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老子像》
1.道学的基本思想
道家奉先秦道学创始人老子为教祖,以《道德经》为首要经典,以“道”为基本信仰。把道家哲学中以道为本体的宇宙论的内容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发挥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的天道派生万物思想,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是创生宇宙万物的动力。由此演化出“洪元、混元、太初”这样宇宙生成的三个时期。“洪元”即是“道”,也是一,或为元气,此时宇宙混混沌沌,没有阴阳,没有天地。“混元”,即为二,此时阴阳初判,天地生成。最后是“太初”,即为三,阴静阳动,天地人三者并生,五行交配,万物生成。
道家认为要达到与天地共长久的“神仙”境界,就必须逆宇宙生成的方向进行修炼,所谓“归三为二,归二为一,归一于虚元”。修炼方法主要有:一是精神修炼,通过摒去利欲,收心习静等,做到处物而心不染,处动而神不散,本心不起,离乎万境。二是呼吸修炼,基本功为服气法,作深长呼吸,最后达到鼻无出入之气的境界。三是形体修炼,包括按摩、导引、拳术等内容,它强调吐纳在前,屈伸在后,使呼吸运动和躯体运动密切联系起来。四是内丹,它由呼吸修炼和导引修炼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修内丹能将人体内的精、气、神凝聚起来,使人耳目清明,手脚轻捷,益寿延年。金元以后,此修炼方法逐渐成为道教徒修炼的核心,另外,还有服食外丹、房中术等帮助得道成仙的诸种方法和道术。与此同时,道家还形成一套自己的宗教道德规范和清规规范,如祭礼祀前要沐浴,不饮酒,不食荤腥等,并提出了“虚无无为自然图道毕成诫”,“贪财色灾及胞中诫”和“不孝不可久生戒”等。以后,道家的戒律渐趋完善,特别是受儒、佛的影响,把儒家的“三纲五常”纳入道家教规,并吸收了不少佛教的清规戒律。如“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戒律,如八戒、十戒、二十七戒。有的教派戒律多达1200余条。
道学的经典,收集在《道藏》中,现存最早记载道经道书目录的,是晋朝葛洪的《抱朴子·遐览篇》,共列各种道教经典137种,现存完整的道藏是明代的《正统道藏》与《续道藏》,道藏的内容由道家书、方书、道经和有关的传记组成。道教的主要经典有:《道德真经》(即《老子》)、《南华真经》(即《庄子》)、《太平经》、《阴符经》、《周易参同契》、《黄庭经》等。
2.道家文化的基本精神(www.zuozong.com)
道学文化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文化,概括地说,在以下一些问题上构成了自身的文化特质:
其一,在生死问题上,道家以生为真实,以“长生”为宗旨,对生命的尊重是道家思想的根本。《太平经》说:夫寿命,天之重宝也。也因此,著名的医学也是著名的道学理论家孙思邈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千金要方·序》)故他主张“无死人圣”,肉体成仙,关于道教长生不老的神仙信仰,在《隋书·经籍志》中曾有这样的记载:“推其(指道教)大旨,盖亦归于仁爱清静,积而修习,渐致长生,自然神化,或白日登仙,与道合体,”所以,在道家看来,“老而不死曰仙”(《抱朴子·释名·释长幼》)。
其二,在形神关系上,道家认为,“生者神之本,形者神之具”(《云笈七聳》卷三二)。所以,在道家眼中看来,神即是长生有形的人。修道“近在我心,不离己身,抱一毋舍,可以长存”(《周易参同契》下篇)。可见,道家认为修道做神仙,不离于肉体,也成功于肉体。即所谓形神并养,要靠“内修”与“外养”或“拘魂制魄”的功夫(葛洪:《抱朴子·内篇·至理卷第五》)。
其三,在“入世”和“出世”的问题上,道家表现出一定的“入世”倾向,具有较强烈的干预世事的愿望。中国最早的道学典籍之一《太平经》,其出发点和基本线索,就是“致太平”,力求达到“中和气得,万物滋生,人民调和,王治太平”(《太平经钞》)的理想境界。晋代葛洪也提出“佐时治国”的主张,认为修道不能脱离人世,“内宝养生之道,外则和光于世”(《抱朴子·内篇·释滞卷第八》),在葛洪看来,真正有才能有道行的人,对于学道与治国应“兼而修之”,“若舍弃妻子,独处山泽,邈然断绝人理,块然与木石为邻,不足为也”(《抱朴子·内篇·对俗卷第三》)。所以南朝著名道士陶弘景,辅助梁武帝萧衍治国,在当时即有“山中宰相”之称。
总之,以“道”来统摄自然、社会和人生三大层面,追求三者的自然平衡,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道家文化全面而深入地渗透到国民的思维方式、民族心理、风俗民情、文学艺术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文化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