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经过一个冬天的蓄积,万物都伸展开了,草儿绿了,花儿红了,莺歌燕舞,杨柳依依,一切是那么美妙,这是一个旅游踏青的好季节。2015年4月,享有“人间天堂”美誉的苏州迎来了第18届“东方水城”中国苏州国际丝绸旅游节,这是一件令苏州人高兴和骄傲的事情。
在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的库房里,存放着一枚丝绸旅游节纪念徽章。这枚徽章由原上海市丝绸公司经理陆锦昌先生捐赠,圆形的徽章整体呈古铜色,正反两面刻有文字、图案。徽章正面(见图2-24)外圈刻着中英文对照的“中国苏州国际丝绸旅游节”字样,内圈以地球经纬线为背景,正中一座古城门,一根绸带状图案从城门穿过,字母“C”“F”分列古城门两边。背面(见图2-25)则以虎丘塔、凉亭、树木等极具苏州地方特色的景致,描绘出美丽的苏州风光。据陆锦昌介绍,这枚徽章是1997年丝绸旅游节的纪念章。与这枚精致的徽章一同追忆着丝绸旅游节过往的,还有苏州市档案馆存放的一批关于丝绸旅游节的纸质档案,通过这些厚重的纸质档案,我们可以探寻丝绸旅游节不寻常的足迹。
图2-24 丝绸旅游节徽章正面
图2-25 丝绸旅游节徽章背面
丝绸旅游节情系苏州
苏州丝绸旅游节全称是“中国苏州国际丝绸旅游节”,始于1990年。为何国际性的丝绸旅游节会选在苏州举行呢?
笔者认为丝绸旅游节并不是“丝绸的旅游节”,而是并列的“丝绸节”“旅游节”。众所周知,苏州是丝绸的故乡,拥有悠久的栽桑养蚕历史,明清时期出现了“东北半城,万户机声”的盛况,并逐渐享有“日出万绸,衣被天下”的美誉。20世纪90年代初,全世界90%的真丝绸来源于中国,而苏州丝绸产量又占全国总量的1/3。苏州丝绸以其繁多的种类、绚丽的色彩、优良的质地、高雅的格调蜚声中外,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喜爱。因此,将国际性的丝绸节选在苏州举行是没有人有异议的。
同时,苏州是有着2500多年辉煌历史的文明古城,素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盛誉。苏州的小桥流水充满水乡特色,因此又有“东方威尼斯”“东方水城”之称。苏州的旅游业因而很发达。
中国的很多城市都有自己极具特色的旅游景点,不少地区也拥有自己的旅游节,然而旅游业和丝绸业一并享有盛名的城市却屈指可数。丝绸业和旅游业为苏州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美丽迷人的苏州成为中国国际丝绸旅游节的举办城市是幸运的,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首届苏州丝绸旅游节的时间是1990年9月25日至29日,为期5天,主题是“中国(苏州)丝绸旅游节暨经济贸易洽谈会”(见图2-26)。这是一场规模盛大的节日活动,苏州市政府高度重视,常务副市长冯大江主持开幕式,市长章新胜致开幕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江苏省省长陈焕友、苏州市委书记王敏生为开幕式剪彩。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以及国内一些省市的领导和宾客参加了这一隆重、热烈的盛会。期间,推出以苏州丝绸为主题的新颖旅游项目,举办经贸洽谈会,取得显著成效。这次丝绸旅游节取得了圆满成功,充分展示了苏州丝绸业与旅游业的雄厚实力和发展水平,向人们展示了苏州的魅力。
图2-261990 年丝绸旅游节宣传册
第一届苏州丝绸旅游节的胜利举行,增强了苏州人的信心和勇气。此后至1997年的8年间,丝绸旅游节大多在9月20日至25日期间举行,成为苏州固定的节庆活动。不过,丝绸旅游节似乎并非年年举行。笔者多方查找,未曾看到有关1994年和1996年丝绸旅游节的丝毫信息,很大可能是这两年并未举行。稳妥一点讲,1990年至1997年期间,苏州至少举行了6届丝绸旅游节。
丝绸和旅游18年后重牵手
1998年,苏州丝绸旅游节的丝绸与旅游“分道扬镳”。举办过多届的“中国苏州国际丝绸旅游节”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在每年的4月至5月举办的“中国苏州国际旅游节”,从1998年到2014年连续举办了17届。那丝绸节呢?1999年,中国苏州国际丝绸节伴随着“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中国苏州科技成果交易会”一同举办。之后的2003年和2004年,又分别以“中国苏州国际丝绸节暨黄金旅游月”和“中国苏州国际丝绸节暨金秋旅游月”的形式出现。2001年和2002年也举办过丝绸节,但相关的宣传报道很少,丝绸节的名称、主题也无从寻起,可见这一时期的丝绸节已不再是公众关注的焦点。2004年之后,丝绸节就在苏州彻底销声匿迹了。至2014年,中国苏州国际丝绸节停办了整整10年,这10年也差不多是苏州丝绸产业陷入低谷的10年。21世纪初,外资大规模进入苏州,改变了苏州的产业格局,新兴的IT等产业占比急剧增大,纺织业被认为是夕阳产业,而被划归为纺织业的丝绸产业也因技术落后、恶性竞争等原因面临着全行业亏损。
可是丝绸岂能和中国、和苏州断了联系?丝绸是古代中国先于四大发明的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薄若蝉翼、柔如春水的丝绸有着其他面料无可比拟的优点,对人体还有保健作用,被誉为“纤维皇后”。丝绸不应该也不可能被遗忘。它是苏州的金字招牌,失去丝绸的苏州,变得不那么完美。苏州丝绸又是一个幸运儿,2012年,苏州市委、市政府作出“传承发展苏州丝绸产业,提高苏州丝绸品牌和形象,重振苏州丝绸文化的影响力”的战略部署,并出台了《苏州市丝绸产业振兴发展规划》,从政府层面支持丝绸产业。2014年APEC会议上令人印象深刻的“新中装”采用了宋锦面料,苏州丝绸企业有幸承担了面料的生产工作,古老的苏州丝绸焕发出新的生机。如今,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有利于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2015年,苏州迎来了第18届中国苏州国际丝绸旅游节,“第18届”是从旅游节的角度来说的,从丝绸旅游节的角度来看应该是第7届。我们大可不必纠结是多少届,重要的是苏州丝绸和旅游相隔18年后终于重新牵手了,苏州丝绸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再次扬帆远航。(见图2-27)
图2-27 中国苏州国际丝绸旅游节的发展演变
多彩的活动,喜人的成果(www.zuozong.com)
中国苏州国际丝绸旅游节以丝绸、旅游搭台,经贸、商业唱戏,历届节日都举办了多姿多彩的活动,不仅宣传了苏州对外开放的形象,而且加强了苏州与海内外的联系。通过特色活动,宣传苏州,广交朋友,吸引外资,发展贸易,促进旅游,成果喜人。
丝绸旅游节凭借苏州丝绸和旅游的独特优势,弘扬了苏州灿烂的吴地文化,同时有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和国内贸易活动是每届丝绸旅游节的必备项目,年年和丝绸旅游节并肩作战,且均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每届丝绸旅游节期间,来苏参加经贸洽谈会的海外客商和嘉宾平均都在千人以上,许多重要的外资项目都是通过丝绸旅游节达成意向,并签订协议的。这些经贸活动,对促进苏州外向型经济发展、加快苏州经济国际化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见表6)
表6 丝绸旅游节暨经贸洽谈会参加客商人数及内外贸易成交额一览
经贸洽谈会给苏州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除了洽谈会以外,还有很多形式多样的活动让人大饱眼福。为了传承悠久的丝绸文化,围绕丝绸的活动必不可少。丝绸时装、服饰表演,苏州丝绸博物馆开馆典礼,苏州丝绸博物馆和丝绸工业巡礼展,参观苏州丝绸发展历史和养蚕、缫丝、织绸全过程的“丝绸生产一条龙”,吴文化与苏绣表演,中国国际丝绸会议……这些活动向人们展示了丝绸的神奇和美丽,增强了丝绸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人们被迷人的丝绸深深折服。
当然,丝绸旅游节上也少不了特色旅游项目。古典园林游、江南水乡游、观鱼采珠游、古典夜园游等极富苏州特色的活动,每届丝绸旅游节都会亮相。除此之外,每届丝绸旅游节还有新颖突出的新项目奉献给观众,如灯展夜市、石湖“吴越春秋主题游乐园”、桥岛风光游、丝绸文化游、苏州乐园桂花节、光福窑上村农家乐系列游、上方山索道游等活动带给人们全新的感受,使人们沉浸在欢乐的节日氛围中。
2015年的苏州丝绸旅游节是苏州丝绸和旅游分手18年后的首次相聚,活动内容自然丰富精彩。此次丝绸旅游节围绕“游东方水城,品苏式生活”的旅游品牌,以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和2015“丝绸之路旅游年”为契机,充分挖掘苏州作为蚕桑丝绸发源地之一的历史文化渊源以及宋锦、苏绣等“非遗”技艺,将丝绸文化、运河文化与苏州旅游紧密融合,结合在苏举办的第53届世乒赛,推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活动。开幕式上的荧光夜跑活动可谓一大亮点,3000名参与者身着荧光夜跑专用T恤或携带自备的荧光道具沿南门路指定线路(吴门桥—觅渡桥,总长约3千米)进行奔跑,塑造阳光、健康、活力的城市者形象。
节日期间,还举行了2015苏州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美丽中国、最美苏式生活”春季旅游系列采风行动、第二届“风尚苏州”微电影大赛、城市微旅行等富有新时代特征的活动。伴随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节日期间还举行了“看精彩世乒,品苏式生活”、舌尖上的苏州——全民美食大搜索等网络宣传活动。另外,还有第八届全民欢乐大比拼、第六届环金鸡湖半程马拉松赛等“活力苏州”系列活动为节日增光添彩。
丰富多彩的活动点亮了苏州丝绸旅游节,使世界各地的朋友认识了苏州,了解了苏州。丝绸和旅游,犹如鸟之双翼,赋予苏州这只巨鸟腾飞的力量。
中国苏州国际丝绸旅游节有着辉煌的昨天,今天它又以光鲜亮丽的崭新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相信它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参考文献
[1]张晓莲.中国丝绸文化的大检阅——90’中国(苏州)丝绸旅游节纪盛[J].今日中国(中文版),1991(1):58-59.
[2]龚霞娟.90’中国(苏州)丝绸旅游节观感[J].丝绸,1990(12):62-63.
[3]沈源荣.姑苏通五洲丝绸联情谊[J].江苏丝绸,1990(5):1.
[4]郭巍.苏州国际旅游节城市旅游效应研究与思考[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10):949-951.
[5]张远.城市节庆旅游效应研究——以苏州国际旅游节为例[J].绿色科技,2011(8):235-237.
(作者:栾清照 原载《档案与建设》2015年第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