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在丝织技术方面,我国进一步采用铁木机和电力织机,织机大多为铁制,动力由电力驱动。在提花织机方面,则引进木制贾卡式纹板提花机,后又逐渐扩大了针数并将机身改为铁制。这些设备的更替,标志着近代丝织技术的引进。
20世纪初,我国民族资本家设厂进行机器染色,先染各色丝线,后染布匹。30年代机器印染在我国出现,先采用滚筒印花机,后采用平网印花机。印花工业也由水印发展为浆印,与此相配合的蒸化、水洗以及整理工艺也得到完善。
中国的丝织业针织以厂丝取代土丝,是从民国初年以后开始的。仅仅浙江一省,厂丝产量由1917年的42.5吨猛增到1917年的395.4吨,增长将近10倍。虽然生产出的厂丝大多推销给国外商行,但也有相当数量的厂丝在国内市场上销售,而农家土丝的来源则日渐萎缩。另一方面,新式织机的推广应用,对丝织原料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促使中国传统丝织业开始抛弃沿用了数千年的土丝,寻找新的适用原料,首先是选择和接受现成的厂丝。1913年以后,浙江各地绸厂陆续采用厂丝作为原料,可以说这是民国初年中国传统丝织业生产原料的第一次新陈代谢。
20世纪20年代以后,各地开设的绸厂更多,随着电力织绸机在各地的使用、推广和普及,手拉提花机被排挤和取代,这些手工工厂也就转化为名副其实的丝织厂。根据不完全统计,到1926年年底,新式丝织厂上海有近200家,苏州有59家,杭州有100多家,湖州有60余家,宁波有4家,盛泽有10家,其他各地也都出现了数量不一、规模不等的新式丝织工厂。在江浙沪丝绸主要产地的大中城市里,这些新式绸厂已经取代了传统的“账房”“机坊”的地位,成为中国丝绸业生产经营的主导方式,开始制定出一些比较严格的规约章程,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上海成立了物华、美亚、锦云等大型丝织厂,如1920年由留美学生蔡声白主持的上海美亚织绸厂,拥有11个绸厂,1个经纬厂,附属纹制厂、美艺染练厂、织物研究所等,员工共计4000余人,是当时中国丝织行业规模最大、实力最强、名声最著的丝绸厂。
一、清末“新政”引发丝厂投资热潮(1900—1911)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清政府被迫出台了一系列“新政”,奖励工商实业。1905年,以上海为代表,逐步掀起了抵制美货的运动,美国输华的大宗货物销路大减,从而促进了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另外,1909年,欧洲主要产丝国意大利发生地震,生丝产量锐减,国际市场生丝价格上涨,刺激了我国生丝出口的迅速增长,同时也刺激了缫丝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民族资本开设丝厂的热潮,丝厂数量和丝车数量均大幅度增加。
二、民国初期的快速发展期(1912—1929)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十分重视兴办实业,新成立的实业部制定了《商业注册章程》,规定商人呈请开办厂矿的条件为“资本实在,无纠葛,即予照准”。奖励实业政策的颁布,带来了缫丝业的快速发展。以上海为例,缫丝厂在3年间由46家迅速增加到57家,而且新增的11家均为华商投资创办。
首先,民国初年国外手拉织机及其织造工艺的引进和推广,使得苏杭丝织业“账房”式经营的分散性织造发生转变,催生了第一批集中生产的资本主义工场。大约5年后,电力织机的引进,以及城市电力等公用设施的完善,又使丝织业迈向机器生产,并超过缫丝业成为丝绸行业的老大,进而带动由缫丝、染整及其他辅助行业构成的整个丝绸业迅速成为苏州、杭州、湖州、周村、安东、盛泽等地的支柱产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丝织业从传统手工织机生产过渡到拉梭织机生产,再到电力织机生产,逐步从手工工场发展到工厂,完成了向近代化的转变。(www.zuozong.com)
其次,原料和丝织物品种迅速增加,特别是20世纪初,人造丝的传入对丰富织物品种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人造丝最初仅用于织带及制作流苏,继而用于织绸,大获成功。人造丝与桑蚕丝交织而成的绸缎,如巴黎缎、花香缎、锦地绉等正适合当时追求时髦的妇女缝制旗袍、衫裙之用。人造丝既丰富了丝绸品种,又对缫丝工业和手工丝织业,特别是柞蚕丝织业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再次,民国初年的服制改革对传统丝织业既造成冲击,又促进其发展。民国初年的《服制案》,对男女礼服和公务人员服装的料质、样式和颜色做出了规定,其中男装为西服与长袍马褂并用,导致呢绒大量进口,丝绸销量锐减。各地丝织业同业组织一边派代表向参议院请愿,提出以本国丝绸、棉布作原料为好,一边着意变革,更新品种。苏浙地区试织出可充西装面料的“丝呢”,江苏称“文华丝呢”,浙江称“纬成丝呢”,皆以棉纱与捻丝交织,质地厚,价格低,销路大开。
三、民国中期波折期(1930—1937)
1929年,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国际市场丝价大幅下跌。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我国丝业,茧价、丝价暴跌,丝市萎缩,丝厂倒闭,缫丝行业受到沉重打击,呈现一派萧瑟景象,史称中国的“丝业危机”。同时,日本人造丝又被大量武装走私到我国,夺占了相当一部分市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全境被日本侵占,关外丝绸销路断绝,对江浙丝绸业和上海口岸的对外丝绸贸易造成重大打击,加剧了绸业危机。直到1934年下半年,世界经济逐渐走出危机阴影,欧美市场生丝消费回暖,丝价回升,才逐渐带动中国缫丝业的逐步活跃。1936—1937年,上海丝绸出口增加,丝织业雄居全国之首,缫丝业仅次于广东,绢纺、染整及丝绸机械数位居全国前列。此时,上海成为中国最大的丝绸工业基地。
四、内外战争衰落期(1937—1949)
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丝绸行业损失惨重。江、浙、沪、鲁等重点丝绸产区的丝绸企业在沦陷之初或毁于战火,或被日军强占,并掠走机器设备,多数企业被迫停产。桑园场圃、院校和科研机构被破坏或被迫内迁。日军在桑区交通线及主要航道两侧大肆砍伐桑树以防止游击队袭击,导致农村破产,大片桑园荒芜。日伪华中蚕丝公司实行“统治”,垄断江、浙、皖蚕种、蚕茧、缫丝、丝织业的生产与流通,变本加厉地掠夺我国的丝绸资源。丝绸生产仅仅在大后方四川、云南、新疆有所发展。
抗战胜利后,丝绸业各机构返迁原址,进行了整顿和改组。1946年6月解放战争爆发,社会秩序混乱,经济情况恶化,全国丝绸业振兴无望,再度陷入衰退。一是通货膨胀,物价飞涨,致使原料价格、工资、电费随之上涨。而金融拆借又导致黑市利率暴涨,丝织业受到高利贷、高工资重压,举步维艰。二是人造丝和厂丝原料紧缺。丝织业用丝必须向政府申请,还得不到足额。三是税捐奇重。税额较以前上升了10倍,除了正税外,还有各种强行摊派。四是销售不畅。外销因战争成本高,出口少利;内销由于战区扩大,购买力萎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