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筑艺术与审美鉴赏的分析介绍

建筑艺术与审美鉴赏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4-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很正常,建筑作为一门艺术对不同层次的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雨果称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他们都认为建筑艺术反映人类深刻的文化。建筑艺术的审美性首先在于它要给人以美好形象,即令人赏心悦目的外观造型,内部空间比例适宜、色彩协调等。

建筑艺术与审美鉴赏的分析介绍

【案例】

有一次假期外出旅游,在家庭讨论去向和目标的过程中,小倩埋怨爷爷总是沉迷于古建筑教堂寺庙,走巷探街似的;而她却醉心于类似浦东陆家嘴般的城市天际线;父亲母亲呢,却是驻足于城市大剧院艺术中心迷恋往返;哥哥和表弟奔跑在城市广场、体育中心,说“这些真漂亮”。结果大家庭的意见是:到一个城市,住下来后,各跑各的,回来再交换交流。

【案例解析】

把建筑当成一门艺术来看,我们已更注重它的审美性而忽视功用性了。小倩是年轻女孩,对现代摩天大楼印在天空的轮廓很陶醉,表现出她们欣赏建筑外观形象的审美趣味,爷爷们探微城市古建筑,沉迷于此,可见老人们文化积淀深厚,建筑是“历史的年鉴”(果戈理语)。父母对城市艺术中心之类建筑感兴趣,说明他们人到中年,更向往有象征意义的建筑空间、环境带给人的精神感受,男孩子喜欢体量大、类似“鸟巢”一样的怪异创意。年龄性别不一样,对建筑艺术的特性理解和偏嗜趣旨不一样。很正常,建筑作为一门艺术对不同层次的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知识要点】

建筑艺术是通过建筑物的形体、结构方式、内外空间的组合、建筑群以及色彩质地、装饰方面的审美处理所形成的一种实用艺术。它按照物质的重力规律和美的规律,创造出既适应于人类的生存,又符合审美的需要,既有实用性又有艺术性,既具民族性、时代感又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空间造型体系。建筑通过组织空间来组织人类生活,不同的建筑就是不同的组织人类生活的方式,首先是内部空间的组织,此为其艺术性的灵魂,通过内部空间的组织才组织起了外部空间。外部空间是内部空间的延伸,而墙体、屋顶、装饰均从内部空间的组织中生长出来的,内部空间是有生命的形式,空间与空间的连接、转折、变化,都应富有节奏韵律。

一、建筑艺术的含义和性质

建筑艺术是通过组织空间来创造审美意象,生产出一个供人活动的环境的艺术。歌德认为其为“凝固的音乐”,黑格尔认为其为象征艺术的代表。苏联鲍列夫认为是用石头写成的历史,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纪念碑。因此,一个城市,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寻找自己的象征物时,被看中的往往是那些伟大的建筑。法国作家雨果在著名的《巴黎圣母院》中说过:“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雨果称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俄国作家果戈里说过:“建筑是历史的年鉴。”他们都认为建筑艺术反映人类深刻的文化。当代艺术家简森在《世界美术史》中说:“当我们想起任何一种重要的文明的时候,我们有一种习惯,就是用伟大的建筑来代表它。”由于建筑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巨大的艺术表现力量以及它与人类文化的深刻的同构对应关系,杰出的建筑艺术作品都是文化的最鲜明、最深刻也是最长久的体现。不同文化圈的人群会有不同的建筑观念,不同的建筑艺术手法、趣味,不同地域、民族、阶级,不同时代,建筑艺术作品都有不同的面貌,反映出深刻的文化内涵。

二、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

1.实用与审美相结合

人类产品一般不是物质的,就是精神的。物质产品就是指该产品的具体用途。建筑的实用性首先是为了“用”,而不是为了“看”。即居住、工作或公共交往。即使是纪念碑、陵墓也要考虑举行纪念仪式时人流活动的具体要求。试想,一座通风不良、噪声震耳、光线幽暗的车间,打扮得再花哨也不会引起工人的美感;一座华贵高大的楼房,如果风一吹就要倾倒,那么色彩无论怎么鲜艳,多姿多彩,住在这座楼房里的人也不会觉得它美。建筑的实用性还表现在于它的耐久性、舒适性和安全性。建筑是巨大的、造价可观的物质实体,一旦建成,除非地震火灾战争破坏,否则它都会长期保留下去,很难被人遗忘或丢失,事实上成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纪念碑。

建筑艺术的审美性首先在于它要给人以美好形象,即令人赏心悦目的外观造型,内部空间比例适宜、色彩协调等。建筑的审美性还表现在它具有纪念性。比如希腊的神庙、罗马的广场、巴黎的铁塔、中国的万里长城、非洲的原始村落,还有数不清的古城市、古村镇。当初并不是为了纪念而专门建筑的,但是到了后来却成了纪念性很强的古迹,成为人们欣赏的历史文化了。

不同的建筑对象中实用和审美可以各有偏重。有的审美功能比重大些,甚至占主要的地位,比如纪念碑、游乐园、陵墓等;有的比重大体相等,如商店、学校、医院等;有的比重小些,如仓库厂房桥梁等。

2.空间群体组合与环境烘托相结合

道理很简单,建筑物一旦建成,就不能移动,除非特殊情况,不会出现房子搬家、桥梁搬家的事,而一旦搬了家,其审美效果也将随之改变,原来的效果不复存在。后来的又出现新的审美效果,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必须是置于埃及这广阔无垠的沙漠中,才有永恒的性格,如果搬到了东北大森林,很难设想,那是一种什么效果。又如,欧洲的哥特式教堂,必须是在中世纪狭窄、曲折的街巷中,才能充分显示飞腾向上的气势,如果放到宽阔的大街上或者林立的摩天大楼中间,就很难设想是什么景象了。建筑群常常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由很多单栋、单幢建筑或它们共同围成的广场组合成群。即便是单幢建筑,也是由许多不同性格的房间组成的,如北京故宫有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后宫、御花园,直至景山。一系列不同的建筑和不同的、空间的、顺序的出现,引起了像交响乐有序曲、高潮、尾声的顺序出现,使人的情绪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获得总体的享受,这种群体的艺术感染力,比起某一个单独的建筑单体来得更加强烈、更加深刻。与环境、雕塑、环境绘画、建筑小品工艺美术甚至文学如匾额、对联以及家具地毯灯具组合在一起,还有自然环境的山、水、树、石头,它们的形体、光、色,甚至味道、气味,还有人文环境的历史,乡土民俗这样高度的有机组合,由建筑艺术统率,并且协调它们,将会产生更为巨大的艺术表现力量。

3.抽象性和象征性相结合

就建筑形象本身而言,也分不出什么进步的或落后的,革命的或反动的。天安门过去是封建王朝的正门,今天却是国徽上的图案,是伟大祖国的象征。万里长城本来是民族交往的障碍,是刀光剑影的战争产物,现在却成了全体中华民族的骄傲,是闻名世界的游览圣地。同时,它塑造的这个正面形象又是抽象的。建筑艺术常用象征、隐喻、模拟等艺术手法塑造形象。比如,古希腊曾有人认为人体各部分都体现着理想的美,故而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精华——多立安柱式建筑就以粗壮狂放的线条,形象地模拟了男子挺拔雄健的体形特征;而安奥尼柱式建筑则以柔和精细的线条,形象地模拟了女子优雅柔美的体形特征。近代纽约航空港的TWA公司,则用典型的象征主义手法,建成了一座外形像展翅欲飞的大鸟的候机大楼。巴黎明星广场上的凯旋门,建造的初衷是象征拿破仑一世军威、强权、做世的特点。北京天坛公园的双环亭、南京天王府的双亭,则象征了亲密无间的挚友关系。由此可见,建筑艺术的正面抽象性和象征表现性构成了它的又一审美特征。

三、如何欣赏建筑艺术

1.用感官去感知建筑艺术的形式美

建筑艺术属于造型艺术,欣赏建筑艺术首先从外观开始,即观察由各种材料构成的建筑外部形体和总体色调特征。没有审美眼光的人面对建筑物时头脑中只有“房子”之类的概念,感受不到令人心迷神醉的形式美和其中散发出的人情味。欣赏建筑艺术应首先捕捉对象给予的形体印象。比如,万里长城是蜿蜒曲折的线形,能够带来巨龙腾飞的联想。人们习惯把中国国家体育场称作“鸟巢”,就是根据它那鲜明的外形特征来命名的。在这里,冰冷的钢桁架因人的联想移情变为富有情趣的枝条,灰色矿质般的钢网成为浪漫温情的摇篮。

建筑色彩也能够直观强烈地作用于人们的心理情绪。人类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积累了色彩经验,特定地域环境总是提供给在那里生存的人们某种色彩“性格”的体验。因地区、气候、民族习俗与文化传统的差异,都有各自偏爱的建筑色彩。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一向极为强烈,北京故宫金黄色的琉璃瓦顶与蓝天,高大的红墙与绿树构成色彩对比,民居则一般都用质朴的灰砖青瓦。英国的城市建筑偏爱棕色,日本喜欢用灰色素静的调子,美国则习惯用明快响亮的色彩。从不同的用色习惯上,观众能够联想到中国人森严的等级观念,英国人热情中带着保守,日本人冷静深沉,美国人自由奔放,由此感受到不同民族的普遍性格特征。

2.感悟建筑形象的象征意义

建筑艺术通常借助象征意义来蕴含其审美意蕴,象征意义首先是最初的象征性,即建筑艺术在物化成特定的建筑物时就已经具有的象征意义。如北京故宫的对称和谐、层次分明及主要建筑位居中央,显现出封建时代帝王对国家的主宰以及封建制度的“宝塔”结构。我国秦朝建立的万里长城,当时象征着秦帝国的“大一统”。但是,随着社会历史实践的发展变化,建筑艺术又会产生出一些新的象征意义。现在,北京故宫已成为中外游客所欣赏的审美对象。它既显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伟大成就,又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当我们现在登上万里长城,极目远眺,万里长城像一条巨龙在群山环抱中婉蜒游动,显得气势非常恢宏辽阔。在我们的审美视野中,长城已不再是秦帝国“大一统”的象征,而是中华民族创造力量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建筑艺术的历史具有丰富的时代和文化内涵。“人们惯于把建筑称作世界的编年史,当歌曲和传说都已沉寂,已无任何东西能使人们回想一去不返的古代民族时,只有建筑还在说话,在石书的篇页上记载着人类历史的时代。”

3.欣赏建筑艺术的音乐美

建筑艺术通常以错落有致的空间造型显现出类似音乐的节奏感。歌德和谢林都把建筑看成是“凝固的音乐”,正是在于他们感受到建筑艺术的音乐美。建筑艺术的外在造型都是按照形式美的规律创造的,它无论向空间什么方向延伸,都是有比例、有规划、有变化地排列的,从而形成一定的节奏。而“优秀的建筑物,它各方面的节奏,总能归于统一。这便形成一种统一的调子,统一的旋律。当你在观赏这座建筑时,你便能在一定时间过程中感受到节奏上反复多样的流动,产生音乐般的旋律感,正是这种旋律感把你引向特定的情绪氛围”,从而获得类似感受音乐美的情感愉悦。感受建筑艺术的音乐美,要善于调动自己的通感,以动态的视觉对建筑造型显现的空间序列进行审美观照。欣赏建筑艺术同欣赏绘画不同,欣赏绘画主要靠静态的直观把握,而欣赏建筑却不能只靠静态观照,还应运用动态观照,从视点的高低、视角的俯仰、视野的远近大小、空间的开合、视觉的分隔联系中去观照建筑的空间序列,才能感受到空间序列的节奏感和音乐感。也只有从这个意义上才可以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4.了解建筑艺术特有的艺术语言

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各种艺术的不同,更大程度上就是艺术语言的不同。建筑的艺术语言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面、体型、体量、空间艺术手法。

(1)面。面的处理要注意运用形式美法则,古今中外均如此。均衡、对称、比例、对位、节奏、韵律、比例尺,虚实、明暗、色彩、材料质感等技法。综合运用它们,结合建筑物的具体条件和性质,就可以得到既富于变化,又高度和谐完美的造型。

(2)体型。体型处理更加丰富多彩,很多建筑体形组合丰富、多样,组成了多种多样体形,这也需要遵循形式美法则。

(3)体量。体量的巨大是与其他造型艺术的显著区别。有些建筑的面、体形处理都很简单,主要靠体量的处理,巨大显示艺术性格。如埃及“金字塔”,上小下大体形简单,四棱锥体面,无太多色彩、虚实变化,很简单,但体量很大,人在它的面前,觉得它是永恒的,而人十分渺小,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有些西方教堂,为了体现上帝的崇高、伟大、神性巨大力量,往往也用很大体量。教堂几十米,甚至上百米高,不如此则体现不了艺术性格。体量的巨大不是绝对的,适宜才是重要的。中国文化更重视现实人生,而非神性伟大,建筑体量一般不太大,尺度接近人自身实际尺寸需要。园林建筑中的小别墅、小住宅更注重较小体量,体现亲切感。

(4)空间。建筑有中空空间,四面墙壁、地面、天花板围成空间,或许多建筑组成庭院、广场,空间是建筑独有的艺术语言,空间有巨大情绪感染力。如宽阔、高大而明亮的大厅,令人心情开朗,精神振奋;而大、宽却低矮、黑暗的大厅,给人压抑甚至恐怖的感觉,西方哥特式教堂,高、长,却狭窄,会使人想到上帝崇高和人自身的渺小。

5.建筑艺术的欣赏角度、欣赏距离

欣赏角度可以分为水平方向上的正视与侧视,在垂直方向上的平视、仰视与俯视。欣赏角度也就是审美角度或审美视角。在审美活动中,审美角度是非常重要的,客体审美价值的实现,不仅需要客体自身的审美同伴,而且还需要审美主体的密切配合,需要审美主体选择合适的审美角度,尽可能多角度、全方位地把握审美客体。建筑艺术是立体的空间艺术,欣赏者更应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欣赏建筑艺术的整体美。

建筑艺术又是视觉艺术,欣赏者与建筑物距离的远近直接影响制约着审美效果。一般来讲,近距离可欣赏建筑的细节或局部;中距离可直观全貌;远距离能概观大致轮廓。欣赏者时间充足,可近、中、远三者兼而有之;时间仓促,则只能或中或远的览其概貌。一般来讲,欣赏古典建筑可多作近、中距离的观照;欣赏现代的宏伟建筑可多作中、远距离的概览。当然,欣赏距离的远近不是绝对的,应该因人而异,因建筑艺术不同而不同。

四、建筑艺术作品鉴赏

1.北京世纪东方城住宅艺术鉴赏(www.zuozong.com)

2003年中国建筑艺术奖住宅类社会贡献奖——北京世纪东方城,地处北京东四环路和京沈高速交界处,项目总建筑面积达105万平方米,社区内住宅类型丰富,并以进深12~13米的板式高层为主。该项目紧邻世纪华侨城大型主题公园和窑洼湖公园,并被百米宽城市绿化带环绕,环境优美,得天独厚。(彩图11⁃1、彩图11⁃2)

为创造一个艺术化的城市社区,设计注重从远、中、近三个距离对它进行精雕琢:从远处看,宏大的群体造型夺人眼目;进入社区,色彩、线条、窗与墙的虚实对比恰到好处;回归家中,每一处阳台栏杆、扶手、踏步都产生建筑细部的美感。

结合不同的住宅楼体,整个建筑外观以黑、白、灰等基本色调形成淡雅、简洁的主题,并突出有韵律的建筑元素的协调变化。以弧形板楼为例,设计以阳台挑出外墙的沿“V”字形曲线变化,形成第二个层次的个性效果。其次,在强调大手笔宏观造型的同时,在其底部留出三个可供人穿越的洞,高高的台阶,以及沿台阶布置的石灯、花盆等装饰物又给人以亲切温和的感觉。

建筑顶部设计采用多种元素和技巧,使这一超百万平米的大型住宅社区拥有变幻无究的建筑形象。并且,在简洁的主题框架下,建筑兼顾每一个细部的刻画,从立面造型、材料运用到细微元素的变化等均强调“对比性”。通过对阳台栏板、扶手、花篮、灯具及台阶和线脚的细意琢磨,营造出人与人之间亲密接触、对话交流的亲切层面。

2.带你欣赏蔡氏古民居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彩图11⁃3—彩图11⁃5),不仅单体设计和施工为闽南之上乘,其宏大规模更为闽南所罕见。严整的布局,精美的雕饰,不仅集中表现了闽南高超的建筑艺术,极富有历史文化内涵,而且反映了受印度佛教、伊斯兰教及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艺术的影响,是研究近代中国特别是福建沿海中外建筑艺术交流难得的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1996年9月2日,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就在前不久,蔡氏古民居被评为“福建省最美的乡村”,这一称号,让原来就享有盛名的古民居又增添了亮丽的一笔。

到达蔡氏古民居的时候,已是傍晚时分。此时的蔡氏古民居,结束了一天的喧哗后,如一位慈祥的老者静卧于此。老蔡是蔡氏后人,自小生活在古民居内,他对古民居的熟悉程度非一般人所能比拟。从他抑扬顿挫富有激情的解说中,可以感受到他对蔡氏古民居的感情,对这座有着“闽南建筑大观园”之称的古厝充满了自豪之感。他说,蔡氏古民居最大的特色,就是运用了五种雕刻艺术,水平之高,工艺之精,无与伦比。窗户的石柱上也雕刻了多种动物,到处是富有立体感的石浮雕。

四十年凿石声声造“故宫”

老蔡名叫蔡宗敬,据其介绍,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是菲律宾华侨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字浅)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始建,清宣统三年(1911年)竣工,前后建造了40余年时间。现存较完整的宅第共16座,总建筑面积有40多亩,建筑多为穿斗式结构,硬山或卷棚屋顶。老蔡是蔡浅的第五代孙,支系长房,现在管理着蔡氏古民居的日常修缮和保护工作,同时也兼做接待和导游。老蔡告诉我们,从远处看,蔡氏古民居就像一把琵琶,一头大一头小,石埕上石板之间缝隙就像琵琶乐弦。据民间传说,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的选址地点是一个九天仙女掉琵琶处,因此,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就称为“琵琶”形村落。当时建房子前,蔡启昌父子请来风水先生择地,相中了这块被誉为“琵琶穴”的风水宝地。风水先生告诉他们说:“如果在琵琶穴建房子,石头敲击不停的声音,你的财源便源源不断。”

据说,当时在这里时常可以听到一种白银叮叮当当如琵琶的音乐源源而来,于是他们便开始大兴土木,兴建蔡氏华宅。之后在长达40余年的建筑中,凿石声声,犹如乐师拨动琵琶乐弦,又如白银发出叮当的响声,故海外生意更红火,钱越挣越多,宅第越建越漂亮,最后建成了集各种建筑特色为一体的闽南“小故宫”。

五种雕刻尽显闽南建筑艺术

在蔡氏古民居群一路走来,老蔡说得最多的就是它的雕刻艺术,不管走到哪一处,哪一个角落,他都会指着其中的各种雕刻图案让我们仔细观看。老蔡说,蔡氏古民居建筑群里,总共有五种雕刻艺术,包括石雕、木雕、砖雕、泥塑雕,还有一种雕刻艺术非常奇特,至今为止没有专家考证出来。而正是这样四种精美的雕刻以及一种不知名的工艺,让蔡氏古民居成就了闽南建筑的独特魅力,展现了独一无二的建筑特色。

置身古民居中,就恍如身处一座古色古香的清朝闽南建筑博物馆,精彩尽收眼底。这个建筑群有大小房间近400间,东西长200多米,南北宽100多米,雕梁画栋,其规划之周密,手法之精致,就算是科学发达的今天,造起来也有相当的难度。老蔡说,曾有惠安的几位石雕师傅前来参观,一开始据说还口口声声说“现在什么雕刻都能做出来”,结果在参观完古民居后,对着老蔡直摇头,坦言自己确实低估了古人的智慧,这里面的雕刻艺术看起来简单,真正做起来没有高深的技术是难以完成的。在老蔡的指引下,我们看到了古民居每间屋子门前的那些墙砖石浮雕、人物及动物表情的丰富多变,立体感很强;窗棂上的镌花刻鸟,装饰巧妙华丽;门墙厅壁以书画点缀,自有一番情趣,篆隶行楷,各具韵味,每幅书画都有自己的含义,据说是当年蔡浅为了教育后人而引用并刻于墙上的。随处可见的木雕、泥塑、砖雕及石雕,工艺精美,多数采用透、浮、平雕等手法。雕琢内容丰富多彩,有禽兽、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图案古博。蔡氏古民居一律青石墙脚、红砖墙身,还有红瓦顶和燕尾脊,属于典型的闽南皇宫起大厝。

人去楼空寂寞佳人留美名

据介绍,这座庞大的古民居建筑群里,有一个叫“梳妆楼”的地方,这里曾演绎过缠绵、哀婉的才子佳人爱情故事,为蔡氏古民居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相传,蔡资深的侄子蔡世添品貌出众,颇有文才,有次蔡资深带他去拜访晋江状元吴鲁,被状元看中了,有意把女儿吴明珠嫁给他。两家交换了生辰八字,就下聘礼定亲,蔡家特地为状元家的千金赶建起一座梳妆楼。佳期临近,万事俱备,不幸吴明珠小姐忽得急病,临终前请以堂妹吴宝珠代替自己完婚。于是,迎娶之日,吴宝珠和吴明珠的木主神位一起来到了蔡家。祸不单行,替补妻子吴宝珠来到蔡家没过上几天好日子,夫婿蔡世添又染病而亡。可怜吴宝珠18岁就成了寡妇,终身不出小楼一步,最后赢得了门扉上的“安贞”二字。

蔡氏民居实在有太多让人留恋的地方了,只可惜天色已晚,雨越来越大,我们无法继续在古民居里逗留观赏,那座传说中的象征爱情的“梳妆楼”也没有亲眼见到。带着遗憾,我们离开了古民居。

【相关知识链接】

中国建筑体系知识介绍

中国建筑体系是以木结构为特色的独立的建筑艺术,在城市规划、建筑组群、单体建筑以及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均取得辉煌的成就。传统建筑中的各种屋顶造型、飞檐翼角、斗供彩画、朱柱金顶、内外装修门及园林景物等,充分体现出中国建筑艺术的纯熟和感染力。7000年前河姆渡文化中即有榫卯和企口做法。半坡村已有前堂后室之分。商殷时已出现高大宫室。西周时已使用砖瓦并有四合院布局。春秋战国时期更有建筑图传世。京邑台榭宫室内外梁柱、斗供上均作装饰,墙壁上饰以壁画。秦汉时期木构建筑日趋成熟,建筑宏伟壮观,装饰丰富,舒展优美,出现了阿房宫、未央宫等庞大的建筑组群。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寺、佛塔迅速发展,形式多样,屋脊出现了鸱吻饰件。隋唐时期建筑采用琉璃瓦,更是富丽堂皇,当时所建的南禅寺大殿、佛光寺大殿迄今犹存,举世瞩目。五代、两宋都市建筑兴盛,商业繁荣,豪华的酒楼、商店各有飞阁栏槛,风格秀丽,明清时代的宫殿苑囿和私家园林保存至今者尚多,建筑亦较宋代华丽烦琐、威严自在。近现代中国建筑艺术则在继承优秀传统和吸收当今世上建筑艺术长处的实践中,不断发展,有所创新。

殿堂的屋顶,较多地采用庑殿、歇山、重檐、悬山、硬山、卷棚等样式。屋顶,无疑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正视、侧视、俯视,它的立面平面都是曲线。曲线优美的屋顶,尤其翼状起翘的“飞椽”,轻巧活泼的动人形象是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部分。

“斗拱”是中国建筑独有的奇特构件,常被用来代表中国建筑,兼具结构、造型、装饰多重功能,十分独特。斗拱由多种形状各异的木块重叠装配而成,位于柱顶、额枋、梁枋与屋顶之间,它的使用可增加屋檐伸出的长度,缩短梁枋跨度,分散节点处的剪力,此外,还兼有装饰作用并表现尊贵等级。使用斗拱的木构架,是“中国建筑真髓所在”(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

大殿一般采用梁柱结构。其梁柱做法,是沿进深方向在石础立柱,柱上架梁;梁上又立短柱,上架一较短的梁。这样重叠数层短柱,架起逐层缩短的梁架。最上一层立一根顶脊柱,形成一组木构架。每两组平行的木构架之间,以横向的枋联结柱的上端,并在各层梁头和顶脊柱上,安置若干与构架成直角的檩子;檩子上排列椽子,承载屋面荷载,联结横向构架。这种木构架是用中国传统工艺做成的,可抗地震的破坏。

从建筑格局上看,我国建筑群体的平面布局多为均衡对称,设计时以纵轴为主,横轴线为辅,通过暗示、烘托、对比等手法,使建筑间含有微妙的虚实关系,从而体现了中国建筑“含蓄”的美学特征。一般佛寺的建筑,也以中间一条南北向纵轴线为主,主要建筑都位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次要建筑安排在轴线的东西两侧。自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山门的正面为天王殿,天王殿后面是大雄宝殿、法堂,再后面为藏经楼。

中世纪教堂建筑艺术作品介绍

中世纪教堂建筑的形式主要有两种:早出现的一种叫“罗马式”,它是由更早的“巴西里卡式”演变而来的,其外形像封建领主的城堡,以其坚固、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显示教会的权威,如意大利的比萨教堂。较后一种称为“哥特式”,它的形式比“罗马式”轻巧而更富于装饰意味,采用很多矢状卷的构造和尖塔式的装饰,以其高耸入天与上帝接近的感觉,控制人们的精神感情。如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和法国的巴黎圣母院。中世纪教堂的装饰美术是基督教美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教堂的内部布置有大量的宣传基督教教义的装饰壁画、窗玻璃画、浮雕和圆雕。

1.罗马式教堂建筑艺术

自1096年开始的十字军东征,使欧洲兴起宗教的热潮,封建主对宗教的狂热达到如醉如痴的境地,他们全力为自己的领地兴建规模壮观的教堂和修道院,建筑史上称这种新形制为“罗曼内斯克”,即罗马式。而这个时期的其他造型艺术如雕塑、绘画等都成为与教堂不可分割的装饰部分,因此在美术史上统称为“罗马式”。罗马式教堂建筑采用典型的罗马式拱券结构。它是从古罗马时代的巴西利卡式演变而来。罗马式教堂的雏形是具有山形墙和石头的坡屋顶并使用圆拱。其外形像封建领主的城堡,以坚固、沉重、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显示教会的权威。教堂的一侧或中间往往建有钟塔,屋顶上设一采光的高楼,从室内看,这是唯一能够射进光线的地方。教堂内光线幽暗,给人一种神秘宗教气氛和肃穆感及压迫感。教堂内部装饰主要使用壁画和雕塑,教堂外表的正面墙和内部柱头多用浮雕装饰,这些雕塑形象都与建筑结构浑然一体。(彩图11⁃6)

2.哥特式教堂建筑艺术

自公元12世纪到公元15世纪,城市已成为各个封建王国的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一时期兴起了封建社会大发展的产物——哥特式艺术。“哥特”是指野蛮人,哥特艺术是野蛮艺术之义,是一个贬义词。在欧洲人眼里罗马式是正统艺术,继而兴起的新的建筑形式就被贬为“哥特”(野蛮)了。第一个哥特式建筑是在法国国王的领地上诞生的。之后整个欧洲都受到“哥特化”的影响。哥特式有人专指建筑,哥特式雕刻最初附属于建筑,公元13世纪后与建筑分离;哥特式绘画巅峰在公元14—15世纪。哥特式教堂建筑在艺术造型上的特点:首先在体量和高度上创造了新纪录,从教堂中厅的高度看,德国的科隆中厅高达48米;从教堂的钟塔高度看德国的乌尔姆市教堂高达161米。其次是形体向上的动势十分强烈,轻灵的垂直线直贯全身。不论是墙和塔都是越往上分划越细,装饰越多,也越玲珑,而且顶上都有锋利的、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不仅所有的建筑是尖的,而且建筑局部和细节的上端也都是尖的,整个教堂处处充满向上的冲力。这种以高、直、尖和具有强烈向上动势为特征的造型风格是教会弃绝尘寰的宗教思想的体现,也是城市显示其强大向上蓬勃生机的精神反映。(彩图11⁃7)

如果说罗马式以其坚厚、敦实、不可动摇的形体来显示教会的权威,形式上带有复古继承传统的意味,那么哥特式则以蛮族的粗犷奔放、灵巧、上升的力量体现教会的神圣精神。它直升的线条,奇突的空间推移,透过彩色玻璃窗的色彩斑斓的光线和各式各样轻巧玲珑的雕刻的装饰,综合地造成一个“非人间”的境界,给人以神秘感。有人说罗马建筑是地上的宫殿,哥特建筑则是天堂里的神宫。哥特式教堂结构变化,造成一种火焰式的冲力,把人们的意念带向“天国”,成功地体现了宗教观念,人们的视觉和情绪随着向上升华的尖塔,有一种接近上帝和天堂的感觉。从审美的层面看,罗马式建筑较宽大雄浑,但显得闭关自守,而哥特式建筑表现出一种人的意念的冲动,它不再是纯粹的宗教建筑物,也不再是军事堡垒,而是城市的文化标志,标明在最黑暗的中世纪获得一点有限的自由,人们会发现一丝现实世界的阳光透进了黑暗的中世纪。与哥特建筑一起应运而生的是优美的彩色玻璃窗画。这种画也成为不识字信徒们的圣经。圆形的玫瑰窗象征天堂,各式圣者登上了色彩绚丽的玻璃窗,酷似丰富多彩的舞台画面。当人们走近教堂,不仅产生对天国的神幻感,也产生装饰美感。由于它是玻璃画,能依靠光线的穿透而生艳,所以以其光色的奇妙而引人入胜。

【课后练习】

1.哥特式的建筑有什么象征意义,试述之。

2.中国两所有代表性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其建筑体现了古典与现代的两种风格。北京大学的教师办公楼都是以前的“小房子”,连图书馆也是小而古典式的,不如清华大学那么恢弘气派,洋溢着青春和时代特征,试分析两种建筑风格的各自内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