外戏,台上台下,一线到底。于是明线和暗线,枝蔓和藤儿交织、缠绕前行,使剧情的发展丰富而和谐。

(四)布局

全剧采用三四四的段落布局:1~3场,4~8场,9~12场。

田汉早在创作《丽人行》的时候,就突破了“幕”的结构手段,创造了多场式结构方法。从那以后,他的剧本便全都是多场式结构。

1.1~3场有一个开头和结局:二妞的被抢走和被救回。

2.4~8场有一个开头和结局:剧本写出来上演了,但写剧本的人和主角却被关进了监狱。

3.9~12场有一个开头和结局:人从监狱里被解救了出来,然而又被流放出去了。

3个段落勾勒得清清楚楚,剧情的发展像是在闯“关”,闯“三道关”。这不也正是所谓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波三折”吗?

全剧的高潮段落安排在第8场。关汉卿已经从叶和卿的嘴里清楚地明白自己已到了“死”的边缘。于是关汉卿请求狱吏让他和朱帘秀见一面。此时的朱帘秀已把自己和窦娥去比,决定要和关汉卿一样,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于是,一曲《蝶双飞》:

将碧血、写忠烈,作厉鬼、除逆贼,这血儿啊,化作黄河扬子浪千叠,长与英雄共魂魄!强似写佳人绣户描花叶;学士锦袍趋殿阙;浪子朱窗弄风月;虽留得绮词丽语满江湖,怎及得傲干奇枝斗霜雪?念我汉卿啊,读诗书,破万册,写杂剧,过半百,这些年风云改变山河色,珠帘卷处人愁绝,都只为一曲《窦娥冤》,俺与她双沥苌弘血;差胜那孤月自圆缺,孤灯自明灭;坐时节共对半窗云,行时节相应一身铁;各有这气比长虹壮,哪有那泪似寒波咽!提什么黄泉无店宿忠魂,争说道青山有幸埋芳洁。俺与你发不同青心同热;生不同床死同穴;待来年遍地杜鹃花,看风前汉卿四姐双飞蝶。相永好,不言别!

把全剧推上了感情高潮。在这里,引用著名的戏剧理论家韦尔特的一段话正恰到好处:“高潮是给观众造成最大的印象,也是得到观众最富于感情反应的时刻。这是感情最强烈的时刻……在戏的高潮中,剧作者最好的修养、感受、鉴赏力、本能、诗情画意和对人物理解的深刻性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20]

另外,田汉本人创造的多场式的结构方法,打破了以“幕”为单位的结构手段,代之以场,12场的空间,能顺利地加进12个场景(靠城边小酒店的街口,小酒店内,行院内朱帘秀的家,阿合马的别邸,关汉卿的书斋,玉仙楼后台,玉仙楼的正官厅,牢房1,牢房2,二妞的家,和礼霍孙的签押房,卢沟桥旁),给剧情发展以最大限度的自由,“于自然流畅中又增加了开阔宏伟的气魄”[21]

田汉“一盘棋”的能力,“运筹帷幄”的本领,“推波助澜”的胆识都是十分老道、运用自如的。正如俗话所说的:“姜还是老的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