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答郭怀若先生之商榷
——王志平
6月24日美术报发表了郭怀若先生的文章《色弱还是力弱》,对我去年发表在美术报《论近代中国画的色觉弱化》一文有些不同的观点,欲与我商榷。作为作者,拙作被“拜读”已感欣慰,被“商榷”更感荣幸。郭先生在文中否认近代中国画存在色觉弱化现象,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为此,愿再论近代中国画的色觉弱化,并就郭先生提出的有关论点与之商榷。
郭先生在文中首先提出在传统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设色和水墨“一直处于并行的发展状态”,中国画并无色觉弱化的现象。这一观点其实是对中国画的发展状况作出的以偏赅全的判断。
在传统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确如郭先生所说有设色和水墨分别代表着工笔画和文人写意画两种不同的艺术处理手法,但他们在传统中国画的发展史中却很少处于并行的发展状态。设色的工笔画形成较早,考古发现,春秋战国时期已有“以毛笔画于丝织的帛上,平涂施色的绘画作品”及设色的工笔画。如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龙图》,此后秦汉的帛画,隋唐展子虔的《游春图》、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等都以其丰富绚烂的色彩、精湛的艺术表现手法著称于世,而此时文人写意画尚未形成,不可能与设色工笔画处于并行的发展状态。
文人画的形成则在宋代。据画史记载,以苏轼为代表的一批文人画家,官场上不自由,他们通过书画活动,自由抒发情怀,这就形成了不同于皇家画院和画工的艺术主张。北宋末期,画坛形成了三支各自独立的绘画大军,彼此竞争又互相影响,此后,文人画不断壮大。元以后,成为画坛主流。由此看来,中国画的设色工笔画,与水墨文人画在宋代曾处于并行发展的状态,而元以后文人画成为画坛主流,设色工笔画自然也不可能与主流绘画并行发展。至于郭先生文中提到苏东坡画墨竹的同时,敦煌的工匠们仍旧创作着色彩绚烂的敦煌壁画;“元四家”挥写墨笔山水时,工匠们所绘制的永乐宫壁画;“明四家”之一的仇英倾毕生绘制的青绿山水,清代“四僧”产生的同时,宫廷正统画家、传教士画家的设色作品。这一切并不能说明设色的工笔画在和水墨同样蓬勃发展着。
对中国画发展状况的判断,应以代表时代的主流作品和中国画整体的发展趋势来判断,不应一叶障目,以偏赅全。文人画自元以后始成为画坛主流,中国画的“色觉弱化”自然是从元逐渐开始。东坡画竹时,宫廷画家、工匠、文人画家三足鼎立,中国画尚无明显色觉弱化现象。而元书画新风的开创者高克恭、赵孟頫,中国山水经典理论著作《写山水谈》的作者黄公望,被王原祁认为其作品“神意兼得”的吴镇,“洗空凡格,独运天倪”的倪瓒,被董其昌赞誉为“天下第一”的《青卞隐居图》的作者王蒙,画梅名家王冕、邹复雷等,画兰名家普明、赵雍等,画竹名家柯九思、张逊等,画菊名家钱选、苏明远等,与民间工匠谁更能代表元代中国画的发展状况呢?“明四家之一”的仇英,画史记载其为画工出身,文化修养欠佳,作品虽技艺娴熟,但未能摆脱画工之习,作品刻画有余而蕴藉不够,大多一览无余,画外意趣则很少了。清宫廷正统画家,则或图绘功臣,或为皇帝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或陪皇帝消闲解闷,装点风雅,或为宫廷模仿古代名家之作丰富宫中收藏。“画工中亦少有出类拔萃者,多平庸之辈”(《中国美术史》)。而以郎世宁为代表的传教士画家的作品所呈现出“不中不西”的混血样式则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的一段笑谈。
翻开画史,中国的绘画自元以来的艺术作品从量的多寡到质的优劣,能代表本时代美术发展状况的中国画作品几乎都是水墨文人写意画,偶有设色也多以淡彩为主,“以补笔墨之不足,显笔墨之妙处为前提”。罕见一位在设色工笔画的创作上超越前人的大家。至于民间工匠绘制的宗教壁画,个别画家所作青绿作品,宫廷画家、传教士的作品,从技法的研究创新到形式的多样化,题材的丰富性等各方面,都无法与水墨文人写意画相提并论,当然不可能如郭先生所说与水墨同样在蓬勃地发展着。中国的绘画由浓色重抹、五彩斑斓,发展至元文人画成为中国绘画主流后的淡彩、墨彩,在色彩的感觉方面自然是弱化了,造成“色觉弱化”的帽子文人不戴谁戴,否则倒真有失公允。
中国水墨文人画墨色审美趣味的产生与发展,有其一定的社会根源与时代特征。早期的文人画只是部分文人“逸笔草草的游戏式、自娱式的绘画”。
随着宋王朝的灭亡,中国文人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集中了很多画家的御用创作机构——画院,这时已不复存在,归隐的文人画家成了艺术创作的主要力量。……(www.zuozong.com)
随着时代的变迁,旧文人的消亡,社会环境的改变,单色系的“黑白之道”已无法满足时代多元的色彩审美要求,用传统的审美情趣和创作技法来描绘多彩的生活已显捉襟见肘。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标志性文化特征,作为中国文化的绘画艺术,其技法的创新、色彩的变化亦应与时代同步。那种把古代形态的笔墨当成中国绘画传统的唯一代表,那种把传统文人画家的墨色审美,当做中国艺术家的色彩观,都显然背离了“笔墨当随时代”的中国传统艺术精髓。……
王志平《彭大将军》
王志平《妖雾》
王志平《正气》
王志平《太白邀月》
王志平《卧薪尝胆》
王志平《达摩面壁》
王志平《知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