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志刚
【摘要】中国画的技法大致可分为:写意、工笔和兼工带写三类。艺术创作可谓同宗共源,尤其是象形字谜创作技法亦通常会运用以上手法,但至今尚未有专门的说法和观点。本文提出象形字谜创作的写意、工笔和兼工带写分类,试图使象形字谜创作更趋规范,且进一步发掘和开拓象形字谜创作的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象形字谜;写意;工笔;兼工带写
20世纪末,三明黄穆灿先生耗时十余年,先后编纂了《中华字谜大全》和《中华字谜鉴赏大典》两书。期间,各地谜人纷纷为之出力,献计献策,集中攻克难笔字、多笔字、少笔字,字谜创作掀起了高潮,出现了诸多佳构佳作,笔者以为至少在20年内,字谜的创作难以有较大的创新和突破。至此,笔者也很少花时间、花精力再去涉及、探讨、创作和交流有关字谜的话题。
人云字谜难做易猜,笔者有同感。立意、情景、境界、格调、字素、结构、平仄、创新,方方面面很难驾驭自如。为此除了偶一为之,零敲碎打之外,已有好多年没有在字谜上面下功夫。尽管不太擅长字谜创作,但是笔者我还是喜欢字谜,尤其是象形字谜。因为字谜是谜中之大项,几乎所有词汇谜的创作技巧和手段均可在字谜创作中体现,它与词汇谜一样,也能勾勒出丰富精彩的画面,衍生出耐人寻味的故事。尤其是其中的象形字谜,它活泼玲珑,能直接给读者(猜众)享受画面和动感。艺术是同宗共源的:足球有长传冲吊、大刀阔斧与脚下盘带、功夫细腻之分;烹调有旺火红烧和文火清蒸之别……而最临近象形字谜创作的是国画中的写意与工笔。在汉字领域里的象形文字,虽然销声匿迹,但是随着用汉字结体的“谜”的出现,象形制谜法继会意、离合两法后也同时出现。南朝宋时的鲍照(405—466)不单首先为“谜”定名,还以骈体文的形式首创字谜三则。其中“龟”字谜,他就卓有见地地把象形法有机地融入谜中。此谜题面是“头如刀,尾如钩。中央横广,四角六抽;右面负两刃,左边双属牛”(见《鲍参军集》卷六)。所谓“双牛”,指底字字素酷似象形文字“牛”,其差异只是位置的不同和稍简略而已。可见,鲍照是受了原始象形造字法的启示,而成功地把象形字素首先运用在字谜创作中。
细审其法,已明显不是依物摹形的象形造字法,而是反其道而行之,用底字既定的字素去表示客体的形状,这就是灯谜中特有的“象形制谜法”(简称“象形法”)。晚于鲍照的南朝梁代文学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的《谐隐》篇中说:“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或体目文字,或图像品物。”这“图像品物”,杨汝泉在《谜语之研究》中解为“中国古画中有所取画之物意或物名以为寓者,亦有谜意”(即原始的画谜),但也不能排除鲍照字谜中所含的象形因素。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家在创造形象上常常是着眼于如何处理“形”与“神”的关系,画者能画出流水之声,马蹄之香;诗者能写出字句香溢,馨香透脾。那么,谜者何以?笔者以为应得形境为超诣,写言外之重意。不然,赋物必此物,其为用也几何?
数年前,笔者曾撰写过《字谜象形的形、神探讨》一文,经过这么多年的创作实践,对象形字谜创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创新。譬如:将“皿”象形“安全岛”,将“汤”之右半部象形“一串香蕉”,将“衰”之中部象形织布的“长梭”,将汉字结构中“”象形“权柄”……依敝人管见,象形字谜创作大致可分为三类,即写意、工笔和兼工带写。
(一)写意:写意艺术的创作状态相对于写实艺术、工笔画的创作状态而显示出来,它更洒脱,更自由,更随意,怀抱更疏散,倾吐更直接,性情更透明——一种解衣盘礴、不为法束的状态。
例1:“鱼虾泼泼初出网”字一心作者:莫志刚
面句出自元·萨都刺《初夏淮安道中》:“鱼虾泼泼初出网,梅杏青青已著枝。”拙作采用写意手法,将“心”字分析其结构,中下方呈弧形的一“”犹如起水的渔网;其旁三“丶”分列左、上、右三个方向分别象形“泼泼”之“
虾”。由此,组成一幅纲举目张、惊跳鱼虾的捕鱼图。
例2:“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字一一作者:莫志刚
面句出自毛泽东《沁园春·雪》词。题面将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这千万里都是冰封,这千万里都是白雪。诗人登高远眺,眼界极为广阔,然“千万里”均非目力所及,除了隐约横在眼前的长城之外,“内”与“外”惟余莽莽。于谜,运用写意象形,不见为过。
(二)工笔:工笔以细致的刻画、准确的造型和精微的色彩进行严谨的创作,其作品呈现工整、工细与工丽,作为一个绘画术语,它在清代才得以出现。
例1:“今日得宽余”字一曰作者:莫志刚
面句出自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放眼远望,井冈山到处是黄莺婉转高唱,燕子轻盈飞舞,流水潺潺如音乐,宽阔的盘山公路直入云端,诗人这时油然产生了“今日得宽余”的闲庭信步之感叹。敝人利用“日”与“曰”在笔画结构相同的特点,借助“宽余”二字,行工笔手法,自觉工整契合。(www.zuozong.com)
例2:“游丝一断浑无力”英文字母一s作者:莫志刚
面句出自《红楼梦》中贾探春的《风筝》。此谜运用工笔手法,勾勒出丝线一旦折断就要随风飘走的瞬间。画面形象生动,无做作之感。
例3:如来万古同字一藕作者:莫志刚
数年前,笔者去参加湖州南浔的一次谜事活动。暇间,谜友们赴小莲庄游览,尽管是时值深秋,大家游兴甚浓,纷纷摄影留念。面对“东升楼”前的花池,片片荷叶枯萎凋敝,却激发起笔者灵感跳动,一个“藕”字闪至眼帘。自撰面句,利用“来”与“耒”字形结构接近,置一“如”字,运用工字手法制得底字。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三)兼工带写:一幅画中的形象,有笔法工整细致的部分,亦有较放纵写意的部分,用工、写二种笔法,表现出物象的形与神。
例1:身段三围髀肉生字一韦作者:莫志刚
根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有云:“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笔者自撰面句,底字虽只四笔,但在运用兼工带写的手法作用下,较为形象地刻画了想要传达给读者(猜众)的画面。
例2:“不把双眉斗画长”英文字母一丅作者:莫志刚
面句出自唐·秦韬玉《贫女》。贫女生在蓬门陋户,自幼粗衣布裳,从未有绫罗绸缎沾身。却曰:“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这样的世态人情,这样的操守格调,调愈高,和愈寡。拙作中“不”字虚字实用,补叙添加。个中“”“八”前工后写,干净利落,自觉惬心。
例3:权柄连着铁交椅字一片作者:莫志刚
面为自撰,题材在日常工作中常见。当官谋位,不思百姓,无过为功,坐享其成。吾作一谜,亦示警喻。运兼工带写,以“”形其“权柄”,取“h”象作铁交椅,合成谜底“片”字,自觉也为一则。
综上所述,象形字谜的创作还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只要我们敢于探索,勇于开拓,勤于发掘,善于创新,大胆地作一些有益的尝试,则妙处皆自现前实境得来。其实,任何艺术创作对事物的描绘正像《周易·系辞下》讲到的:“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笔者以为正是。
【作者简介】
莫志刚(1953—),浙江省湖州市人。现为湖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皆谜学部主任、湖州市总工会文体协会常务理事皆灯谜专业委员会主任。自1983年3月始从谜,创作各类谜作万余则。曾先后受邀参编《古今优秀灯谜鉴赏辞典》《中华字谜鉴赏大典》《笑话灯谜大观》。主要谜文有《灯谜和短语语法关系的探讨》《字谜象形的形、神探讨》《刍议灯谜底材的“字音”变化与运用》《也谈成句与引号》以及《灯下杂谭》1~10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