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国四大梅园与其他赏梅佳处
东湖磨山梅园
武汉是梅花的故乡之一,从古到今,武汉人爱梅成风,南宋时期,这里的居民栽培梅花就很盛行。明清时,武汉黄鹤楼、卓刀泉、梅子山附近都是“梅花丛植成林”,是赏梅的绝佳去处。1984年梅花被定为武汉市的市花。
东湖梅园位于磨山脚下,1956年武汉在东湖磨山植物园的基础上建立了东湖磨山梅园。这里依山傍水,远看青山如黛,近看碧水荡漾,环境幽雅,风光别致。梅园依地形而建,梅林竹丛掩映其间,高低错落,聚散有致,梅花疏枝横斜,或迎风,或映水,井然有致,妙趣天成。磨山梅园占地800多亩,有梅树、梅花盆景3万余株,最近新添了“多子玉蝶”、“粉台垂枝”等梅花新品种39个,使东湖梅花品种达到309个,其中已进行国际登录的品种有153个,为世界之首。园内有妙香国、一枝春馆、花溪、放鹤亭、梅友雕像、冷艳亭、中国梅文化馆等景点,梅园还建立了品种齐全的梅花品种资源圃。从1983年起,梅园每年都举办梅花艺术节,已成为蜚声海内外的赏梅胜地。东湖梅园与南京梅花山梅园、无锡梅园、苏州香雪海梅园并称为中国四大梅园,东湖梅园建园虽晚于其他三大梅园,却后来居上,无论占地面积、梅花品种、数量,以及研究水平均位列前茅,为我国四大梅园之首。
东湖磨山是一片充满诗意的土地,这里古风楚韵四处洋溢,一年四季风情万种。春来山明水秀,花香鸟语,柳丝拂面;夏来万人湖滨戏水,满湖荷花开放;秋来枫叶满山红遍,桂花十里飘香;冬来梅花吐蕊暗香浮动,万千候鸟,满湖觅食欢唱,是个绝佳的休闲好去处。
南京梅花山
梅花是南京的市花,梅花山又叫孙陵岗,因三国东吴孙权及夫人葬于此而得名。梅花山处于明孝陵神道环抱中、久负盛名。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造明孝陵时有大臣建议把梅花山上的孙权墓搬走,使神道直通墓道,但朱元璋想让孙权给自己守大门,从此梅花山才得以保存下来,所以明孝陵的神道采取了与历代帝王陵神道不同的做法,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曲折地绕过了梅花山。
南京的植梅历史可以追溯到六朝时期,六朝时南京的植梅之风很盛,当时著名的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梅花坞就在梅花山附近,六朝以后唐宋元明清历代,南京的植梅也是经久不衰,探梅、赏梅、咏梅是南京的民俗。历史上南京这座古城与梅就有着深厚的渊源。南京城南中华门外有个长干里,唐朝李白《长干行》诗中写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青梅竹马的典故就出自这里。明末徐渭《钟山梅花图》就已绘出“龙蟠胜地,春风十里梅花”之景观。南京还曾先后出现过梅花巷、梅花草堂、红梅巷等以梅花命名的街道与房舍。1929年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在南京的钟山建成之后,当时的国民政府就把梅花山辟为总理陵园的蔷薇花木区,从此开始了梅花的大量种植,解放后南京人民在此大量植梅,每当春季梅花盛开之时,梅花山的万株梅花竞相开放,层层叠叠,云蒸霞蔚,繁花满山,一片香海,来自各地的无数探梅、赏梅者,呼朋引友,携老带幼,摩肩接踵,流连和徜徉在梅花丛中。
2005年新辟建成的梅花谷公园运用中国古代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大地形上顺钟山南麓的余脉走向,延续山势到明城墙下,在园中最高处构筑了观景山峰。水体设计上,将东部地势偏低的自然溪水引入园内,形成了80亩水面的“梅花湖”和大片湿地;同时,通过挖掘钟山的历史文脉,建成了“梅花妆韵、商飙别馆、台想昭明、告天石刻、果园飘香”等景点,使新景点蕴含了古老的历史文化韵味。
现今的梅花山占地达1 500多亩,可观赏的梅树由原来的1.5万株增加到3.5万株,品种从230多种增加到350多种,堪称“天下第一梅园”,现在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赏梅胜地。
无锡梅园
无锡是个烟水迷濛的城市,风雅向来是这个城市的气脉,而暗香浮动的梅园也造就了无锡风雅的品牌。
无锡梅园背倚龙山,面临太湖,这里,初春探梅、仲夏观荷、金秋赏桂、隆冬踏雪,形成梅园四大景致。故有“四面有山皆入画,一年无日不看花”之说。梅园植梅5 500余株,名种荟萃,梅依山而植,梅以山而秀,山因梅而幽,亭阁参差,湖石玲珑,花径蜿蜒,独具特色。梅园景区内还有一江南古刹开原寺夹峙于横山与浒山之间。寺内金碧辉煌,佛光普照,暮鼓晨钟,香烟缭绕,堪称无锡“小灵隐”。
无锡梅园是1912年由我国著名工商业的先驱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出资建造的。因为是荣德生老先生所建,所以又称“荣氏梅园”。创始人荣德生先生“一生低首拜梅花”,他在事业艰难的道路上汲取梅的从容镇定不畏冰雪的精神,并以开放的襟怀广交天下赏梅之人,以一座梅园在江南灵秀山水间营造出了一种大气。解放后,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遵其先父之遗愿,将梅园献于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园林营造,梅园成为集自然景观、人文古迹、宗教于一体的著名旅游胜地。
无锡梅园还记录了一代伟人周恩来对梅花情有独钟的喜爱。那是20世纪60年代周总理来到梅园,当时正是梅花盛开的季节,看到满山遍野的梅花总理非常高兴,对其中一种紫红色的梅花特别感兴趣,他便问花工,这种梅花叫什么名字,花工向总理介绍,这种梅花叫骨里红,它不仅花是紫红色的,而且枝条内部的木质也是红色的,周总理听了之后非常高兴,称赞这花就像中国人表里如一,周总理这句话意味深长,他不仅把梅花作为一种花来欣赏,更赋予它人格化了。(www.zuozong.com)
苏州香雪海梅园
苏州梅园位于苏州西南约30公里处的光福镇邓尉山一带,相传东汉太尉邓禹隐居于此,故得此名。这里群峰连绵,重山叠翠,四时有不谢之花,八季有常春之景,是斜向太湖伸出的一个半岛,自古为江南赏梅佳处。光福种梅历史可追溯到秦末汉初,两千多年来,不但经久不衰,而且还扩展到周边地区。明人姚希孟曾在《梅花杂咏》序中写道:“梅花之盛不得不推吴中,而必以光福诸山为最。”清代诗人孙原湘也曾对邓尉山的梅花作过这样的描写:“入山无处不花枝,远近高低路不知,贪爱下风香气息,离花三尺立多时。”因而邓尉观梅,早在明清就已名播天下。相传清康熙帝玄烨先后三次到邓尉探梅,乾隆帝弘历先后六次到邓尉探梅。两位皇帝先后在光福留下了13首梅花诗,今已刻字成碑供游人观赏。
现今邓尉观梅的最佳处,当属光福镇西1公里的吾家山(又名马驾山)。每当冬末春初,朔风凛冽,万物萧瑟,群芳尚在酣睡之时,这一带梅花早早已是傲霜斗雪,凌寒独开,那舒展冷艳的姿色,倾吐清雅的馨香,弥漫数十里,一眼望去,如海荡漾,若雪满地。清康熙朝江苏巡抚宋荦触景生情,给这一景观题了个千古绝名——“香雪海”。它高度概括了邓尉梅花的质、色、量。“香雪海”大字摩崖镌刻在吾家山山腰石壁上,至今完好。
距摩崖“香雪海”不远处有一“闻梅馆”,馆内抱柱联为乾隆帝御题: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闻梅馆往上的山腰还有御碑一块,为乾隆帝游山观梅时所书,人们也称此碑为梅花碑。碑旁有一座造型别致的“梅花亭”,呈梅花盛开状,5只翘起的亭角象征着梅花的5瓣,亭的顶端为1只铜鹤,秀美飘逸,不禁使人想起宋代诗人林和靖“梅妻鹤子”的故事。
吾家山前公路东南侧,有一座司徒庙。相传为东汉大司徒邓禹隐居处。庙内有四株汉柏,相传为邓禹所植,古柏历劫1 900多载风霜雨雪,曾遭雷击,大难不死,因其状奇异,固分名为“清、奇、古、怪”。“清”者碧郁苍翠,挺拔清秀;“奇”者主干折裂,其腹空空;“古”者纹理纤绕,古朴苍劲;“怪”者卧地三曲,状如蛟龙。司徒庙约建于宋代,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
其他赏梅佳处
杭州余杭县的超山风光旖旎,尤以植梅名闻天下,素有“超山梅花天下奇”之称。超山梅花一奇在“老”,梅林之中有两株古梅,一唐一宋,其中的宋梅是当今罕见的六瓣梅;二奇在“多”,有梅品种30多个,或香气沁人,或姿态奇特,或色泽娇妍;三奇在“广”,每到花开之时,十里之内,山上山下,田垅宅旁,白似积雪,红晕如杏,真有“不知何处香,但见四山白”的意境。
杭州植物园内的灵峰,为当今西湖最大的赏梅胜地。景区北侧植春梅5 000多株。品种40之多,名贵的有“大绿萼”、“徽州台阁宫粉”等;南侧为腊梅园,植有“灯笼”、“绿芸”等名品。每届早春,春梅怒放,绽红吐白,斗艳竞馨,异彩纷呈。赶上气候适宜,春梅提早绽放,腊梅延迟凋零,出现腊梅、春梅二梅争艳的灵峰独特奇观,更令游人心旷神怡。
上海淀山湖梅园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新建的一处大型风景区,经过多年的扩建,现在已成为上海最大的旅游胜地。景区内建有运用我国传统园林艺术再现的红楼胜景大观园。上海淀山湖梅园是上海最大的赏梅胜地,占地190亩,植梅5 000多株,品种达40多个。园内四周是一组江南仿古建筑,配以奇花异卉,古树参天,隆冬初春时节,梅花铁枝玉蕊、凌寒斗雪竞相开放,园内疏影横斜,馨香涌动,是闹市中一块难得的休闲去处。
长江流域一带自古多野梅,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镜头,表现的是“骑驴过野桥,独叹梅花瘦”的意境,据说描写的就是宜昌一带。
宜昌车溪有一个长3公里,开口向南的腊梅谷,自然条件优越,阳光充足,冬季冷空气极易侵入,具有亚热带雨林气候特征,除有第四纪冰川时期遗存下来的3 000多亩野生腊梅外,更有楠木、三尖杉和众多木质藤本植物生长其中。这里峰峦叠翠,溪水潺潺,云雾飘渺之处有一座粉墙绿瓦的梅林精舍(梅林精舍是信仰佛教的非剃度人修行的地方)。幽静的山谷,每到冬月野梅开放,几千亩腊梅吐艳,数百年桂树飘香,真是“十里暗香浮动,满谷腊梅争春”。唐宋八大家之首的欧阳修任夷陵县令时,就留有佳句“西陵峡口折寒梅,争劝行人把一杯,须信春风无远近,维舟处处有花开”。
第一个发现腊梅谷,并向外传播的是一个英国人,20世纪20年代,植物爱好者英国驻宜昌领事,在三峡两岸采集植物标本时,无意发现在西陵峡口南岸的车溪,人迹罕至的悬崖峭壁之中竟生长有3 000多亩的天然野生腊梅。英国领事大喜过望,连夜制作了28副腊梅标本,可惜时过境迁,辗转流离,现在仅剩一副标本存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内。
宜昌境内还有一处野梅谷在小溪塔黄花乡两河口,这是最近发现的一个千亩野生腊梅谷。这里的野梅自然天成,能让人感受旷野原始的生态美。野梅谷附近还有一条蜿蜒曲折的白鹭峡,峡内两岸青峦叠翠,碧水幽幽,悬崖峭壁上开凿的夷陵川盐古道盘旋于白云深处,远古巴人悬棺掩映于悬崖绝壁之间,芦影婆娑之中偶尔可见几只白鹭怡然漫步,是一个绝佳的休闲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