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APEC会议上的这一次夺目亮相,宋锦恐怕还是一颗蒙尘的明珠。它是苏州丝绸中的一种,织法独特,却用得不多。自20世纪90年代东吴丝织厂停产宋锦以来,它已沉寂多年。对宋锦档案的开发与利用,始于2012年。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现已馆藏宋锦档案总计847件,这几年来,有关宋锦档案的传承、保护以及宋锦品种的恢复和创新,一直都在持续的发酵之中。
对古宋锦残件的小心复制
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的库房,珍藏着数百件宋锦档案,其中有一件来自明末的样本,在所有宋锦之中,它的图案与色彩都属特别,但因为年代长久,已是残件(见图3-28)。不久前,位于工业园区的家明织造坊接受了档案中心的委托,对其进行复制。须同时复制的还有一件明黄地团花宋锦,这一件没有实物,复制参照物是自国外博物馆里拍来的一张照片。
图3-28 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馆藏明末宋锦残件
家明织造坊规模不大,位于园区斜塘,企业主周家明是“四经绞罗织造技艺”的传承人(见图3-29)。20世纪80年代,周家明即在苏州漳绒厂跟着父亲学习丝绸织造;90年代起开始从事个体丝绸行业,做一点缂丝、手工漳缎,也接单为日本客商织造和服面料及腰带;世纪之交时,周家明已经掌握了四经绞罗的织造技艺;自2012年,他开始为苏州丝绸博物馆小批量复制生产手工传统宋锦;今年11月,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决定委托其复制小量宋锦。
宋锦是一种织法繁复的丝绸品种,若无相当的技术力,复制不易。从保护与传承的角度出发,工商档案管理中心不仅是请周家明以传统手法原样复制,更要他留下详尽的复制过程,包括经纬线的织法乃至丝线如何配置。档案中心现藏的宋锦档案中,多为实物资料,技术资料十分有限。档案中心资源开发科科长彭聚营透露,目前档案中心藏有四五十件清朝与民国时期的宋锦残片,“年代长远,有实物留下就不错了”。现今能够找到的宋锦资料多由文人撰写,基本不会涉及技术方面的信息。
周家明迄今仍用手拉脚踏织机生产宋锦。手工织造,成本很高,每天只能织出40厘米,即便是复制,每一米的造价也在千元以上。家明织造坊的主业是漳绒,所生产的小量宋锦则用于腰带、围巾等配饰。
传统工艺织出的宋锦多为75厘米宽的狭幅,使用范围亦相对狭窄,而且手工织物很有可能不如机器织物平整、好看。虽然现代织机也能织出宋锦,但要复制出最原味的宋锦,仍须周家明这样的手工技艺。彭科长透露,工商档案管理中心明年仍有计划请家明织造坊为馆藏的宋锦残片进行复制,同时留下技术资料,令这部分档案进一步完整起来。
现今,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馆藏宋锦档案总计847件(见图3-30至图3-33),是极其珍贵的宋锦织造技艺原生态实物。
图3-29 工作中的“四经绞罗织造技艺”传承人周家明
图3-30宋锦“菱纹定胜”
图3-31宋锦“环球纹龙”
图3-32宋锦“小角回龙”
图3-33宋锦“汉玉龙纹”
高冷风格决定了它的不易普及(www.zuozong.com)
宋锦是宋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著名织锦,因产地主要在苏州,所以又称“苏州宋锦”,与南京云锦、四川蜀锦一起,并称为中国三大名锦,目前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在苏州,能织宋锦的企业屈指可数。新中国成立后,苏州有能力生产宋锦的企业只有东吴丝织厂和苏州织锦厂。宋锦通常并不被直接作为服饰面料,更多是为服饰局部“锦上添花”,或作为书画装裱之用,所以当时这两家国企的客户多为朵云轩或荣宝斋这样的书画社,宋锦产量不多,也都不是企业的主力产品。及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宋锦市场的萎缩,苏州织锦厂开始减少宋锦产量,至80年代末已完全停产。而东吴丝织厂也在20世纪90年代,因为受到低价位仿宋锦产品的冲击,停止宋锦生产——在历史上,该厂生产宋锦产品的历史长达20年。
这段宋锦历史,被记载于档案之中,也以实物形式展陈于博物馆。宋锦虽贵为苏州丝绸中的一颗明珠,但因其一以贯之的高冷风格,与普通人距离甚远,养在深闺不为人识,也很正常。从质感上看,它厚重挺括但是未必舒适;从技术的角度看,宋锦面料的经纬密度与组织结构都很独特,它的翻改十分困难,这就限制了大规模生产,使得宋锦不能像其他锦缎一样,可以通用一种装造做出很多相关产品。
除了以上所述,宋锦的高冷,更体现于其织造手法的复杂多变以及用材上的奢侈——宋锦上所有的图案与花色都是通过经纬线的排布逐行织出,除了桑蚕丝之外,还常常需要用到由金箔捶打而成的金线——传统宋锦高昂的制作成本决定了它无法具备市场普及性;除非能把成本降下来,并且借用现代织造手段提高生产效率。
新宋锦产品的快热或慢热
能不能生产出技术含量大、附加值高的新宋锦产品?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主任卜鉴民说,档案不只是为政治和领导服务,优秀的档案理应走向社会,为社会服务,“沉睡多年的宋锦档案,可能也遇到了与时俱进的契机”。
2012年,宋锦国家级传承人钱小萍女士给苏州市委领导写信,呼吁振兴丝绸,其中更是提到了宋锦的振兴。为了早日使宋锦这一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珍贵丝绸品种重放异彩,苏州工商档案管理中心将部分馆藏宋锦实物的档案资源与吴江区鼎盛丝绸有限公司进行联合开发。
这家企业在工商档案管理中心查阅了东吴丝织厂的技术档案,并在馆藏宋锦档案中筛选并确认了多个典型传统“宋锦”品种。随后,他们在整合现代提花剑杆织机和电脑纹织系统优势的前提下,对设备进行投资改造,同时设计出工艺技术——在一台先进的剑杆织机上,他们织出了颇有原味的宋锦产品——现代技艺配上人工设计修饰,再加上现代化丝织工艺技术等手段的综合运用,一下子颠覆了历史上所有对宋锦产品的限制,因为无论是产量和质量,还是门幅和花幅,新宋锦产品都有了新的突破。
在APEC会议上亮相的宋锦面料,其实并非传统宋锦,而是一种创新过的宋锦面料,丝线之外还加入了毛料,因此垂感更好。不仅是面料,工商档案管理中心与吴江鼎盛在宋锦产品的深度开发中也进行了大胆尝试,尝试开发出了不同织物属性的宋锦产品,比如欣赏锦、衣着锦、装饰锦和装裱锦等,使得产品的范围和用途更为广泛。
APEC“新中装”效应能否带动丝绸乃至宋锦的大热尚且未知,但新宋锦产品的开发与创新确实已在持续进行之中——即便没有APEC,新宋锦产品依然有可能会慢慢热起来。
卜鉴民透露,筹建中的中国丝绸档案馆目前正在积极开展相关宋锦名人档案和散存于社会上的宋锦资料、实物样本的征集工作,“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非物质文化遗产宋锦技艺国家级传承人钱小萍大师的个人档案已经全部征集入馆”!
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工商档案管理中心及中国丝绸档案馆都将把对库藏中的宋锦档案资料和样本开展抢救保护作为一项常态工作,通过改善保管条件、增添保管设备和实施规范整理及数字化处理等手段,实现对宋锦档案资源的有效保管和快捷查询;同时也会积极寻找宋锦传统织造技艺的传承、保护、品种恢复和创新的合作伙伴。
(作者:褚 馨 原载《姑苏晚报》2014年11月1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