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洪深舞台艺术呈现的分析介绍

洪深舞台艺术呈现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4-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14年洪深排演、主演了他自己改译的英国名剧《侠盗罗宾汉》。《卖梨人》取自崂山人卖梨的故事,反映的是民国初年人们的种种形状古怪、举动诡奇的事情,因此洪深称它是“那个时代的卡通”。洪深导演,并在剧中扮演刘姑丈,把一个只惜自家钱财不管他人死活的贪婪、自私者表现得淋漓尽致。

洪深舞台艺术呈现的分析介绍

第二节 洪深舞台艺术呈现

一、洪深及其创作生涯

(一)编创剧本

洪深(1894~1955年),江苏常州人,自小在家乡的私塾学习。1906年,洪深随父来到上海,先后就读于徐汇公学和南洋公学。1907年3月,两校学生为水灾募捐演出古装新戏《冬青引》,他看后异常激动,从此迷上演剧,“有时为了看戏犯过规”,“有时爬墙去看戏”。1912年他考入清华学校,开始“玩票”,多次参加学生演剧,于1915年创作并导演了中国第一部有对话的短剧《卖梨人》。此后,他创作的剧目有:5幕话剧《贫民惨剧》(1916年,导演),3幕英文剧《为之有室》(TheWeddedHusband)、独幕英文剧《回去》(TheReturn)(1918年),3幕英文剧《虹》、独幕英文剧《牛郎织女》(1919年),11场英文戏曲《木兰从军》(1920年,兼导演),9场话剧《赵阎王》(1922年,导演),《少奶奶的扇子》(改译并导演,1923年),《黑蝙蝠》、《第二梦》(改译,1925年),独幕剧《五奎桥》(1930年),3幕剧《香稻米》(1931年)和4幕剧《青龙潭》(1932年),独幕剧《狗眼》(1934年),独幕剧《门以内》、《多年媳妇》、《汉宫秋》(1935年),独幕剧《走私》、《咸鱼主义》、《钨》(执笔,1936年),独幕剧《飞将军》、《米》(1937年,兼导演),4幕剧《包得行》(1939年,兼导演),4幕剧《醉梦图》(1940年),4幕剧《樱花晚宴》(1941年),3幕剧《黄白丹青》(1942年),3幕剧《女人女人》(又名《多福多寿多男子》)(1944年),3幕剧《鸡鸣早看天》(1945年,导演),3幕剧《人之初》(1947年),5幕剧《这就是“美国的生活方式”》(1950年,导演)。

(二)出版书籍

洪深的主要专著有《戏剧ABC》(1929年)、《编剧二十八问》(1934年)、《电影戏剧表演术》(1935年)、《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1943年)及《洪深论文集》等。

二、初期清华实践

(一)排演《侠盗罗宾汉》

1912年,洪深考入清华学校,虽然他学的是理科,却热心于演剧,凡是学校里演戏,差不多每次都有他的参与,当年清华园学生的演剧十之八九是洪深编剧的。说是编剧,不外乎就是找一个适当的情节,将全剧的经过分为若干景,极简单地说明某景有几个人登场,大约做什么事儿,即写出一张没有对话的幕表。同时,他刻苦练习国语,不断纠正自己的发音。1914年洪深排演、主演了他自己改译的英国名剧《侠盗罗宾汉》。

在校园大钟西南的草地上,晚上6点半,树丛上挂着几盏煤气灯。观众们三三两两地在树下和草地上坐下了,准备观看没有舞台、没有座位和幕布的演出。开场了,只见一群身穿短袍,手执长枪,头戴英国宽沿呢帽的侠盗,从远处丛林小径疾步而出;另一旁的山坡上,早已恭候的男女乡民也纷纷手拿棍棒站立路边。片刻,主人公罗宾汉,身着浅色剑服,腰佩长剑,外披一套黑色披风,脚登马靴,骑着一匹深色大马,出现在小路深处。迎面奔来的他勒马、环顾、甩鞭、转身、亮相,顿时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1914年《罗宾汉》,左边骑马者为洪深

此次演出,他自唏为“自眩其长”。

(二)编演《卖梨人》

1915年,学校举行演剧比赛,同学们鼓动他一定要拿奖,此时他也早已悟出,好的演出是大家共同合作的结果。他决定一改幕表的演出方法,写了一个有对话的剧本《卖梨人》,它也是中国第一个有台词对白的剧本。在排练时,他要求同学们背诵全剧。在剧中,他亲自扮演了县官,演出在比赛中夺得锦标。

《卖梨人》取自崂山人卖梨的故事,反映的是民国初年人们的种种形状古怪、举动诡奇的事情,因此洪深称它是“那个时代的卡通”。

时装新戏《卖梨人》的剧情大意是:一个卖水果的小贩,挑着一担梨走过一个非常有钱的绅士家门口,被恶仆人们围住,白吃了他的梨不给钱,小贩上前讨要却被揍了一顿。小贩不服,想找这家主人评理。少爷出来查问,也白吃了梨不给钱,反而要送他到衙门去惩办。小贩满心委屈去打官司,县官老爷升堂审案,不仅白吃他的梨不给钱,反而把他押入了牢狱。

(三)编演《贫民惨剧》

1916年,洪深创作的5幕剧《贫民惨剧》被校刊报道为:“描写贫民状况,形容尽致,又及家亡人惨,观者甚众,悉为动容,若亲历其境者然,拍掌称赞不已。盖实有关世道人心之剧也。”(《清华校刊》1916年5月)

在清华读书时,除了和同学们从事演剧活动外,洪深还喜欢和四周的贫民交往,尤其是和在校门口做小买卖的、拉洋车的、赶大车的、跟驴子的。和他们一起挨过饿,一起吃烧饼加咸菜。从他们嘴中知道了许多凄惨的故事。

在洪深临毕业那年,学校里有老师自发的在清华学校边上的村子里办了一个职业小学校,专门教那些在街上流浪、游荡的儿童学习木工等手艺,洪深便自告奋勇地替他们编排一本戏筹款,于是写成了8幕剧《贫民惨剧》。

戏本《贫民惨剧》的情剧大意是:王一声因幼年时家境尚好,便不学无术,好逸恶劳,赌博成性,直至坐吃山空。走投无路下,他先是求救于至亲长辈,受到蔑视与羞辱。尔后,他受人贩子的蛊惑,将与他相依为命的妻子卖与财主,然后又将卖妻的钱花了个精光。万般无奈之下,他遇到了烧香拜佛的姑姑,求救反而遭到拒绝与打骂,于是他也动手怒打了姑姑,而一帮匪徒则趁火打劫,抢走了他姑姑的金首饰。被卖的王妻不堪忍受凌辱而自杀,王一声也因涉嫌抢劫,与匪人一道身陷囹圄,即将开始漫漫十年的苦役。

该剧1916年1月首演于北京东城青年会会堂。洪深导演,并在剧中扮演刘姑丈,把一个只惜自家钱财不管他人死活的贪婪、自私者表现得淋漓尽致。由于此剧演尽了穷苦人的不幸遭遇与哀愁心绪,使得观剧的人们深受感触,募捐所得甚丰。

总结《贫民惨剧》的演出,他认为与其他新剧不同。别的新剧,首要的目的是能号召观众,而这出戏则是以表现的内容力求透彻、有力、动人为目的,“毫无营业性质”。

三、攻读话剧艺术专业

(一)改考

1916年,洪深被清华学校获准到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学习烧瓷专业,他曾说:“那烧瓷工程,并不是狭义的单指烧制瓷器,凡砖瓦、玻璃、三合土、泥灰、搪瓷、卫生器具,电灯泡、眼镜、火砖等等也包括在内。我们除了研究那开掘、和土、捏坯、打彩、挂油、烧型、焙烘、建窑、烧窑等科目外,其他关于化学和工程的普通功课,也是不少。”好在一部分功课,如第二外国语及高级化学在清华学校学过不用再修,于是他就选修了许多文科的科目。他到图书馆把所有戏剧的书籍全都借了个遍,他说:“我那时真是苦读,到东到西,怀里总是夹着书本,有机会便是将书本打开翻阅一下;是一个有名的“书虫”。所以他的演剧知识是和烧瓷知识“相并地增长着”[2]

他曾经将中国的小说题材《一缕麻》改写成3幕剧《TheWedded Husband》(《为之有室》),是赞许中国妇女美德的,并在世界学生会举办的“中华夜”上演出,受到各报的“大加赞赏”。剧中男演员全部由中国学生扮演,女演员由美国女学生扮演。随后,他又写成独幕剧《回去》(《The Return》),是关于抗战的,也在大学演出过,受到赞扬性的评论。

1919年,清华的老同学来看他,就劝他:你读烧瓷,未必读不好,但你研究不过做一个平常普通二三路的工程师而已。你如一心一意研究演剧,前途未可限量也!他被说动的同时,心里还有一层深深的隐痛,他感于父亲的不幸遭遇,悟出做官不如演剧,宁与普通人打交道,决不与上层社会的人打交道的道理。便写信给驻华盛顿学生监督处,说明理由,请求改科转校。他们起先不准,后来俄亥俄州立大学寄去了成绩单,证明洪深并不是因为成绩不好而想改科取巧,才准许洪深申请哈佛大学学习话剧的。

当年,全美有300名左右的学生申请闻名全国的贝克教授主持的《话剧编撰》课程,号称“英文47”,因有一个固定的实验剧场,亦叫“47工场”。但贝克教授只收取11人,至多不过14人。考试的方法是寄一部多幕剧和一部独幕剧,从剧本中鉴别出学习者是否有天才可以从事演剧事业,是否来读他的课程可以获得益处。

洪深寄给教授《为之有室》和《回去》(《The Return》)。

(二)《为之有室》

剧情是根据听说来的中国小说《一缕麻》的故事改编的。

大意是:两个多年不见的老朋友相聚,重新提起了儿女的婚姻大事,甲便将女儿许配给了乙的儿子。可是甲的女儿讨厌乙的儿子,嫌他傻,看上了乙儿子的表哥。但全家人都奉劝她要遵父命,做孝敬父母的好孩子,于是她决定作出牺牲以安慰父母。表哥远走他乡。在举行婚礼的时候,女子不幸染上的瘟疫猝然发作,危及生命,医生告诫家属要远离病人以防传染,但新郎眼看新娘病入膏肓,心痛万分,不顾所有人反对,执意入室看护。几个月之后,女子的病好了,而头发却忽然多了一缕麻一样的粗发,原来丈夫已经染病死了。正在这时,表哥从外地回来了,想与女子再续情窦之缘,而且双方的父母也有撮合之意。但是女子不肯,她要一辈子忠于为了自己而死的丈夫,而表哥也深知她的苦衷,于是又飘然远去了。

(三)潜心学习

1919年夏末,当洪深得知自己被录取后欣喜若狂,他来到了位于波士顿的哈佛大学。

在演剧训练班里,从画布景、钉木架、调排灯光、缝制服装到配备道具,甚至表演都得自己动手。在这里,剧作者不但可以看到他的剧本上演的经过,而且还能了解舞台的物质设备是怎样地限制了剧本。同时,他还到英国人办的柯普莱广场剧院的附属学校,动手做过前后台的好多杂事,如排节目、登广告、发宣传稿、预售座位、结算票价、收存衣帽、招待领座,甚至在洗手间掌管毛巾肥皂等一大套管理后台的技术与技能。

为解决自己的发音问题,洪深参加了坎雷博士主办的“波士顿表演学校”的表演训练课。

在苦读演剧的同时,他创作了3幕英文剧《虹》(《Rainbow》),写兄弟俩参加华工队上前线支援反法西斯战士的故事。

(四)心得体会

1.在贝克教授的训练班里,他欣赏贝克教授的授课方式,即圆桌式的面对面畅谈和讨论的方式。对某个剧作家、剧作,或者是学生的习作,发表自己的意见,在争鸣中引导学生体味和领会话剧的奥妙。

2.在波士顿表演学校,他受教于坎雷博士(著有《Mind and Voice》一书)。到了表演学校才知道,训练发音有三门必修课:发音练习、表演练习和舞蹈基本步法。开始上课才知道,训练发音,先需训练身体,而跳舞乃是训练表演的根本。其理论观点是心理与生理的密切关联,即心理的变化乃生理的变化。体会出凡是发音优美的,身体必须是处在自然状态中的,倘有一筋一肌拘束紧张,喉音便容易疲倦而嘶哑;跳舞是使全身在放松的状态下活动的。表演时,坐有坐相,站有站法,行有行规,跳舞导致一切动作有节奏,圆曲而美观。

3.在柯普莱广场剧院,他从一位终身献身于演剧表演艺术的老艺人那里,获得了化妆的要领:重要的是,不要多搽油彩多画线条,那样子会把脸弄得十分肮脏。神似不在笔画儿多,线条是你每次登台用的最多的表情。线条应少画,只需利用你脸上原有的纹路,使之加深就够了。

四、投身演剧事业

(一)编演《木兰从军》

1920年初夏,洪深拿到了硕士毕业文凭,成为中国唯一的一个从哈佛大学“英文47”毕业的人。

在一次留美学生组织的集会上,洪深与张彭春相遇。一个是带领南开新剧团立志在中国搞学生演剧运动的先创者,一个是刚刚学到话剧艺术的真谛,准备终生从事演剧活动的戏剧人。两人商定合作编剧以古诗《木兰辞》为蓝本,以中国戏曲艺术的程式化动作为表演范式,去掉唱腔,改用英文对白的新戏。洪深草拟了大纲,并编写了前5场;张彭春修订了大纲,并编写了后6场。

在哥伦比亚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参加了排练。洪深导演,并亲自扮演男主角,花木兰由李以华(在哥伦比亚大学读文学音乐)女士扮演。

1921年3月18日、19日两天,《木兰从军》在纽约世纪剧院上演。

大幕拉开,戏中人物穿戴着中国戏曲表演的服装,踩着锣鼓点登场亮相,有的峨冠博带,有的长袖飘飘,有的云髻高耸,一个个地做着程式化的动作,用英文说着抑扬顿挫的韵白,把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一个英武美貌、替父从军的女英雄的“纯孝大勇奇节烈志”(张彭春语),表现得生动传神,酣畅淋漓。色彩艳丽、样式古雅的衣饰,以及勾画的脸谱也给观众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和美好的享受。

演出获得成功,先后在纽约、华盛顿连续演出了8场。每场票价0.5美元至2.5美元,净收入一万余美元。

《木兰从军》使“后来梅兰芳君底不用英文的中国旧戏的表演,在美国有被人欢迎的可能”[3]

(二)编演《赵阎王》

1922年春,洪深回国,在复旦大学外国文学系任教授的同时在笑舞台从事演剧活动。

1923年,洪深有感于国内军阀混战所造成的人间惨剧,创作了归国以后的第一部话剧《赵阎王》,发表在1923年《东方杂志》第20卷第1、2号上。

洪深曾道出自己创作的初衷:“《赵阎王》是我阅历人生,观察人生,受了人生的刺激,直接从人生里滚出来的。”他说:“记得六年以前的春天,在第一次奉直战争后,我特为上北方去,想收拾一点剧作的材料。在火车里听得士兵谈说,吴佩孚战胜的军队,将长辛店阵线上受有微伤而不碍性命的奉军,多数活埋了。因为奉军身边,都有几十块钱,吴军很穷,不活埋,不能夺取奉军的钱。我当时听了,情感上起了极大的冲动,好几天不能自然。后来慢慢的联想到北方军阀和兵士一切的罪恶。慢慢的对于受虐害的民众发生无量的同情。慢慢的对那作恶的兵士,也会发生同情了。但我只是一个从事戏剧的人,别无能力。所以只得费了几个月的工夫,在那年冬间,完成了《赵阎王》这部剧本”。(《赵阎王》剧本序)(www.zuozong.com)

因为洪深讨厌当时舞台剧中男扮女装的恶习,同时考虑到找不到合适的演员,所以在编剧时没有设女角色。剧中,洪深运用了表现主义演剧中所热衷于表现的心理紧张、精神恍惚、神情失常以及潜意识动作等手法。

剧情大意:一个寒冷的冬夜,老兵赵大在营房忍着饥饿等待着外出赌钱的营长回来。这时,老兵老李找到了他,告诉他营长私藏官兵饷银,在外挥霍的事实。赵大不信,老李便动手翻腾起来,在警告不听的情况下,老赵大喊起来:拿强盗!营长闻声赶来,抓住了老李,并嘱咐手下第二天把老李毙掉。然后,他打骂赵大一顿,从床底下的皮箱中拿了钱,转身去赌钱了。屋外狂风咆哮,屋内赵大颤抖着双手,打开了皮箱。他看到了一营官兵的赏钱,再三犹豫后,将钱塞进了内衣兜,可没曾想,这一切被营长看个正着。慌乱中他开枪打伤了营长,向黑林子的方向逃去。他想走出森林,用这笔钱好好地做人。可森林又黑又冷,风声夹着树影,在他眼前形成了一片片的幻象:被他枪杀的血淋淋的营长,为了几十块钱被他活埋的伤兵、被他算计遭枪杀的王狗子。此时,耳边响起了军营的铜鼓声,他彻底绝望了。他狂奔着、乱喊着连连开枪,向逼死他一家人的洋奴,向一切想抓住他的人,直到射完最后一颗子弹,力竭身亡。此时,受伤的营长派一队兵士押着老李进了林子,当他们发现赵大的尸体时,便丢下老李,卷起饷银回去了。老李悄悄地留了下来,对着尸体感慨不已,他捡起赵大手里的钱,默默地埋葬了赵大,朝密林深处逃去。

排演开始时,洪深对表演方式和形象设计等做了严格的规定,并在《申报》上登出了演出广告。1923年2月6日,《赵阎王》首演于笑舞台。赵大由洪深扮演,营长、老李等由笑舞台著名演员李天然、李悲世、秦哈哈等扮演。

看惯了传统戏曲唱念做打和文明戏戏说逗趣的观众,对赵大的精神迷狂和一个人在台上的大段心理独白,感到既沉闷又无趣,甚至难以理解。演出失败。

首演的失败,使洪深在以后的创作中,有意识地背弃了现代主义的各种表现方式而趋向于现实主义;首演的失败,在客观上贬低了这部表现主义话剧的探索性意义,并且埋没了他所取得的成绩。

演出虽然失败了,但中国话剧界认识了洪深。9月,经欧阳予倩介绍,洪深加入了戏剧协社,任排演部主任。

(三)改编导演《少奶奶的扇子》

1.创作背景

1923年前后,“五四”新思潮的余波激荡着充满政治激情的年代,话剧作为一种外来形式其内容仍然持续着反帝反封建这样重大的时代话题,话剧舞台上呈现更多的是被从业者当作一种政治武器的时代强音,即使是婚姻爱情这样看似家庭隐私类题材也被操作者赋予深刻的政治含义。

当时中国出现的一大批标准文人,仍然信守名曰习文,实则图谋远大,所谓大丈夫修身治国平天下这样的信条,他们不仅是满腹锦绣文章,更兼胸怀救国救民大志,代表者如鲁迅、郭沫若。他们弃理从文,并非热爱文学事业,而是要以文学为武器,改造中国,他们的宏大气势远非一般舞文弄墨的才子美女作家们所能比。

同时,也出现了一批留过学,兼容中西文化为一身的新式文人,他们深信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分量比艺术作品中政治说教的力量来得更猛烈,更能打动人心,更能感化大众。于是,先行者中出现了丁西林、欧阳予倩、田汉和洪深等,稍后出现的有余上沅、徐志摩等国剧运动的提倡者等。

他们创作的核心是以艺术为目的,创作根基是唯美主义、浪漫主义。他们避开了“五四”时期学习易卜生之风,避开了社会问题剧中描写妇女和恋爱的类似《玩偶之家》中娜拉“出走”的模式;创作内容是艺术、爱情、美(或者说是真、美、善)三位一体的。他们的思维可以说是超前的。他们大多是理科出身,有绝高的智商和孤高的品味。他们独立自主,不搞社团,对在理性和智商层面上做文章的文学形式情有独钟。他们独步江湖,有违中国话剧主流路线(入世的,政治的,时代的),他们远离时代,或者说是超越时代。在那样一个内乱外忧、政治局面一派模糊的时代,有如此闲情雅致,写出或改写细腻精致的生活戏剧。其实,他们的初衷归根结底只有一个,即开创中国式话剧新纪元。

继丁西林的英式喜剧《一只马蜂》成功上演后,洪深继续瞄准英式喜剧风格,他翻开了王尔德的剧本。英式喜剧的特点有二:一是优雅时尚和幽默;二是聪明机智和理性。而王尔德又在英式喜剧的特点上,更上一层楼,即用现实的人物,生动的情节,闪闪发光的妙语、警句和反论来透露讽刺社会的主题,给话剧增添新的活力。最终,洪深选择了《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

2.定位准确

洪深在考察了前几年的话剧舞台后,他得出一个结论,即舞台定位要准确。

1920年,汪优游演出《华伦夫人的职业》。他给自己的定位是高举西欧话剧大旗,“抱定宗旨演最高的戏”,想要纠正旧剧和文明戏盲目迎合社会心理的弊病,不曾想,“却把‘俗人’统统赶跑了,只留下几位‘高人’在剧场里拍巴掌‘绷场面’”,以失败告终。于是得出教训:“太高深的西洋剧本,和太恶劣的假新剧,前者太过,后者不及,都不适于今日底中国社会”[4]

1922年洪深归国时,正是文明戏衰落后的萧条时期,他给自己定位照搬西方的演剧形式与思维方法,套入中国社会现实,创作演出了话剧《赵阎王》,不曾想上座率极低,中途还有观众退票,以失败告终。这促使他检讨中国在引入西方的戏剧过程中所出现的诸多问题,反思了中国社会的现实形态与西方社会发展状态的历史性落差,思考了中国观众在接受异域文化时的排斥性和认同性:“现在忽然由一个他们素所不知道的人,对他们用些他们素所不习惯的方法,说一些他们素所听不见的话,而要他们了解你、同情你,这岂不是妄想么?”[5]如果照搬西方话剧的失败,“能够使得以后的从事者对于戏剧运动,采取更客观的态度,更能顾到现实的环境,那么他们这一次总算不是白‘跌’了”[6]

1923年末,洪深给自己定位:照搬西方编剧法则,按照上海观众层(悠闲、有闲阶层)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样式改编英国唯美主义大师王尔德的《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

3.崇尚艺术科学精神

在洪深之前,中国的话剧舞台从来没有展现过纯西方的艺术式样。春柳社是按照日本新派剧的样式开始的模仿实践;新舞台打出“照搬照学”西方演剧,演出萧伯纳的《华奶奶之职业》,可演员汪优游和夏月珊兄弟从未到西方留过学,最多是“照本宣科”。因此,洪深深知排演《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责任重大,必须以科学精神开道。

在改编后的《少奶奶的扇子》序录和后序中,他洋洋洒洒几万言,讲到了编剧法则,讲到了剧本与小说的区别,讲到了自然主义和写实主义的异同,讲到了真、善、美;讲到节奏、布置、悬念,讲到改译;讲到化妆、服饰、态度、声调,表情,讲到扮演,讲到演员在舞台上的创造;讲到读剧与观剧。因此,他是通过演出《少奶奶的扇子》,把话剧综合艺术的各个组成部分仔仔细细地、详详尽尽地、郑重地告知、讲解给中国的话剧同仁,普及给中国的话剧观众。

在谈到写实主义时,他更有意地张扬了王尔德等崇尚的真、善、美的艺术价值观。

4.着力于编剧法则

贯穿在《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中的编剧技巧是娴熟的,王尔德才华横溢,秉承了欧洲话剧的编剧传统,使该剧成为一出经典的佳构剧,因此,洪深除了在改编《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使之更为中国化的同时,更加突出了其中的编剧“高招”,即重点放在了总悬念上,突出了总悬念下的小悬念。他讲解道:中国章回小说,“每书‘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此种故作疑阵之法,编剧尤刻不可离。编剧之秘,即如何引起观众之兴味,令其欲知下文而已”[7]

通过改编《少奶奶的扇子》,洪深为中国的编剧创作人员编制了西洋话剧的编剧指南。曹禺并没有赶得上观看这出舞台剧的现场演出,但是,他看到了洪深改编的《少奶奶的扇子》的剧本后,反复通读,视为至宝,然后感慨道:“《少奶奶的扇子》剧本教给我怎样写戏”(曹禺的《雷雨》和《原野》正是沿用了佳构剧的编剧法则)。

(四)创作排演农村三部曲

1.三部曲

1930年,洪深在上海加入左翼戏剧家联盟,创作思想由同情劳动人民的不幸转到分析造成这个不幸的根源上来,创作了颇有盛名的《农村三部曲》:1930年的《五奎桥》、1931年的《香稻米》和1932年的《青龙潭》。

前两剧形象地表现了中国农民在贫困线上的挣扎和自发性的斗争,是洪深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话剧的优秀作品。

2.《五奎桥》

1933年5月20日由复旦大学剧社首演。导演朱瑞钧,李全生由洪深扮演,周乡绅由袁牧之扮演。洪深在说明写作《五奎桥》时解释说这个剧本他写了4遍:第一遍是布置段落写大纲;第二遍是规定了每个段落故事的先后与情感的程度;第三遍写对话;第四遍修改。他说他写得很苦,不是“一气呵成”,从来不“飞扬”,而是慢慢积累,脚踏实地地笨做。他把这些“归罪”于他学习烧瓷功课的训练,像是在制造一部化学合成品。

《五奎桥》的剧情大意是:江南某县城外的某乡下的大小河流中,横着一座小石桥——五奎桥,它是当地周乡绅为了夸耀自家一门两代出了1位状元4个举人而修建的,以此保全风水。这年夏天,遇到了罕见的干旱,农民日夜车水不解田旱,桥东面的400多亩田地眼看着就要枯死,农民们将面临颗粒不收的悲惨境地,唯一的办法是用装有机器的洋龙船打水,但五奎桥的桥洞太窄小,撑不进去,于是,要解救农民就必须拆桥。周乡绅认为拆了桥,就破坏了自家的风水,且丧失了尊严和权威,故日夜派两名长工守夜看桥,并花言巧语哄骗农民,拖延时间。农民李全生为了大家的利益执意要拆桥,被前来阻止的官吏王老爷等恐吓,老实的庄稼人被吓跑了几个,留下来的陈金福站出来却遭到了毒打,李全生也被强行带走。正直的乡亲们看到周乡绅的蛮横无理,终于忍无可忍,自发组织起来拆掉了五奎桥。

《五奎桥》剧照

熊佛西在定县从事农民话剧活动时,也曾演出了《五奎桥》,舞美设计张鸣琦。

(五)创作《狗眼》

抗日战争爆发前夕的1934年,洪深创作了独幕剧《狗眼》,借此表现自己多年来在个人情感、事业和友谊等方面所奋斗的疲惫与无奈,同时表现战争爆发前世态人情的灰暗苦涩心态。

剧情大意是:赛狗即将开始,卖赌票的窗口前,赌客们抱着各种各样的心理议论和猜测着哪一只狗跑得最快。看客丙泼着凉水:何必这样为难呢!反正是赌钱!你研究他们的历史,考察他们的成绩,自以为很有把握了。可是一件想不到的事偏偏会发生,几只狗或许打起来,打出冷门,你的心思还不都是白费了么?这时,准备开赛的狗儿们也说起人话来,黑衣狗和蓝衣狗各自以各自的方式向白衣狗表达着自己的爱慕之情。当白衣狗被蓝衣狗感动时,黑衣狗突然暴怒,大喊一声:你这个混账的狗东西!两只狗为此对骂起来。黄衣狗从中劝架:三角恋爱的争风吃醋,都是向人类学来的。只有那没有出息的人类才会把精力浪费在恋爱以及出卖贞操上,而狗只应该守门,为主人赛跑赢钱,以报答主人给的好待遇。绿衣狗则冷静地说:我们不过是人利用的工具而已,下场就是老了被主人开枪打死。赛狗场内,看客们在担心狗的状态,然后彼此间做着讨价还价的交易。红衣狗继续着恨人类的话题,并决定在人们希望他赢的时候输掉,而在不希望他赢的时候赢;白衣狗想罢工。当比赛开始时,场上的狗大打出手;场边的看客也大打出手。黄衣狗感慨:这群狗东西,怎么把人类的坏脾气和劣根性都学来了;旁白也感慨道:在人的世界里,和在狗的世界里,都是打、打、打!

五、悉心教授专业学生

洪深在自己创作同时,积极投入导演创作和教学中,他曾在复旦大学剧社指导排戏和教授导表演基础课程。

他在与初学演员的合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他常常教导学生:演员可不是搬场汽车,他不仅仅是把剧本中所规定的对话和动作照搬到舞台上去就算尽了责任,演员是要有创造的。演员的创作就是要把剧作家没有写在剧本里的东西挖掘出来,丰富它、发挥它,要有你创造的东西。演戏好比挤柠檬汁,一定要把最后一滴都挤出来。

为此,他还特意编了一套好记好用的宝塔诗:

反应

接得紧

一刻不停;

越说越有劲儿

不演戏要演人

酝酿考虑再出声。

六、功绩及评价

张庚有言:“自洪深起,中国话剧才开始有了专业导演的职务,演出的统一性被强调起来。”

曹禺有言:“他翻译的王尔德的《少奶奶的扇子》,翻译之好,根本不是翻译,是改编了。我读了好几遍,那对话,文字的修辞,实在是好。《少奶奶的扇子》剧本教给我怎样写戏。”[8]

田汉评价:“假使周信芳先生是中国伶人中最得Acting的,那我们洪深先生便是新戏剧家中,学理地实际地最懂得表演术的。这也是天下公言。”[9]

刘厚生评价:“如果没有洪深在一片混沌黑暗中冲锋陷阵,大破大立,推陈出新,发扬首创精神,我们的话剧恐怕还要晚若干年才能在中国大地落地生根,才能——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同世界接轨。”[10]“时势需要英雄,时势也造就英雄。我们的前辈们大都具有这种文武兼备的开拓才能,而洪深尤为突出。”[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