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友
【摘要】本文重温了谐音谜和梨花格有关灯谜文献,观察了当代谐音谜和梨花格的流行现象。通过大量谜作的分析研究,论述了谐音谜和梨花格流行的合理性和存在基础,分析总结了当代灯谜作者对梨花谜的谜材拓展,灯谜语汇、技法的创新,以及梨花谜创作呈现的各种风格和灯谜美学特点。期望更多谜人关注和参与梨花谜创作,使以趣味为显著特点的梨花谜从流行变为流传,让更多人享受梨花谜带来的美感和乐趣。
【关键词】谐音谜;梨花格;浅议;存在基础;不同认识;创新;流传
现在的谜坛尤其是网络谜坛流行着四类灯谜:顿读谜、撰底谜(笔者给“造底谜”的一个名称)、卷帘谜和梨花谜。这几类谜过去都有,或者有过类似的形式,总体上过去都做得较少。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大多为熟底,不用太翻书都能适应网络猜射的快节奏。前三种近年来被年轻的谜友们又捡起来,加以改革创新,成为谜坛尤其是网络谜坛的一种流行趋势,后来梨花谜又加入了这个队伍。现仅就谐音谜、梨花格这类灯谜试谈自己的看法。
一、谐音谜和梨花格流行的合理性和存在基础
以语音为媒介和成谜关键的谐音谜和梨花格,和其他谜作一样也用到汉字的形,最后还是落实在字义上,因此说谐音谜和梨花格符合文义谜特征。不过谐音样式的谜经历了二次联想的过程。
笔者这样理解谐音谜的扣合原理:由谜面衍义出初底(第一次底),再由初底谐音的字联想出正底(第二次底)。初底关联谜面,正底关联谜目。现以文木的一例梨花格谜为例加以说明:
饮者留名一笔销(风景名胜区)(酒债勾)九寨沟
(谜面)(谜目)(初底)→(正底)
字音为媒介
谐声的方法社会上用得很广,广告词中常能见到。在相声段子尤其是传统相声段子中,也常可以听到梨花谜。在酒桌上,谜圈外的人常会出几条梨花谜活跃气氛。笔者曾经在自己的谜群里刷过一些梨花谜,开始大家不习惯,一晚上刷下来,大家都说有意思,不约而同地体会到它的趣味性。
如果把梨花谜在当今的流行看作是一种“再兴”的话,那么这个“再兴”起码经历了12年的准备酝酿。2001年,文木先生在《中华灯谜》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梨园撷英得趣多》,建议有兴趣的“谜友们不妨亲口尝尝‘梨子’的滋味”[1]。之后,也有少量梨花谜陆续发表。秦晓春先生2014年1月13日创建了梨花谜群,这个群的宗旨是:交流梨花格谜以及白头、粉底、粉腿、丹底等其他谐音类灯谜。现有群成员239人,其中:男165人,占69%,55岁以上者的71人,占30%,单身者25人,占10%。看来梨花谜群大部分还是54岁以下的中青年谜人。但是,知道梨花谜群的谜人却远在群成员人数之上。当然梨花谜群里也有像笔者一样的“看客”,梨花谜群之外还有一些梨花谜的爱好者,只是没有入群罢了。
梨花谜的猜射队伍和创作队伍现在还不大,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一是梨花谜不太被一些前辈谜人看好,二是梨花谜的制作和猜射有难度,三是以往的梨花谜作没有完全解决好雅与俗的关系,四是可能受“无格胜有格”灯谜原则的影响。但是从笔者观察到的现象看,梨花谜还是有群众基础的,它的存在显然有它的合理性,而它的前途可能会由于梨花谜“趣味性”的吸引,估计有越来越多谜人和灯谜爱好者参加到梨花谜的猜射、创作队伍中来!
二、近代谜人对梨花格的不同认识
梨花格的灯谜历史环境并不理想,在近代和当代重要谜家眼里不太被看好,是被前辈谜人议论较多的一个谜格。
薛凤昌先生在《邃汉斋谜话》里说,“谜之有格,自曹娥碑之‘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始也,其后踵事增华,格愈多而牵强亦愈甚,就中‘梨花’一格,尤多可笑”。他举出谜例,如“‘伤心细问夫君病’射‘杯盘狼藉’”等,说这些谜“纵属刻画,究无兴趣”。他还举出一条画谜:“‘一有翼而髯之猿,全体赤色’射‘非诸侯而何’,”评价此谜“实足令人喷饭。此梨花格之所以卑也”。[2]
张起南先生也讲:“谐声,一曰梨花,又谓之飞白。”“此体绝少佳者。世俗所传,大都江湖一流,非文人所为。”张起南制谜无体不备,也制梨花格谜。如“‘座上客’射‘居北海之滨’”等,自己觉得“纵有典实,终非惬心之作”。[3]
当代谜家中论述谜格最多的当属柯国臻先生,他在《灯谜法门100种·转谐法》中评说转谐法,“‘此法因东坡、山谷得名,大有批吭捣虚,纵横辩难之势’,然而此法很晦涩,后人望而却步,一般不敢效颦。录此,聊备一格”。柯先生仅把这种谜格作为一种灯谜样式“存档”。[4]
这些前辈谜家所以不太看好梨花格,是因为他们有的站在“文人”的立场,主张“书家谜”,反对“江湖谜”,崇尚“雅”鄙薄“俗”,提倡谜作要有“书卷气”,不肖“鄙俚呆滞”。有的则认为艰涩,不敢效颦。
谢会心先生部分看好梨花格,他说“余谓梨花格谜,措辞挂面既要浑雅,谐声扣合又要自然,是以颇难裁制”。[5]
还有的前辈谜家也部分看好梨花格,为梨花格和谐音谜支招。孙笃山先生说:“谐声格,如《秋雨庵》之‘前头吹笛子,后头敲破锣’射‘鱼丽于’,声音颇肖,面字太俗。近以一字之平,上去入为谐声格,但脱口为生方佳[6]。”
当代谜家文木先生对梨花格情有独钟并有心得,曾论及梨花格兼具三性。一是审美性。梨花格能通过音变使谜底文义发生截然不同的变化,具有很强的审美情趣。二是实用性。某些谜材文义狭窄,难以谬解,常令人束手无策。但以其谐声入谜,往往可以举重若轻,化难为易。三是群众性。我国民间有大量谐音谜在酒边茶次口碑相传,一些笔记掌故,民间故事,相声段子中经常出现此类谜作,童子传唱,老妪能解,深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他说“梨花格是神奇之格,魅力之格”。[7]文木先生的见解和前辈谜家不一样。
朱光潜在他的《诗论》“诗与谐隐”中说:“‘谐’最富于社会性。艺术方面的趣味,有许多是为某阶级所特有的,‘谐’则雅俗共赏,极粗鄙的人欢喜‘谐’,极文雅的人也还是欢喜‘谐’,虽然他们所欢喜的‘谐’不必尽同。”[8]
从这些资料来看,谐音谜和梨花格要发展,有很多理论和实践上的困难需要克服,并非一路坦途,这也是许多年来谜人少制谐音谜和梨花格谜的一个因素。但是,当代谜人们知难而进,开拓思路,不断实践,还是做好了梨花谜的事情。
三、当代梨花谜的创新和风格
当代参加梨花谜创作的谜人有:文木、冬妮娅、止于至善、周跃建、阿健、浮生一梦、一脸油蒙、风为谁起、月思、大米、板砖、大饼、晓风残、灯火阑珊、赵轲、蹦蹦、孤云牧雪、看看、南宫黛珠、传鑫、戈民子、东南小忽悠、酒醒何处、望文、糊碟、加号、水淼淼,等等,人数还不是很多。
梨花群内外的梨花谜作者,许多是当代谜坛中坚,他们的衍义、谐音二次联想能力发挥得得心应手,不断总结创作方法,尝试各种技法,创作了谐音趣味、典雅、通俗、流动、清奇等各种风格样式的梨花谜。他们在梨花谜作中继承传统、埋头创新所取得的成绩,让谜界惊喜点赞。
(一)当代梨花谜的创新
梨花谜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灯谜题材的拓展和灯谜语汇(扣合套路)的创新,二是灯谜创作技法的创新。笔者试着梨园撷英,举出一些谜例,与大家共赏“忽如一夜春风来”后的美景。
1.灯谜题材的拓展和灯谜语汇的创新
谐音谜、梨花格和其他类别的灯谜创作一样,注意在创作中表现新人、新事,拓展新的灯谜题材,把这些新材料灯谜化,使之成为新的灯谜语汇。
如文木的“五千貂锦丧胡尘(歌坛伉俪,梨花)付笛生、任静(赴敌生人净)”,冬妮娅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著名女明星二,梨花)梅婷、刘亦菲(没停留意飞)”,周跃建的“横彩分长汉,倒色媚清渠(央视主持人,梨花)刘建宏(流见虹)”,都是用新人为底材。冬妮娅的“犹吊遗踪一泫然(三字电脑配件,梨花格)路由器(陆游泣)”,文木的“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春晚用语,梨花)新年钟声(欣黏终生)”,都是以新事物为底材。
止于至善的“网络留言要保存(3字武术名词,梨花)铁布衫(帖不删)”一谜,与前几则有不同,虽然谜底并不新鲜,但是作者在谜面和初底(帖不删)都使用了新谜材,可以看出这条谜的思路是全新的。
开拓新谜材的例子还有,如浮生一梦的“上通天文,下晓地理;谋略不减于管乐,枢机可关于孙吴;往日公瑾多用其言,孔明亦深服其智(3字称谓,梨花)炊事员(吹士元)”,风为谁起的“四万里皇图,伊古以来,从无一朝一统四万里;五十年圣寿,自前兹往,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3字财务用语,梨花)送红利(颂弘历)”,戈民子的“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3字天文现象,梨花)流星雨(刘兴语)”,等等,不胜枚举。
2.梨花谜创作方法和技法创新
秦晓春先生把新梨花谜创作方法总结为以下几种:
(1)以通俗白话拟面。秦晓春认为,熟底使用梨花格也可减少撞车、暗合之虞。梨花谜由于要通过谜底谐音变化来扣合谜面,故谜面需通俗易懂,与谜底谐音相比文义直白,不宜过于深奥,方能便于猜射。如止于至善的“‘无法阻挡’(京剧大师)梅兰芳(没拦方)”等谜。
(2)以成句扣合。成句谜面浑雅,又能与谐音扣合自然,虽猜射难度增加,但易成佳构。如灯火阑珊的“梨花欲谢恐难禁(样板戏人物)刁德一(凋得依)”等谜。
(3)以英文译音扣合。“有谜人另辟蹊径,从英文音译同汉语的谐音中寻找素材,使梨花谜创作空间得以拓展,同时又增添别样谜趣。”如晓风残的“美人光说对对对(唐诗目)静夜思(净yes)”。[9]
除了一般技法和新技法外,梨花谜还采用了诸如顿读、撰底的技法,使梨花谜显得更加新颖时尚,合乎年轻谜人的猜制习惯。
如文木的“传来佛祖消息(古籍,梨花)颜氏家训(言/释迦/讯)”,冬妮娅的“更无寐(学界称谓连性别,3+1,梨花)教育家·男(觉/愈加/难)”,东南小忽悠的“三桂企图得官位(成语,梨花)无济于事(吴/觊觎/仕)”,用的都是顿读技法,读来别致新颖,丰富了梨花谜的创作手段。笔者以为,梨花格的撰底谜较一般的撰底谜更严谨一些,因为制约的因素增多,除了面义的相关制约外,还有谐音字的制约,以及谜目的制约,三重制约使谜底的唯一性更显笃定不二。
(二)当代梨花谜各种风格样式
1.谐音谜趣
“谐音谜趣”是谐音谜和梨花格谜的共同特征,也是它的魅力所在。笔者这里所说的“谐音谜趣”,是指由于谐音关联的汉字意义变化带来的情趣,谐音谜和梨花谜普遍具有这种特征。如果细分还可以派生出谐趣、机趣、理趣、意趣等审美趣味形态。以下各举数条谜例,分别浅议。
(1)谐趣
朱光潜认为谐趣可以定义为:“以游戏的态度,把人事和物态的丑拙鄙陋和乖讹当作一种有趣的意象去欣赏。”[10]谐趣的灯谜通俗地讲就是搞笑的灯谜。
文木的“衣带渐宽终不悔(商业用语,梨花)销售旺季(消瘦忘计)”是一条谐趣谜。好笑之处在于猜射过程和正底、谜面间的巨大反差。不由让人想起昔时“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的故事,诙谐添乐。
冬妮娅的“薄情郎来了(三字唐代行政区划,梨花)剑南道(贱男到)”,止于至善的“两膝着地的时间没有打破纪录(京剧,梨花)贵妃醉酒(跪非最久)”,也是将世间鄙陋好笑之事融入谜中获得趣味。可以看出,谐音谜和梨花谜普遍具有谐趣特色。
(2)机趣
清代李渔说:“机者,传奇之精神;趣者,传奇之风致。少此二物,则如泥人土马,有生形而无生气。”谜作中的机趣是指谜作中作者的机智灵变所带来的艺术旨趣。
文木的“‘两军对垒已经年’(市招,梨花)冰镇啤酒(兵阵疲久)”,机趣之处在于“啤”是音译字。“啤”字本身无实际意义,常法难以入谜,谐音技法机智地使“啤”和“疲”联系起来,也使紧张的战事和休闲的冰镇啤酒“异口同声”,趣味自然萌生。文木的另外两条谜“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文艺名词,梨花)电视连续剧(殿试联绪句)和“他哪知韦小宝内穿防身宝衣,利刃难伤(民国人二,梨花)袁世凯、段祺瑞(原是铠、断其锐)”,一用纪晓岚的文韬,一用韦小宝的武略,把谜中人物的机智灵变,通过谐音变作谜作的艺术旨趣。(www.zuozong.com)
(3)理趣
理趣是表现哲理的谜作油然而生的趣味,谜作具有启迪读者理智的审美情趣。理趣谜不能用抽象、直白的大道理入谜,需要具体生动的语汇。
浮生一梦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3字历史名词,梨花)锦衣卫(仅一位)”和“两眼泪汪汪(武林外传人物,梨花)佟湘玉(同乡遇)”,月思的“楚歌一夜四面发(4字说唐人物,梨花)宇文惠及(羽闻会急)”,是正面的人事掐算推理。冬妮娅的“话不投机半句多(三字网络流行语,梨花)何弃疗(合契聊)”,则是反面的人事掐算推理。文木的“斜侵细雨支窗幔(清末外交官,梨花)邵友濂(潲有帘)”“正苦息肩无日(生物学名词,梨花)新陈代谢(辛臣待卸)”,前者利用了风和雨自然现象的规律,后者把常年辛勤的官员需要卸去肩上担子的道理,与新陈代谢这个生物界亘古不变的规律联系起来,获得了理趣。
月思还有一谜,“丕睿芳髦才及奂(3字爱国将领,梨花)卫立煌(魏历皇)”,谜面为《三国演义》篇尾诗句,依次为曹魏的文帝曹丕、明帝曹睿、齐王曹芳、高贵乡公曹髦和元帝曹奂五代帝王,也就是曹魏的历代帝王。薛凤昌说,“谜之佳者,多通于史”。此谜以曹魏历史演变见长,足见其谜理趣的缘由。
上述谜作或从人生及社会的道理,或从自然的规律入手,都透射出理趣的风味。
(4)意趣
“意趣”是汤显祖论述戏曲的内容特性和审美特征的用语。“意”指作品要能传情言志,要有笔墨之外的意味。“趣”指饶有趣味的题材和带给人的美感享受情趣。意趣谜作将作者的精神世界和制谜功力物化为灯谜的审美形态。
文木的“他年葬侬知是谁(广告用语,梨花)待遇优厚(黛玉忧后)”和“眼前有景道不得(医学名词,梨花)急性胃炎(即兴畏言)”两条谜,一比黛玉忧虑身后之事,一兴崔颢对眼前之景的担心,都是情志的描写,谜作正底却是“待遇优厚”和“急性胃炎”,显著的反差造出了谜趣。
冬妮娅的“因忆故山吟易苦(菜名二,3+4,梨花格)鱿鱼丝、香芋焖鸭(由于思乡郁闷呀)”,通过多种灯谜技法,把人生的悲离愁闷和幸福滋味交织在一块,是戏剧纠葛似表现情志的典型意趣之作。
2.典雅
前辈谜人理想的梨花佳谜是既雅训又风趣,既注意字义又照顾音韵,很难。如何制出典雅雍容的梨花谜,闻出浓郁的书卷气息,一直是困扰谜人的老大难问题。当代谜人做了这方面的尝试,制出了一些面雅底正的谐音好谜,这些谜“谐”而不“邪”,趣而不鄙,似可列大雅之堂。
王麟的“子牙以布衣拜相(五唐,梨花)江上数峰青(姜尚庶封卿)”是一条典雅的梨花谜,面句含封神故事典,底句是五言唐诗一句,可遇而不可求。
文木先生是典雅谜的佼佼者,我们举出他的两例典雅风格梨花格谜。
“孤情冷韵似郊岛(教育名词,梨花)函授生(寒瘦生)”,面为清·方文《书吴晦之诗后归其兄子公绰》诗句,用“郊寒岛瘦”典。孟郊的诗多俊寒,而贾岛的诗多清瘦。此谜谜面用典,谜底是教育名词。前辈谜人对典雅谜的要求是面底俱雅,文木此谜合乎标准。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古书目,梨花)纲鉴易知录(刚见一枝露)”,是文木先生制作精美的一条梨花谜,初底“刚见一枝露”一出,立马感到是传神之笔。再品音韵,字字讲究,完全符合梨花格的格法要求。我想此谜猜射可能有难度,但是无疑是一条可读可赏的典雅风格梨花谜。
3.通俗
梨花谜本身就含有许多“俗”的成分,不然持文人立场的前辈谜人为什么说其“颇难裁制”呢?其实谐音谜的“谐”字,不是正言厉色,而是说笑。就像戏曲中的“丑行”,也是美的一种样式。
如冬妮娅的“幽厉昏而板荡怒(主食连数量,2+3,梨花)稀粥十七份(西周时期愤)”,止于至善的“听音似乎要落败(4字旧称谓,梨花)文弱书生(闻若输声)”,一脸油蒙的“老是缺席(4字厨师常见行为,梨花)尝尝味道(常常未到)”,孤云牧雪的“放翁精神令我慕(5字设备名,梨花)无线路由器(吾羡陆游气)”,东南小忽悠的“不再混沌无知了(3字网络称谓,梨花)萌妹纸(蒙昧止)”,看看的“自小生长帝王家(3字经典歌剧人物,梨花)黄世仁(皇室人)”,大米的“拨拉钓食和钓具,却被钓绳缠一跤(欧洲地理名词,梨花)巴尔干半岛(扒饵竿绊倒)”等。可见通俗样式的梨花谜很多。这些谜作取材于小人物和生活琐事,充满生活气息,洋溢着生活的乐趣,易于在群众中传播,制惯典雅谜的文木先生也制通俗谜,如“啸聚声蔽天,一呼竟百唱(古代书画家,梨花)文徵明(蚊争鸣)”,面句中古人把俗事说得有点雅。可以体味到此谜俗中带雅,雅俗共赏。所以说雅和俗是相对的概念,没有绝对不可逾越的红线。
4.流动
流动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概念。指自然流畅、灵活生动的艺术风格。流动也是梨花谜的一条审美标准,就像孙笃山所说的谐音格“脱口为生方佳”。流动有司空图那样“若纳水,如转丸珠”的感觉。流动可能是梨花族们普遍追求的美学理想。
如,止于至善的“三千宠爱在一身(武侠片,梨花)黄飞鸿(皇妃红)”和“侵权作品不要看(3字清人,梨花)郑板桥(正版瞧)”,月思的“今后如遇张翼德,不可轻敌(3字演员,梨花)刘亦菲(留意飞)”和“吴太傅兵围新城(3字行政行为,梨花)刻公章(恪攻张)”,冬妮娅的“春风曾见桃花面’(三字戏曲名家,梨花)常香玉(尝相遇)”,文木的“春风一日驰歌名’(民国人,梨花)黎元洪(梨园红)”,都具有“流动”的风格。
流动风格的梨花谜,一般谜底不长,如要制长底,更须注意谜底的流畅性。文木的“长年失聪,说话大声(泊人冠浑,梨花)九纹龙史进(久闻聋使劲)”,就显得流畅灵动,脱口而出。
5.清奇
清奇是清新、奇巧的灯谜风格。清对俗浊而言,奇对平庸而言。构思奇巧高妙,语言清新淡雅。清奇注重创新,讲究出奇制胜。特点是平常之中见新奇,淡泊之间见深远。
冬妮娅的谜作“只见一个女孩子蹲在花下,手里拿着根绾头的簪子,在地下抠土,一面悄悄地流泪(四字外球星绝招描述语,含球星昵称,梨花格)C罗利器(see萝莉泣)”,被评为2014年“赏秋杯”佳谜,是一则典型的清奇风格的谜作。清奇之处在于:采用白描手法打出初底“see萝莉泣”,继而谐音得出合乎谜目指向的正底“C罗利器”。谜中的英文字“see”(看),舶来语“萝莉”(小女孩,谜面人物指龄官)和外国足球星“C罗”的使用,显得十分清新“洋气”。此谜以中国谜语为体,中西语言为用,谜底辅以顿读技法,整谜完全不同于一般的灯谜制法,成为真正的注重创新,讲究出奇制胜的清奇之作。
其他还可举出一些清奇风格的谜例,就不赘述。
四、让梨花谜从流行变为流传
如同庄稼需要经营,生意需要经营,爱情需要经营,谐音谜和梨花谜也需要经营。梨花群为谐音谜和梨花格提供了活动平台,梨花群更像是一个时尚的“梨花谜高新开发区”,梨花群内外的谜人在这里创新、讨论,做着建设性工作。
在前辈谜人奠定的基础上完善谐音谜和梨花格的游戏规则很有必要。除了一般的佳谜标准外,秦晓春提出梨花佳谜尚需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一是谐音扣合“声调韵”完全一致。谐音相近不能成为合格梨花,更不能称之为佳构。二是词组谐音优于单字谐音。三是谜底顿读、连读,尤为网络谜人所推崇。最理想的梨花谜是“同时具备成句挂面、扣合精准、词组谐音条件,而且谜底顿读、连读,则无疑是梨花谜中的上品了。”[11]
有了上述的标准,梨花谜群积极加以实施,规定每月22日举办谐音谜会并评佳,每年还有年度评佳,激励了梨花谜作者的创作热情,使梨花谜群起码目前看起来是月月刮春风,常年梨花开,愿景很看好!
梨花谜群还在制好纯梨花谜的基础上,开展了梨花格子格的有益讨论和创作活动,如半树梨花、丹心、丹底等格的探讨。半树梨花谜如止于至善的“缺席亦无妨(欧洲城市,半树梨花)不来梅市(没事)”;踏雪鸿泥的“乃引绳于泥中(成语,半树梨花)脍炙(快制)人口”,赵轲的“淫雨霏霏,连月不开(4字演员介绍语,半树梨花)在下梅婷(没停)”。丹顶格如一脸油蒙的“桀纣暴亡,文炀殒命,徽钦虏死(5字中成药,丹顶)六味地黄丸(六位帝皇完)”。丹心格如糊碟的“‘只向窗前流泪’(3字穿戴用语,丹心)戴玉器(黛玉气)”。丹底格如一脸油蒙的“赵氏国祚,岌岌可危(5字礼节行为,含昔日童星及物品,丹底)送姜珊玉坠(宋江山欲坠)”。这些谜都是该群谐音谜和梨花格拓展研究的成绩,有的谜(如一脸油蒙的谜)还用了顿读、撰底技法,更显新颖时尚。
梨花谜群也吸引了其他谜人的关注,曾见网上就有谜人建议,像“洛杉矶(落三机)”那样几乎马上可以“登陆”的梨花谜,却因“杉”和“三”卷舌音和平舌音问题搁浅,不如增设子格“梨花带粉”。
有梨花族坚持不懈的努力,有梨花谜的不断创新完善,有各方面谜人的持续关注呵护,相信会有更多的人陆续加入到梨花谜的队伍,我们将会在若干年后看到梨花谜由流行向流传的华丽“转身”。
结束语
谐音谜和梨花格趣味性强,在传统文化、社会和群众中有一定基础,谜人中也有情有独钟者,再加上一个经常活动的梨花谜群,谐音谜和梨花格的火种应该可以逐渐“火”起来。当然这种灯谜样式也有制起来难、猜起来亦难的问题。偶尔读到唐代赵嘏的一首诗《春酿》,诗中有句“春酿正风流,梨花莫问愁”。是的,梨花谜创作和猜射之势正在风行,梨花族们不用发愁。愿大家给谐音谜和梨花格多一点宽容,多一点时间,让梨花族们去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相信我们将来会欣赏到更多的谐音谜精品,享受到梨花谜带来的美感和乐趣!
【参考文献】
①文木.梨园撷英得趣多文木.中华灯谜.2001(12):8.
②薛凤昌.邃汉斋谜话.http://www.sh-dengmi:com.4162Clicks.2006-08-26.
③张起南.橐园春灯话.漳州:漳州谜协,2002.37.
④柯国臻.谈格.//谜界名家合著.开启谜宫的钥匙.人民日报出版社1997.18.
⑤谢会心.评注灯虎辨类.潮州:潮州市灯谜学会,2005.133.
⑥孙笃山.惜今轩说谜.http://blog.sina.com.cn/shyes2009.2009-01-18.
⑦文木.梨园撷英得趣多文木.中华灯谜.2001(12):8.
⑧朱光潜.诗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40.
⑨秦晓春.一朵奇葩是梨花.紫琅谜刊.2013(1):110.
⑩朱光潜.诗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26.
秦晓春.一朵奇葩是梨花.紫琅谜刊.2013(1):111.
【作者简介】
苏德友(1947—),1973年开始灯谜创作并主持银川拖拉机厂灯谜晚会。现为中国民协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常委,宁夏回族自治区灯谜学会会长。获得过第十届沈志谦文虎奖,刘雁云灯谜艺术奖论文奖、苏剑谜学奖和各地猜谜、制谜、灯谜论文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