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然景观的审美鉴赏,什么是自然景观的美

自然景观的审美鉴赏,什么是自然景观的美

时间:2023-04-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对自然景观文化内涵的鉴赏对自然景观的观照如果仅仅停留在外部特征上,毕竟还是肤浅的。审美活动是一种情感活动,我们不仅要细心观察自然景观外部特征的美,还要进一步加强内心体验,能够观景生情,体会到自然景观所具有的深刻文化内涵。优美的自然风景激发了他们的灵感,于是悟之于胸,发之于笔墨,开创了中国山水文化的新纪元。

自然景观的审美鉴赏,什么是自然景观的美

【案例】

庐山地处江西省北部鄱阳湖盆地,九江市庐山区境内,濒临鄱阳湖畔,雄峙长江南岸,三山五岳中三山之一。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长段块山约25千米,宽约10千米,绵延的90余座山峰犹如九叠屏风,屏蔽着江西的北大门。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喷雪鸣雷的银泉飞瀑、瞬息万变的云海奇观、俊奇巧秀的园林建筑,一展庐山的无穷魅力。庐山尤以盛夏如春的凉爽气候为中外游客所向往,是久负盛名的风景名胜区和避暑游览胜地。历代题诗极多,李白《望庐山瀑布》尤为著名。

【案例解析】

人们对自然景观的鉴赏常常包涵着对自然景观文化内涵的审美,尤其中国传统文化对山岳寓意了太多的“人格景象”,因此,在景观美学文化理解和美感体验中,对山岳景观文化美的把握有着至关重要的审美意义和功能作用。

山岳雄伟壮观、气势磅礴,成为人道德精神和生命永恒的文化象征,在美学领域开辟了以山岳崇高、雄伟、壮美、永恒、神圣形象为人格观照的审美新境界。

庐山的自然风光,成为其历史文化遗产得以生存和持续的基石;而庐山的人文构建,又进一步使其历史文化遗产得以丰富和发展。因此,在欣赏庐山自然风景美的同时,要注意从文化、人文角度进行赏析。例如,中国山水景观的人文性表现主要形式为特色化(如“泰山天下雄”“黄山天下奇”“华山天下险”等),诗文的描绘(如苏东坡咏杭州西湖的诗句等),神话故事与传说的渲染(如神女峰的传说)与宗教的结合(如“天下名山僧占多”)。

【知识要点】

一、什么是自然景观的美

中国的名山大川有着数千年古老文明的历史。它们从千千万万的普通山山水水中被选择、保护和建设起来,主要满足人们对大自然的精神文化生活上的需求,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景观风貌。其主要特征有三:一是具有美学价值的山川自然景观;二是具有科学生态学价值的自然景观;三是以自然景观为主,人文景观为辅,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的山水景观。名山大川与风景名胜区的含义基本上是相同的。

(一)偏重形式美

自然景观的美,首先表现在形式上,包括视觉美、听觉美、嗅觉美、味觉美等。对自然景观的形体、线条、色彩,观之能令人产生视觉美;对风声、雨声、涛声、瀑布声、流泉声、鸟鸣声等大自然发出的各种自然声响,听之能令人产生听觉美;对植物花卉散发出的各种气味,嗅之能令人感到嗅觉美;对植物果实或某些山林特产,尝之能令人感到味觉美;对自然景观,触之能令人产生十分惬意的触觉美。一句话,能给人以感官上的愉悦、心理上的惬意的任何景观的具体形式,都属于形式美的范畴。

(二)彰显文化美

自然景观的美,同时体现在独特的内容上,这就是具体的物象所表现出来的人类文明程度,这种程度越高,物象的审美价值就越大。许多风景区的名称如九华山张家界、黄山、华山,许多景点的名称如神女峰、老人山、姐妹峰、望夫岩,一些风景区内的历史掌故、传说,如登封嵩阳书院的“汉武帝封将军柏”的传说故事等,无不蕴含着前人的主观理解和审美情感。它们都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产物,包含着一定的社会生活,因而它们不仅仅在形式上给人以美的愉悦,而且在内容上也给人以智的启迪,即文化思想的教育和道德情操的熏染,所以它们同时具有文化美。

(三)蕴含象征美

自然景观的美可以通过某些物体形象和意境表现出象征意义或象征美。象征是一种寓意或隐喻,如莲花象征高洁,竹子象征刚直、虚心,苍松象征刚强、长寿等。

二、自然景观的鉴赏方法

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和生存方式,渗透在人类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生活中。自然景观美使人类超越物质功利性,超越主体和客体的对立关系,实现人对物欲的超越,从而获得精神的自由,使人性得以完整地体现出来。自然景观的审美活动不仅可以给人们的审美发展提供一定的知识、营养和价值,也能满足他们社会心理发展和成熟的需要。

对自然景观的鉴赏古已有之,宋山水画家郭熙对真山水的观察欣赏非常深入,他在《山水训》中总结了一套观赏山水的理论和方法,如“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意思是远看把握山体的宏观形态,近看要仔细观察山石的本质特征。他还提出不同季节人与山水环境的感应关系,从而产生不同的美感和情感。结合古今中外各种自然景观观赏的理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自然景观。

(一)对自然景观外在美的鉴赏

自然景观美是风景美的重要形态之一,欣赏自然景观的美,可以先从风景美的特征入手,欣赏它的色彩、形态等外部特征的美,这是发现自然景观美的一把钥匙。

(二)对自然景观文化内涵的鉴赏

对自然景观的观照如果仅仅停留在外部特征上,毕竟还是肤浅的。审美活动是一种情感活动,我们不仅要细心观察自然景观外部特征的美,还要进一步加强内心体验,能够观景生情,体会到自然景观所具有的深刻文化内涵。

1.体味山水文化

热爱自然风景、寄情山水的诗人、画家、士人、官宦、僧人和道士们常常集结于名山胜水之间,欣赏山水,清谈玄理,吟诗作画,建设寺观,参禅悟道,结成朋友。优美的自然风景激发了他们的灵感,于是悟之于胸,发之于笔墨,开创了中国山水文化的新纪元。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山水诗,在中国绘画史上诞生了山水画派。山水诗和山水画,都是作者游览自然风景与自然山水神交情合的结果。不少文人、名士、学者、官宦及旅行家,为追求自然山水之美而踏遍天下自然风景。他们情寄山水,触景生情,发之于笔墨,著之于文学,再现于书画,把山水文化推上了历史高峰,在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2.感受审美想象

审美实践证明,欣赏艺术离不开联想和想象,欣赏自然美同样要展开联想和想象的双翼。

美,正是由于人们以自然形象,或者说以自然物所固有的某些特征为基础,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联想和想象的结果。其中最典型的要算人们对奇岩怪石的拟人化和拟物化的联想和想象。例如,在湖南张家界,人们把两座相对而立的石峰,命名为“千里来相会”,以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总之,对于自然景观的审美实现来说,提高欣赏者的文化艺术素养是根本性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无论是道教的神仙得道,还是佛教的修行成佛,经过千百年的筛选美化形成许多优美的山水神话,如武当山玄武大帝修道成仙的故事、东海蓬莱三岛的传说、西王母瑶池美景普陀山观世音菩萨传说、峨眉山普贤菩萨传说、五台山文殊菩萨传说、九华山地藏菩萨传说等,都构成了神奇传说与诗情画意相交织的山水之美。

老百姓则给山山水水创造了许多淳朴美丽的故事传说,赋予山水景物以动人的灵性。如石林阿诗玛的传说、洞庭柳毅井的传奇、三峡神女峰的故事等,都像情思的彩练联系着审美主体和客体。三峡的神女峰与楚襄王梦遇神女的爱情故事结合起来,令审美者浮想联翩,情景交融

3.探索自然科学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名山大川的形象特征,都是在不同的地质地理条件下形成的。例如,雄伟、险峻形象的山岳,都是处于地壳上升运动较强烈、断层较发育的地区。泰山、峨眉山、华山、衡山、黄山等,都是被几组断层切割而隆起的断块山。它们形象高大,拔地通天,气势雄伟。尤其是那些垂直节理发育的花岗岩高山,峰如斧劈,崖似壁立,巍峨奇险。

长江三峡是世界上不多见的峡谷景观。峡谷是河流切割的痕迹。三峡的切割深度达1500米。至今,我们还可在距江面1500米的山顶上找到磨圆度很好的卵石,这些卵石是7000万年前古长江河床的遗物。

雕镂百态的峰林、石林等石灰岩地貌奇观,则是由水的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漓江,就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发育最典型的峰林地貌。称作“赤壁丹崖”的红色砂砾岩景观,要数丹霞山、武夷山、齐云山、龙虎山等名山最为典型。典型的火山地貌,有东北的五大连池、长白山天池台湾的阳明山等。它们不但景观奇特,而且是研究地球发展历史的珍贵依据。

(三)运用适当的技巧进行自然景观的鉴赏

1.选择适合的观赏位置(www.zuozong.com)

自然景观具有空间的真实性,观赏者深入其中找一观赏佳处,由点到面,由局部扩展到整体,因距离、角度、俯仰的变化造成透视关系、纵深层次、视野范围的差异,所产生的美感不同。

观赏风景时,观赏距离是影响能否获得最佳审美感受的重要因素。正如宋代画家郭熙在《山水训》中指出的:山要远近地看,“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远十数里看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在自然景观审美活动中,观赏者需要同观赏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适当的远近距离有助于观赏者获得最佳的观赏效果。观赏距离有两种:一是心理距离,二是空间距离。具体地说,要“远望近看”,既从远处欣赏风景的整体美,又不忽视细微之处的精华。

就心理距离而言,观赏者与观赏对象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方能达到融为一体、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人们在审美过程中对某一事物认识得越多,了解得越仔细,人体对审美对象的心理距离就越缩短。但过于熟知的,会因为心理距离太近形成一定的心理定势,纵然有千般美景也会熟视无睹、漠然处之,感受不到其中的美。审美心理距离需要一种既超然(功利)而又投入(情感)的审美态度。可以说美的产生基于审美距离,审美距离适当,审美注意就自然地产生了,审美活动才真正成为可能。

空间距离指观赏者和审美对象之间的实际间隔距离。距离不等,所看到的景致相异。距离远,会构成远景和全景;距离近,将取得近景或“特写景”;距离适中,则组成中景。这些具有一定差异的景致,往往使人获得不同的审美体验。

要从不同的角度观赏,观赏者在观赏风景时,所站的角度不同,造成视野范围有所差别,所获得的美感也是不同的。正如宋代画家郭熙所言:看山要面面看,“山正面如此,侧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

在确定观赏角度时,观赏者要根据观赏对象的景观特征来确定观赏的角度。一般来说,每一个景物都有它自己的主要观赏面。倘若把一个景物的中线视为它的主轴,两侧的景物呈现出相对左右对称或相对均衡的特点的话,那么观赏者宜将正面作为主要的观赏面。另一类景物,有多个观赏面,如果从不同的面去观赏,其观赏效果有所不同,可以选择最佳的作为主观赏面,因为只有在主观赏面才能获得最佳的审美体验。倘若换个角度,这种形象效果就可能被削弱。例如,在许多名山中都有一些似人似物的景点,被给予形象有趣,且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景点名,如黄山的喜鹊登梅等景观,只能从主观赏面进行观赏,否则就无法看出它那逼真的活灵活现的神态。

要采用不同的视角,如平视可以看远处的景色,欣赏开阔的旷景。如站在太湖岸边眺望烟波浩渺的水面时,可以用平视的视点观赏到“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的旷美,这种水天一色、碧波帆影的景色使人心胸开阔,心旷神怡。

当景物高大时,须抬头往高处仰望才能获得满意的观赏效果。如布达拉宫坐落在拉萨的红山(又称玛布日山)上,它由红山南麓奠基,沿山而上,依势迭砌,从平地直达山顶,几乎占了整座红山。从山脚仰望这座融官堡与寺院合一的宫殿,只见层层殿堂,巍峨耸峙,辉煌夺目,分外壮观。

视点位置高,景物在视点的下方,观赏时要从高处往下观看的叫俯视。在北京景山万春亭上看故宫,豪华宏伟的宫殿建筑群分为六个大小不同、纵横有别的空间,层层推进,逐步起伏产生高潮,以突出太和殿前雄伟壮阔的正方形广场。其壮美之极,令人叹为观止。

作为观赏者应注意的是,在实际的观赏过程中平视、仰视、俯视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2.把握观赏时机

许多自然景观随时间、天气、季节的变化而展示出不同自然景观的美。有的随季节变换而呈现出春翡夏翠秋金冬银的差异,有的只在特定时间出现。不同的景观有其观赏性的最佳时节,如果时机不当,就难以观赏到一些独特的景观。例如,一般的瀑布景观在丰水期大显声威,蔚为壮观。按这种常规去观赏黄河壶口瀑布,将大失所望。壶口瀑布是黄河中游的一处胜景。在这里黄河的河床宽度由250米收束成50米,水被夹在壶口般的地形中,然后骤然跌入30多米深的深槽,形成高达20多米的瀑布。赶上丰水期,瀑布因落差的骤减变为一滩急流,此时来观赏,不免要望河兴叹。

气象、物候、花草、树木及山水的季节性变化给自然景观提供了时间的信息。因气候春、夏、秋、冬的更替,植物随之叶芽萌动、发芽、抽叶、开花、结实、落叶,观赏者的审美感受也会随之呈现出不同特征:“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荫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寒人寂寂。”

在特定的时间内,自然景观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景象。著名的自然奇观吉林雾凇,其观赏就很讲究时效性。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夜看雾”,是在雾凇形成的前夜观看江上出现的雾景。大约在夜里十点多钟,松花江上开始有缕缕雾气,继而越来越大,越来越浓,大团大团的白雾从江面滚滚而起,不停地向两岸漂流。“晨看挂”,是早起看树挂。十里江堤上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银白。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待到近午赏落花”,是说树挂脱落时的情景。一般在上午十时左右,树挂开始一片一片脱落,接着是成串成串地往下滑落,微风吹起脱落的银片在空中飞舞,明丽的阳光辉映到上面,空中形成了五颜六色的雪帘。

【相关知识链接】

泰 山

泰山崛起于华北大平原东缘,凌驾于齐鲁丘陵之上。主峰玉皇顶海拔1524米,如鹤立鸡群,格外巍峨,大有通天拔地之势,故被古人视为顶天立地,“直通帝座”的天柱。满山的苍松翠柏更显出它的壮美。泰山因其高,气候垂直变化,山下为暖温带,山顶为中温带。山上多云雾,年平均降水量达1132毫米,而山下只有750毫米。这种复杂的自然现象,古人得不到科学解释,便产生了神秘感,认为泰山是“出云播雨”“神灵所居”的天府,因而成为人们崇拜的山神。

自秦始皇至清乾隆,在2000多年间,先后有13代帝王31次到泰山封禅或祭祀,使泰山拥有“五岳独尊”“雄镇天下”的至高无上地位。

据历史记载,东汉时泰山的道教就已相当兴盛;到宋真宗封泰山碧霞元君,在岱顶建碧霞祠以后,更是盛极一时,至明代达到了顶峰。佛教亦于东晋时传入泰山,最早的寺院,就是今天泰山的灵岩寺。

泰山作为游览审美对象的历史也源远流长,诗经中就有“泰山岩岩,鲁邦所瞻”的颂歌。最早在泰山留下足迹的名人当是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天文学家张衡,文学家蔡邕,学者班固、马融等,都游历过泰山。东汉学者应劭的《泰山封禅仪记》就是现存最早的游记之一。曹植、陆机、谢灵运、李白、杜甫、苏东坡、徐霞客等人都是泰山风景美学的重要开拓者。

泰山的文化遗迹中,尚有1800多处碑碣和摩崖石刻,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岱庙至岱顶的登山道两旁。其年代,自秦汉至当代,连续两千多年;论书体,楷、草、隶、篆,无不齐备;论流派,欧、赵、颜、柳,各呈风采;论内容,大多是点化名山胜景,弘扬民族精神,真是洋洋大观,浩浩古今。

雄伟壮观的泰山,数千年来,自然景观融入了帝王封禅、宗教神话、书画意境、诗文渲染、工匠艺术以及科学家的探索等山水文化,构成了独特的泰山风景。这座同时具有科学、美学和历史文化价值的泰山,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封禅泰山,则是中国自然风景发展史上的特有现象。封禅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一种礼仪活动。封,是帝王到泰山顶上祭天;禅,是在泰山脚下的小丘上祭地。帝王封禅泰山包含着祭祀天和地,朝廷祭祀四渎,亦代表天下河川。

喀斯特地貌的风景特性

喀斯特地貌在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区最为发育,该区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溶沟、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等喀斯特负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各种洞穴系统以及洞中石钟乳、石笋、石柱、石瀑布等;以及与地表和地下密切相关联的竖井、芽洞、天生桥等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区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资源。广西的桂林山水、云南的路南石林等驰名中外。喀斯特地貌由于其独特的地貌特征,经常容易“产出”类型各异的风景区。例如,贵州龙宫、织金洞等。喀斯特分布在世界上极为零散的地区,如法国的科斯、中国的广西、美国的肯塔基州等。

广西地区的喀斯特地貌是别具特色的,这里除了部分的弧形山系以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则分布着连绵成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尖锥状、宝剑状、柱状、塔状等形态各异、挺拔峻峭的石灰岩山峰。如果我们站在较高处放眼望去,只见群峰密集,气势雄伟,犹如苍蓝色的石头森林。它们纵横连绵达数百公里,而且各个山峰的高度都十分相近,构成了一个自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的峰顶面,在林立的石峰之间密布着一个个深达200~400米、直径不过100~200米的封闭小洼地。从广西西北部到中部,地形形态呈有规律的变化:峰顶高度依次降低,山峰密度逐渐变稀。同时,山间的封闭洼地高程也渐次下降,洼地规模也明显增大,由数个洼地连接成串珠状洼地。此外,不规则的长条形谷地则逐步过渡为较开阔的峰林谷地和孤峰平原地形。以山水甲天下著称的桂林—阳朔一带,就是一种喀斯特强烈发育的峰林谷地和孤峰平原。

“五岳”“五镇”“四渎”

五岳,是五大名山的总称。在我国一般指北岳恒山(位于山西)、西岳华山(位于陕西)、中岳嵩山(位于河南)、东岳泰山(位于山东)和南岳衡山(位于湖南)。

五镇:东镇沂山、南镇会稽山、西镇吴山、北镇医巫闾山、中镇霍山。

四渎:指四条大河——黄河、长江、淮河和济水。

【课后练习】

1.结合自身游览名山大川的过程中的切身感受,总结什么是自然风景之美,并用自己拍摄的照片举例说明。

2.组织一次风景摄影交流活动,看看大家都是怎么看风景美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