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剧场建设
一、缘起及分布
王钟声、任天知领导的春阳社在阑心戏院的演出,提醒了一班开旧式戏院的人,他们开始考虑改建舞台。于是,有点资本的,改筑新式舞台,添加布景;资本小的,也大量地增添布景。上海新舞台建成之后,以新舞台为基本样式的舞台在上海、北京等地相继出现,但大多是专用新式舞台演出传统京剧,专演话剧或间演话剧的有:上海的大舞台(1909年),凤舞台(1910年),丹桂第一台、新新舞台(1912年),小舞台(1915年);北京的第一舞台(1914年),北京大学艺术系剧场(1917年),新明大戏院(1919年);天津的大舞台、中国大戏院;浙江绍兴的觉民舞台;武汉的和记大舞台、新市场大舞台、共舞台、立舞台、民乐园大舞台;广东东堤的广舞台、太平戏院等等。[19]旧式茶园,逐渐被淘汰。
丹桂第一台广告
二、上海舞台
(一)新舞台
1.组织形式
新舞台于1908年9月建成。
1907年冬,夏月珊、夏月润从日本考察回来后,与潘月樵等人商议,找到商界出资方姚伯欣(紫石),耗资3万银元,在上海十六里铺外滩,以丹桂茶园地界为原址,搭建新式舞台。这是中国第一座有手动小转台的镜框式舞台,起名为新舞台。
新舞台在组织形式上,属于股份有限公司式的新式戏曲剧团,凡是拿100元以上薪水的演员都是股东,主要演员有潘月樵、夏月珊、冯子和、毛韵珂等。后来主要演员都赚了钱,不再上台,新舞台便采取聘用包银低的演员演新戏的方法。
新舞台以演出西装戏著名,人人都有几套西装。
演出的剧目内容也充分考虑了寓教于乐、通俗易懂,如《新茶花》、《黑籍冤魂》、《明末遗恨》、《穷花富叶》等。
2.改建舞台
请日本设计师和工匠,将旧式茶园的带柱方台,改变成镜框式的月牙形舞台,有木制转台,直径不到10米,其台心可以转动,演出新剧时可以将舞台分为前后各半,前半台为一景,后半台为另一景;演出京剧时,使用转台虚拟时空,在演出京剧《大少爷拉东洋车》时,演到结尾处,舞台转动,大少爷拉了东洋车,快步疾走,人还在原处。
舞台上方使用扁长形的彩绘小软片,起名为“横栏”,用于舞台的上边框,在“横栏”之上搭有木桥,起名为“天桥”,用于飘散碎纸片,以表现“雪花飞舞”等场面。天桥到台顶之间有二三丈高,可以悬挂软片,演剧时放下,不用时仍然悬吊起来。天桥上面舞台台板下挖有地窖,用于容积水量,遇到演出需要水景时,舞台旁边设有自来水管,可以把水注入地窖。平时,地窖可以作为通道,供演员使用。如演出《长板坡》跳井一场戏时,台上设一井栏,演员跃进井栏,就可从地窖处到后台。又如演出侠客等戏时,演员可由地窖上升。
新舞台
舞台后部仍然有上下台口,用彩帘遮挡。因为其他都是新式的,唯有上下场沿袭戏曲舞台,因而给上下场一个名词“守旧”。
观众席也进行了改建,分上下两层。一层设有旧式的小方桌,一律是排椅,在每排椅子后面加上一块宽约5寸的木板,用以放置壶、碗和食物,座位的排列均为扁圆形,并且座位越后越高;二层有包厢。共有两千多个座位。
1910年,又改建单转台为双转台。
3.绘制布景
聘请画家张聿光精心绘画了各种背景,分为软片、硬片、附片等。软片即挂片,画有“殿阁楼台、山林薮泽,园囿地搪,书轩绣闼”等。[20]
硬片镶以木框,演出新剧时使用;附片则安放在舞台两旁,用以遮掩两边的内台。背景中装有电灯,用以照明及变换场景。
当演出不需要背景的剧目时,则用大布幔挡住背景画。布幔是彩帘,当时叫做“帘子”,后来,这“帘子”就成了广告帘了。
4.改变积习
它废除了剧场里泡茶、扔毛巾、要小费等积习,改观众的临时进场找座为事先售票方式。(www.zuozong.com)
5.广告宣传
新舞台为了招揽观众,常在剧场门口安放一些大幅油画,把关键处的机关布景都画出来,四周镶上五彩电灯泡,引人注目,招揽观众入场。[21]
“新舞台”的演出轰动了当时的上海,观众如潮,为夏氏兄弟等人赢得了数十万的钱财。
6.分崩离析
从1912年起,夏氏兄弟等赚了钱的演职员开始转移了各自的兴趣。潘月樵一心想做官,自封大帅;夏月恒当了浙江缉私营的统带;夏月润每天忙于应付伶界联合会的会务;夏月华多病,懒于上台。只有夏月珊总理一切,把新舞台管理得井井有条,但只是得过且过式的管理,对于改革戏剧已经毫无兴趣。于是临时凑戏、表演粗糙、唱功缺斤短两,只剩下滑稽逗趣和机关布景支撑着票房。
1924年,夏月珊去世,新舞台歇业。
(二)谋得利戏院
谋得利戏院1909年4月落成,由谋得利琴行的仓库改建而成,位于外滩大马路(今南京东路)。最初由美国侨民业余剧团演出使用,徐半梅的社会教育团在此演出过新剧后,各新剧剧团开始使用。1913年8月,郑正秋的新民社在此连续演出了系列剧《恶家庭》,引起轰动,创新剧最高票房纪录。1914年4月,新剧同志会在此挂出“春柳剧场”的招牌,并发表了开幕宣言,连续演出9个月。
(三)新新舞台
位于上海九江路浙江路口的新新舞台,又叫天蟾舞台,出资人黄楚九。改建时,从日本东京买来了灯光效果器,买来了可以仿造风云雷雨日月星辰的舞台装置。“风声呼呼,雷声隆隆,云则有片,雨则有丝,日红而润,月皎而明,星辰之光晶莹闪烁,皆可于幕上升降。”[22]开始的时候是日本技工坪田虎太郎操纵设备,后来施师傅和赵师傅两人不仅学会了操纵,而且学会了仿制机器。
三、北京的第一舞台
地处北京珠市口西柳树井的第一舞台,是由殿阆先、杨小楼、姚佩秋等人出资在天和馆旧址建造的,于1913年春破土动工,1914年6月落成。
剧场的结构为砖木混合,并在大门处使用欧式铁栅,门上安装有洋铁皮的罩棚。观众席有三层,第一层和第三层是散座,第二层的前排座位为有木隔板的包厢,共4000多个座位。散座排列呈坡形,越往后越高。实行对号入座。
舞台设有小转台装置,直径不足10米,台面呈镜框式。舞台两侧均挂置有边幕,正中有台口幕,但没有装在镜框台口后,而是安装在大台唇上部的一根半圆形铁杆上,对开的幕布沿着这铁杆做弧线运动开合。
演出时装新戏《枪毙阎瑞生》时,真的汽车、真的马都上了台,轰动一时。
1937年,第一舞台被焚毁。
四、绍兴的觉民舞台
1913年,浙江绍兴布业界仿照西式舞台在绍兴新建觉民舞台。
它是浙江的第一个新式剧场。“这个镜框式戏台同当时许多新式舞台一样有个半圆形大台唇。”它在结构上有如下特点:
(1)演区设有半机械的转台,便于迁换布景。
(2)观众厅为椭圆形,分三层;二楼为包厢,三楼为三等席,底层以二椅一桌组成观众席,保留茶园戏馆的遗习(后为扩大坐席被拆除),观众最多可容二千余人(包括站票)。
(3)后台设有厢房(化妆、换装)和演员住房,以及名角的专用化妆室;建有伙房,配备用水设备。
(4)前院进场天井,设有亭园式(假山、渔池、亭台)的外围建筑,以及茶室、浴室和餐馆、照相馆。
觉民舞台启用后,一直以演戏剧(戏曲和话剧)为主,抗日兴军。直至绍兴沦陷的当天夜里,还在演出曹禺的《雷雨》。觉民舞台20年代也是绍兴重大政治活动的集聚场所,孙中山和蔡元培等先后在这个舞台上作过演讲。1950年7月,觉民舞台放映电影时因机房失火被焚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