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戏是于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也是我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琵琶记》是南戏发展的顶峰,在中国戏剧史上被称为“词曲之祖”,是南戏时代与传奇时代间的桥梁。
昆曲在元末明初之际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原名“昆山腔”,简称“昆腔”,清朝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该剧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南 戏
昆 曲(www.zuozong.com)
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就其音乐——南曲来说,则是一种重要的戏曲声腔系统,为其后的许多声腔剧种,如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的兴起和发展打下了基础,为明清以来多种地方戏的繁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南戏角色,通常为生、旦、净、丑、末、外、贴等七种。其中以生、旦为主,展开剧情,其他角色皆为配角。元末明初流行的《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合称“四大南戏”。
昆曲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语言上原先分南曲与北曲,后北曲发展为京剧,南曲流传至今。昆曲(昆山腔)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代表作有王世贞的《鸣凤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沈璟的《义侠记》、高濂的《玉簪记》、李渔的《风筝误》、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另外还有折子戏如《游园惊梦》《思凡》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