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能对分离性身份障碍感到陌生,但是对于多重人格障碍并不陌生,因为多重人格是电影人最爱使用的心理元素。早在20世纪中叶,分离性身份障碍就被写进电影里,美国上映的《三面夏娃》就是一部以分离性身份障碍为题材的电影,这部电影堪称该类题材的开山之作。随着人们对多重人格认识的不断深入,20世纪末以来,在银幕上便出现了许多关于分离性身份障碍的电影。
1999年厄尼·巴巴拉什、亚历桑德罗·卡蒙制作了《美国精神病人》;同年,大卫·芬奇执导了悬疑惊悚片《搏击俱乐部》;2003年,美国导演詹姆斯·曼高德推出了一部以杀人游戏为主要内容的惊悚剧情电影《致命ID》;两年之后,约翰·波尔森导演了《捉迷藏》;2010年9月1日,在威尼斯电影节率先放映了由达伦·阿伦诺夫斯基执导的美国电影《黑天鹅》。这些电影堪称讲述分离性身份障碍的经典之作。
电影中DID的患者一般至少会有两个人格,比如《搏击俱乐部》中的“泰勒”和“杰克”,《捉迷藏》中的“大卫”和“查理”。有的会有三个甚至更多的人格,比如《三面夏娃》中的三重人格(后来,其原型Chris Sizemore在她的自传中透露,她其实有超过22个的人格),《致命ID》中有11个人格,而少数人会在几十甚至上百个身份之间进行转换。例如《三面夏娃》中温婉内敛的“白夏娃”与放荡不羁的“黑夏娃”,《黑天鹅》中纯洁无瑕的“白天鹅”与诡诈淫荡的“黑天鹅”,患者会在这些角色中转化。描述男性DID患者的电影《搏击俱乐部》是最好看的影片之一,男主角杰克是个神经质、懦弱而且靠参加各种团体治疗才能睡得着觉的上班族。不过,他的另一个人格——“泰勒”则与“寄主”杰克迥然不同,他不但用别人抽脂抽出来的脂肪做肥皂,在小朋友看的电影中插入色情画面,而且他很能打,也很有煽动力。电影有意将人性的善良与凶残、勇敢与懦弱、单纯与诡诈、纯洁与淫荡这些处于人格特质维度两个极端的人格特点,通过子人格之间的转化集中表现在电影塑造的人物身上。(www.zuozong.com)
电影制作人通常充分利用共同存在于分离性身份障碍患者身上的两个或多个子人格,这些子人格和“寄主”可能会在个性特征、行为模式、性别、年龄、性取向甚至语言上都不一样,电影将这些迥然不同的人格集中表现在一个角色身上,并利用子人格与寄主的转换来增添角色的神秘性,营造电影的恐怖气氛,让故事情节变得扑朔迷离,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悬疑惊悚类影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