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的最大贡献是为中国文人和士大夫提供一种普遍关怀及一切存在的宇宙心灵。《礼记·祭义》中有这样的记载:“秋,霜露既降,君子覆之,必有悲怆之心,非其寒之渭也;春,雨露既濡,君子覆之,必有怵惕之心,如将见之。”唐代诗人李商隐诗云:“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人心对万物的情感关切导致它超越一己之私心而成为“宇宙心灵”,正是这种宇宙心灵决定了中国诗画中的那种“提神太虚”或“散点透视”的空间构造和它的宇宙观、人生观。
每一个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必须首先接受历史文化给他的语言,并理解语言。他接受和理解语言的同时,也已经让历史文化在理解中进入他的时代,他的现实存在,并参与形成了他对自身的理解。所以在进行任何解释文化或历史的活动时,解释者必须要卷入他已占有并理解的语言,实际上他也已有对自身的理解,所谓“成见”的构成。中国的水墨艺术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图式”概念,有人称之为“中国黑白的体系”。中国的水墨艺术离不开中国特有笔、墨、纸、砚等工具材料,艺术家以此为媒介把自己对自然体悟宣泄出来。众所周知艺术品质必须有人工制作的物质载体;艺术家必须将自己的“心象”确定在一定的物质材料上,成为物态化的东西,也只有在这“物态化”的过程中,他的“心象”才能呈现。中国的智慧全在于这物质材料上,这支毛笔的中介能使人的“内气”传导到手臂并注入于毛笔的笔端来实现从“感”到“有”,当然还有独特的“墨”与“纸”。中医“以意领气”、“意到气到,气到力到”的理论即是此。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也说,书画要“意气”为之,有意有气方可用笔,意在笔先,气在笔先。他又进一步指出“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清朝倪灿在《题周静盉画册》中明确指出,“古人用笔之际,运其神气于人所不能见之地,故人莫能及”。说明古代优秀的水墨艺术家长期修炼获得的功力与他们能够以“神气”运笔是分不开的。因此中国的水墨艺术“以意用笔”的实质就是“以气用笔”气运用笔。《石涛画语录》的精华就在于“法于何立,立于一画……吾道一以贯之”。其中“一画”是关键词。笔者的理解即是“一气贯笔,万象之根”。“夫画者,从于心者也”(石涛语)。人体内部微观物质有规律地运动形成了人体的内气,内气携带生命体的能量与信息,气运笔即以意念与体态,调息相配合来导引人体的内气用笔。由于人体内气的自常运行是连续贯通的,因此其操纵笔的运行也是连续贯通的,一气贯笔自然就成为气运用笔的主要特征。一气贯笔就是以一气贯串意与笔,使内气携带生命体的能量与信息不断地注入笔端,中不停顿,笔断意连、气连,使笔笔送到家,收笔时敛意回气,暗回而空折使意气收回不散。一气贯笔,自始至终一气呵成,不填不改,此间意气神趣皆在笔迹之中,所以理解了修炼与运气,也就自然理解了石涛的“一画”论。我们不应用现代西方的一套绘画理论去勉强解释中国的水墨绘画理论,实则如前所述中国的水墨艺术与西方视觉艺术常常只能用下三界的词语强而为之,用许多比喻强而说明之。“以手指月,但手非月亮也”。即使是许多当今中国的水墨艺术家没有修炼过,没有体悟到“中三界”中的境界,但其使用的“语言”仍然是“中三界”物化出来的“语言”,只是徒有形式而已。当然通过“现代化”的转换在操作层面上不断吸取西方构成形式或肌理效果的表面视觉语言可能更能为现代的观众所接受。但问题是这种“语言”与“图式”由于它的“集体无意识”,它被接受的程度与范围仍然有限,正如有人指出,“水墨画从媒材到技术手段都是传统文化的产物,是古代文人抒胸中逸气表林泉之心的特有方式,这种方式与产生它们的情境有着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老实讲,在“有界”和“下三界”使用的视觉语言,西方视觉艺术几千年的积累与实践,已产生出一整套完整的表达方式,他们更适合“向外推进”,表现当下社会生活的变化。而我国的水墨艺术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路径,我们更适合“向内回归”表现自身生命的体悟。所以用中国水墨艺术的一整套方法去表现迅速,激烈动荡变化多端的社会学问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提到了以前资中筠发表在《文汇报》副刊上的一篇文章,他认为同样是淡墨山水,同样是花鸟鱼虫,古人和今人的作品气韵、味道就是不一样。古人的水墨画不着丹青,常使人感到“画”似乎没有边缘没有轮廓,不知始于何处,终于何处,而且画中有诗“胸中自有丘壑”,似乎古人离大自然更近,或者说画者与造化浑然一体,使人感到那时天是蓝的、水是清的、人是闲的、心是静的神思悠远……他通过直觉感悟到了其中的问题。中国古代水墨艺术中要求艺术家的关键是气静神凝,气静内气阴阳调和,气运匀畅,气静则心静,神凝则排除心中杂念,使心神集中“凝想”,精神聚心气足,这样水墨艺术中的“意象”才能由心中萌发,才能“天人合一”,这样产生出来的“图像”当然有一股“清气”,一股“静气”,一股“灵气”。现代人以及现代艺术家面临的诱惑和不得不应付的烦心事实在太多了,许多东西使人静不下心来,许多画展赞助单位一大串,大都与艺术无关而且现代人已越来越远离自然,真正做到返璞归真很难。(www.zuozong.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