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化
当代世界关于文化的定义,据统计已有260余种。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具有与人类自身同样长久的历史。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文化”的字样。“文”字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易·系辞下》云:“物相杂,故曰文。”《礼记·乐记》云:“五色成文而不乱。”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追根溯源,认为“文,错画也,象交文”。由此原始之义衍生,文遂有文字、文籍、文章、文学之义。《尚书·序》上称伏羲画八卦,造书契,“由是文籍生焉”。进而“文”字有了与“质”、“实”相对的精神修养与美善德行之义。《论语》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郑玄注《礼记》曰:“文犹美也,善也”。可见,“文”字自其始,便与今日之“文化”一词有着不解之缘。
“化”字本义指事物动态的变化过程。如《易》曰:“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礼记》曰:“赞天地之化育”,后又延伸出造化、大化等义,并由自然万物(造化)的生成、变易引申出伦理德行的化成。
“文”、“化”合用,则见于《易·贲卦》:“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这里,天文与人文相对,天文是指天道自然,人文是指社会人伦。治国家者必须观察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以明耕作、渔猎之时序;又必须把握现时社会中的人伦秩序,以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等级关系,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仪,并由此而推及天下,以成“大化”。显然,“文”、“化”从其最初的联用起,便具有明确的文明教化之义。
2.文化概念的多重含义(www.zuozong.com)
在中国的典籍中,文化的概念是“文治”和“教化”。如“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道”,这就是说,文化是管理教育的基本手段和内容。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e,有三种解释: (1)耕种;(2)耕种的作物;(3)转义为精神的表现,即文化。Culture着重从人类的功能上来解释文化,这与我们今天所指的文化在含义上已很相近,按照今人的一般说法,文化的概念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概念是指人类社会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主要表现为物质和精神两大方面的内容。换言之,历史进程中,人类所有的物质创造内容和不断发展着的思想意识都表现为人类文化。考古学上将所发现的早期人类遗址称做为“某某文化”,它一方面明确地囊括存留下来的古代具体遗物,同时又通过具体遗物来追踪了解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意识。
狭义的文化概念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这主要偏重于了解积淀在具体物质之中的,体现在人的行为模式上的人类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与其兼容的社会制度和组织结构。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它是人类在历史过程中创造的,并随社会物质生产和知识水平、精神生活的发展而发展。文化是人类的历史的产物,一方面,通过物化的形式表现出创造者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又反映于正在活动着的人的发展意识,诸如精神、思想、道德、风俗等内容中。因此,文化既表现为已经积淀下来和正在积淀下来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又表现为正在发展着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这些观念不断地附着于物态文化(具体可视可感的文化创造物,如建筑物、器皿、服饰、生产物等)和方式文化(组织方式、生活方式、管理方式等)之上,并更进一步深化为精神文化(理论、观念、心理等,其中的外部形态就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学等)的核心内容。综上所述,文化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