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大学生张志强虽然是学理工科的,但自幼对艺术的东西很感兴趣。他觉得,在艺术的各门类之中,绘画最让他摸不着头脑,那些西方印象派作品、抽象派绘画更让他找不着北,不知美感在哪,如何理解。相反,他觉得中国古典名作和近现代如徐悲鸿、齐白石的作品则栩栩如生,观赏性高。
【案例解析】
首先,这反映的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但并非绘画艺术越来越违背大众,远离大众。的确,绘画的欣赏者须具有一定的审美水平,但此审美水平并非意指文化水平,而是对绘画理论、技巧,诸如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有所知晓。解决的办法只有提高对绘画的艺术认知水平,最好有一点绘画实践。印象派和抽象派着重于外观、色彩的运用,对于当代艺术而言,是对古典油画的颠覆。
【知识要点】
绘画是在二度平面上创造三度空间的艺术,可以称为视觉空间的艺术。其依靠明暗和形象结构表现物象的凹凸,造成立体幻象,令观者感到物象是立体的。并通过物象大小、遮挡关系、透视变化和色彩变化、虚实等手法,造成深远的空间效果。各种绘画因工具材料和技法等因素,形成各画种独特的艺术趣味和画家驾驭艺术语言的功力美感。中国写意画,是利用宣纸吸水的敏感性和渗印墨色的艺术效果,讲究线条要有力透纸背的力度美,用墨具有变化和厚重感,笔墨构成气韵生动。西方油画,讲究色彩要有浑厚、凝重和丰富、和谐的美感。版画讲究“刀味”“木味”等和印制的美感。水彩画讲究水、色彩和笔法形成的明快、清丽、水分丰润的艺术美。
一、绘画艺术的内涵
绘画是运用线条、形体、色彩、明暗、笔触等造型语言在二度平面上塑造艺术形象,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艺术。绘画区别于雕塑、建筑等其他造型艺术的特征是其实体的平面性,即画家是在平面的材料上(如画布、画纸、墙面等)进行描绘。通过描绘,画家创造了一个视觉空间,即画面上的形象构成了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联系的,但却是视觉上的,也即虚幻的空间。由于画家表现的内容和艺术风格不尽相同,绘画作品呈现出的空间面貌也各具特点。
绘画的种类很多,也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根据绘画所使用的工具材料分类,可分为素描、油画、水彩画、水粉画、水墨画、版画、壁画等;根据绘画所表现的内容或对象分类,可分为历史画、风俗画、肖像画、风景画(山水画)、花鸟画、静物画等;还可以按照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传统分类,如中国画、日本画等。
二、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
1.平面艺术带给人的立体感受,二维创造三维
绘画是在平面上,如宣纸上、帛上、麻布上等进行,但艺术家利用光影、比例、色彩的变换,块面的结构,透视法等创造出立体的感受和纵深的幻觉,故苏珊·朗格称其基本意象为“虚幻的景致”。最重要的是空间意识,它能创造不同风格的绘画。西方古典绘画采用的是“焦点透视”,中国古典绘画采用的是“散点透视”,印象派采用的是“空气透视”。这个空间是为观赏者审美视角而生产的,与世界分离,是一个人创造的完整世界,雕塑是空间的凝聚,建筑是空间的扩张,绘画却是分离的空间。画框具有意义,强调了内空间与外空间的延续性。绘画中具体的图像是艺术家想象和创作的支点(或起点),看见的像不仅仅是空间的形象,更是空间的生成,而且,色彩、线条本身的美也只有在三度空间中充分展示出来。
2.长于描绘是中西画派的共同特征
长于描绘是传统绘画的艺术特点。再现性绘画描绘的精确性,可以达到乱真的地步。虽然随着不重形似的中国写意画和西方现代绘画的兴起,精确的描绘已不被人们所重视,但商品广告和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的效果图仍然体现着绘画这一特点。与再现性绘画相反,表现性绘画则是着眼于表现主观世界。不仅表现主观心态、思想哲理,还可以描绘幻想、梦境,有些表现性绘画排除描绘的技术性,但它必须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其艺术魅力,在于形式的独创性,手法的新颖性,造型给人视觉强烈的冲击和形式美感。
3.色彩、线条、构图是绘画艺术的语言
“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性”。
(1)色彩是最富有表情的形式因素,画面的色调对内容的传达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开国大典》色彩富丽明快,《白夜光》色调暗绿、深静,都与表现内容相统一。明暗的分布与明亮度的高低会影响一件作品引起的情绪反映和观者心境。低调的阴暗作品通常产生严肃、忧郁甚至阴森冷酷的效应;高调的明亮作品往往导致快乐、满足、喜悦的感觉。中国绘画以墨色为主。在画面上,浓墨表现厚重沉着,淡墨表达轻盈含蓄,浓淡相宜的效果使得作品层次丰富而气势酣畅。西方绘画在复杂的设色之中,表现出物体具体而细微的真实,对光的运用、色的运用和对色度、色性的把握极其严格。画家不但必须准确表现出物体固有的色彩和所处的特定光线,还要准确地处理好物体与周边环境背景的色彩与光线关系。
(2)线条可能是笔直的,也可能是弯曲的。在绘画作品里可以发现这两种基本线条的诸种变形。水平线意味着放松、平静与休止。垂直线意味着静态张力、准备就绪、抵抗力、支撑。对角线意味着动作、活力、不平横。
(3)构图是绘画的基础,是对色彩、线条进行组织,使之构成一幅完美的画。也是能否表达作者构思和给人以形式美感之所在。从欣赏的角度来讲,应注意把握绘画构图的以下几方面:①宾主关系明确,位置安排得当。例如油画《开国大典》,毛泽东站立于人群前面,居主要地位,身着深色服装,在明亮天空衬托下显得突出,并在灯穗的飘向、栏杆透视线的引向和其他人物精神意向的作用下,使观众一眼便注意到这一伟大人物和看出所表现的伟大事件。②构图结构形式与内容相统一。作品的画幅和艺术语言的结构形式,是为了贴切地表达内容。例如日本画《白夜光》表现的是开阔而宁静的意境,利用长方形画幅和水平线给人以平静舒展的心理作用,将树木沿着条状带的结构形式进行组合,弱化个体树木的显明性,强化水平线给人的宁静感。中国画《太行丰碑》,画家用竖幅构图,将山按方形结构组合,并运用强烈的黑白对比构成一种坚实、敦厚、沉重的宏大气势,与将太行山作为抗敌的历史丰碑立意相吻合。
三、绘画艺术的鉴赏方法
1.以理解的态度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内容
不论哪种流派、风格,不论是你第一眼喜欢或不喜欢的,在欣赏之前要首先确立自己理解的态度。所谓理解,即设法了解作品产生的原因和背景,作者想要说的内容,以及作品结构、形式的特征等,只有对这些真正理解了,和作者的作品在感情上交流了,欣赏者才可能作出比较实事求是的判断和批评。欣赏和批评切忌有先入为主的成见。有人常常不研究作品,不了解艺术家的意图,对自己看不惯的东西痛加“批评”,这种人的欣赏能力是很难得到提高的。历史并非仅仅把绘画留给我们,还在绘画中把人类的文化精神和理想启示留给了我们。创造了优秀绘画作品的艺术家已随着时间远去了,我们今天面对绘画作品的,实际上正是面对历史和艺术家思想感情的化石。对于作品尤其是古代绘画遗产,通常要放在它诞生的时代背景上加以品评,并且与前代的、同代的或后代的绘画加以比较,方能找到它在绘画发展史上的准确位置,理解“这一幅”作品所具有的艺术美的真谛。
2.尊重自我感受,发挥直觉和联想
欣赏绘画是一种“见仁见智”、原无定法的创造性活动。由于欣赏主体的年龄、经历、修养与趣味各异,同样看一幅画,获得的感受结果自然也相异,这是正常的。欣赏绘画的动机,在于人们希冀通过艺术理解历史文化,也理解自身的意义。艺术品从艺术家笔下诞生之后,它就成了一种新的现实,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欣赏它,它赋予每个人的感受也不同。因此,在掌握了一定的绘画知识和欣赏能力后,应充分尊重自己对绘画作品的直觉,在画作面前驰骋自己的联想与想象。联想是绘画欣赏中的一种高级思维,是欣赏者把自己的经历、知识与作品所表达的内涵相联系,进而认识、理解作品的过程。清人恽正叔在《南田论画》中说:“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四山之意,山不能言,人以言之。秋令人悲、又令人思,写秋者必得可悲可思之意,而后能为之。”其意乃绘画艺术形象是主客体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山之形披赋以人之情,乃绘画的真意象也。在欣赏过程中,从视知觉到心理联想,不仅依靠一定的文化修养,还依靠摆脱陈规与公式的拘束,敞开自己的视野。联想和想象是情感的双翼,借助它们,欣赏的层次便不断深化,达到心旷神怡的最佳审美境界。
3.多看,多想,多实践(www.zuozong.com)
只有多看、多想、多实践,才能逐渐对一般的艺术规律有基本认识,有了这些认识则有助于我们在今后的美术鉴赏中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每一件具体的艺术作品。博览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以及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艺术遗产,了解必要的地域文化和历史知识,熟悉各类艺术规律和各自独特的艺术语言,才能为提高审美和美术鉴赏能力打好基础。显然,如果不知道红军长征的故事就很难理解潘鹤的著名雕塑《艰苦岁月》。如果不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就看不懂毕加索最著名的反法西斯的大型壁画《格尔尼卡》。毕加索在格尔尼卡遭到法西斯狂轰滥炸后,决定画这幅画时说:“当我描绘那幅将被称之为《格尔尼卡》的画时,我清楚地表明了对那些把西班牙沉浸在痛苦与死亡的海洋中的好战集团的厌恶和鄙视”,以此来揭露法西斯的罪行。由此可见,每一件优秀艺术作品的产生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历史、社会、文化乃至艺术家本人的经历、个性、艺术天赋等方面休戚相关的。仍然以《格尔尼卡》为例,即使了解了画家创作的社会历史背景,但如果对毕加索的立体派画风一无所知还是欣赏不了该作品的。因此,要想提高美术作品鉴赏能力,不仅需要多接触作品本身,还要了解不同艺术样式,不同流派的风格特点,此外还应具备相当的历史文化修养,方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水平的鉴赏者。
四、绘画艺术作品鉴赏
1.《清明上河图》鉴赏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具有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彩图11⁃11、彩图11⁃12)该画长525厘米,宽25.5厘米,其中计有人物684个,牲畜96头,房舍12座,轿子8顶,舟船25只,树木124棵。作者张择端(公元12世纪),山东诸城人,是北宋末期职业画家,曾在画院任职,擅长画人物、楼阁、舟车等。
这幅画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这幅长卷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
图中所绘城廓市桥屋庐之远近高下,草树马牛驴驼之大小出没,以及居者行者,舟车之往还先后,皆曲尽其意态而莫可数记,全幅场面浩大,内容极为丰富。
全图分为三个段落。首段,汴京郊野春光。疏林薄雾,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令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有间“王家纸马店”,是卖扫墓祭品的。河里船只来往,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紧张卸货。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因状若飞虹,故名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或用竹篙撑,或用长竹钩住桥梁,或用麻绳挽船,或忙着放下桅杆以顺利通过桥拱。邻船的人也指指点点像在大声吆喝着什么。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紧张议论,期盼大船顺利通过。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的专门经营,还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整面修容等。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做生意的商贾、看街景的士绅、骑马的官吏、叫卖的小贩、乘轿的大家眷属、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问路的外乡游客、听说书的街巷小儿、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等,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太平车、平头车等,形形色色,样样俱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计描绘了五百五十多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
2.《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它代表了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彩图11⁃13)
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空气透视”般的笔法。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另外,蒙娜丽莎的一双手,柔嫩、精确、丰满,展示了她的温柔及身份和阶级地位。显示出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他观察自然的敏锐。
达·芬奇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着力表现人的感情。在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画肖像画时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端庄、稳重。蒙娜丽莎的笑千百年来引起了许多种猜测。转瞬即逝然而亘古不变的微笑,那洞察一切而又包容一切的眼神,那端庄沉稳的姿态,高贵而朴素的装束,以及无懈可击的完美构图。人们惊叹:列奥纳多,唯有列奥纳多,上帝一样的智慧,才能采集那么多美的元素,将众多美好合为一个完美。于是,美、智慧、永恒,三位一体,极致的搭配,再无超越的可能。就这样,蒙娜丽莎带给人们无限美好的遐想,也给人们无限沉重的压力。人们既愿意栖身她的庇荫,吸取滋润的营养;又渴望走出她的阴影,呼吸自由的空气。多少年了,无数醉心绘事的人,都为这一重矛盾所困扰。
这是一个神话,它与达·芬奇无关,完全是后人制造的。神话像雪球,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滚动,无限膨胀,最终连神话的制造者也被吞没。如今,蒙娜丽莎坐在卢浮宫一处显要的位置,隔着厚厚的防弹玻璃,每天以我们熟知的、神秘而永恒的微笑迎候数以万计的来访者。这些朝圣般的观众心中装着各式疑问,他们渴望通过这一张温柔娴静的脸庞读出答案,然而离开时却将更多的问题带走。
《蒙娜丽莎》就这样占据着人们的心灵。几个世纪过去了,蒙娜丽莎几乎成了一项法则,为无数艺术家所遵循。
在这个高速运转的、文化快餐统治的世界里,再神圣的经典也摆脱不了被解构的命运。对此我们很难作出评判,也许我们会为设计家天才的创意而赞赏有加,或因玩世者亵渎神圣而愤慨不已;然而,这都是确实的存在,我们除了承认别无他途。几百年来,《蒙娜丽莎》受到太多的赞誉,超出了它自身的承载力;当人们对它的推崇达到了饱和,不再有更新的创意时,歪曲、嘲弄和揶揄就应运而生。而正本清源,又有专门研究和品评《蒙娜丽莎》的文章或专著不断问世,包括各种推断与猜测。就这样,一幅画成了一门学科,许多人愿意为此耗费毕生的精力。未来的科学研究也许会为我们解答许多关于此画的疑问,然而神秘一旦消失,一切便如同猜破的哑谜般索然乏味。毕竟,《蒙娜丽莎》是一幅画,一幅美丽的肖像,我们带着虔诚,也带着无需解答的疑问去欣赏它,这就够了。
【相关知识链接】
中西绘画艺术的异同
中西方绘画自成体系,有明显区别。中西方绘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工具材料的不同和受政治、宗教、哲学以及审美趣味等因素的影响,使传统的中国画和传统的西洋画有各自特点,形成两大体系。
首先是表现手法上的区别。(1)主要造型手段的区别。中国画以线描作为造型的主要手段,扬弃对象的光影明暗,注重形象的神韵。西方油画以明暗、色彩为主要造型手段,重视形体光影描绘,注重表现立体空间感的真实效果。中国画用色讲究概括性和装饰性。中国水墨画,以墨色的浓淡变化,描绘对象的色彩关系。西洋画重视客观对象色彩的精确再现,以色彩的丰富变化为特点。(2)空间处理方法的区别。中国画不是定点写生,而是将不同时间、不同角度观察对象获得的形象特点,有机地组合于一起,着重表现审美感受的真实。中国画往往不画满背景,利用空白造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西方油画是定点写生,按透视法描绘特定视域内的景物,全方位地描绘所见对象的形体、色彩、光线等,以求得真实地再现客观对象。
其次是文化上的原因。西方的源头是古埃及和古希腊,古埃及的一神论以及木乃伊制作的讲究为后来以人为主的艺术奠定了基础,而在古希腊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健全的思想寓于健康的体魄之中。”这些就构成了西方艺术以人为主。而由于中国文化的早熟,使得艺术很快就从以人为主的儒家思潮转向了讲究“天人合一”的老庄,这为后来的艺术题材从人物转向花鸟和山水奠定了基础。
再次是地理的原因。古埃及天气热,人们是赤膊的,古希腊天气温和,人们喜欢外出,喜欢展示自己的身体,中国人被传统束缚,赤膊自然只能局限于室内。
第四是物质的原因。西方很早时期的笔就与我们所用的笔分开了,西方用的是硬性的笔,我们一直用软笔,更加重要的是,中国书法的早熟以及地位的上升,使得艺术与笔墨分不开了。如果你学过绘画就会明白,中国的笔墨在修改以及描绘方面,是存在一定的难度的。
最后是历史的原因。中国的绘画在很早的时候,就由于文人的参与而登大雅之堂,也正是由于这样,中国的艺术与写实分开了,艺术的目的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为再现,而是为了抒情,西方的艺术家直到19世纪才独立,获得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地位,他们的艺术家是一直要为人画像的,所以艺术一直就以写实为主,而且以写人为主。
【课后练习】
1.以王维的《鹿柴》为例,分析“诗画”结合的意境。
2.从“光线”“色彩”运用的角度感受和分析《蒙娜丽莎》这千百年来“最令人莫衷一是”的神秘微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