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缘起
上海绅士马相伯和沈仲礼都是留学德国归国的学者,受过较系统的西方教育,致力于教育事业,决定办一所演剧学校来传播西洋戏剧,于是到处物色校长。在一次禁烟大会上,王钟声现身说法、慷慨陈词,引起了马相伯和沈仲礼的注意。经过进一步了解,得知王钟声也是德国归国的留学生,并曾和京戏演员合作演过一些戏,于是3人一拍即合。
王钟声
二、通鉴学校初期
1907年7月,中国第一所培养话剧人才的学校,坐落在上海北成都路的通鉴学校正式成立,校长王钟声。学校在报纸上登出的大幅广告上标明了办学宗旨:提倡新剧。
通鉴学校的招生实行来者不拒的原则,共招收了30多人。经过3个月的不很正规的教学和排练,通鉴学校决定一展腿脚,公开演出。
要组织演出,就要成立剧社,因知道留学日本的学生办的剧社叫春柳社,于是决定起名为春阳社。
三、春阳社演剧活动
1907年10月,春阳社在上海演出《黑奴吁天录》后合影
(一)演出《黑奴吁天录》
王钟声等人没有看过春柳社的演出,更不了解日本的新派剧,但是知道春柳社演出过《黑奴吁天录》,所以决定也演这出戏。剧本由许啸天根据美国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译本改编。
1907年10月,改编后的剧本搬上了外国人建造的阑心戏院。这是阑心戏院第一次向上海观众开放。摩登的建筑,华美的装饰,舒服的座椅,使上海人肃然起敬。
戏开场了,服装是全新的西服,但化妆却走了样,台上的男女黑奴一律是白面孔。这班演员都是小白脸,为了漂亮,谁也不愿意把脸涂黑了。连王钟声自己也扮了一个白皮肤的黑奴,恐怕第一次上台涂黑了没人认出来。于是大家只好不顾剧情,演成了《“白奴”吁天录》。演出形式仍然按照“时事京戏”的方式,用锣鼓,也唱皮黄,甚至用引子或上场白或数快板等花样,最滑稽的是,还有人扬鞭登场,一切全学京戏格式,演来当然不及京班,连模仿京班的新戏都够不上,结果只演了一天就“谢幕”了,但春阳社从此为人所知。
王钟声借《“白奴”吁天录》为观众做了两点说明:(www.zuozong.com)
1.新剧是分幕的,与京戏不同;
2.舞台上有布景,与京戏更不同。
(二)演出《迦茵小传》第一次公演之后,曾是春柳社社员的任天知从日本回国,加入通鉴学校,他把自己在日本所见的新派剧知识传授给了王钟声。
1908年3月,春阳社在春仙茶园举行了第二次公演。公演剧目为《迦茵小传》,剧本由王钟声根据英国作家哈葛特同名小说译本改编,男女主角分别由王钟声和任天知扮演。
5幕剧《迦茵小传》的剧情大意是:迦茵从小失去父母,寄居在姨妈家。由于心情苦闷,她常在母亲坟前徘徊。附近古塔上有个鸟窝,她想取其中的小鸟,但古塔太高她根本爬不上去。海军军官亨利·格雷芙为其美貌吸引,帮她抓鸟。不料却从塔上摔了下来,失去了知觉。迦茵陪他养伤,朝夕相伴,两人产生了感情。亨利的父亲是个男爵,因借了莱文杰的债,濒于破产。莱文杰的女儿爱玛热恋着亨利,如果亨利娶了爱玛,债务一笔勾销。于是,男爵急欲拆散亨利与迦茵。此时,迦茵已怀上身孕,为了不连累爱人,迦茵离开姨妈家,去了伦敦。她在伦敦忧思成疾。房东同情她,给亨利写信告诉了迦茵的近况。亨利得知迦茵的下落,欣喜若狂,准备去找迦茵。而亨利的母亲已捷足先登找到迦茵,劝她放弃。这时,迦茵一直厌恶的农场主洛克前来求婚,迦茵为了了断亨利的追求答应了他。亨利误以为迦茵嫌贫爱富,气愤之余与爱玛成亲。迦茵生下的女孩没几天就死了,地主洛克不断催嫁。正当迦茵彻底绝望时,莱文杰发来了电报说他病重,非常想见见迦茵。原来,迦茵才是他的亲生女儿,而爱玛是继室所生,他痛悔由于自己的罪过,害了亲生女儿。迦茵向洛克表明自己爱的是亨利。洛克气急败坏,把迦茵囚禁在家里,然后要去杀了亨利。迦茵逃了出来,洛克的枪响了,迦茵死在亨利的怀里。
这次演出完全取消了锣鼓、唱腔,内行人说:“把话剧的轮廓作像了”,以致看惯了戏曲的人以为“不像戏,像真的事情”。徐半梅曾说:“如果有人问,在中国第一次演话剧,是什么戏?就应当说,是这一出《迦茵小传》,以前种种,都不成话剧。到了这一出《迦茵小传》,才像了话剧的型。”[4]这次公演标志着中国早期话剧在形式上已经趋向定型。
四、通鉴学校后期
《迦茵小传》虽然有些成绩,但在当时新剧本身没有影响力,演员没有号召力的双重影响下,《迦茵小传》的上座率很低,无法维持演出的开支。于是,王钟声率领学生赴杭州、苏州等地跑码头,搞演出,剧目有《张文祥刺马》、《秋瑾》、《徐锡麟》等,演出效果同样不佳。
1908年4月,春阳社回到上海,在上海演出仍无起色的情况下,通鉴学校的演剧活动只好停止。
通鉴学校虽然只开办了半年多,但培养了一批中国早期话剧的优秀演员,如汪优游、钱化佛、肖天呆、陈镜花等。
五、新剧与文明戏
广告中的“提倡新剧”以及“新派剧”和“时事新戏”等名称,被观众简化为“新剧”两字。因为“新剧”全用白话,非常通俗,于是得到了妇女们的喜爱,尤其是闲来无聊的姨太太们,更是追求时尚,酷嗜“新剧”。
广告上和戏院牌子上、戏单上都印着“新剧”,但她们大部分是文盲,看不懂,于是便自作主张给新剧送了一个绰号,叫作“文明戏”。她们认为:没有吹打的结婚称文明结婚,那么,没有吹打的演剧就该称文明戏。而且当时对新的进步东西,都冠以“文明”两字,“新剧”创造了新的形式,所以绰号便叫响了。于是,春阳社演出的戏被同时称为“新剧”和“文明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