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方剧团创作内容,独幕剧的蜂拥时代

地方剧团创作内容,独幕剧的蜂拥时代

时间:2023-04-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后相继出现了迅速反映生活的独幕剧。

地方剧团创作内容,独幕剧的蜂拥时代

第四节 独幕剧的蜂拥时代

一、概况

在各剧院团纷纷成立的大背景下,话剧工作者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优秀作品不断出现,从1952年到1957年,独幕剧创作的发展成蜂拥而出的局面。田汉在为《建国十年文学创作选(戏剧)》写的序言中说:“这十年来,全国各地所创作的独幕剧本,数以万计。仅据《剧本》月刊统计,平均每年收到的小型剧本就有五六千之多;各地自己创作并演出的小戏,更是无法统计。”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孙芋的《妇女代表》、金剑的《赵小兰》、栾凤桐的《人往高处走》、北京人艺的《夫妻之间》、邢野的《开会》、丛深的《百年大计》、崔德志的《刘莲英》、王少燕的《葡萄烂了》、何求的《新局长到来之前》等。

大量独幕剧出现的背景是,为配合新中国成立后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和思想斗争,宣传不断变化的各种运动的方针政策(5大运动,2大改造)。出现的原因有3点:

(1)戏剧界的大力提倡和有意识的导向;

(2)独幕剧的创作既无需高深的艺术修养,也不受文化水平的限制,适合当时工农大众的接受水平;

(3)创作演出的周期短,花钱少而见效快。

从1953年起,作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专业戏剧刊物,《剧本》杂志曾连续4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独幕剧征稿评奖活动。《妇女代表》、《葡萄烂了》、《百年大计》、《刘莲英》、《新局长到来之前》等剧本就是在征稿时创作发表的。1956年3月,文化部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在得奖的37个剧目中,12个是独幕剧,占获奖剧目的32%,可见当时对独幕剧的重视程度。这对后来的创作给予了刺激和鼓励。

二、地方剧团创作内容

(1)出于对翻身得解放的喜悦、对新社会新政权的倾心热爱,由此表现出对祖国经济建设高度负责的精神,对自私落后和不道德行为的势不两立的态度。

如丛深的《百年大计》,描写一个在旧社会连媳妇也娶不起、打了半辈子光棍的建筑工人,新中国成立后当家做了主人,出于一种主人公的责任感,把国家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建设的百年大计,不听任何人的劝诱,坚决与损害工程质量的现象进行斗争。又如《刘莲英》,描写一个童工出身的纺织女工,新中国成立后成了主人,出于主人公的责任感,为了祖国建设的大局,冒着爱情破裂的危险,忍受着内心巨大痛苦与她男友的自私、狭隘、锦标主义进行坚决的斗争。

(2)表现妇女敢于冲破封建残余,为自身解放坚持不懈的勇气。(www.zuozong.com)

如《妇女代表》,张桂蓉解放后,虽然分得了土地,可在家里却仍然受着各种封建意识的束缚。她要带领妇女组织生产,遭到婆婆的指责;她不想整天围着锅台转,结果遭到丈夫的打骂。凡此种种,她都极力隐忍,想用百般的孝敬、千般的体贴和说服来换取婆婆和丈夫的理解和支持。然而适得其反,张桂蓉终于忍无可忍:“两张地照有我一张,三间房子有我一头,这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分给我的。我的地照我拿走,房子不住我拆了它!”塑造了一位农村妇女勤劳、善良、孝顺、体贴、爆发而不失控、斗争而有分寸的典型形象。

(3)讽刺和谴责自私狭隘、主观武断、投机钻营、道德沦丧的现象。

如《新局长到来之前》中总务科长为了溜须拍马,亲自布置局长的办公室。本来因为资金紧,拿不出钱来修理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的职工集体宿舍,可却非要花很多钱到百货公司购买局长办公室的沙发;本来是装水泥用的库房,却非要腾出来当局长办公室,结果几百袋水泥遭雨淋,而总务科长却不管不顾,只一个劲儿地催要沙发。结果,局长提前来了,他和大家一起把水泥搬进了办公室。又如《葡萄烂了》同样讽刺了那些视人民财产如儿戏的官僚。

三、部队剧团创作内容

在1954年部队召开的文化工作会议上,一篇《当前部队的文艺创作问题》的报告尖锐地批评了“和平了,部队不打仗了,没有什么东西可写了”的观点,鼓励部队的创作者到生活斗争中去挖掘,“面向连队,为兵服务”,为部队文艺创作贡献力量。

此后相继出现了迅速反映生活的独幕剧。195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1956年部队独幕剧选集》,并在《解放军文艺》上陆续刊登了十几出独幕剧,它们取材于当时在和平建设时期的部队现实生活,概括了部队的新气象和新面貌,刻画了一幅幅色调不同、深浅有别的生动画面。如有反映部队随军家属生活变化的《家属》和《阳关大道》;反特题材的《在隐蔽战线上》、《海上侦察兵》、《有这样一个人》、《在营房附近》;反映部队训练的《是谁丢了钳子?》、《紧急集合》、《两颗星》;有反映军民关系的《在候车室里》;有讽刺喜剧《打开窗户》、《提升》,等等,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四、不容忽视的现象

在独幕剧所表现出的成就面前,也不应该忽视它存在的问题。

第一,由于背景的限制,造成了独幕剧“一窝蜂”和“赶浪头”的现象相当严重,题材内容狭窄,主题思想公式化、感念化,人物形象苍白,甚至出现了在题材内容、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乃至人物形象惊人地相似的现象,造成从未结识的、毫不相干的作者相互指责对方抄袭的现象。对此,中国作家协会于1956年出版的《独幕剧选》中有客观的评价:“空洞的政治概念、政策条文从化了装的角色口中背诵出来。‘人物’划分成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的几个方面的代表者,他们对某件事情进行争吵就是‘冲突’,经过一番教训就完成了‘转变’……‘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走资本主义道路’,‘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或者‘提倡先进经验,反对保守思想’等等;只不过变成多少具体一些的图解而已。甚至连‘包工包产’、‘宽垅密植等等生产技术与生产组织上的问题,也作为某些剧本中主要的描写对象,而使得作品变成了生产知识的说明书。”[4]

第二,只有一小部分有独立创作精神,并始终保持艺术水准的剧作家能够突破藩篱,从人性出发,另辟蹊径,但是他们的努力却常常受到指责或批评。

如有一个剧本描写一个老处女,因婚姻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变得脾气古怪,闹得众人不安。剧本提出了人道和人性这个问题,却遭到了批评。又如一个独幕剧描写一个工人被提升为某厂的干部后,因为没有文化而闹出许多笑话。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碰到的实际问题。剧本提出要提高工人干部的文化水平,避免官僚主义,无疑是有意义的,但剧本却因“嘲笑了工人阶级”而受到指责。有的作者还遭到了政治厄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