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郑君里《角色的诞生》
1948年,郑君里出版了自己的专著《角色的诞生》,洪深在其初版的序中说:“目前中国的戏剧工作者忙于实际工作,能够从事‘戏剧文艺理论’的研讨的,数已不多,而从事‘舞台技术的理论’的探讨的,几乎绝无仅有。因此我特别珍视这册富有创见的《角色的诞生》。”[12]
1937年4月,郑君里翻译的李却·波列斯拉夫斯基的《演技六讲》出版。1943年,郑君里和章泯翻译的《演员自我修养》出版。1947年的《角色的诞生》就是在此基础上,加上多年的演剧经验用心写就的,“确有它自己的贡献”。全书共分为4章,第1章《演员与角色》,第2章《演员如何准备角色》,第3章《演员如何排演角色》,第4章《演员如何演出角色》。书中大量引用了欧美电影、话剧演员和作品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是一部内容详实、丰富的表演理论书籍。
在第1章中,他重点讨论了因表演方法上的不同而形成的两大流派:
一、从角色的外形模仿着手的流派
重视演员与角色之间的不同和对立,因为使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来模仿角色的外形,产生了3种不同的模仿方法:
1.一般化的模仿;
2.刻板化的模仿;
3.性格化的模仿。(www.zuozong.com)
二、从演员的内心体验着手的流派
重视两者之间的统一,因为是在不同的方式下运用自己的内心去体验角色,也产生了3种不同的方式:
1.本色的体验;
2.类型的体验;
3.性格的体验。
接着他涉及了两个关键的问题:
第一,演员扮演角色要从自我出发。这是从英国著名演员亨利·欧文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学派的一种基本看法。演员从“自我“出发去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其艺术效果也因演员自我创造积累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效果。
第二,演员创造一个角色的过程包括了从认识到实践、从体验到体现等一系列的过程,概言之,包括了演员最初从剧本中获得的对角色的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的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演员如何体验并体现角色等一系列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